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名老字号篆刻作品集
特邀撰稿:陈先枢先生
——目录——
5中药业劳九芝堂(药号)
劳九芝堂药铺创始人可追溯到清顺治元年(年)出生的劳氏第十一世先祖劳澂(—)。劳澂是文人,工诗画,通医道,退职后一度隐居长沙岳麓山,闲居中曾行医卖药。清康熙初年(大约在年)劳澂向江西蔡姓人借到两银子做资本,开起了药铺。康熙六十一年(年),劳澂次子劳楫也举家迁来长沙定居。在劳楫的经营下,药铺渐有发展。乾隆四十年(年),当时负责经营的劳澂重孙、劳楫的孙子劳禄久某日观曾祖父劳澂晚年回苏州后绘的一幅《天香书屋图》,见画中有“植双桂,桂生芝九”之语,顿生灵感,取“九芝”二字,冠以劳姓,名“劳九芝堂”。劳九芝堂立多年不倒,虽然有种种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与“讲诚信、重质量”的经营理念有关。劳氏后人劳建勋说,就是4个字:药真,不假。劳九芝堂生产的“膏、丹、丸、散”,用药都很有讲究。像当归、黄芪这类药材,一般只取中间一段药性强的,头尾去掉不入药。选料认真是劳九芝堂进货的特点。年元月,劳九芝堂第一批敲锣打鼓进入公私合营,改名“劳九芝堂药店总店”。年,以长沙九芝堂(集团)有限公司为主发起人,以发起方式设立湖南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年,被国家商务部重新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北协盛(药店)
长沙市北正街北协盛药店,创建于清光绪元年(年),系由黄伯邨、周菊香等集资32股,每股纹银两,共计资本纹银1.6万两开办的。—年,是北协盛的全盛时期,获利颇丰。年长沙“文夕大火”,北协盛损失惨重。年经过股东会决定增资复业,各按照原股加股一倍,计增资银元1.6万元,合并为资金3.2万元。增资后盈利尚可,。年长沙沦陷,北协盛停止营业。年8月日军投降,北协盛复业。由于招牌老,信誉高,一经正式复业,仍然生意兴隆。店堂建筑得富丽堂皇,招牌均出自名家手笔,气势非凡,内部陈设,亦极讲究,两边悬挂黑漆泥金的对联:“方有千金传思邈;言无二价学韩康。”客堂内挂有谭延闿写的对联:“大开窗户纳宇宙;醉与花鸟为友朋。”北协盛其所以能历久不衰,主要原因就是讲究商誉,诚实待人,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取得顾客的信任及同业的支持。年公私合营,年转为国营,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在经营。后因在西药占据药品主导市场的情况下,未能及时调整商品结构,终于90年代初期停业。
湖南商药局
湖南商药局创业于民国初年,店址在长沙市小吴门正街(今中山东路),原系王翰莼等集资,年与邻店悦中和合并,改牌名为悦记湖南商药局,由郭厚坤任经理。郭厚坤精明干练,对事业颇有抱负。他请名书法家许崇熙书写了悦记商药局作为招牌。年,小吴门拆让中山马路,于是将商药局扩建为石库门面,由巧匠摹绘“韩康卖药图”装饰墙面。请谭延闿书写了正中招牌,两旁座牌仍用许崇熙所写的招牌。名人手笔,店堂生辉。大门两边还特制了长约5尺的铜质招牌。厅堂内安置假山水池,饲养金鱼,培植花草,悬挂名人字画,陈设雅致。购进药材地道,备货齐全,炒、研、烘、炙,炮制认真,以故商誉日著,生意兴隆。与此同时,扩大销售网点,在中山西路开设了湖南商药局第一支店,在东长街口开设了悦记参茸号,在前国货陈列馆内设立了参茸补品部,并在该馆楼上陈列了百余种国产药材,营业旺盛。成为湖南全省国药业饮片门市部之翘楚。年公私合营,年转为国营。年成为“三九”药业的一家连锁商店,仍挂“湖南商药局”的招牌。今不存。
