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历史记忆浅谈句容古代对水神的崇拜

句容古代水神崇拜

水神概述

中国古代祭祀水神的风俗,被称为水神崇拜,是农耕时代,我们的先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克服天旱地涝所产生的信仰,水神祭祀是先民们对风调雨顺最大的愿望,是与自然界搏斗的自信。

句容地处丘陵地带,境内山岗起伏沟壑纵横,自然灌溉条件较为落后,农业生产呈现出易旱易涝的特点。两千多年疏河筑坝、蓄水挖塘均与水神崇拜息息相关。句容的水神祭祀历史久远,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都很盛行,像城区三月二十八、天王镇三月初六物资交流会,均是从过去祭祀水神的庙会演变过来的。

句容古代奉祀的水神门类较多,具有四大特征,一是龙王;二是佛教神;三是治水人物;四是张祠山大帝。

龙王崇拜

龙王是神话传说中掌管兴云降雨的神,句容祭祀龙王的风俗最早可追溯到六朝之前,年12月在赤山拆迁的赵巷村,发现了十几个品种的西晋、东晋纪年砖与画像砖,纪年砖有“令史、府用、王弓丞”等内容。画像砖均为龙纹,模印在砖两则,为二龙戏珠图案。据了确,这批砖原先砌在一个古代涵闸上的。北宋《太平寰宇记》载“在绛岩湖侧上有龙坑祠,即湖神也”。北宋之前赤山被赤山湖包围,只有赵巷村一处可以徒步上山,纪年砖与龙纹画像砖应是湖侧龙坑祠建筑用砖,令史、府用、王弓丞则是代表这一时期管理祭祀的官吏与机构。南宋时期,赤山湖河床抬高,上元境内湖区淤塞严重,基于湖水不稳定之因素,原本在湖侧的龙坑祠迁于赤山顶。《景定建康志》载:“绛岩山一名赭山,在句容县西南三十里,周回二十四里,高一百六十五丈,上有龙坑祠坛(旧志)”。

明《弘治句容县志》有载大茅峰“祠左有龙池,祷雨辙应”。来苏乡(行香一带)龙山上有沸潭,最早见于六朝文献,潭内终年不断向上冒气泡,因此亦称咕咕塘,传说气泡为龙叹气(呼吸),潭旁曾建有龙王祠。此外虎耳山,望仙乡(白兔一带)骧首山、拨云山,移风乡(陈武一带)的涂山均“上有龙王祠”,龙王祠除了建在山上,过去规模较大的村落多建有龙王庙,如葛村南面的平地村。

佛教神崇拜

赤山湖上游的浮山、虬山等地,曾有佛教寺庙,是先民为祈雨消灾而建。据元代《天王寺记》记载:天王寺之匾额从唐中和年间开始的。初名丰乐寺,建于茅山之南,后迁至浮山。伽蓝神大显神通,金陵周围方圆百里,遇水旱之灾或有疾病,来寺祈祷,似有响声就有应声一般,非常灵验。朝廷闻天王寺之名,都认为伽蓝神就是毘沙门天王,乃敕赐匾额。据天王镇上老人们口口相传寺庙的情况:天王寺原先建在浮山脚下,为土木结构,后被洪水数次冲毁,之后只好迁到离浮山较远的平地上,就是现在天王镇位置。最初的主神位为伽蓝神,即毘沙门天王,北宋至清乾隆年间,观音堂为侧殿,再后来,主神位改奉观音菩萨,护法神为四大天王,又名四大金刚,天王像塑身高大,型体独特,增长天王手执宝剑,意为“风”;持国天王手抚琵琶,意为“调”;多闻天王手持宝幢,意为“雨”;广目天王手握水蛇,意为“顺”,寓意为“风调雨顺”。

葛村虬山上的虬山寺也是祭祀水神的一座寺庙。《光绪续纂句容县志》记载,虬山寺也叫庆贺寺,修于南宋景定年间,初名为庆和寺,寺内供奉的菩萨为宝志和尚,即南梁的志公禅师。每逢干早年份,乡民便抬出宝志和尚塑像,举行仪式,以祈求降雨。相传非常灵验,甘露落下,乡民争相庆贺,寺由此得名。

