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至唐中叶鉅鹿郡行政区划的变迁

巨鹿历史大家谈

秦汉至唐中叶鉅鹿郡行政区划的变迁

沈媛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鉅鹿自秦朝置郡以来,在两汉、魏晋北朝和隋唐时期,其统辖范围不断发生变化。本文对鉅鹿郡行政区划变迁的考察始于秦朝,止于唐天宝元年,以期通过对这一时期其行政区划统辖范围的研究,了解鉅鹿郡的历史和发展,并且从中认识政治、社会环境对地方郡县统辖范围的影响。

鉅鹿郡;秦汉;魏晋北朝;隋唐;行政区划

沈媛(年——),女,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经济史。

鉅鹿,是冀南平原上最有影响的州郡之一。“鉅鹿即古大陆”。自秦朝置郡以来,直到唐朝天宝元年,其统辖势力范围不断发生变化。对这一时期其行政区划的统辖范围进行考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鉅鹿郡的历史和文化。我是在读研究生,初入史门,请各位专家师长多加指正。

一、秦和两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是一级政区,郡下设县。秦始皇二十六年(前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鉅鹿郡即为这三十六郡之一。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鉅鹿郡,秦置。”这是鉅鹿成为郡级行政区划的开始。由于秦代的历史比较短,史籍中关于秦在河北置县的记载十分简略,可考见的县共有二十二个,其中属于鉅鹿郡的有六个:鉅鹿(治今平乡县平乡镇)、安平、厝(治今清河县葛仙镇西北)、宋子(治今赵县韩村镇宋城村)、武垣(治今肃宁县东南)、南皮。

西汉时期鉅鹿郡的统辖情况,据在《汉书·地理志》记载:“鉅鹿郡,……属冀州。户十五万五千九百五十一,口八十二万七千一百七十七。县二十:鉅鹿,禹贡大陆泽在北。纣所作沙丘台在东北七十里。南,莽曰富平。广阿,象氏,侯国。莽曰宁昌。廮陶,宋子,莽曰宜子。杨氏,莽曰功陆。临平,下曲阳,都尉治。贳,郻,莽曰秦聚。新市,侯国。莽曰市乐。堂阳,有盐官。尝分为(泾)[经]县。安定,侯国。敬武,历乡,侯国。莽曰历聚。乐信,侯国。武陶,侯国。柏乡,侯国。安乡。侯国。”可以知道,鉅鹿郡在西汉和王莽政权时期统辖二十个县,分别是鉅鹿、南(治今巨鹿县北)、广阿(治今隆尧县隆尧镇东旧城)、象氏(治今隆尧县隆尧镇北户曹村)、廮陶(治今宁晋西南)、宋子、杨氏(治今宁晋县凤凰镇)、临平(治今晋州市晋州镇东南)、下曲阳(治今晋州市鼓城村)、贳(治今辛集市西南)、郻(治今辛集市东南)、新市(治今新河县新河镇西南)、堂阳(治今新河县新河镇)、安定(治今辛集市东北)、敬武(治今赵县赵州镇东北)、历乡(今宁晋县凤凰镇东历城)、乐信(治今辛集市东南)、武陶(治约在今隆尧县境内)、柏乡(治今柏乡县柏乡镇西南)、安乡(治今无极限无极镇东南)。

东汉统治时期,《后汉书·郡国志》的记载:“鉅鹿郡,……建武十三年省广平国,以其县属,雒阳北千一百里,十五城。户十万九千五百一十七,口六十万二千九十六。廮陶,有薄落亭。鉅鹿,故大鹿,有大陆泽。杨氏,鄡,下曲阳,有鼓聚,故翟鼓子国,有昔阳亭。任,南和,广平,斥章,广宗,曲周,列人,广年,平乡,南。”此时的鉅鹿郡的统辖范围已经收缩,领十五个县,分别是廮陶(治今宁晋县凤凰镇南)、鉅鹿、杨氏、鄡(治今辛集市东南)、下曲阳、任、南和、广平(治今鸡泽县东南)、斥章(治今曲周县东南)、广宗、曲周、列人(治今肥乡县东北)、广年(治今永年县临洺关镇故城村)、平乡、南。

