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河县古今文脉中的杰出代表与丰富成果

前言

新河县,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自西汉初年置堂阳县起,便孕育了无数仁人志士。至北宋皇佑四年(公元年)更名为新河县后,更是涌现出燕国处士田光、东汉东光侯耿纯、三国名将颜良以及红军高级将领董振堂等杰出人物。年,新河县更是被定为全国千年古县,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文人墨客层出不穷,他们的作品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无论是文学创作、人文历史文化,还是哲学、佛教研究,新河县都有着自己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不仅为当地的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全国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活力。

然而,历史的沧桑也使得许多珍贵的书籍和作品在流传过程中散失。这无疑是一大遗憾,但也提醒我们要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些文学艺术瑰宝。新河文脉的选编工作,旨在梳理和呈现古今新河在各个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通过这项工作,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新河县的文化传统。

在整理新河文脉的过程中,我们遵循着余秋雨先生的主张:“研究文化和文学,先做加法,后做减法。”虽然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但我们也深知,只有通过系统的梳理和挖掘,才能更好地呈现新河县的文学艺术魅力。

自年秋天开始收集新河文脉资料以来,我们已经走过了近六年的时光。虽然期间有过间断,但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和丰富选编内容。同时,我们也欢迎大家自荐和推荐更多尚未发现或收录的新河籍写作者资料,让我们共同为新河县的文化繁荣贡献力量。

一、元代

新河的历史文脉可追溯至元朝世祖时期,那时,翰林学士杨文郁的出现,为新河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杨文郁,字从周,号损斋,他的先祖曾是堂阳县人,后迁至济阳,并在济阳生活了约年。其家族世代为官,至其祖父杨烈时,已登词赋进士第,担任太府少监等要职。杨文郁经山东东西道按察使陈祜举荐,开始步入仕途,后升至翰林院修撰、直学士,改任国子祭酒。元贞二年,他因病回乡,但大德元年又被朝廷特使召回,拜翰林院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最终官拜翰林学士升大中大夫。

作为翰林学士,杨文郁负责起草诏书、贺表等重要文书,其文采学识备受赞誉。他著有《林下集》,虽已失传,但至今仍能在《济阳县志》等史籍中见到其文章略的汇集。元代大德七年,杨文郁在大都的寓所中辞世,享年七十九岁。在他归葬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垛石镇石墓田村时,官方特地派遣兵士为其护行。这个村落因杨文郁及其祖父杨烈——金朝太府少监开国伯的墓地而得名。据《济阳县志》记载,金朝杨烈墓位于城西北十五里,而元朝杨文郁墓同样也安息在城西北的这片土地上。

旧时的杨氏墓园占地广阔,其中祠堂庄严肃穆,周围还立有众多石碑、石马、石羊等石像生,共同构成了石墓田村的独特景致。每当夜幕降临,月光洒落在古老的碑石上,浮光跃金,与夜月交相辉映,使得整个祠堂都沐浴在清辉之中,这一幕被后人誉为“祠堂夜月”,并列为济阳古八景之一。

然而,年修筑黄河大堤时,这些珍贵的石兽、石牌坊等文物被砸碎用于大堤建设,其封土也在年不幸夷为平地。幸运的是,98年该墓地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得以保存其历史价值。

二、明代

在明代,新河地区涌现出了宋鹅池、许九皋、程试等杰出的诗人,他们以卓越的诗才和深邃的思想,为这片土地的历史文脉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宋登春,字应元,号海翁、鹅池,是明代一位杰出的诗人和画家。他生活在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出生在真定府冀州新河县六户村(现今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新河镇六户村)。尽管他一生未曾参加科考,未获得官职,始终以布衣之身自居,但他的才学却广受赞誉,诗歌与绘画皆达到精湛水平,成为明代备受推崇的布衣文人。

宋登春自幼便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抚养长大。他聪明好学,既擅长诗歌创作,又精通绘画艺术,深受“诗祖”杜甫和“画宗”吴伟的影响。他热爱生活,向往自由,被乡人亲切地称为“狂生”。然而,在他30多岁时,妻子与五个儿女相继离世,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从此,他哀痛不已,须发尽白,更名海翁。

