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镇文广站袁站长致开场辞
▲介绍崇明吟诵班开办缘起
袁站长开场发言后,学员们逐一做自我介绍。随后,我介绍了我们这几年吟诵抢救的经历,和本次“崇明吟诵传传承人培训班”开办的缘起。接下去的时间,就交给张爷爷来教授崇明吟诵。张爷爷为每个学员发了一本由他编著的吟诵学习教材。我们的吟诵班,就根据这本教材来授课。初步定为四周8课时,每周日上一次课2课时。具体授课进度和内容,会根据学员们的反馈再做调整。张爷爷一讲课,整个人就精神抖擞,说起话来中气十足。平日生活中,张爷爷岣嵝着背,走起路来略显踉跄,每次讲起吟诵仿佛变了个人似的。讲至兴奋处,张爷爷还会挥手振臂,颇有挥斥方遒的气概。▲张爷爷教崇明吟诵
这一节课,张爷爷给大家介绍了什么是吟诵。吟诵是中国人学习汉语诗文的传统读书方法。吟诵有音阶、有曲调,没有节拍,根据句子的感情而随时变动唱腔,但不能随便超越吟诵的基调。吟诵可以说是即兴的,吟诵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情有变化,吟诵也就不同。总之,吟诵是以情而定,随时变动。吟诵的语言是当地方言的文读,吟诵的曲调则和当地的音乐体系相近,与民歌、戏曲、说唱等相互影响。吟诵时,不可僵立不动,应根据诗句的情感,摇头摆身放声吟诵。吟诵是学习古诗文的高效方法,通过反复吟诵来达到对诗文的记忆和理解。吟诵之外,还有一种读法叫诵读。诵读没有音阶,没有曲调,没有节拍,是一种感情的腔调,也就是艺术化的念书。诵读的内容多为古文。吟诵和诵读这两种读书的腔调,崇明人历来称为“诗经调”。在过去凡是读过私塾的人,都会吟诵。如今,这样的老人大多都已经百岁。这四年来,我们在寻访的过程中,常常听到有人说,他曾经的某个长辈会吟诵,但早已过世了。张爷爷的吟诵,是这四年来发现的仅存一例。他的吟诵是小学四年级时学自他的老师。老师本名黄庚元,原籍启东,当年在崇明教书,迄今岁。张爷爷说,当时黄老师读古诗时都是这样吟诵的,他还记得哪几首诗是老师曾经教过的。吟诵班的课堂上,张爷爷肯定地说,他的吟诵与当时黄老师的吟诵丝毫无差。我不知道黄庚元是何许人也,他的吟诵又学自何处。但至少,从百年前的启东人黄庚元,到崇明三星村82岁老人张明,再到我们今天的吟诵班学员,这一脉的传承是清晰的。▲崇明吟诵教学视频片段
张爷爷讲解了吟诵和诵读的简介,以及自己所学吟诵的传承后,教大家吟诵了三首古诗。第一首,是宋代张俞的《蚕妇》;第二首,是唐代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第三首,是唐代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张爷爷先为大家讲解诗歌的内涵,再逐句教大家吟诵。几轮教吟之后,请现场的几位小朋友站起来吟诵。孩子们学得很快,吟诵得颇有几分味道。听到崇明本地孩子口中浓浓乡音的崇明吟诵,心里有种久违的感动。原本张爷爷计划此次教八首诗的吟诵,但吟诵班开课介绍占用了一些时间,教完这三首后,本次课程差不多结束了。最后,我用了一刻钟的时间,简单分享了古代的四声和平仄常识。▲课后合影
这个下午的两个小时,能和十几位朋友一起学习崇明吟诵,是我们彼此难得的缘分。在这个喧嚣繁华的社会中,还能有一群人在一起用乡音古调吟诵古诗,更是一段特别珍贵的经历。正如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的一阙词中所言:“明月下,夜潮迟,微波迢递送微辞。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希望我们的这段学习缘分,能更长久一些。也希望崇明吟诵,在岛上流传的时间更长远一些,让以后的崇明学子依然可以用乡音吟诵历代相传的“诗经调”。0729子夜
记于崇明
点击“阅读原文”,支持我们的“童趣生态农园”公益众筹!
共建自然乐园,
筑梦幸福童年。
点击下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