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泾汇简历
刘泾汇,曾用名刘川、大川。一九七三年七月生人。将军故里河北新河人。从军24年,长期在军队政治机关工作。现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研究会会员,自由撰稿人。
《新河史话》简介
《新河史话》一书在体例上采取章与类目相结合的方式,共分历史溯源、滏畔烽火、蒲泽人物、民间故事、堂阳民谣、乡土文化、魅力方言七个板块。
《新河史话》试图以通俗的语言、灵活的体例、图文并茂的形式,聚集新河各方面有代表性的精彩片断,从文化的角度来阐释新河的历史,以期见微知著、温故知新,为新河文化强县建设、为外界了解新河、为社会公众认识新河提供一个通俗读本。
《新河史话》之村名来历
南阳
此地西北原有一小杨庄,后搬迁现址改名杨庄。为区别于其他杨家庄改称阳庄。因居县南边陲,建国后又改名南阳。
桃园
据传,原无此村。三百多年前有张刘两姓到此定居立庄,因周围果树较多,一片桃园,故定村名桃园。
牛家庄
明永乐年间,牛、郭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因牛姓迁来较早,故定村名牛家庄。
南王家庄
据传,明初此地人烟稀少,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王姓一家在此立庄,名王家庄。年地名普查时,为与新河县城北之王家庄相区别,定名南王家庄。
西马庄
据传,昔日村西有一赛马场,至今此地仍有马场洼之称,故以马场之意取村名为马庄。为与城东南之马庄相区别,改称西马庄。
寻寨
此村名来历无资料可考。在村民中流传一个故事,相传柴王(后周国主世宗柴荣)押运粮草过此,推车掉一木楔(寨儿),后寻至此发现,留名寻寨。谨录备考。该村原属南宫县,为便于开展抗日战争和边区建设,冀南行署于年上半年对犬牙交错区域进行调整,将寻寨划归新河县。因该村较大,年分设五个大队。年,又将五个大队合为一个大队,村名仍叫寻寨。
周家尧
明永乐年间,周、刘两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因村南有一砖窑,名南窑上村。后周姓为多,遂改称周家窑。之后,又将“窑”改“尧”。
董夏
原为董庄、何庄、宋庄三村,后因水灾并为一村,董、夏二姓族大人众,遂改名董夏。
沙里王
村原名王村,因四周皆沙,故改称今名。
南庄
明朝李姓兄弟由钜鹿县解田庄迁来,在南杜兴村南建村,取名南庄。
南魏家庄
明永乐年间,魏世民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名魏家庄。年地名普查时,为区别于六户乡之魏家庄,改称南魏家庄。
南杜兴
此村原靠一条运粮古河(已淤),设有渡口,因村在渡口以南,名南渡口。后村民益增,取其兴旺之意,改称南渡兴。后来“渡”又演变为“杜”字。
北杜兴
此村原靠一条运粮古河(已淤),设有渡口,因村在渡口以北,名北渡口。后村民益增,取其兴旺之意,改称北渡兴。后来“渡”又演化为“杜”字。
刘家庄
清初,刘姓由南宫县果照村迁此建庄,故村名为刘家庄。
南安家庄
明永乐年间,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取名安家庄。为区别本县城东安家庄,于年改称南安家庄。
吴秋口
光绪《县志》记载,古县城西南有一湫河(今淤),湫口诸村都因其河名加姓氏而得名。明永乐年间,吴光耀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故名吴湫口。后“湫”简为“秋”。
聂秋口
聂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因近古湫河,故名聂湫口。后“湫”简为“秋”。
刘秋口
民国《县志》记载,明永乐年间,刘姓由河南归德府夏益县迁此定居。因近古湫河,故命村名刘湫口。后“湫”简为“秋”。
耿秋口
此村原为张湫口,光绪年间,乡绅耿光耀易名耿湫口。后“湫”筒为“秋”。
郑秋口
明永乐年间,郑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因村址靠近古湫河,故名郑湫口。后“湫”简化为“秋”。
邢秋口
此村原为涧湫口.因近靠古湫河而得名。明永乐年间,邢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落户,遂改村名为邢湫口。后“湫”简为“秋”。