以上记载表明,秦至两汉鉅鹿郡的统辖范围迅速壮大,由秦时的六个县发展到西汉时的二十个县,东汉时的十五个县,统辖势力范围有了很大拓展。

二、魏晋北朝时期

从东汉末年董卓之乱至隋文帝灭陈的四百年间,其间除西晋获得短暂统一之外,全国一直处于战乱、动荡、分裂之中。处于这种大环境下的鉅鹿郡,其统辖范围也呈现出了与秦汉时期不同的特点。

曹魏时期,今河北境内分属冀州、幽州,鉅鹿郡在冀州统治区内。“鉅鹿郡,东汉郡,魏沿置,治廮陶,在今宁晋县南。领七县。廮陶县,汉县,建安十七年,以县益魏郡,后又复归鉅鹿,治今宁晋县凤凰镇南。鉅鹿县,东汉县,魏沿置,治今平乡县乞村镇西南平乡。杨氏县,东汉县,魏沿置,治今宁晋县凤凰镇。南欒县,东汉县,魏沿置,治今鉅鹿县鉅鹿镇北。下曲阳县,东汉县,魏沿置,治今晋州市晋州镇西。平乡县,东汉县,魏沿置,治今平乡县乞村镇西南大老营。鄡县,西汉郻县,东汉改鄡,魏沿置,治今辛集市东南。”一共有七个县。

西晋时期,鉅鹿郡仍属冀州。“鉅鹿国,魏鉅鹿郡,晋改郡为国,治廮陶县,在今宁晋县西南。领五县。廮陶县,三国魏县,晋沿置。治今宁晋县凤凰镇西南。鉅鹿县,三国魏县,晋沿置,治今平乡县乞村镇西南平乡镇。平乡县,三国魏县,晋沿置,治今平乡县西南大老营。下曲阳县,三国魏县,晋沿置,治今晋州市西。鄡县,三国魏县,晋沿置,治今辛集市东南。废魏杨氏、南栾二县。”一共有五个县。

十六国时期战乱纷繁,河北地区先后经历了后赵、冉魏、前燕、前秦、后燕五个王朝,以下分别简述各个时期鉅鹿郡政区的情况。

后赵冉魏时期,“鉅鹿郡,晋永嘉三年,石勒攻陷鉅鹿,袭晋置,治廮陶,在今宁晋县西南。领四县:廮陶县,西晋县,后赵沿置,治今宁晋县凤凰镇西南。停驾县,后赵延熙二年,石虎分廮陶之柳乡立停驾县,治今柏乡、宁晋一带,后赵亡,省废。鉅鹿县,西晋县,后赵沿置,治今平乡县乞村镇西南平乡镇。广阿县,西汉县,东汉省,约于西晋永嘉年间复置,治今隆尧县隆尧镇东旧城。”一共有四个县。

前燕时期,“鉅鹿郡,袭后赵置,治廮陶,在今宁晋西南。领二县:廮陶县、鉅鹿县,沿袭后赵置县。省后赵停驾、广阿二县。”一共有两个县。

前秦统治时期,“鉅鹿郡,郡治廮陶,在今宁晋西南。领四县,附一县。廮陶、鉅鹿二县沿袭前燕置。停驾县,后赵置,前燕省,前秦复置,治所在今柏乡、宁晋一带。广阿县,后赵复置县,前燕省,前秦沿袭后赵置,治今隆尧东。附:柏乡县。”一共有四个县。

