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河县民俗巧手剪窗花纸艺情深陈俊华

剪窗花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劳动人民喜爱。过去在春节或者新婚的时候,人们都喜欢用贴窗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欢乐心情。色彩鲜艳、图案丰富的的窗花不仅装点了环境、渲染了气氛,还寄托着人们对喜庆吉祥、物阜年丰、生活和美的美好愿望。我们生活的北方农村,春节贴窗花的习俗逐渐被淡化,而新婚贴窗花的风俗保留至今。

无论哪家娶媳嫁女,张灯结彩、披红奏乐的同时,门窗上也一定贴上各样的大红窗花。大喜的日子将到,亲朋四邻都会聚过来帮忙贴花。“双喜临门”“龙凤呈祥”“喜鹊登枝”“连年有余”……这些承载着人们祝福新人、企盼美好的窗花,永远都会受到热捧。看,大伙有的擦玻璃,有的选图案、有的指挥、有的张贴,热热闹闹、喜气洋洋,这就是一幅喜庆祥和图啊!现在流行的静电贴膜窗花,都是工厂生产,图案丰富、工艺精细,而且不用胶水浆糊,把玻璃用湿布擦一下,窗花贴上去就很牢固。无疑这给大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可是拿在手里,总觉得缺少一点生动的质感。

在过去的很多很多年里,窗花都是乡邻或自家用红纸剪出的。无论是大红喜字,还是花儿啦、鸟儿的,都出自婶子阿姨们那一双双灵巧的手。或精致、或粗放,都凝聚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企盼。逢年过节,或者谁家有了喜事,一街上的巧手都会聚在一起,她们交流花样,切磋技法,甚至比赛手艺。大伙儿有说有笑,孩子们跑来跑去,加上贴满的红窗花,这样的场面总是让人心里暖暖的。现在,随着农村实施承包责任制,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种热闹亲切的景象已经看不到了。随着时光的流逝,剪窗花的技艺也将面临失传。

为了让这份传统的技艺能够留存,也为了让年轻人还能了解到这一精巧的民间技术,我们慕名找到了东团村的陈俊华老人。陈大娘今年已经80岁了。她告诉我们,在二十年前曾因中风瘫痪一年多,当时瘦得只有七十来斤,身上因为长期卧床都被硌破了。但她凭着“既然死不了,就得努力活好”的信念,愣是又恢复了行走。老人家给我们讲,那时候自己不能走就爬,每天坚持按医生的话做康复训练,身体才逐渐恢复,直到生活能够完全自理。听了这些,我们不由得肃然起敬,这位老人有着多么顽强的毅力啊!

陈大娘现在还患有关节炎,手上的关节有的已经变形。但她知道我们是想要看她剪窗花,还是爽快的拿起了剪刀。她说几十年没有剪过,手不及年轻的时候灵巧,脑子也不如那时候好用了。当我们问她是什么时候、跟谁学的剪窗花的时候,她笑着说:“可说不好是跟谁学的。不过从小啊见别人剪的多了,自己琢磨着也就剪成了。”老人的回答简直要我惊叹。的确,很多民间技术就是这样凭着耳濡目染、口口相传,得以时代流传的。

老人一边跟我们闲聊,一边开始割纸折纸了。她说,这纸的大小、是长是方,要根据剪的窗花来定,这里面没有死数。她先把割成长条的红纸对折出一个长方形来,长宽比例大约是5:4,然后再沿长边的方向对折,接着老人拿起剪刀就开始剪了。我问:“不用先画出来吗?”她说:“不用,都在心里呢。”只见老人家在这个长条纸的两边剪下几个方条,把手里的纸展开,两个大红的双喜字就在眼前了。随后,老人家又给我们剪出了“双喜字带小鸟”“双喜字挂灯笼”“双喜字带座”“双喜字带金鱼”“双喜字带梅花”等等图案。大致路数一样,但有了这些附带,剪纸过程显然要复杂的多。但老人不仅一直没有用笔画,甚至都是不假思索就剪出来了。哪儿该方、哪儿该圆、哪儿该宽、哪儿该窄,看上去手下都有分寸。我们问这些是不是都记在心里了,她说也不是,就是看着这个地方觉得想剪个啥就剪个啥,想着剪出个什么样子,就能剪出个什么样子。听到这里,我们似乎懂了古人的“胸有成竹”是怎样一种境界了!

带着各种图案的双喜字摆满了茶几,陈大娘又开始给我们剪别的。荷花、梅花、喜鹊、鲤鱼……要剪的图案不一样,她手下折纸的方法也不一样。一张纸对折后,有的再三折、有的四折、有的还折成五份,有的剪成方的,有的剪成圆的,有的剪成了多角形。老人这么大年纪,变形的手拿着剪刀看上去有点吃力,但还是那么灵巧,大大小小、各种形状的碎纸屑不时从她的手里掉落下来,一个个花样各异、活泼灵气的窗花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我一个个拿起来,真是爱不释手。不知道这位老人家的心里还藏着多少精美的珍宝。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中午,我们一行人向老人告别。从车窗里回望老人立在门前苍老的身影,遥想她年轻时曾是怎样的风貌呢?这时候想起唐代诗人李远的《剪彩》诗:“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愿君千万岁,无处不逢春。”但愿,这世代传承的剪纸艺术也能万世常新。

扫一扫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hexianzx.com/xhxdl/72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