信秋口
此村原为孟湫口,因近靠古湫河而得名。后来信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日益增丁添口成大族,易名信湫口。后“湫”简为“秋。
殷家庄
清同治年间,殷姓为该村大户,故名殷家庄。
寻湖路
原为东、西二村,中间隔一湖泊(坑),若到此湖,二村为必经之路。后二村合并,取名寻湖路。
尧头
以姓氏与规模命村名。相传该村曾有尧姓,村西北里许有尧家坟为证(现无)。又古有民谣:“七湫口、八神头,当中夹着小尧头”,广为流传。此处方言,添点东西为“么头”。么尧同音,意为此村原来很小。
西郑家庄
相传,明永乐年间,郑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庄,因居城西,故名西郑家庄。
暴地贾
原以姓氏命村名为暴贾韩村。
民国《县志》记载,暴姓为大族,韩姓四户是土著,贾姓七户系由贾家庄迁来。后又名暴贾家庄。公元年日本侵略军成立伪政权时期,改称暴贾村。年又改村名为暴地贾。
尧李庄
以姓氏命村名。李姓建村,因北近尧头,故名尧李庄。
民国《县志》记载,明朝时冀州仓头庙有一李姓,佣于沙井崔家,主仆甚睦,主人以女配之,给地三顷六十亩土地,遂落户于此,取村名李家庄,而附属沙井村。关帝庙前的古香亭,上刻万历二十八年,沙井代管李家庄等字可证。(今无此庙)。后人口渐多,脱离沙井,改村名为尧李庄。
菜园
相传东汉末年袁绍部大将军颜良为新河人,出任前曾在此种菜,后因战身亡,为纪念颜良,故名菜园村。
民国《县志》记载,村南有颜良墓。(现无)
沙井村
村东北里许,曾有一沙土岗,岗上南北约10丈左右,有井3眼,由此得村名为沙井。
民国《县志》记载,村图上标有土岗和三口井。此井为少有甜水,传为新河县八景之一的沙滩井。
尼家庄
据传,明燕王扫北时,因村小独未受其害,故有迷家庄之称。后尼姓人烟兴旺,遂改为尼家庄。
西团村
古为团里村。清康熙年间,村中挖一水坑,将村分为东西两处,本处居西,遂名西团村。
东团村
古为团里村。清康熙年间,村中挖一水坑,将村分为东西两处,本处居东,遂名东团村。
苏田
明永乐年间,马、张、李三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时已有苏田村。村西有石神祀,旧为县八景之一。该村西南2公里有苏章村,苏章在西汉为冀州刺史,因久居此村后,以其姓名命村名为苏章,此处疑为苏章之田产,故名苏田,但此说缺乏根据,待考。
安庄
明永乐二年(公元年),山西移民孙、姬、郭三姓迁此定居,取安居乐业之意,命村名为安庄。
苗家庄
明永乐年间,苗、范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苗姓为先,故命村名苗家庄。
杨家庄
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杨、袁、李、韩几大族,以杨姓为众,故取村名杨家庄。
西铺村
西铺村和东铺村相距2华里,中间有烟墩一座(即巡铺遗址)。又因距城10里,故以巡铺、方位和距离命村名为西十里铺,东十里铺。后简称西铺村、东铺村。
东铺村
村名来历同西铺村。
故现村
相传,此地原有南故店、北故店两个小村,相距很近,因遭灾合并,村名故店。后讹为故现。庙碑中曾称为颉现,其含义不详。
白杨林
明永乐年间,李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时,时遍地白杨树,故取村名白杨林。
申家庄
明永乐年间,申、史、焦姓自山西迁来,以申姓为众,村东南处有一红墙三官庙,故命村名为红庙申家庄。后简为申家庄。
毛家庄
明永乐二年(公元年),毛、葛二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故以姓氏命村名为毛葛庄。后葛姓绝嗣,易名毛家庄。
南小屯
明永乐年间,张、李、靳、王、刘五族,均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以张姓为先,取村名张家屯。后姓氏增多,同时地处城南,故改村名为南小屯。
苏章
据传,西汉时冀州刺史苏章曾久居此地,以其姓名命村名为苏章。据民国十七年《县志》记载,当时该村尚有苏姓两户,系苏章之后裔。
邢彦
以人姓名命村名。明永乐年间,有姓邢名彦者自山西洪洞县迁来立庄,故定村名为邢彦。
田村