后燕时期,“鉅鹿郡,袭前秦置,治廮陶,在今宁晋县西南。领四县,附一县。廮陶县、停驾县、鉅鹿县、广阿县。附:槀城县。”一共有四个县。

北魏时期,鉅鹿郡的情况有些特殊,分属定州和殷州。定州的鉅鹿郡,根据《魏书》卷一百六《地形志》的记载,“鉅鹿郡,秦置,后汉建武中省广平国属焉。领县三,户二万七千一百七十二,口一十三万二百三十九。曲阳,二汉、晋属赵国,曰下曲阳,后改。有临平城、真乡城、曲乡城,有尧祠、青丘。槀城,前汉属真定,后汉属,晋罢,太和十二年复,有肥垒。鄡,二汉、晋属,有鄡城、安定城,有西门、赵君神,有青丘、牛丘、黄丘、驰丘、灵丘。”定州的鉅鹿郡一共有三个县,分别是曲阳(治今晋州市西)、槀城(治今藁城市西南)、鄡。

殷州的鉅鹿郡情况如下,“鉅鹿郡,永安二年分定州钜鹿置,治旧杨城。领县四,户一万三千九百九十七,口五万八千五百四十九。廮陶,二汉、晋属,治廮陶城。有沃州城。宋子,二汉属,后罢。永安二年复,治宋子城。西经,永安二年分经县置。有邑城、三女神。廮遥,永安二年分廮陶置,治杨城。有历城。”殷州的鉅鹿郡有四个县,分别是廮陶、宋子、西经(治今广宗县东)、廮遥(治今宁晋县)。北魏时期,鉅鹿郡一共领县七个。

东魏北齐统治时期,“鉅鹿郡,沿袭北魏置,治曲阳,在今晋州市西,北齐移治藁城县,在今藁城市西南。领三县。曲阳县,郡城附廊县,东魏沿北魏置,治今晋州市西,北齐省入藁城县。藁城县,东魏沿置,北齐置鉅鹿郡治,治今藁城市西南,北周改名高城县。鄡县,东魏沿置,北齐改名安国县,治今辛集市东南。北周沿袭北齐。”一共有三个县。

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政权颇多,因此,这个时期关于鉅鹿郡统辖范围的资料也较为复杂。概括来看,主要是曹魏、西晋、后赵冉魏、前燕、前秦、后燕、北魏、东魏北齐这八个政权。这八个政权时鉅鹿郡领的县数分别是七个、五个、四个、两个、四个、四个、七个、三个。在这八个政权统治之时,相对于两汉时期,鉅鹿郡缩小了统辖区域。从曹魏的领七县降到西晋的领五县,最小的时候甚至只领两县(前燕时期)。在这个动荡混乱战事不断的时期,鉅鹿郡的统辖范围有所缩小,平均只领四到五个县左右,与西汉时期的领二十县、东汉时期的领十五县相差甚远。

三、隋唐时期

从隋朝建立到唐天宝元年之前,“鉅鹿郡”这个地名被废除了。但从《新唐书》卷三十九《地理志》记载,“邢州鉅鹿郡,上。本襄国郡,天宝元年更名。”可以看出,“鉅鹿郡”这个行政区名称虽然是从天宝元年方始,但“襄国郡”和“邢州”的统辖范围相当于前后时期鉅鹿郡的势力范围,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可以认为,“襄国郡”和“邢州”是“鉅鹿郡”的另一个名称。

《隋书》卷三十《地理志》记载:“襄国郡,开皇十六年置邢州,统县七,户十万五千八百七十三。龙冈,旧曰襄国,开皇九年改名焉,十六年又置青山县,大业初省入焉。有黑山,有傂水。南和,旧置北广平郡,后齐省入广平郡,后周分置南和郡,开皇初郡废,十六年置任县,大业初废入。平乡、沙河,开皇十六年置,有罄山。鉅鹿,后齐废,开皇六年置南县,后废入焉。内丘,有干言山。柏仁,有鹊山。”隋朝时襄国郡领县七个。

