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是人们赋予的不是本身自有或天然的名称。地名命名的意义通常是该地名字面所表达的含义,是命名时的着眼点,或者叫命名的因由或理据。地名是各个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曲折变化,记录了民族的变迁与融合,记录了人们生活环境的发展变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民族、语言、社会等科学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本文讨论邗江的几个历史地名,历史地名所指是“具有区域特征和历史、人文价值的地名”。也即具有区域地理特征、语言特征、物产特征、行政区划特征的;或史志典章中有记载、表述的;或能反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变迁的;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的,民间广为流传、脍炙人口,且使用年代比较久远的地名。所以每个历史地名都有她背后的故事。
邗和邗江
邗江不是一条水道,是一片区域;邗江虽然不是水道,叫邗江的这块土地却是因一条叫做邗的水道而得名。“邗江”本身就是个历史地名。“邗”这个字最初出现在《左传》中:“鲁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这一年的秋天,吴国在“邗”这个地方筑城,在城下开沟,联通了长江和淮河。城就是“邗城”,沟就是“邗沟”。鲁哀公九年是周敬王三十四年、吴王夫差十年。公元纪年是公元前年。当时的“邗”地要比现在“邗江”区所辖的范围大得多。
许慎的《说文解字》说:“邗,国也。”《辞海》注“邗”时,“邗”有两个义项,一是“古国名,在今扬州市东北,也作干,春秋时为吴所灭,成为吴邑”。一是“古城名,公元前年吴筑,故址一说在今扬州市蜀冈上,一说在市东南濒江处”。
“邗”也作“干”就是“干”加邑(右耳朵旁)成“邗”,是文字发展的变化。西周以后好些字都是这样,比如说“建邺”的“邺”,就是在“业”的右边加上了一个耳朵旁。“建邺”也作“建业”,所以《辞海》说“邗”也作“干”,也就是说“邗”就是“干”。
“干”的来源,学术界普遍认为和今山东潍河流域的寒部落有关,寒部落是黄帝的后裔,任姓。他们的始祖寒哀曾为黄帝驾马车,就是《世本》记载的“寒哀作御”。黄帝的儿子青阳娶了寒哀的女儿,生下了少皋,寒哀有个裔孙叫寒浞,后来当上寒部落的首领。夏代,寒浞在此建国,史称古寒国。后来寒国被灭,族人被打散,向外迁徙,后来又在河南得到封地,有学者根据西周铭文考证,“寒”和“干”相通,“寒”也写作“干”。重新“立国”,就是今天的“干城”。寒(干)后来又被打散,又多次迁徙,有一支在周灭商的过程中来到淮水流域定居。邗地的土著是“夷”的一族(那时地广人稀,零星散居),后来又加入了北方迁来的干人(他们的居住地应该相对集中),他们沿用了原居地的名称命名,和当地的居民融合在一起,建立了干国。当时北方的文化先进于当地的土著,也逐渐影响了当地的土著,范围也就越来越大,势力也就越来越强,在诸多夷族的诸侯国中势力是比较强大的,据有临淮一大片土地。
“邗(干)”作为“国”也好,作为“古城”也好,它的故址都在蜀冈上。邗(干)国“都城”的具体位置,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不过这个“国”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国”不同,它很可能只是一个大的部落群,有相对集中居住的地方,当然为了避免野兽的入侵,在四周挖了壕沟、堆了土坝,这就是后来的城墙和护城河的雏形。他们居住的地方是移动的,哪里有合适他们生活条件和就近的资源的,就到哪里。“邗(干)”这个部落群的活动范围就在蜀冈上,这从在蜀冈一线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可以得到证实。