据传,田村原是一户田姓逃荒至此建村,故以姓氏命村名为田村。民国《县志》记载,村中宋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
陈村
相传,明永乐年间,陈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来占产建村,故以姓氏命村名为陈村。
冯家庄
明永乐年间,冯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以冯姓为众,故命村名为冯家庄。
许家庄
民国《县志》记载,该村昔与吕家庄合称许吕庄,其后分立。许姓由永安寺西之郭家村迁来,邢氏由邢彦迁来,孔氏来自山西介休县。
吕家庄
原与许家庄合称许吕庄,后分立,名吕家庄。
齐果照
据传,齐、郭、赵三姓逃荒至此立村,取村名为齐郭赵。后三姓不全,易名齐果照。
城召
民国《县志》记载,该村分东西城召两村,前街傅姓来自北京铁狮子胡同,后街傅姓于明永乐(一云成化)年间来自山西洪洞县。杜、谷、高、张四姓自本县梨园迁来,李、郭、谢姓于清同治年间由南宫县兰头城迁来。
西流
相传,明成化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迁此建村时,村南有一南沙河,河水自东向西流,取其意,村名为西流。村中真武庙有明正德间庙碑记上写成西留。该村又名西流集,历来逢五排十集市甚盛。《直省地理志》四道一百九十县歌有:“南宫商业竞繁华,新河东有西流集。”之句,足以说明该村在商业贸易方面的重要作用。
河沟村
古有一小漳河(已淤)从此通过,该村建于此地,故以河流与地貌命村名河沟村。
亭则头
相传南宋与金朝以此为交战分界线。村中修有一亭,亭内挂一标牌,南面书“向南朝”三字,北面书“随北国”三字,宋军至此转师而南,金兵至此拔马而北,以此定村名亭则头。
东董村
早年和西董村为一村,以姓氏命村名为董村。抗日战争时期又以方位分为东西董村,沿用至今。村中脱姓系元朝脱脱丞相之后裔。村外有脱氏碑文。
西董村
村名来历同东董村。
九门
据南宫县民国《县志》记载,西汉时期九门曾为堂阳县城,相传,该城有九道门。故命村名为九门。
梨园
相传,该村古称秀才营,因战乱、天灾村灭。后迁民在此定居,以植果树为业,尤以梨树为多,故定村名梨园。
南马庄
过去新河至南宫有条官道,此村位于道旁,又当两县交界处,过往车马于此停歇,遂有马庄店之称,又名马庄。为区别城西南之马庄,定村名南马庄。村中成姓于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史、孙二姓由南宫故城迁来。
辛章
民国《县志》记载,明代称辛章集,清代改名辛章堡,后堡城圮废,现用村名为辛章。
雅家寨
相传,原为东、西雷家庄两村,由于两村地势低洼,都向中间高处搬迁,后形成一村。因人口密集,村名曾称压挤寨,后人嫌其名称鄙俗,改村名为雅家寨。
西千家庄
相传,东千家庄、西千家庄原为一村,名叫“庄和”,村址在现西千家庄东北二里许处,后因闹虫灾(另说水灾),村民搬迁到现两村所在处。前些年,在原村址劳作的村民还时不时地挖出破盘烂碗出来,甚至还发现了做饭用的锅头。
另一说,西千家庄原是东千家庄的一部分居民,因居地不宜,吃水不便,西迁至此建村,名西迁家庄。后“迁”字简为“千”。
《史记》载,战国节侠、燕之处士田光即为西千村人。
东千家庄
相传,燕王扫北后,居民较稀,明嘉靖年间,马姓自山西洪洞县迁至现址以北二里许建村(尚有遗址)。后因地势不宜,吃水不便,东移现址,名东迁家庄。后“迁”简为“千”。
董家庄
原以董姓立庄,名董家庄。明永乐二年,安姓40余户自洪洞县老鸹窝枕头村迁入此村。
九柳
原土著居民刘姓较多,故名刘家庄。相传明成祖过此,指九柳为识,遂改村名为九柳树村,后简称九柳。
黄家庄
相传,该村为黄姓所建,故取名黄家庄。
后沙洼
明正德年间,为沙凹村。民国《县志》记载,西隔有苇坑十三亩,村民从沟中间掘土向南北垫村基,天长日久逐渐形成沟南、沟北两村,以地貌与方位命村名为后沙洼、前沙洼。因该村居南,故名前沙洼。
前沙洼
村名来历同后沙洼,因该村居南,故名前沙洼。
东高庄
相传,黄家庄村南原有一南黄庄,因地势低洼,该村向东西高处搬迁,后形成两村。遂称东高庄、西高庄。本村居东,故名东高庄。
西高庄
村名来历同东高庄。因本村居西,故名西高庄。
张家尧
民国《县志》记载,昔称郜家尧。明永乐二年,张姓由山西迁来定居,后又迁入朱、李等姓,户数日增。因张姓迁来早,人数多,因谓之张家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