▲龙山咕咕塘

▲《丁氏族谱》载庆贺寺图

治水人物崇拜

句容崇祀的水神中有华夏治水英雄大禹;有造福一方的人物,如丁宾、左宗棠;还有一些地方神祗,如达奚将军等。

《庄子.秋水》云:“禹之时,十年九潦。”传说大禹开江导洪,用疏导方法治水见效,深受人们尊敬。大禹在赤山湖地区被称夏禹王,文献记载,夏禹王庙“一在县东来苏乡秋干村,一在崇德乡(二圣、后白一带)芦江村”。

郭庄镇麻培桥有座夏禹王庙,为太平天国战乱后重建,庙的东室挂两江总督左宗棠画像,并与夏禹王同祀。光绪八年(年),上元、江宁、句容三县奏请两江总督左宗棠,请求疏浚赤山湖,解秦淮河之水患。左宗棠随即上书,向光绪帝呈《兴办水利折》,慈禧太后派遣左宗棠为钦差。同年十月,左宗棠派拨官兵人,并雇用民夫数万,于湖内道士堤至陈家边开挖新河,在陈家边处建陈家闸、桥各一座。新河长22里,陈家闸长7.6丈,大大减轻了秦淮河的压力。次年左宗棠治湖大军撤走,乡民们在夏禹王庙东室设左文襄祠,画上左宗棠像祀祭。

此外赤山谢桥村有丁公祠,为百姓感明代句容县令丁宾,保圩免水潦之患的恩德而建。

句容古代祭祀水神,还有个的有趣现象,有些与治水毫无瓜联地方神祗,也被奉作水神。《弘治句容县志》卷十《重建达奚将军庙记》载,县东南甲城有达奚将军庙,达奚本藩族,世传南朝时与沈襄王(沈庆之)作战,死于县西华墓冈。后人怀念其雄武英杰,置祠奉祀,岁久,庙颓毁。至元庚辰(年)夏五月大旱,邑长遍祷县城各座祠庙,求至达奚将军庙,邑长说:“神若有灵,能降雨泽民,当使庙宇一新”,是夜大雨如注。秋至阴雨绵绵,邑长又祈晴于达奚将军庙,又获其应,以后每有祈雨祷晴之事,都求之于神。后来,乡绅们商议,为达奚将军重修庙宇再塑金身。

张祠山大帝崇拜

张祠山名张渤,世称张大帝,西汉太守,曾因疏通太湖水道,被江、浙、皖一带百姓奉为水神,至今太湖中间还有座渤岛,古代东南许多地方都有祭祀张渤的风俗,相传张渤在安徽广德祠山羽化升仙,并做了阴间皇帝,民间称之为张祠山或祠山大帝。

民间传说,张渤曾主修过赤山湖,去世之后葬于句容城南的张庙,明清时期张庙又称张陵,因此古代句容祭祀张大帝的风俗十分盛行。《乾隆句容县志》:“帝讳渤,前汉吴兴乌程人或云武陵人。旧志云,祠山大帝佐禹有功葬邑。”张庙旧属福祚乡,志另载:“福祚乡在县西南二十里,其地古有张王庙,食此方旱灾繁患,祈晴祷雨,无不感应,一乡赖其福祚也,故名”。

句容境内见于史料和实迹的有十几座张大帝庙(祠)。规模最大的是钤塘之南的张庙,《至大金陵新志》载:“张王庙在句容县南钤塘,庙北有张墓,数百亩。绍兴经界时,蠲赋禁民佃,东有石柱,前有陂池,相传王饮马于此。又有庙,后废,寺及孝宅砚池,葛县官祷祈香炉,移转不已,有碑记其事。旧额‘忠祐灵济庙’,信安卢襄书,今庙额曰‘正顺忠祐灵济昭烈行祠’,以显迹桐汭反以此为行祠”。据张庙附近老人们讲述:过去张庙的主神位很象似阎罗王,两侧纷立形形色色的小鬼塑像。万历年间,钤塘张庙经过扩修,知县丁宾为作《迎神曲》。《光绪续纂句容县志》载,张庙张姓为望族,为张大帝之苗裔。