宏济堂(药店)
宏济堂药店为九如斋老板饶菊生创于20世纪30年代。本店在登隆街长沙戏院南侧,分店在今黄兴路原南北特产食品店所在地。宏济堂在长沙众多的名牌药店中,能够异军突起,逐步开拓,两年时间跻身前列。饶的人事部署,很难用常说的“用人唯贤”或“用人唯亲”去衡量,大约他把要害部位委之亲信,而业务管理与技术部门分任与他选择的干才和专才,均各予以充分信任。宏济堂用过一种“腰痛奇异散”的印制包装,那是作为农村中凭以鉴别是否宏济堂制销的标志。宏济堂以为一切措施,必立足于“过得硬”的货品和由于“过得硬”才获得的“经得久”的招牌。宏济堂店堂分内、外两部分。内部设议事室、接待室、驻店医师诊室和一间制药工场。工场里经常有六七人,负责门市供药的切制,由技师指挥。外部为营业间。中间过道挖地下室,存放特性药品。营业间工作,按一首五言诗“涵养怒中气,提防顺口言。留心忙里错,爱惜有时钱”,各占一字为代号(惟“错”字不安排人),各刻木章二枚随身携带,检药的盖“某检”字章,校对的盖“某校”章,以防止药物差错事故。宏济堂药店于年歇业。
鄢复兴(膏药号)
鄢复兴药号坐落在长沙辕门上(今中山西路先峰厅),专营外科膏药、散末。创建于清康熙十二年(年),起初招牌叫鄢宁太,因清世祖顺治皇帝名福临,宁与临音相似,犯讳,更名为鄢意太,到嘉庆年间才定为鄢复兴,相沿10多代子孙,历近年。该店之膏药黑如漆,明如镜,不流液,不沾肉。主要产品是:狗皮膏、脐子膏、葱姜膏、附子膏、普济膏、阳和膏、红升丹、清毒丸、生肌散、脐疯散、白喉散、消疖散等。由于这些膏药疗效显著,故有“有鄢复兴膏药,死中得活”的赞誉。湖南抚台赵申乔为该店书写了“依古泡制”四字的青龙牌。同时还有岳麓书院山长罗典也为鄢复兴题了匾额。道光十四年(年)英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入鸦片,导致中国大量白银外流,道光十八年(),湖广总督林则徐严禁鸦片,饬令鄢复兴研制戒烟丸得到成功,后林亲书“鄢复兴”三字招牌相赐。据老人回忆,“鄢复兴”招牌是正楷书,笔力苍劲,阳文,嵌赤金,刻置在石库门面上。年长沙“文夕大火”,鄢复兴药号连同它的那些匾额、青龙牌等珍贵文物,全部被毁。
四怡堂(药号)
四怡堂药号,年5月由李曙楼、李寿增、李士青、李景陶四兄弟投资10万银元开创。店堂豪华高稚,库存充足,品种齐全,讲究药品质量。李氏兄弟以怡和相敬、和气生财之义,将药店取名为李四怡堂药铺。四,四兄弟也;怡,怡和也。李四怡堂由李士青亲自主持,另高薪聘请富有多年经营经验的药商何瀛生任经理、罗迪荣任副经理,掌管药店业务,雇员80多人,实行前店后坊,自产自销中药饮片和膏、丹、丸、散、胶、酒、曲、露。成药包装精美,包药一律使用套色纸,印有经营范围和药物煎服方法、功能等,贵重丸药用江西景德镇瓷瓶包装,烙印“四怡堂”店名和“太上老君骑青牛”商标。贵重药材,如野参、海狗肾等,用精美镜盒盛装,药店声誉日增。店堂饰讲究文化氛围,如设置假山水池,饲养金鱼,培植花草,陈列老虎标本和各种名贵药材,悬挂名人字画等。年四怡堂药号公私合营,年转为国营。年10月成为长沙三九医药经营有限公司旗下的一家连锁药店。后由于黄兴南路改建步行街而搬迁至车站路继续营业。今不存。
中华囯药局