邗江在文化上与广陵、江都密不可分,在地域上先为一体,其后时分时合,犬牙交错。“邗”这个名字也屡有变更,先后为广陵、江都、南兖州、东广州、吴州、扬州等。隋开皇十八年(),始有邗江之称。古代的扬州城区,唐以前大体上在今邗江的地域,宋代扬州城区的地域,有一部分在今邗江区域内。明清以后,随着唐代已成为重镇的瓜洲,又有一些集镇陆续崛起,逐步形成今邗江地域环抱“绿杨城郭”的格局。
在邗江这片土地上,北有港汊纵横的六湖烟雨,西有冈峦起伏的群山耸翠,沿江有舟车辐辏、商贾云集的瓜洲古渡和南船北马自此分道的临都古驿。玉碗金鱼,出自汉家陵墓;新蒲细柳,尽覆隋苑废基。林栽皂荚、功侔淝水之捷;阁署彤云、稽彼逆亮之诛。“沙河”歼入寇之倭;“得胜”留蕲王之垒。……凡此诸迹,俱载史册,与扬州的一丘、一壑,一亭、一阁,在时间与空间的视野里,相得益彰,形成一片浑然不可分割的整体景观,赢得历代文人墨客的赞赏与吟诵。
瓜洲
伊娄河与扬子津
来自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侧的水,向东奔驰而下,到了蜀冈脚下与大海汇合,伴随而来的泥沙就在蜀冈下停住了脚步,安营扎寨。泥沙不断淤积,江中沙洲日增,瓜洲原本是若干营盘中的一座,到了距今年的晋代露出水面,在江水的冲刷下,涨成一个圆圆如“瓜”的形状,沙洲所以就叫做“瓜洲”。唐代前期沙洲北移,到了唐中叶和北岸的扬子连成一片,长江的北岸就向南推移了二十多里,于是就有人居住在这块沙洲上。
扬子是古县名,因扬子津而得名,扬子津又名扬子桥,是古代长江北岸南渡抵京口(今镇江)的重要渡口。在扬州古城区南十五里,瓜洲北。古时紧靠长江北岸,由此南渡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为江滨要津。隋大业中炀帝建临江宫于此。唐开元以后为沙州所隔,齐浣开伊娄河自此南达瓜洲渡口,遂复为往来要津。唐永淳元年()于此置扬子县,唐大历以后置盐铁转运使巡院于此。五代南唐改名永贞县。北宋大中祥符六年()移治今江苏仪征县(真州镇),虽复名扬子县,所指扬子与此地无涉,但扬子津之名仍存。今扬州大学在此建新校区,称“扬子津校区”。扬子的出现要比扬子津晚得多,史书曾记载着隋朝率师南下时“自扬子津入击朱莫问于京口”。
因为扬子津和扬子县,长江流到这里便被称为扬子江。扬子江的名称源于南朝时期,南朝宋、齐、梁、陈控制着长江流域,当时都城建康(今南京)东部的南徐州(今镇江)和南兖州(今扬州)是两个极为重要的军事屏障,扬子津渡口十分繁忙。扬子江原本只是指长江较下游的部份,到了清代,由于西方传教士的传播,“扬子江”在外语中就又代表了整个长江。
唐代中叶,瓜洲和北岸相连,扬子津已不在岸边,不成其为港口。为了方便江南漕粮渡江北上,开元二十六年()润州(今镇江)刺史齐浣主持开通从瓜洲到扬子镇、长25里的伊娄河,伊娄河亦称瓜洲运河和扬州新河。
伊娄河的开通大大缩短了江南漕船过江的距离,也方便了船只在瓜洲休整补给。瓜洲也从此进入繁盛时期,绚烂多彩。作为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瓜洲帆樯如织,商旅如云,每年过往船只达百万之多,所经过的各地商旅更是不计其数,瓜洲也就繁盛起来,开始有了行政建置。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说:“(瓜洲)唐设为镇,至今有石城三面。”北宋仍为镇。南宋乾道四年(),为了军事的需要,开始筑城建堡,驻兵戍守。