诸多祠山庙中,香火最盛的是西庙,西庙位于城西,今陶家村。《弘治句容县志》载:“西祠山庙,在县郭之西,宋天圣间建造,正统、成化间重修,门四廊,正殿后宇深邃可观”。相传西祠山庙非常灵验,是有求必应。民间逐将每年的三月二十八定为庙会,后来这一风俗演变成句容城的庙会。

郭庄镇方溪珠庄村(原名朱庄),位于赤山湖上游水网密集带,历史上洪水频发,珠庄东面的范家庄村,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仍被淹过几次。过去珠庄与范家庄之间有一座祠山庙,当地人叫八蜡(音)庙,是乡民们对于洪水的无奈,转而祈求于神灵而建,庙左前方有座庙桥。《弘治句容县志》载:“祠山行神庙在县治南四十里上容乡朱庄坊”。志另载“祠山庵在治南七十里政仁乡(袁巷一带),宋延祐间,道士朱守常建,今归并青元观”。

赤山南面的杜泽村有座至今保存完好的张大帝庙,俗称“张大帝福善堂”,总两进,类似四合院,砖墙下为平砌,上为明清建筑的开斗式。后进彩绘张大帝像,左右楹联为“众心尊敬福寿长千秋;班列瑶池英名流万世。”

据《乾隆句容县志》收录的《重修云塘庙碑记》记载,大卓云塘庙也是供奉的张祠山大帝,碑文:“明洪武二十二年(年),礼臣奉敕建立,殿宇将圮,里人公议,合十八社老幼五千六百余口,乾隆丙寅(年)十月落成。”云塘庙为十八社所建,庙会日子又定为每年三月十八,因此,乡民就把云塘庙俗称十八庙。也有说句容当时有十八座张祠山庙,所谓“句容十八庙,庙庙祀张神”。

郭庄集镇原有两座大庙,一座是建于南宋景定年间的圆教寺,为“行显祖师建”;一座是祠山大帝庙。两座寺庙一墙之隔,为了区分寺庙名称,郭庄人称圆教寺为“大寺”,称祠山庙为“大庙”。

葛村孙庄也有座祠山庙,太平天国时期被毁,光绪时期孙庄出籍的名僧松月首倡募修。

此外下蜀戍山庙、葛村五渚坊也有祭祀张祠山的香会。

因张渤故事历史久远,句容又有众多张大帝庙,还有张渤墓的传说,民间就把张大帝当做了句容人。于是,乡间盛传一首古老的民谣:“句容蛮,句容蛮,提到句容就胆寒。小小的神仙张邋遢,大大的状元李春芳。阳间皇帝朱洪武,阴间皇帝张祠山。”

▲杜泽张祠山福善堂画像

▲《孙氏族谱》载松月和尚传

祭祀风俗的传承及演化

句容过去祭祀水神的活动丰富多彩,由最初的娱神、酬神、祈神演变成各类香会、庙会。其中以五渚坊跳鼓、三阳地舞龙和北乡冲菩萨最具地方特色。龙王是最早被崇祀的水神,明清时期崇祀张祠山的风俗在江南广为盛行,许多历史悠久的龙王庙被祠山庙取代。

郭庄镇五渚坊村的跳鼓,兴起于清中期,每年正月二十七、二十八日,至二月初八在村万年台演大戏的间隙表演,演者48人。道具有:两面开道锣,十面小京锣(代表该村五大姓,每姓两面),一只大鼓,一只头锣,两把铳,两只喇叭,四面牌,四只手提锡香炉,四把帷伞,一只领路灯笼,一副挑盘,一尊“佐大禹王治水功臣”张祠山的神像;还配有打击乐器二组,每组七人。表演时,主要有两名赤膊大汉(下穿白色短裤),肩抬大鼓,蹲着呈坐马式,有节奏的起舞。有跳上拐、跳下拐、跳四方(开四门)等十套动作。此舞粗犷热烈,亦极累人,最壮的汉子也只能跳三、四分钟。两人为一组,哪对坚持的时间最长,就为优胜。表演时数十里外的大汉也特地来参赛,以决雌雄。五渚坊的青年往往是胜者。故当地有“不打你,不骂你,五渚坊的跳鼓瘮死你!”的俗说(摘自吴守恒)。

