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温岭小吃篇

温岭月节谣:“正月元宵正月半,二月二糕儿头吃几个,三月上坟做清明;四月麦餶头吃赏新,五月端午搕粽摊食饼;六月新米新谷担加担,七月半蒸起糕干坯好当饭;八月十六鸭煨芋,九九重阳糕吃不及,十月要做十月半,十一月冬至吃汤圆,十二月谢年打炮仗,雄鸡头多少孤凄相!”流传于坊间的小吃,以前大多是婚丧嫁娶、农历节气等特别日子才会制作,现在渐渐地成为街头巷尾常年都能搜寻到的温岭风味。

石塘箬山居民多数从福建的惠安、泉州、莆田等地迁入,渔区的民俗民风大多沿袭着闽南习俗。闽南风味小吃,自成一派,主要有“一粽”(肉粽)“二面”(炒绿豆面、索面)“三圆”(鱼圆、肉圆、山粉圆)“四羹”(肉羹、蛏羹、鳗羹、鲳鱼羹)“五花色”(山粉夹、糖龟、番莳鼓、山粉摊、泡几)。

软糯粘牙的年糕外衣中,包入炒粉干,油条,猪肉,土豆丝,芹菜,洋葱……各色美味馅料。再来一碗咸豆腐生,绝对是温岭第一美味早餐!

用黄花麦果、苎(麻)叶、菜叶等捣成泥,掺进面粉中揉成青色的面团,再擀成一张张圆饼,放在锅中烙熟即成。裹入各色馅料就成“麦饼筒”了。立夏、端午两个节气,温岭人家必吃。

糯米粉做成,馅料丰富,有甜、咸、荤、素之分。外面以松花粉等敷之,使其相互之间不沾连,增加色泽,又有松花的清香,让人食欲大增。是月半节日,或逢迎嫁娶的温岭人家必做小食。

又称糊糟羹,是元宵节期间的民间风味小吃。以薯粉或藕粉为主料调制而成,分咸、甜两种。咸糟羹多以肉丁、香菇丁、牡蛎肉、虾皮等为佐料;甜糟羹则以红枣、葡萄干、金桔、荸荠等为佐料。

温岭人讲究食补,鸡蛋炖酒是最家常的做法,有提神及解除疲劳的功效。

黄酒和红糖的组合在温岭是运用到极致,豇豆酒又是一代表作,冬天来一碗,健脾开胃、利尿除湿。

俗称敲鱼饼。剃取新鲜白嫩鱼肉,敲入红薯淀粉,晾晒而成。其味鲜美,虽为之鱼,然食无鱼味,实乃一绝。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温岭的大溪、新河等地群众都保留着吃乌饭麻糍的传统习俗。山上采的“山炒米脑”(又称“红茶”)的嫩叶沥成叶汁。与糯米浸泡一天,再炊熟捣成麻糍,扑上松花粉,吃了还能驱蚊蝇。

属于发糕一类,外裹一张桐子叶,散发着大自然的清香,软糯香甜。起始于温峤镇一带,菜场、早餐店都可寻得。

以米粉为原料,早米粉和糯米粉按比例混合蒸煮而成,柔软香甜,即便放置几天也可食用,干硬酥脆,另有一番风味。原是七月半节的点心,现在菜场日常即有。

馅料有咸有甜,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

“泡虾”是温岭人的方言称呼。正如稻草人不是“人”,泡虾也不是“虾”,它的原料是小麦粉,裹上肉碎作馅,包好,油炸至金黄色。

夏日的温岭,离不开清凉解暑的青草糊,青草加水煎煮,取汁冷凝后成糊状,舀满一杯,加上糖霜粉,注上蜂蜜,滴几滴薄荷,用一柄小铜钎搅拌至糊状,清香微凉,暑气顿消。

温岭人的核桃调蛋,多选用鸭蛋,滋阴清肺,加入大量红糖,辅以黄酒,烧开之后,略带酒香,香滑营养。

点击标题下蓝色字“温岭旅游”加;

点击右上角,转发或分享本页面内容。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刘云涛做客CCTV品牌影响力
白癜风能治好嘛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hexianzx.com/ftrq/2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