在人生的低谷时期,宋登春带着义子宋鲸开始了漫长的旅程。他们足迹遍布全国,仅靠诗画润笔为生,超脱尘世,放浪形骸。在万历十三年(年),他流寓荆州数年,受到知府徐学谟的赏识。徐学谟将他奉为贵宾,让他居住在自家的“谷归有园”中,试图助他成名。然而,宋登春却向徐学谟表达了想要投海自尽的念头。徐学谟深感惋惜,写下了《宋布衣自赵郡来,以老无所归,有蹈海之语,诗以喻止之,因馆谷归有圆》的诗句来劝慰他。

宋登春逝世后,徐学谟为他撰写了《鹅池生传》,成为现今关于他生平最详尽的史料记载。尽管宋登春因其平民身份和不慕荣利的名士风范而被明代官方典籍所排斥,但他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在清代得到了真正的认可。在康熙年间,河南柘城人王益仲担任新河知县,偶然读到宋登春的诗文后,深感其学问与人格魅力,于是特地为他修建了祠堂,并立碑以示敬意。同时,王益仲还为宋登春的诗文集《宋布衣集》进行刊刻,使得宋登春的事迹与作品得以流传。到了乾隆年间,宋登春的诗文更是受到了著名学者纪晓岚的青睐,被全部收入《钦定四库全书》。在极为严苛的遴选标准下,他的作品被列为“应刻”之内,流传后世,广受赞誉。年,由秦中元担任总编,宋增贵担任主编的《明代著名诗人画家宋鹅池》一书,由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该书汇集了明代礼部尚书徐学谟所撰写的《鹅池生传》,以及《钦定四库全书·宋布衣集》中宋鹅池的全部诗文。此外,还广泛收录了历代版本和地方旧志中的宋鹅池诗歌,以及民间流传的关于他的故事和人们对他的生平、作品的评价。这本书为研究宋鹅池提供了全面而详尽的参考资料。新河县鹅池公园,一个于年底初步建成并向公众开放的绿色空间,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命名源自明代著名诗人画家宋鹅池,这位文人墨客的生平事迹和诗歌作品,都在公园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此外,公园还融合了《布衣集》、秦中元和宋增贵合著的《明代著名诗人画家宋鹅池》等多部经典文献中的元素,以及《荆州志》、《新河县志》等地方志的记载,使得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熏陶。明代时期,竹坡、兆风、葆东生、鹤亭、许九皋这五位艺术家携手创作了一幅花鸟扇面,并献给了云亭大人,其中许九皋的墨迹成为了珍贵的遗存。许九皋,这位来自直隶真定(现今河北石家庄正定县新河县)的才子,不仅在明万历年间担任过兵部侍郎、朔州兵道以及督察院司务等要职,更因四次上疏参奏魏忠贤余党崔尔耕、田呈秀等人而身陷险境。不幸的是,他在任督察院司务期间因上疏而遇害。然而,随着阉党的铲除和冤案的昭雪,皇帝下旨为许九皋厚葬,以示敬意。

如今,许九皋墓地位于城西南六公里的西团村西北,那里保留着一段神道和数十座石碑、石人、石马、石羊等石雕艺术群。传说中,过往行人都会在此驻足三拜九叩,以表达对这位英勇抗争的先贤的敬意。然而,在文革期间,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遭到了破坏,墓地上的石马石人甚至被煅烧成了石灰,用于当时的新农村建设。许九皋的墨迹

目前搜集到的许九皋诗作共有两首。其中一首为《关外吟》,描绘了关外的壮丽景色与苍茫气息,其中的“壁立山头风吼至,雨花飞过是冰花”一句,被誉为千古绝句,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描绘与独特感悟。另一首诗是许九皋在明朝崇祯末年为平虏卫(今凤凰城)战殉难将士所赋,表达了他们的爱国壮举与英勇无畏的精神。程试,字子跃,号荃洲,出生于冀州新河县塔则口村。他在明万历十一年(年)考中进士,此后便踏上了仕途。曾担任山东寿光县知县,因父丧回乡守制三年,期满后复职并因政绩卓越而升任工部都水司主事,负责榷征荆州关税。此后,他又历任户部屯田员外郎、郎中,饶州府知府,再至登州府知府。在官场巅峰,他选择激流勇退,辞职回乡。回到家乡后,他以饮酒赋诗为乐,终其一生。然而,他留下的著作《水部之山集》等书稿未及刊印便已失传,具体诗文内容无从考证。