中华国药局系袁渭斋与毛鸿钧合资3万银元创建于年,店址南正街(今黄兴南路)。筹办时,为要超过当时的湖南商药局,用“中华”盖过“湖南”,借“国药”抵制“西药”,故取名为“中华国药局”。该店经理袁渭斋讲究经营之道,开业时聘用一批同业“行家”,形成“内行”多、管理好的优势。销售方面,冬季在店门前当众宰驴杀鹿,招徕顾客;药物品种齐全,常用的鲜药如生地、芦根、石戽、生姜等四季皆有。民间节日,有健脾糕、香牌子相送顾客。进货注意分析市场动向,如日本入侵东北时,就大量购进本市药材行栈的北黄芪。因此,市场某些品种紧缺时,人无我有,获利颇丰。药物加工注意质量,熟地忌铁,加热时用铜锅、木甑蒸,用铜扒、铜刀操作;制作丸散膏丹所用的贵重药材,要有细货(贵重药品)保管员、加工员和营业员一起在场监管下料,有“真材实料”之名。年“文夕大火”,因店堂建筑坚固,损失不大。年公私合营。年获“医药商品质量管理全国示范药店”桂冠。年10月成为长沙三九医药经营有限公司的一家连锁药店。今不存。
马应龙(眼药店)
马应龙眼药店长沙分店开设在长沙青石桥(今解放西路),是马应龙眼药店最后一批分店之一,创办于年。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马应龙眼药店在汉口、北京、定县、石家庄、安庆、柳州共有8家分店。马应龙眼药店创办于明朝万历年间,整整年。马应龙眼药首创人马金堂,回族,河北定州(今定县)人,眼科医生。他糅和了东亚、北非和中华医学的眼科技术为人治疾,有独到之处,所制成的眼药,对砂眼疗效最好,取名定州眼药。马应龙眼药有单料、双料、加料、甲、乙、丙等六七种,如甲种双料内含牛黄、马宝、珍珠、麝香上片,一丝不苟。眼药的基础炉甘石,祖传秘方必用定州的白果泉制成,年来马应龙眼药中的炉甘石,都在定州设坊自制。长沙马应龙设在青石桥(今解放路)与理问街(今蔡锷路)交会处,仅20多个平方,却显得门面宽阔,俨然大店。青石桥是长沙当时最繁华的一条街道,这街上原已有“十子”,最后又加上了马应龙的“眼药丸子”。马应龙今名“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部位于武汉,年原国内贸易部评定其为中华老字号。长沙马应龙今不存。
老郑大有(参茸号)
长沙坡子街老郑大有参茸号原先牌名上无老字,店主姓郑,安徽旌德县人,自同治末年以制造一粒金丹及戒烟丸药起家,沿江各埠均有分店,迄民国已50余载,获利甚厚。老店主死后遗有三子,长子名南寿,分得南昌、九江、长沙三支店。至光绪二十余年,次子又来长沙设立一郑大有分店,兄弟遂起龃龉,后经长沙县署判断于南寿所管支店,招牌上加一老字以示区别,仍准兄弟各营各业,其案乃寝。不久,新郑大有因生意不佳,将束回籍。长沙方面惟老郑大有巍然独存。至宣统二年(年),政府厉行禁烟,该号新制戒烟丸亦在禁售之列,营业上大受影响,遂改制一种参桂鹿茸丸,谓以参茸燕桂诸补品制成,可补虚弱,闻者趋之,生意遂回复原状。后为杜绝他人假冒起见,特在农商部以郑字商标呈请注册立案,该号因此生意日隆。后又兼卖中国人丹。五卅惨案发生以后,华人抵制仇货,中国人丹盛行,该号获利不少。老郑大有参茸号今不存。
达仁堂(药店)
达仁堂总店原设北京,后迁天津,创始人为乐达仁,立“达者兼善,仁者爱人”为店训。年在长沙设店,专营丸散膏丹。该店制作的成药选料认真。如乌鸡白凤丸选用广东的乌骨白毛鸡;万应锭用牛胆拌和药粉,再用赤金箔布锭,制作独特精细。制丸药不用火烤,利用太阳曝晒,不致烤焦失性。为宣传自己的药品质量,选聘名医坐堂问病,用经验丰富的营业员捡单卖药。对小儿惊风、妇科病及疮疡肿毒等常见病,推介自产独特的脐风散、保赤散、万应锭、回春丹、妙灵丹、小金丹、乌鸡白凤丸等,常有显著疗效。营业员皆能“问病卖药”是该店的一大特色。长沙达仁堂年公私合营后,经营体制改变,与天津达仁堂总店脱钩,成为中华国药局总店下属一个门店,经营品种失去达仁堂特色,但店名仍保留。今不存。
