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河之文化在山水间。境非广而有长山之雄起,山不高而成披云、五龙之秀逸,更金清一水,广溉温黄,其中坊间故事,史料轶闻,上溯宋明,下及当今,无不凸显一方历史人文。读书之暇,随时札记,谈访归来,萤灯直笔,见美文则径自取之,总为一集以为杂记云。
——林崇增·《白野室笔记杂谈》
田中木桩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有六闸村民偶于田中发现松木之桩,径粗如大盆,坚韧可用,欲得之,深数丈。于是呼人共挖,不意逾多之。邻田小试,亦皆如是。一时村人争相挖掘。及报新河区政府止之,已取木数十立方并私分矣。视木桩之位,东西之向,一字排开,宽仅五至六米,长逾七十,其两端尝有未及挖者。众奇之,一时无有知者。久之,遂不复提。
金清旧港自浮桥头北而东,至九洞桥处而南折。道光二十二年()西门沈树棠力议重建金清闸成。知县刘旭遂于旧港筑大坝以资御蓄。沧海桑田,坝基址渐为良田矣。此事见记于《光绪太平续志》。木桩之处,今六闸村村部后,有厂房建焉。
取名种种
人之取名,颇见一趣。境区内名国庆、卫红者,何止云百,多生于建国初、“文革”间,见之以时。名以领、凤、姐、头者,大多民国间,而山后鲍村一鲍姓之户,四子依次为“中、华、民、国”,其思独超于众。高桥后街有李姓之户,孪生兄弟各出二子名“荣、华、富、贵”,西门一李姓之户出五子,则名“福、禄、寿、禧、全”,亦人之所愿也。巧者,新城东门有名鹤者,取四子名为“龙、虎、彪、豹”,寿也,威也。又进焉,“梦娜”、“莉莎”之再世,知西风东渐也;按笔划、五行而取名者,富后信仰之别移也;唯取名“清、明”者,溯而上,无以数计,皆民于天时之祈盼也。
被絮风波
西岸村某男抱恙,久而未愈,家人心急。一日于所盖棉胎中发现异物,疑有人暗使咒术。遂迁怒于同村弹棉匠郑某,至与论理,一求赔偿。此事风传四乡,闻者自惊,各自家中细检,果有异疑,或云中藏铅丝,或云内现童人,或云有无名形图者。当地传言弹棉之艺代袭咒术,只为一人发富,不管他人死活,于是谣言纷然,群情激怒,郑某新砌数栋楼房及家俬,一夕间竟为砸尽。大江小河连日来多有村人惧咒而丢弃之棉胎,各地亦类若城火池鱼,人心惶惶。市政府曾遣特警余人制止闹事,拘其打砸者,事态始得平息。风波历时月余,波及台州数县市。此为公元年初夏间事,《南方周末》有长文报道之。
屋顶冒烟
年仲夏之日,有人过长屿塘家洋李某家,蓦见新楼四层脊栋有轻烟袅袅而上。初疑失火。邻曰主人外出有日,大门紧锁,众愈奇之。翌日无异,然至日落复烟,观者潮涌,交通受阻,谣言迭起,以致玉环、黄岩亦有好奇者趋之一睹究竟。路警则每日为之疏通人流,如是近周。乡里胆壮者架梯上房,唯见飞虫无数聚若柱状。落日余光返照,随风摇曳,远若炊烟。飞虫乡人称“蝇(音yin)”,夏收夏种后,房前屋后特多耳。
七星剑
朱文邠先生居龙山之麓,一日忽接龙泉县县长之函,谓代数十万民众诚致谢意并邀作客。人询之,乃详其秘:民国31年(),蒋介石寿五十有五,浙省当局欲铸龙泉之宝献礼,命浙大绘以北极图饰。时总校内迁于遵义,邠于龙泉分校,善绘事,初知名,因荐受重任焉。遂夜以继日,广阅天文之籍,妙合乾坤之象,七星剑纹饰由此而定,而后竟代相流传矣。此事公曾于耄耋之年撰《风雨七星剑》一文刊之,谓一梦六十余年云云。
马老之乐
马老名传东,世居南门柴行,一生从教,桃李天下,望耄过耋之岁,齿德俱隆。昔以羸弱之身病退,义务为民分检报刊四十年,日播朝霞,夜拾灯火,风雨无阻,乐在其中,街坊人等莫不识其身影。马老为人谦和,清癯而睿智,与论养生,乐授不闲不气不孤独之诀;与谈射虎,则智乐兼寓,神思飞扬,无人能信其为数换心脏起搏器而得以支撑者。年2月,台州“感动百姓十大人物”投票评选揭晓,马老豁然在榜,有功德者,民亦会以真心爱之。
挽联一副
瞿恩友,潮未至人,敦厚长者,曾历任区乡要职。晚年定居锦鸡山下,关心地方事业,人咸称之。既殁,送者云集。新河镇政府于追悼会会场高悬一联挽之,曰:“做人清白,从政清廉,素志重忠诚,好向世间留正气;在位有声,退居有德,余霞尤绚烂,长应梓里誉芳名”。
接官亭
海门老街已历百年,名闻浙东南,街临河,旧时埠头有接官亭,凡上峰莅临,皆于此相迎,因以为名。丙戌之秋,老街整体保护性修缮,于旧址重建斯亭。既成,管理部门请联于白野,酒半酣为书“能造福一方,接而不悔;若昧心半点,骂或无情”,当事者面有难色。翌年过此亭,见已另悬一联,友人笑曰:“岂非糟蹋前番之润笔?”皆会心而乐焉。
(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