元代的瓜洲依然是交通枢纽,马可·波罗在他的《行记》中说:“瓜洲是东南向之一小城,居民臣属大汗而使用纸币,位置在前所言之大江之上。此城屯聚有谷稻甚多,预备运往汗八里城(按:即北京)以作大汗朝廷之用。盖朝中必需之谷,乃自此地用船由川湖运输,不由海道。大汗曾将内河及湖沼连接,自此城达于汗八里……由是满载之大船,可从此瓜洲城航行至于汗八里大城。”明初置巡检司,嘉靖时因倭警,设守备镇守,并置乡防分司驻此。清初设巡检司及参将,康熙十一年()改设守备。瓜洲不仅在交通上有重要地位,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同样有重要地位。
清朝初年开始,仪征、瓜洲间的长江中涨出了北新洲,长江江流开始北移,长江主流由南汊折向东北,镇江、扬州段长江也就南岸淤涨、北岸坍塌,镇江沿江涨出大片江滩、沙洲,北岸的瓜洲则成为顶冲点,受到江流的冲刷。瓜洲的江岸开始坍塌。到光绪年间,瓜洲城全部坍入江中。繁华街市落入江流,没有留下片瓦,原瓜洲渡口也北移到镇北的四里铺,依旧是南北交通枢纽,四里铺沿河逐渐形成街市,成了新的瓜洲镇。古瓜洲全城坍入江中以后,伊娄河也就随着缩短了,今只剩下三汊河到瓜洲的一段,也是里运河最南面的一段。新瓜洲随着津浦铁路通车,逐渐失去了航运中心的地位。
唐代因扬子津而设的“扬子县”,宋代把官衙移到仪征境内,以后又几经变迁,曾两度升级为“扬子军”(驻军重镇)。明清废扬子县,辖区划归仪征。清末宣统皇帝溥仪登基,为避帝讳,又改叫“扬子县”。古瓜洲非今瓜洲,古扬子也非今扬子。
北湖及其重镇
北湖是地片名,清代学者焦循在《北湖小志》的一开头说:“扬州之运河,自宝应黄浦入界,至瓜洲、仪征达于江。河以东曰下河,河以西曰上河。上河皆湖也,其在甘泉县境者,郡人谓之北湖。东束于运堤,西受西山诸水,北受高邮湖水,方三十里,而滩隈陇阜,错落其中,若爪若角,若木之交枝,非生长其间,往往迷其棹焉。”就是说,北湖是指今运河以西,邗江区境北部和江都的邵伯,东濒邵伯湖,西依蜀冈丘陵,北观高邮湖,南眺甘泉山。北湖河道交错,湖泊星罗。现在还有邵伯、黄子、赤岸、朱家、白茆、新城等较大的湖。
现代仍以运河为界,把过去的上河地区称为运西湖区平原,过去的下河地区称为里下河平原,运西湖区平原和里下河平原,合称江淮平原。北湖是运西湖区平原的一部分,这片地区内今邗江境内有公道、赤岸、方巷、槐泗、杨寿等乡镇的部分地区。整个地势是西面高,接着丘陵;东面低,连着湖滨。
北湖有公道和黄珏这两大古镇。
公道镇,位于扬州城区西北,镇因古桥“公道桥”而名。公道桥是由南而入公道镇的必经通道,也是公道镇的标志性建筑。民间称“公道桥”则是指公道这座集镇,公道附近乡村的人上镇赶集,通常不说成上镇,而说上公道桥。镇名旧称即“公道桥”。
镇境西有一段叫九龙岗的丘陵,九龙冈又成了公道桥的别称。位临黄子湖口,滨邵伯湖尾闾西岸(从滨湖农场开垦后,即为公道引水河西端),东南位临白马湖(又名荒湖)和庙湾湖,西北分别与仪征、高邮市交界,是邗、仪、高三县(市、区)汇合处,自古为水陆交通要冲,现为扬(州)菱(塘)公路要道,距邗江区政府30公里。晚唐时这里开始有人居住,宋代逐渐形成集镇,明清时期成为北湖重镇列扬州西北乡13集镇之首,现在也是邗江第二大镇,苏皖往来的通道。
公道桥历史悠久,桥名屡更,曾有常济桥、僧道桥、孙渡桥、僧度桥、孙大桥等名。据阮元的考证,是桥初建不会迟于宋代,他在《揅经室集》中说:“今甘泉县官册地名曰公道桥,而旧时之写者、呼者或曰僧道桥、僧度桥、孙大桥。以余论之,以僧度桥为近是。此地乾隆乙巳大旱,水涸,湖底多古石,石当是宋时物。宋时桥梁等工,每用度僧牒银为之,苏州度僧侨即其遗制。”该桥桥下水道直通邵伯湖,镇西侧即是丘陵高坡。每遇暴雨,高坡诸涧坝山洪汹涌下泄,往往将桥冲毁。多年来,该桥屡毁屡建,以出资或募化筹资建桥者命名。民间传说,康熙年间曾有一僧一道在此募化建桥,桥遂以僧道为名。