陈力新(曲局)
清乾隆初年陈力新曲局设于理问街(今蔡锷中路一部分),店主即为陈力新。其主要产品力曲系按长沙凤凰台斗姥阁挂单道人传以秘方而精制。该店讲究药品质量,制曲的药材如不精良,绝对不用,如“陈皮非过十年之久不用”。力曲治疗肠胃病疗效显著,故流传甚广。曲局日渐兴隆,而仿制冒牌者日盛。其后,得长沙官衙判:“以理问街剃头铺对门为真正陈力新。”店主以此布告嵌碑勒石,宣于店前,传诵一时。清光绪元年(年),左宗棠率湘军收复新疆,因西北干燥,湘军多水土不服,肠胃不适。随军医师乃开力曲方,军众泡服后均神清气爽,精力倍添,以致本品名噪一时。民国初年,湘督谭延闿亲书“寿星”牌匾相赠曲局。店主悬之于店头,并以“寿星”作为力曲商标。时有竹枝词吟道:“理问街前车马停,纷纷仕女问牌名。由来力曲传永久,闻得知名是寿星。”年,陈力新曲局并入九芝堂制药厂,将“力曲”更名为“湘曲”。年,湘曲被定为湖南省地方法定药品。年,九芝堂制药厂在原有配方基础上,生产出全新的湘曲泡方(袋泡剂),历史悠久的“湘曲”更具市场活力。
养天和(药局)
清光绪三十四年(年),长沙商会理事黄菊翘在长沙八角亭租得清末方志学家陈运溶房产若干,开设养天和药号,使用“生龙活虎”徽记。黄菊翘亲自订立十六字店训:“悬壶济世,童叟无欺,货真价实,公平诚谦。”“养天和”自创“生龙活虎丹”、“爽身痱子粉”等中成药,批量生产,曾一度享誉三湘。年黄菊翘逝世,长子黄亮轩继承父业。年“文夕大火”,“养天和”毁于一旦,其子黄亮轩、黄泽轩及侄儿黄宏基共出资19万元,合股重建“养天和药局”。年公私合营,黄亮轩出任私方经理。公私合营后,“养天和”如虎添翼,连开9家分店,开长沙医药连锁之先河。年“养天和”招牌当作“四旧”被摘除,不久药店停业。年,民营企业家李能重新注册“养天和”商标,组建“湖南养天和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隶于“时代阳光”集团旗下,发展门店多家,但成为中西药兼营,而以西药为主的药店。但此“养天和”与彼“养天和”并无传承关系。
6粮、油、盐、茶业粮、油、盐、茶业
朱乾升(总栈)
“朱乾升”是晚清富商朱昌琳所设商号的总称,下设粮、盐、茶分栈。朱昌琳(—),字雨田,长沙县安沙人,清末实业家,曾任阜南官钱局总办,是湖南近代工矿业和慈善事业的开创者之一。粮食、淮盐、茶叶历来是古、近代湖南的三大商业贸易,朱昌琳倾力经营,呼风唤雨长达50余年,终成一代巨富。后发展到自设钱庄,发行朱乾升号市票、银饼。又与汪诒书、杨巩等人合作,在长沙灵官渡创建了湘裕炼锑厂,开长沙炼锑业的先河;随后,他又在长沙暮云市独资创办了阜湘红砖公司。朱昌琳乐善好施,热心资助地方公益事业,对于育婴、施药、办义学、发年米、送寒衣等等,都辟有专项资金,保证常年支付。光绪二十三年(年)他倡议疏浚新河,开辟新河船埠,振兴浏阳河——湘江的航运,历时10年竣工,先后捐资13万银元之巨。光绪二十五年(年),他又捐资修建湖南平江县长寿街麻石路面。朱昌琳的儒商风范广被世人称赞。宣统三年(年),年近九十的朱昌琳被举耆贤,特授内阁学士衔。太平街“乾益升粮栈”旧址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魏德裕(总栈)
