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华的国画世界水墨淋漓,光彩照人,山川人

蒲华的国画,以水墨为基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细腻。他的画作,仿佛将人们带入了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世界,山川、人物、草木都显得如此生动和富有神韵。这种光彩照人的艺术效果,正是蒲华对国画艺术的独特理解和精湛技艺的体现。谢稚柳曾评价道:“蒲华所绘之竹,与李复堂、李方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吴昌硕的墨竹风格,正是承袭自蒲华。”蒲华,这位晚清民国时期的杰出画家,与任伯年、吴昌硕、虚谷齐名,被誉为“海派四杰”。他广泛结交海上艺术名家,与吴昌硕的关系尤为深厚。吴昌硕自幼便仰慕蒲华的画名,二人亦师亦友,彼此取长补短,艺术风格因而相得益彰。蒲华擅长运用湿笔技法,其水墨画作气势磅礴,光彩夺目。在众多绘画题材中,他尤以花卉、山水和竹子为擅长,被誉为“蒲竹”,名垂青史。蒲华,生于年,逝世于年,字作英,亦作竹英、竹云,籍贯浙江嘉兴。他号胥山野史、胥山外史、种竹道人,并曾以九琴十砚斋、九琴十研楼、芙蓉庵、不染庐、夫蓉盦、剑胆琴心室等为斋名。蒲华自幼便跟随外祖父姚磐石学习,之后又有幸得到林雪岩的教导。在年,他顺利考入庠,成为了一名秀才。在嘉兴的日子里,蒲华家境并不富裕,甚至一度租住在城隍庙中。然而,他性格朴实厚道,对名利看得很淡,一心沉浸在绘画的世界里。在蒲华22岁那年,他迎娶了同样擅长书画的缪晓花为妻。尽管生活贫困,但他们彼此扶持,情感深厚。然而,年的秋天,与蒲华相依十年的缪晓花因病离世,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蒲华以诗表达了他的深切哀痛:“十年结知己,贫贱良可哀。”在他32岁那年,缪晓花因病离世,他们无子嗣。自此之后,蒲华决定不再续娶,独自一人度过了余生。与友人共同创立了鸳湖诗社,并创作了诗稿《芙蓉庵燹馀草》。他的诗作得到了诗家陈曼寿等人的题辞赞赏,更早些时候,他便已荣获“郑虔三绝”之美称。在年的春天,他客居宁波,随后又辗转至台州。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他曾在太平(现今的温岭)县署、新河(温岭辖地)粮厅以及海门(现在的椒江)海防同知府担任幕僚。然而,由于他性格耿直,不善官场交际,同时又不愿在案头拘谨地写楷书,因此多次被辞退。他热爱饮酒,性情疏懒,因此被戏称为“蒲邋遢”。在官场中屡遭挫折后,他决定开始卖画为生,足迹遍布台州、温州、宁波、杭州等地。虽以卖画为生,但他从不吝啬笔墨,只要有人索求,他便欣然应允。在那个民生困苦的时代,由于他的名气不大,画作价格低廉,所得笔润难以维持生计,甚至常常陷入升斗不济的困境。年春季,他踏上了前往日本的旅程,从繁华的上海启航。在日本,他的画作受到了当地人的高度赞赏,这让他颇为自豪。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他创作了《海天长啸图》,这幅画作成为了他情感的抒发。同年夏季,他结束了在日本的学习与创作,返回祖国。依旧怀揣着那枝心爱的画笔,他独自一人,开始了在沪宁苏常、杭甬台温一带的游历生活。他深受陈淳、徐渭、郑板桥等大师的影响,同时汲取了近世浙东画家林璧人(蓝)、傅啸生(濂)、姚梅伯(燮)以及赵之谦的绘画精髓。更为难得的是,他还曾师从于著名的词人与画家范湖居士周闲,深入学习绘画技艺。在他声名显赫之时,乡间的旧友纷纷来到上海探望他,蒲华热情地招待了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至亲一样。同时,也有日本客人不惜重金求购他的画作,蒲华得到资助后便呼朋唤友,一同开怀畅饮。甚至有一次,他竟然为了一个青楼女子赎身,花费至尽,最终囊空如洗。在沪期间,蒲华为了生计,不得不频繁奔波于沪宁、沪杭等地。清末时期,灾荒频发,他积极响应“豫园书画善会”的号召,通过义卖自己的书画作品来筹集善款,为灾民提供援助。蒲华一生无疾,步履轻盈。然而,在年的一个夏日,当他酒醉后返回寓所时,不慎将假牙误吞入喉,导致窒息,最终离世。蒲华无子嗣,唯有一女远在乡间。在他离世后,吴昌硕等挚友为他操办丧事,由其侄子扶灵送归嘉兴西丽桥西堍的祖茔安息。如今,墓地已无处寻觅,但吴昌硕所书的“蒲山人墓志铭”仍嵌于南湖监亭的内壁,供后人缅怀凭吊。蒲华的命运多舛,一生都在贫困中挣扎,其遭遇可谓极不得志。在他离世后,挚友吴昌硕为他的墓地题写了“富于笔墨穷于命”的墓志铭,深刻反映了蒲华在艺术上的天赋与生活中的困顿。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hexianzx.com/ftrq/148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