焦循的《北湖小志》也有相类似的记载,因僧人化缘筹款建桥所以称“僧道桥”。桥圮,再建“易名河口桥,又因桥址在黄子湖,亦名湖口桥,今称公道桥是也”。明天启六年(),里人进士常思乔捐资建桥,名常济桥,清乾隆三年(1),邑人江部郎承炳重修此桥,复名湖口桥。
黄珏在公道的南面,东濒邵伯湖畔,地势西高东低,东部的沿湖圩区河港交错;西部丘陵平冈,山水流经港涧入湖。距扬州古城22公里,水陆交通便利,水路通邵伯,陆路达扬州。
黄珏也因桥而名,原名黄珏桥(又称黄角桥)。据传当年建桥挖桥基时,发现两块黄色的美玉,二玉为“珏”所以成为黄珏,“珏、角”音近,又称“黄角桥”。史书记载,唐代开元年间在这里建开元寺。其后人烟逐渐稠密,廛市鳞次,每到逢集的日子,商贾云集,人潮如流。湖中帆樯往来,农耕渔唱,岸柳成行,景色宜人。
原有南北街与中街连接,砖砌券门。黄珏古为名士隐居之地。焦循在镇南焦庄构“半九书塾”,建“雕菰楼”。焦循在《半九书塾自记》中说,用参与编修嘉庆《重修扬州府志》的酬金“少半买地五亩,在雕菰淘中,其形盘曲若赢,以为生塘。起小楼方丈许,四旁置窗,面柳背竹。黄珏桥在东北里许,桥外即白茆湖。行人往来趋市,帆樯出没,远近渔灯牧唱,春耕秋获,尽纳于牖。楼下置椟,以生平著述草稿贮之,以为殃后神志所栖托。塘以藏骨,楼以消魂,取淘名以名楼,曰:雕菰楼”。“雕菰”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里,嫩茎称“茭白”,为蔬菜。果实又称“菰米”“雕胡米”,可煮食。有人说,焦循世居北湖,特别喜欢家乡物产,把雕菰作为自己的书斋名。也有人说焦循以这个外表看是普通却很实用的的“雕菰”为书斋名,符合焦循不求闻达的个性。清名士吴康曾建“白茆草堂”,隐此作诗词数百首。清末民初时,有店铺60多家,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行会日期,商贩云集,现逢五、十仍为集市日。
黄珏南面、扬州城区东北是槐泗镇,东临京杭大运河。唐时此处就为集镇,志书记载槐泗是“唐末杨行密、张神剑屯兵之地”。明代万历《扬州府志》说,清明前后,此地为“郡人仕女靓容冶服游集胜地”。槐泗镇南,有一条东西向的河流,相传为唐代槐姓人所开,名槐家河,亦名槐子河。此河通泗水,又名槐泗河,镇名据此而得。镇境之内,河上有一桥,名为槐泗桥、槐子桥,桥名也为镇名。槐泗桥原桥狭窄矮小,年洪灾时影响泄洪,当年扩建为砖石拱形桥。年拓宽浚深槐泗河,拆桥重建时,在南岸桥头,发现唐代铜钱窖藏遗存,出土唐代“开元通宝”和“乾元重宝”铜钱共十四万五千多枚。后槐泗桥几经重建,现为扬州迎宾大道——瘦西湖路上最大的桥。
槐泗再南,就到了城北乡,城北乡黄金村境内,有个庄子叫“盐厅子”。明代中后期,官府在此设立搜盐厅,并建造码头,查验核对经过运盐船的盐引及实际装载数量,以查缉私盐。民间俗称盐厅子,庄以厅名。盐业衰败后,厅废。上世纪70年代修建扬州闸和疏浚、拓宽古运河航道时,曾在此挖出许多杉木和青石。据考,这些木石就是当年建造盐厅码头遗物。
蒋王杨庙和杨寿
说过了南和北,现在该说说西面了。
先说蒋王,蒋王位于扬州城西南,原名蒋王庙。因境内有祭祀东汉末年秣陵尉蒋子文建的祠庙而名。蒋王庙全名“蒋忠烈王庙”。蒋子文,东汉末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曾任秣陵(今南京)尉,讨贼追至钟山(今南京紫金山),被击伤额身亡,葬于钟山。此后不久,孙权在南京建都,派专使封子文为中都侯,封蒋子文的二弟蒋子绪为长水校尉,赐予印绶,并在钟山为蒋子文建了一座祠庙,后人称为蒋庙。孙权避祖父孙钟之讳,将钟山改名为蒋山。这样,仿佛南京东郊这一大片青翠的山陵,也都成了蒋子文的封地。