魏德裕总栈设立在长沙朝阳巷,主人魏鹤林。魏鹤林祖籍直隶柏乡,于元朝时迁移湖南,世居长沙大贤镇八甲竹坡地方。世代豪富,传至魏鹤林,系三代单传,祖遗田租0余石。19岁时,因家请之账房是年亏欠8万余金,遂将该账房开除,自理家政,井井有条。因见当时做盐做茶发财者多,遂前往扬州、淮南—带调查盐务,编成《盐法小志》6卷,又亲往陕西泾阳—带调查黑茶销路,编成《茶法小志》4卷。返湘后,在省城朝阳巷购置房屋创办粮栈,专做谷米生意,颇为顺手,以粮栈之余利,足供家中岁用之开支。遂将祖遗田租卖去0余石转买盐票10张、黑茶票余张,专事盐茶生意,将德裕栈改为盐茶粮食栈,除自有盐票外,又租他人盐票余张,做德裕盐号,汉口、扬州一带均设有号庄,获利甚厚。又在安化设立茶庄,专办粗茶叶运往陕西泾阳,就泾阳县之水做成茶砖,运销甘肃、新疆、蒙古、西藏以及俄国等处,沿途于汉口、泾阳、兰州、迪化、蒙古等处均设茶号,用人不下千百名,贸易与朱乾升栈并驾齐驱,北五省一带无不知有朱乾升、魏德裕两巨商之名号。
美记(油行)
美记油行,年创建于长沙市小西门。经理陶伏生,长沙县沙坪乡人,独资开设,素以经营有方,资金雄厚著称。是当时植物油业中的大户,历经20余年。美记油行经营植物油(桐、茶、菜、棉等),以出口桐油为主。—年上半年为鼎盛时期,业务发达,吞吐量为行业之最。桐油出口,远销美国和欧洲,年销桐油五六万担,约占全省产量9%。“美记”设总行于长沙,附设有储油仓库、炼油厂,检验工具成套。上海、广州,省内常德、津市、大庸等地以及香港,均设立分支机构。由于机构设置面广,经济信息灵通,经营得心应手。总行遂另辟途径,倾全力于港、穗、沪、长的汇兑业务,牟取巨大汇率差额利润。每天成交汇兑头寸(资金),不亚于一家中等银行的出入。同时与中国、交通两家银行,建立往来关系,作为支柱。中国银行与之订立特约仓库合同,允许油行出仓单可作抵押70%的现款。交通银行则给予透支,条件尤显优越。本市聚兴诚、亚西、和诚等银行,以及大小钱庄,无不趋之若鹜,以能与“美记”搭桥为荣,因之油行业务盛极一时。年公私合营,合并于建湘瓷厂。
久大(精盐公司)
久大精盐公司长沙经销部设在太平街,是久大精盐公司全国分销网的重要据点。民国时期湖南各地盐商所岀售的精盐大多岀自“久大”。久大精盐公司是长沙籍著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创办的第一家企业,总公司于年设立于天津。范旭东(—),原名源让,字旭东,年10月25日出生于长沙县东乡,是著名维新派人物范源濂的弟弟。年他和兄一道去日本,年考入京都帝国大学攻读应用化学,确立了他的终生志向——化学工业。遂改名范锐,字旭东,谓“锐意救国,以期旭日东升”也。年回国。年在天津创办久大精盐公司,为中国生产精盐之始。年又成立永利制碱公司,所产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博览会上获金奖。年建立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化工企业——黄海化工社,接着在南京建造当时远东第一流的大型硫酸铵厂。年,积劳成疾,病逝于重庆。11月3日,陪都召开隆重追悼大会,沈均儒、郭沫若、章乃器等著名人士都参加了大会。毛泽东、蒋介石送了挽幛。毛泽东送的挽幛上书:“工业先导,功在中华。”
利生(盐号)
利生盐号创业于清咸丰三年(年),因经营有道,管理有方,营业鼎盛,百年不衰。利生盐号是胡自成与陈晓吾合资白银1两开设于长沙下太平街永丰仓口。胡自成病故之后,由胡茂春继承父业,独揽店务,锐意经营,旋即扩大业务范围,以油盐为主,兼营花纱。利生盐号在顾客中享有很好的信誉。一是货真价实,不少斤短两,二是与客户往来遵守信约。食盐当时是以上淮白盐为主,销农村;次淮盐稍含溶沙,销湖区作腌鱼之用。精盐和鱼子川盐销城市商店、住户及饮食店。分类划价,毫不含混。对盐的质量,要求极严。零售的各种盐,有专人负责筛选,要求色洁质纯,并将筛出之泥屑杂物,用木桶装陈于盐桶之傍,使往来顾客,有目共睹。农民托人进城买盐,指名要买利生的盐,他们说;“利生的盐咸些。”对于用油大户,如余太华、李文玉等金号,定期送油上门,送油时必带抹布,将油缸内残存油脚取出,再用抹布将油缸抹净,再倒新油,这样客户甚感满意。年利生盐号公私合营,转入长沙盐业公司。太平街营业旧址尚存,被列为保护建筑。
