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河西,近20年发展成型的现代化新城,其变化足以称之为“翻天覆地”。不过,与这里千百年的“沧海桑田”相比,我们当代人的这点功绩也只能算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要说对于河西之地有开创之功的当属明代洪武年间开凿的上新河,这三个字一度成为南京河西的代名词,只不过如今仅能从个别学校、渡口、遗迹的名称中看到,也忘却了它的“前世今生”。
鹭洲遗迹
秦汉与六朝时期,南京水系示意图对比
在上新河出现之前,南京西岸大陆在秦汉时期还沉睡在长江之下(图左)。直至六朝时期,由江水挟带泥沙沉积而成的沙洲形成于东吴初年(图右),到东晋时面积扩大且相对稳定(下图)。南朝《丹阳记》:“白鹭洲在江宁县西三里大江中,多聚白鹭,因名其洲。”这便是河西之地首次见于文字记载。
东晋都建康图中的白鹭洲
隋唐时期,白鹭洲已是绿树成荫,片帆点点,成为文人诗作中的“常客”,如李白有诗云“朝别朱雀门,暮栖白鹭洲”和“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宋元时期,白鹭洲和附近其他大小沙洲渐成一体,并且向东边的陆地靠拢。据元《至正金陵新志》载:“别有沙洲乡在县西南。”(在河西一带的江中洲渚,虽有白鹭洲、杨林洲、鲇鱼口等地名,但人烟稀少,至元末始置乡。)
元集庆路图中的沙洲乡
从《金陵古今图考》所载的历代南京地图来看,东吴至元代的千百年间,白鹭洲的所在之地正好覆盖今南京河西一带。随着白鹭等洲最终并入陆地,河西之地也完结了从江河到陆地的自然风光变迁,开始迎来人文历史的崭新一页。
古镇兴衰
明朝建都南京,为了大规模的兴建城楼宫阙,需要大量的木材和其他建筑材料,所以亟需在长江边找一个便于木材集散的场所。此时的河西一带由于西面“后辈”迷子洲(今江心洲)的向东靠拢,形成了水流平缓的夹江,便于木帆停靠和分散。因此,洪武年间便在这里开凿河道,作为木材进城的水道,取名为新河。
明《境内诸水图》(局部)中的上新河
由于仅一条新河仍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运输需求,所以后来又连开了两条新河。因先开的河在长江上游,遂称之为上新河。之后开凿的两条河,分别称之为中新河(玉河)和下新河(北河)。新河的产生,很快地使这一带繁荣起来,从而形成了新兴的上新河镇,继而成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和整个长江流域最重要的、以木材贸易为主的商业中心。
江汉公所遗址及简介
此时的上新河镇,大量来自安徽、江西、两湖的木材商人聚集于此,置办家业,成立会馆,每年还举办盛大的灯会,堪称南京城西郊最繁华的区域,被历代文人写入书中。明朝小说家冯梦龙将上新河写进了“三言”之一的《警世通言》第33卷《乔彦杰一妾破家》中。清代文人吴友如将上新河编入《点石斋画报》的《水贼难擒》中。
上新河河口(清吴友如《点石斋画报》)
清朝末年,随着南京在《中英天津条约》中被定为开埠口岸后,长江得以通行轮船,加上陆运的铁路也逐步修成,使得木材等大件商品的运输越发便捷,所以依靠水运的上新河木材市场也渐趋衰落。太平天国后期,江心洲和河西一带在天京保卫战中惨遭炮火洗礼,这无疑令上新河镇“雪上加霜”,昔日繁荣已彻底不再。
销声匿迹
民国初期,南京西郊的建置先后为南京府、江宁县的滨江乡和江东乡。年,民国政府定都南京,成立首都特别市,由此拉开现代城市区划大幕。到了年,南京市将原属江宁县的燕子矶、孝陵卫、上新河大片乡区划入管辖,其中上新河区的幅员辽阔,涵盖今鼓楼区、建邺区和雨花台区的大部分区域,区公所自然落户上(新)河镇。
年划定南京市界及分区图(局部)中的上新河区
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市区区划几乎恢复原制,而郊区进行了较大调整。其中,从孝陵卫和上新河两区各划出一部分,增设安德门区。年1月,国民政府为防备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又从上新河区中划出江心洲区,在洲上设立独立公所。南京解放之后,江心洲又划归上新河区。
建国之后,上新河区“命运多舛”,先是今南湖一带划入新四区(建邺区),而后整个郊区又撤销建制,划入江宁县,后又恢复。其中心地带——茶亭、清江、江东3乡和上新河镇一度被并入建邺区。在人民公社化活动中,上新河镇再次划出,与江东公社合并,成立江东区。直至年,南京市将5个郊区调整为雨花台和栖霞2个郊区,至此河西一带全归雨花台区所有,上新河区不复存在。