三、清代

在清代,不仅程试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还有两位学者通理与赵德吉在学术界崭露头角。通理,这位来自新河县苏田村的禅师,自幼便历经磨难。在七八岁时,他便失去了双亲,而在十岁时,由于生活困苦,他为了求生,毅然投身于慈明庵中,拜妙音铎和尚为师,开始了他的佛门生涯。后来,他又转投新河县城东关十方禅院,跟随显如珍和尚深入研究经论,为他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理的学术旅程——从慈明庵到圆明园在清代的学术舞台上,通理的名字熠熠生辉。这位来自新河县的禅师,自幼便历经生活的磨难,但在困境中他始终坚守初心,对佛学怀有深厚的热爱。他曾在慈明庵中拜妙音铎和尚为师,开启了他的佛门生涯,并在后来的岁月里,跟随显如珍和尚深入钻研经论,为他的学术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通理北上京城游学时,他有机会礼拜潭柘山岫云寺的住持德彰为师,并受具足戒,这标志着他开始精心研究戒律之学。在日以讲习为念的生活中,他不仅深入研究佛学经典,还广泛游学拜访,参悟佛学真谛。

雍正十一年春,通理奉敕入圆明园,与雍正皇帝共同校对《宗镜录》及教乘诸书。他的精湛学识和深刻见解深得雍正皇帝的赞赏。乾隆十八年,通理更是奉命管理僧录司印务,并兼任圆明园佛楼行走之职,协助章嘉国师校译满汉藏经。期间,他得到了乾隆皇帝的亲赐紫衣,并敕封为“阐教禅师”。

然而,通理的学术旅程并未因此而止步。在雍正皇帝驾崩后,他回到香界寺旧居,更加致力于学术研究,穷年伏案,终于著作等身。他的著作涵盖了《法华经指掌疏》、《楞严经指掌疏》等多部经典,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

在乾隆四十七年六月十三日,通理示微疾后召集弟子,嘱咐他们要遵循佛学经典,节俭恭勤。随后,他沐浴更衣,跏趺念佛而逝,享年八十二岁。他的离去,标志着一位伟大的学者和佛学家圆满地完成了他的使命。赵德吉,这位清康熙时期的进士,来自北陈海村,曾担任山西道监察御史的显赫职位。他的著作《桥梓集》在当时文士生员考状元的道路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被誉为必读名著。然而,经过多次搜集,其具体内容已无从考证,这无疑为后人留下了一份难以弥补的遗憾。

四、民国时期

在民国时期,傅振伦以其卓越成就而声名远扬。傅振伦,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方志学家、博物馆学家和档案学家,于年诞生在新河县城召村,他在青年时期自号蒲泽少年,晚年则成为百衲斋主人。他在年7月从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并曾担任过多个职位,包括北京大学助教、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员、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讲师以及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等。在民国9年(年),年仅4岁的傅振伦就已展现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与学术热情。他利用寒假和暑假,带领弟弟振荣步行测量乡里的四至八到,通过实地踏勘和采访故老,搜集了大量资料,并撰写了《城召村史》。这是他涉足史志领域的初次尝试,便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傅振伦的学识广博,他的著作丰富,包括《中国方志学通论》、《傅振伦方志文存》、《中国史学概要》等20部著作,以及多篇论文。他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方志、史学、科技史、瓷器、考古、博物馆、图书馆等诸多方面。在众多科研领域中,他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为当今为数不多的顶尖学者之一。在中国方志学的发展历程中,傅振伦先生以其深远的影响力被誉为史志学界的泰斗和一代宗师。他坚守章学诚的学术理念,即“志属信史”、“文人不可修志”,并倡导“创办志科”,为方志学的研究与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傅振伦不仅是首位在学校开设并讲授方志课程的学者,还是最早撰写方志学理论专著的权威人士之一。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他主编了《新河县志》《北平志》《河北通志》和《北碚志》等多部志书,其中《新河县志》尤为引人注目。这部志书不仅凝聚了他早期的方志思想,更在志书体例与撰修手法上展现出创新与突破,因而被公认为近代新型方志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五、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新河的文学艺术创作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一阶段,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写作者,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笔触,描绘了新河的风景与人物。其中,外地工作的新河籍作者如厉风、宋贵伦、杨鸿恩,以其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佼佼者。而本地作者也不甘示弱,秦中元、宋增贵、张世珍等人,凭借着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和敏锐的观察力,在文学创作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此外,新河的文学园地还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孙保祥的短篇小说在《邢台日报》上频频亮相,宋茂岭的作品在《青少年日记》和《杂文报》上受到读者好评,赵泽军的散文在《河北文艺》和《散文百家》中受到文学界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hexianzx.com/ftrq/147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