《旧唐书》记载,唐朝的“邢州,上,隋襄国郡。武德元年,改为邢州总管府,管邢、温、和、封、蓬、东龙六州。邢州领龙冈、尧山、内丘三县。四年,平寇建德,罢总管府。割内丘属赵州,仍省和、温、封三州,以其所领南和、沙河、平乡三县来属。又立任县。五年,割赵州之内丘、柏仁来属。天宝元年,改为鉅鹿郡。干元元年,复为邢州。旧领县九,户二万一千九百八十五,口九万九百六十。天宝,户七万一百八十九,口三十八万二千七百九十八。在京师东北一千六百五十五里,至东都八百五十七里。龙冈,汉襄国县,隋改为龙冈,州所治也。沙河,隋飞龙冈县置,武德元年,置温州,四年州废,属邢州。南和,汉县,后周置南和郡,隋废州为县,武德元年置和州,四年州废,县属邢州。鉅鹿,隋于汉南故城置鉅鹿县,武德元年置起州并白起县,四年废起州,鉅鹿属赵州。仍省白起,并入鉅鹿。贞观元年属邢州,旧治东府亭城,嗣圣元年移于今所。平乡,汉鉅鹿郡,故郡城在今县北十一里,古鉅鹿郡,即今治也,隋改平乡县。任,汉南地,晋置任县,后废,武德四年复置,旧治苑乡城。尧山,汉柏仁县,至隋不改,武德元年置东龙州,领柏仁县。四年平寇建德,县属赵州。贞观初属邢州,天宝元年改为尧山。内丘,汉中丘县,隋改为内丘县,属赵州。贞观初还属邢州。”

《新唐书》卷三十九《地理三》记载,“邢州鉅鹿郡,上,本襄国郡,天宝元年更名。土贡:丝布、磁器、刀、文石。户七万一百八十九,口三十八万二千七百九十八。县八。龙冈,上,武德元年析龙冈、内丘置青山县,开成五年省入焉。沙河,上,武德元年置温州,四年州废,来属,有铁。南和,紧,武德元年置和州,四年州废,来属。鉅鹿,上,武德元年置起州,并析置白起县,四年州废,省白起,以鉅鹿隶赵州,贞观元年来属,有大陆泽,有咸泉,煮而成盐。平乡,上,武德元年置封州,四年州废,来属,贞元中刺史元谊徙漳水,自州东二十里出,至巨鹿北十里入故河。任,中,武德四年置。尧山,上,本柏仁,武德元年置东龙州,四年州废,隶赵州,五年来属,天宝元年更名。内丘,上,武德四年隶赵州,五年来属。有铁。”通过《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唐朝时期鉅鹿郡领县八个。

自年杨坚废北周静帝,夺取皇位,建立隋朝,再次实现一统全国,到唐天宝元年,社会经济呈上升发展趋势,国力日益强盛。这个时期鉅鹿郡统辖范围亦呈现出了和魏晋北朝不一样的特征。隋唐时期的鉅鹿郡发展比较平缓,隋领七县,唐领八县,数目差距不大,且其统辖范围也不小。

四、结语

秦汉至隋唐时期,鉅鹿郡的行政区划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范围。总体来说,两汉时期范围最大,十六国时期范围最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试分析如下:若是在一个统一王朝中,鉅鹿郡的统辖范围是相对稳定的,且范围较大,如两汉时期和隋唐时期;若是在一个动荡混乱的年代,政权迭起,鉅鹿郡的统辖范围则是不稳定的,变数较大,且范围缩小,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此,国家的政治状况、社会环境好坏,对于地方州郡的统辖范围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附带说一下,鉅鹿郡所辖区域的变化也影响到所辖区域内户口的变化。前面提到,西汉时期“户十五万五千九百五十一,口八十二万七千一百七十七”;东汉时期“户十万九千五百一十七,口六十万二千九十六”;西晋时期“户一万四十”,口数不详;北魏时期,定州鉅鹿郡“户二万七千一百七十二,口一十三万二百三十九”,殷州鉅鹿郡情况“户一万三千九百九十七,口五万八千五百四十九”;隋朝“户十万五千八百七十三,”口数不详;唐朝初年“户二万一千九百八十五,口九万九百六十”,唐中叶天宝年间“户七万一百八十九,口三十八万二千七百九十八”。两汉时期人口最多,达六十至八十万人;晋、北魏、隋朝到唐朝初年最少,只有十万左右;唐朝中叶恢复到三十八万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hexianzx.com/ftrq/78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