南京城郊图中河西一带划入雨花台区
年《江苏省南京市地名录》记载,上新河镇位于南京水西门外5公里处。东临莫愁湖,南与江东,双闸两公社接壤,西濒长江,北仍与江东公社毗邻。其范围大致相当于今日的莫愁湖街道和兴隆街道一带。年,雨花台区撤销了上新河镇和江东乡,合并建立江东镇。仅三年后,江东镇南大部分划入建邺区管辖,成立兴隆街道。至此,“上新河”作为行政区划的使命完结。
历史印记
进入21世纪后,日新月异的河西新城再难让人将其与上新河镇联想在一起,但如果没有后者数百年沧桑的奠基,哪有今日奥体中心、金鹰世界、绿博园一带的繁荣。虽然上新河作为地名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弱,但王汉洲故居、古太阳宫、江汉公所、上新河丛墓地等历史遗迹仍在述说着这里的故事。
上新河故河道:随着上新河区和上新河镇先后退出历史舞台,上新河河道在本世纪初也难逃消亡的命运。据记载,跨上新河有四座桥,即马头桥、崇安桥、拖板桥、螺丝桥。以此为线索,终于在一张年的《民国南京市街道详图》中找到了上新河的样子。如对照现在的地图,那就是将保留有“河北大街”名称的点连起来即可。
民国南京市街道详图(局部)中的上新河河道
上新河故河道示意图
王汉洲故居:王守宝(-),字汉洲,南京木材商人。年轻时继承父业,经营王义隆木行,还开办粮行、绸庄、油坊,并置有田产,成为农工商三位一体的巨贾,富甲一方。解放后,他主动将田产献给国家,被誉为“开明业主”。
其宅位于原河北大街83号,曾是上新河古镇唯一保留下来的民居建筑,在年被定为区级文物,但后因经久失修,沦为危房。年区政府启动“王汉洲故居保护修缮工程”,如今整体结构已经“修旧如旧”,并增加了围墙。目前,王汉洲故居周围的道路还在建设之中,而与之最相近的道路正好名为“上新河街”。
修缮完成的王汉洲故居(暂未开放)
江汉公所:这栋晚清建筑原位于螺丝桥大街上,后经建邺区政府出资翻建,将所有地基、墙壁中能够保留的部分全部按编号拆卸,重新垒砌至今中华中学上新河校区内,加以保护。公所的建立初衷是为了便于江西帮、湖南帮、湖北帮等众多木材商人相互议事,交流生意信息,成为明清时期上新河一带木材交易盛况的见证。
古太阳宫:明末清初,上新河古镇为木材集散中心。因木材常有遭遇火灾的风险,所以木商们为了祈求火神的照应,共同出资修建太阳宫,敬立火神。然而,古太阳宫还是先后两次毁于太平天国和日军侵华的战火,好在后经“两湖帮会”复建,今址位于绿博园亲水平台东侧。
古太阳宫遗址
上新河丛葬地:年12月,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市,将大批解除武装的士兵和群集上新河一带难民,共余人悉数杀害于此处。劫后,湖南木商盛世征、昌开运两位先生目睹惨状,于心不忍,曾由私人捐款收埋一批遗尸。此后,南京红十字会于年1月至5月间,在上新河一带收埋死难者遗尸计十四批,共具。年8月,南京市人民政府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在建邺区水西门外上新河棉花堤处,建碑纪念。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上新河地区遇难同胞纪念碑
上新河小学:今位于建邺区苍山路28号的中华中学附属小学,其实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前身为年兴建的龙江学堂,位于上新河镇河南大街。民国时期,这里先后叫过龙江小学、上新河乡区小学和南京市第十二区中心国民学校。
建国初期,南京西郊没有一所中学,所以上新河小学在新河口分校增设了两个中学班,后来改成上新河中学。同时还创办了附属幼儿园。所以说上新河小学对于上新河镇,甚至南京西郊教育事业发展作出过贡献,一点也不夸张。
除了以上这些有迹可循的遗址外,上新河镇的记忆更多还是像螺丝桥、仁东桥这样只留其名,不见其形的地方。
南京秦淮河两岸
清代诗人王友亮(--),虽祖籍婺源,却从小生活在江宁上新河一带,写有《上新河竹枝词》(十二首),文中对于上新河一带的地理风光、历史人文、社会风俗等方面都有涉及,其中第七首所描写的上新河繁盛,不妨让今日的你我回味一番:
坝开四月水如天,两岸游人喜欲颠。
持比秦淮应较胜,龙船看毕又灯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