《金陵选胜·蒋忠烈庙》记载了一则传奇故事:“汉蒋子文,广陵人,为秣陵尉,逐盗钟山下,死之。生时自谓骨青,死当为神。吴先主时,有吏见子文乘白马、挥白羽扇于道上,语人曰:‘可为立祠,否者当有虫入人耳之灾。’吴王不信,果有虫毒人,久之复为火厄。乃为加侯封,改钟山为蒋山,表其灵异。晋加号相国,刘宋封为王,齐进帝号,皆以数著灵异故。国朝易谥忠烈,建祠鸡鸣山,岂亦钟山之灵有托而神者耶?”民间还传说,蒋王庙建起后,都城灾疠止息。百姓笃信蒋侯神灵,庙里香火,一天盛过一天。宋代曾极《蒋帝庙》诗云:“白马千年系庙门,炉烟浮动衮龙昏。阖棺漫说荣枯定,青骨犹当履至尊。”记录了宋代蒋王庙“炉烟浮动”的盛况。
蒋子文是广陵人,后人又在扬州西郊立庙以祀,光绪二十九年()重修。“文革”时,改蒋王为红旗。年12月,蒋王复名。
杨庙地处扬州西郊,属于“蜀冈古陆”支脉的丘陵地带。光绪《甘泉县续志》十一卷引前《江都县志》载:“元扬州路同知杨敬一卒于官,葬此立庙以祀”,故名“杨家庙”。杨家庙旧址位于杨庙镇东老街,坐北朝南,杨家庙香火极旺,周边的商业也因庙而兴,形成集市。民国年间曾以杨家庙名设乡,后简称杨庙。
杨庙辖境有个仓颉村,仓颉村因境内仓颉山而名。仓颉山地面积约20亩,南略高,满山栗林,草木丛生,树枝杈间,鸟巢频频,未曾进山,就能听到山中鸦鸣雀叫。相传,这片山就是仓颉的墓茔。清中叶前,每逢“寒食”,进山祭扫者络绎不绝。仓颉山南丘,有座仓颉庙,庙高丈余,阔约五丈,坐北朝南,进深不满两丈,庙门顶端有四个碗口粗大字——仓颉帝庙。相传仓颉庙宋代始建,庙建成后,香火旺盛,在周边数十里方圆内,颇有名声,庙内供仓颉石像。门两侧以“日、月”为字根组成的冷字联,东墙有字谜二则,西墙句谜三则,意在纪念仓颉发明创造文字。
日寇侵华期间,抗日民主政府曾设仓颉区。今仓颉村和仓颉组之名犹存。
杨寿镇,位于邗江区西北部,东北滨邵伯湖尾闾之白茆湖。该镇大约建于明朝,原名“杨兽医坝”,后改为“杨寿坝”。民间传说,明朝的时候,杨寿的地势低洼,一条深涧穿镇而过,有一年夏天发大水,从邵伯湖远处漂来一条船,一直漂到镇里的一座土坝边,船上坐着一位姓杨的兽医,这位杨兽医上岸以后,看到大水过后很多牲畜都得了病,于是就在土坝旁边开了一家兽医诊所,救治了很多牲畜。这位兽医死后,当地的人为了纪念这个来自异乡的好人,就用“杨兽医坝”来命名这座土坝,镇以坝名。
西湖镇因瘦西湖而名,西湖镇西北的胡场村丘陵起伏,冈势平缓。多年前外乡牧民“呼氏”在此建放马场之后,此地称“呼家场”。其后又将此地改作军事训练场,店铺和街道遂应运而生。有胡姓人士在此开麻油厂,呼家场改称“小胡家厂”,后称“胡场”。庄民来自四方,姓氏较多,主要有李、程、嵇、胡等。著名京剧演员潘月樵,即出生于此。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曾在这里发现战国古墓和汉代古墓多座。
黄珏西去约一公里处,有处裔姓族居的集镇叫裔家集。“裔”姓未见于《百家姓》,在其他地方亦不多见。据有关史料记载,“裔”姓为明初功臣徐马儿的后代。徐马儿,扬州人。从小孤苦无依,九岁的时候遭遇元末兵乱,被朱元璋收为养子,改姓朱。成年后,随军征伐,屡立战功,深受朱元璋的倚重,官至中军都督府佥事,让其恢复“徐”姓,更名“司马”,字从政。洪武廿五年(),马儿以左副总兵跟随大将蓝玉出征,返还时因病逝军中。后因无辜陷入“胡惟庸、蓝玉”之祸(徐马儿虽故,也受株连)。子孙为避祸,改姓为裔,裔者,不忘功臣后裔也。裔氏逃匿到扬州北湖,耕读为业,遂有裔家集,他们人虽然姓裔,但所供的祖宗牌位以及祭祀、敬神的祝文,皆书作“徐氏”,有“生裔死徐”之说。裔姓于清代乾嘉以后,开始散处四方,也有远居国外者。
邗江的历史地名大大小小有数百个,本文不能逐一而述,希冀能从这几个地名以窥见邗江历史文化之一斑。
黄继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