在聊城高新区,三个大规模的安置区将占地面积约多亩的九州洼城市月季公园三面环绕,社区与公园仅一路之隔,通过连片改造和环境提升,往日的城中村变成了景色怡人的风景区。从昔日的脏乱差到如今推窗看风景,棚户区改造改变的不只是城市的“面貌”,这些“改”出来的新气象让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聊城市率先提出“棚改+”理念,在改善群众居住环境的同时,综合推进基础设施升级、公共服务设施升级、城市形象升级和产业升级。年以来,有15万户、约50万群众搬进新居,棚户区变成了风景区、学区,甚至产业园区。百姓的居住条件全面升级,一批“宜居房”“舒心房”让城市充满温情。
精心建设
居住条件全面升级
“在棚改工作中,要以人为本,高标准规划设计、建设高品质的住宅小区,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建设进度,要完善小区配套设施,让老百姓住上安全、舒适的新居。”市住建局局长郭新华说。近年来,我市安置小区的品质得到广泛认可,频频拿到高层次的奖项。东昌府区陈庄棚改项目被评为国家康居示范工程,东阿县水岸丽景小区被评为省市园林居住示范小区。聊城开发区有7个安置区获得国家级AAA级安全文明工地或省级安全文明示范小区。
走进东阿水岸丽景小区,整体设计采用独具传统意韵的新中式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典雅清新,滨河而筑清秀灵动,并且引入了智能化住宅物业管理模式,建立起一套全方位、立体化的保安防范系统。在安置房的建设过程中不仅引进了设计新理念,还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赢得了群众认可。聊城高新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亩的新河社区,全部采用住宅楼装配式钢结构体系,总装配率60%以上,达到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钢结构建筑产业化关键技术与示范工程”标准。
综合配套
基础设施全面升级
安置房建好,是棚改工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的同时,我市立足长远,统筹规划棚户区改造工程,在“改”中把周边基础设施“带”起来。
“原来,土路坑坑洼洼,下雨时出门就踩两脚泥,交通十分不便。”豆营村居民赵季月说。制定道路建设计划时,我市重点考虑安置区的位置和交通状况,完善交通网络,下决心让城中村的群众告别“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现象。唐庄、后街、豆营棚改项目实施后,高标准新建二干路;范恭屯、闫庄棚改项目促成了财干路的建设;郑官屯棚改项目则打通了松桂路,带动城市向南发展;南北主干道花园路北延连接起新北环,得益于郑坑棚改项目……东昌府区围绕棚改项目新建改建多条道路,打通了数条断头路。
随着新城建设和安置区的拓展,城区的集中供热、供气管道随之不断延伸。为了支持新区的棚户区改造,市政府投入巨资,铺设的供热管线跨过外环路,接进安置区,同步实施了集中供气工程,主城区已累计铺设天然气管道.6公里,管道天然气普及率达到97%,新建的安置区全部接通了天然气管道。
以人为本
公共服务全面升级
聊城市把棚户区改造作为一项综合工程,着眼点在于让村民转变为市民,把城中村改造成城市社区,在安置区建设中科学布局,为群众建立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
“现在孩子上学,从幼儿园到中学都很方便,学校就在社区周边。”九州社区居民李成玉说。东昌府区依托棚改项目,投资约45亿元,新建、改建了62处中小学、幼儿园,做到每个回迁区都有配套的基础教育设施,方便回迁居民子女就近入学、入园。同时,为帮助城中村的群众不仅安家而且兴业,我市积极引导就业,东昌府区结合万达广场、欢乐小镇、月星家居等棚改项目,引入多家知名企业在聊城投资兴业,发展壮大服务业。路庄片区棚改项目吸引了省市重点项目——中通客车新能源汽车落地;南铁项目区目前正在建设鲁西国际小微企业创业园。依托棚改项目推进产业升级,为安置区群众创造了大量工作岗位,社区群众享受到党委政府的贴心关怀。
记者感言
棚户区改造,是改善民生、让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的重要举措。在棚改工作中,若是能抢抓机遇,以棚改工作为契机,统筹推进配套建设,为群众打造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则能发挥倍加效应,以“改”促建,助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
我市提出“棚改+”理念,将棚户区改造工作与基础设施升级、公共服务设施升级、城市形象升级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协同推进,不仅提升了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也带动了周边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了水、电、路、气、通讯、绿化等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学校、社区医疗室、娱乐、健身等相关服务设施,依托棚改项目推进产业升级,为安置区群众创造了大量工作岗位,真正让群众住得放心、安心、舒心,让村民转变为市民,把城中村改造成城市社区,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激活了城市发展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