杨广兴(粮行)
杨广兴行,坐落于靖港镇保安街的北面。清咸丰十一年(年)靖港侯姓一经营者新建广兴粮行,未冠姓氏。随着历史的推移,侯氏广兴粮行经营了80余年,至光绪末年(年)步人低谷,难以为继。其时,任湖北省湖口地区镇台的杨万顷,斥资买下了侯氏产业,改名为“广兴老行”,交其子杨午汀经营,并经官府批准,注册为牙行。杨午汀与长子杨正文共创家业,后又交杨正文接管经营。杨广兴行的经营模式和理念,当时很有特色。粮食交易根据程序分别设有“下河”、“上河”、“跑街”、“掌盘”4个环节,安排精干人员,分工把口。下河先生必须了解来往船只的载货量、粮油的质地、现行的价格,驾一只小船,在江中来回跑动,找准卖粮客户,带入粮行;上河先生必须了解岸上各地粮食批商的货源情况,以应不时之需;跑街先生则是了解需求客户的需要量、品种、价格等信息;掌盘先生则根据供求双方的情况,从中斡旋,达成共识,成交生意。粮行对任何一方都必须利益平衡,以诚相待,不施虚假。年,杨广兴行停业,其旧址今辟为旅游景点。
许和泰(油盐号)
许和泰油盐号是湘乡县油盐行业中的大户,资金雄厚,批零兼营,与外商有贸易关系,颇具名气。创办人许涤和,14岁到杨家滩舅父开的南货斋馆当学徒。他做事勤恳,处事精灵,待人和气,善于应酬.学徒期满后,被派别湘潭坐庄,工资、红利逐年增加,积蓄益多。
年,许涤和回到县城,在北正街购置地皮,新建一栋房屋和铺面,开设许和泰南货斋馆兼营油盐。由于讲究信誉,又勤于钻研业务,能看准市场行情,掌握淡旺季节,严格遵守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原则,灵活机动地对付市场竞争,从不轻易让步.因而资金活,货源足,生意蒸蒸日上。除经营好本店外,又于年在湘潭十六总与人合伙开设富强油盐号。年湘乡县城沦陷,货物损失一空,房屋烧毁两进。l年日本投降,“许和泰”修整房屋,变卖少量田地,筹集货金,重整旧业,经营油盐,秉着昔日赢得的信誉,派员前往长沙,找过去往来店家长沙德士古总行、久大盐业公司,恢复经销业务,生意稍有起色,但因负债过多,仅久大公司一家就有担盐款无法归还,遂于年停业。
金井茶业
“金井茶业”的金称为金井茶业有限公司,其前身可追溯到清同治年间的金井茶庄。清同治光绪年间,金井—范林—高桥一带,盛传“四十八条秤”,亦即茶庄48家。其时茶商云集,并有舟楫经金井运茶,直达长江、汉口、上海等商阜。曾有歌唱曰:“湘茶船载下南京,来自金井小地名,金井河边小茶妹,巧手采出碧山春,好似织女下天庭。”可见当时长沙产茶的盛况。金井位于长沙县东郊,地处湘中丘陵东北部,东、北、南三面环山,中、西部略低,地形以岗地平原为主,全县有大小山峦余座,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土壤以紫色土为主,富含钾、硅、微量元素。茶区的温、光、水、热等气候因素均为茶树生长、发育的适宜环境。金井红碎茶以其外形颗粒紧结、匀整、色泽乌润、内质香气高鲜、滋味浓强鲜爽,汤色红亮,叶底红匀明亮等品质特点,畅销国际巿场。金井毛尖茶外形条索纤细、匀整,卷曲,白毫显露,色泽银绿隐翠光润;内质清香持久,汤色嫩绿清澈,滋味清鲜回甘;叶底幼嫩匀明亮,5年被评为湖南十大名优茶之一。“金井”为中国驰名商标。
湘丰茶业
“湘丰茶业”全称为湖南湘丰茶业有限公司。地处长沙县金井镇,此地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质肥沃,有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由年创建的金井脱甲茶厂改制而成私营独资企业。集团的经营战略是“优质、精品、品牌”,实施措施是建好茶叶博览园、生态休闲园和科技示范园;引进一条国际先进水平的全智能化、全自动化生产线,茶叶从鲜叶进厂到成品出厂全程由电脑控制。集团公司包括长沙县金井镇湘丰茶厂、长沙湘丰金薯食品有限公司、长沙湘丰星香粮油购销有限公司等5个子公司,主要进行茶叶、红薯、稻谷等的种植、加工和销售。茶厂是中国科学院有机茶示范基地、长沙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薯食品公司是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有茶园亩(其中优质良种茶14亩),特种红薯种植基地亩,优质稻米基地亩,拥有先进的茶叶、红薯、大米加工设备和质量检测实验室,主要产品有“富甲牌”绿茶(毛尖)和红碎茶、“湘丰”牌红薯精白淀粉和红薯水晶粉丝、“星香”牌大米。5年,集团年产值和销售额均超过1亿元。
沩山茶业
“沩山茶业”全称为长沙沩山茶业有限公司,是宁乡沩山茶叶基地的龙头企业,创立于年,傍于风景秀丽的湖南名胜旅游风景区千年古刹沩山密印寺。沩山地处宁乡西部高山盆地内,该地区麦饭石土壤分布普遍,昼夜温差大,常年云蒸雾绕。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造就了一代历史名茶,清同治六年沩山毛尖即为中国十大名茶。民国《宁乡县志》载:清末,沩山茶不让武夷、龙井、商销甘肃、新疆等地,六度庵、文佳冲等处茶园多,普制红茶外售,祖塔甜茶树高叶大,味甘性凉。民国二十九年(年),产茶叶14.85万公斤,产地为大沩、释褐、黄绢、上流、罘恩、大田、望北、粟溪、汤泉、大成、石潭、芳储、狮顾、仙凤等乡。今公司以“茶农增收公司增效,合作双赢,共同发展”为经营理念;以“打造沩山旅游观光生态茶园走廊”为奋斗目标。“沩山”毛尖系列产品,富含硒、锌等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荣获“湖南省名茶特等奖”等多项殊荣,5年中国宁乡首届国际佛文化节指定为唯一礼品禅茶。“沩山”商标为湖南省著名商标。
怡清源(茶号)
“怡清源”的全称为茶业有限公司,是集茶叶科研、茶园基地建设、茶叶生产、加工、销售、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民营茶字号,创立于7年,总部设长沙东湖隆平高科技园。以“野针王”茶一炮打响,其茶树品种起源于桃源。桃源以紫色土与红壤为主,属于大陆性气候,雨量充足,气候湿润,四季分明。优越的气候、土壤条件促成了“野针王”茶优异的内在品质。“野针王”精选优质肥壮单芽,采用传统工艺,结合现代技术经科学方法精制而成。其干茶芽肥壮挺直有毫,色泽显翠;内质香气高长鲜灵、汤色浅绿、滋味鲜醇、回味甘爽,叶底芽头肥嫩鲜绿明亮。用透明玻璃杯冲泡,茶芽似群笋破土,柳叶吐绿,亭亭玉立于杯底,可谓集“形似银针,香斗龙井,味比碧螺”之“三妙”于一体,曾获中国湖南国际农博会金等多项国际国内名优茶大赛奖。当代著名作家王跃文先生品饮“野针王”后,称赞“野针王”为“茶中儒侠”。“怡清源”还产黑茶,生产基地在安化县东坪镇黄沙坪。怡清源茶马驿馆是一家集客房、餐饮、茶吧为一体的世界最具特色的黑茶文化主题酒店。“怡清源”为中国驰名商标。
朱紫桂(茶庄)
朱紫桂(—),长沙府湘乡县沙塘乡(今属双峰县)人。茶庄即以其姓名为字号。朱紫桂是湖南民间以茶致富的典型人物,清徐珂《清稗类钞》中《朱紫桂业茶致富》一文如此描述朱紫桂:“湘乡朱紫桂,初赤贫,读书村塾,三月而辍,以樵采营生。成童,执爨于米肆,甚勤。巨商刘某委之司店事,尤干练。越数年,以所得薪资红利自设一肆,积千余金,遂业红茶,岁盈万金.时同治丁卯(年)也。紫桂既小康,即以少失学为憾,而补读。既而逐岁贸茶,集资近百万,湘皋、汉浒,几无不知有朱紫桂名矣。”咸丰、同治年间,朱先在湘潭开设“封君茶庄”,继在长沙、安化等地设立分庄,茶庄负责计划、经营,分庄负责收购、加工、装箱和运输。并派专人长驻汉口,了解茶务形势,掌握茶市行情。他则经常来往于汉口、茶庄、分庄之间,巡查各地的茶务工作。光绪二十四年(年),湖南巡抚陈宝箴欲革新全省茶务,致信朱紫桂征询利弊。朱紫桂写出《茶商条陈》,指出当时茶务三大弊端,一是茶质差,二是搬运糜费,三是货多滞销,并提出八则意见,多被采纳。
白沙溪(茶号)
白沙溪茶号对外称为白沙溪茶厂,创建于年,由湖南省建设厅委派茶叶管理处副处长,留学日本九洲大学的农学士彭先泽组建。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楚之茶有湖南之白露、长沙之铁色。”所谓“长沙之铁色”就是指长沙府所辖安化县小淹等地所产蒸压制的黑色毛茶,为当时远销西北地区的大宗商品。白沙溪茶号即位于盛产黑茶的小淹镇,所产花卷茶享有“世界茶王”之美誉,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工艺的特性不在于“制”而在于“炼”。首先,它的黑茶原料要通过“七星灶”的烘焙,增添其特殊的松香气味,这是第一“炼”。“七星灶”,即根据北斗七星在银河系中的排列方位而设置的七个灶孔而得名。不仅节能省柴,火力集中升温快,而且茶叶在烘焙上受到灶内如同一个小天体的七星相拱,排除异味,炼就茶香之精华。“千两茶”的干燥方式也十分独特,不入烘房,而置于露天晾棚,经日晒夜露,历炼四十九个昼夜,由缓慢发酵至自然干燥,形成一支独具奇效的千两茶。不过今日大批量生产的花卷茶已由脚踩改为机械压制,卷形改为长方砖形,称之为花砖。
永泰福(茶号)
永泰福茶号位于长沙府安化县黄沙坪镇,始创于清道光九年(年),主营引茶(官引)、千两茶,同治初年增加红茶箱包。永泰福茶号以经营数目巨大著名一时。民国初年其规模达到鼎盛,年收益达10万银洋。以后因日本侵华战争致使俄罗斯等国销路阻塞,加之官僚资本对茶叶贸易的垄断,永泰福茶号被迫增加桐油、土纸及竹木、食品、经营来弥补茶叶经营之亏损,茶叶反倒成为副业。此时永泰福当家人李母王太夫人以独道的眼光经营着这个百年字号,用多年之积蓄收购滞销的千两茶、花香、荞茶,直至年其仓库尚存千两茶0余支,土纸0余石,箱包花香茶无数。年其货交予政府公私合营。私营千两茶于年宣告停产,永泰福仅存一支半民国千两茶及少量本号样品、茶票在棺木中,历经洗劫,直至本号千两茶恢复生产时才得以现世。永泰福茶号今拥有0余平米的加工车间,保存完好的余年的永泰福老厂房至今仍在生产,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永泰福第七代传人成为千两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授权人及传承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