三阳地村位于赤山之南,据郭庄朱巷清嘉庆二十五年(年)《朱氏家乘》记载:三阳地原名山阳地,处赤山之阳而得名。后来不知道是误写还是取三阳开泰之意,村更名为三阳地。有说传过去杀三羊祭祖之意。

三阳地也有座“祠山行宫”,俗称龙宫,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村民都将会到龙宫祭祀。

年在赤山赵巷村发现的二龙戏珠东晋画像砖,砖一则为单龙,另一则单龙的头前有一火球图案,象征二龙戏珠,三阳地舞龙为低架龙,二龙戏珠表演的队列形式与东晋二龙戏珠龙画像砖有惊人相似,三阳地舞龙应是赤山古代祭祀龙王风俗的沿袭。

赤山顶上有火山口,为直径十来米的石坑,坑内有水终年不涸,古人誉之龙坑。南宋之前龙坑有祭祀龙王的祠坛,元代祠坛扩建为寺庙,因龙坑的“坑”字是贬义词,扩建后定名龙华寺。龙华寺在太平天国时期被毁,同治十二年(年),高僧松月游历江宁湖熟,见天隆寺龙王庙瓦砾荒基,杂草丛生,便募集寝修。数年后,松月来到赤山,在龙华寺基础复建寺庙,光绪八年左宗棠用治湖余资捐助观音殿,前后耗时十来年,才陆续完工。太平天国战乱至寺庙建成已过去二十多年,时过境迁,赤山顶上残碑误将龙华寺记为陇麓寺。松月复建的寺庙没有使用旧寺名,为了对应湖熟天隆寺,给新寺重起了个名字叫天云寺,俗称赤山寺、绛岩寺。传统祭祀水神的三阳地舞龙以及十乡八里娱神的乡村戏班,也纷至沓来,重上山顶,一时香火盛极。松月复建天云寺后,把主神位由龙王改供成观音菩萨,为了给乡民祭祀水神提供专用场所,松月又在天云寺北续修祠山庙。此后三阳地表演给赤山龙王爷的舞龙,就变成了舞给张祠山看的了。天云寺过去在元宵节举行敬神会,周围各村都要上山,祭祀张大帝。

据北乡老年人口口相传,太平天国时期,本地护村的乡团与太平军发生过激烈冲突,太平军初至失利,随后报复屠村,今大卓一带里尤为惨烈。太平天国失败后,大量被焚毁的寺庙陆续复建,乱后北乡祭祀水神的冲菩萨活动,不仅仅是代表冲来好运,更多的则是表现威武不屈、冲锋陷阵的尚武精神。各村供奉的菩萨,代表着本村的守护神,通过轮番“冲”,来展示战乱之后人们坚定的意志和团结的力量。

云塘祠山庙在战乱中焚毁,光绪时期复修的规模较大。寺庙主神位由水神张祠山改供刘、关、张和赵子龙的塑像,意味忠孝节义、尚武保家比祈雨祷晴更为重要。

庙会正日,21个村纷纷抬着菩萨来冲。各村按菩萨的官位和威望,依次出行,先文官万岁菩萨,后武官菩萨。菩萨出行时,前面是会旗,十分巨大,需三人换着扛。再后是几十面彩旗,紧跟着是打大锣的,放铳的,敬香的,菩萨的后面是全村村民簇拥着前进。到了会场,三个旗手与各村旗手奔跑争第一。武官菩萨头上插一米多长两根野鸡毛,一手握槌,威风凛凛。几声铳响,身强力壮的汉子抬着菩萨走在前面,打旗的,放铳的,敲锣鼓的跟随在后。到了庙门前,队伍“噢”地齐声呐喊着在庙门前路上来回冲锋三次,场面十分壮观(参阅谭强龄)。

城西的西庙复建后,分属于13个村,各村自有供奉的菩萨,三台阁一尊、杜家山一尊、寨里一尊、三里井一尊……这些菩萨平时被安放在庙内,逢三月初一、三月二十六、三月二十八,会被请出来互相“冲”。

此外光里庙也有类似冲菩萨节,据说规模很大,在北乡极负盛名,只是寺庙的主神位不是水神,是关羽关帝老爷。

新中国成立后,句容大搞水利建设,疏通句容南河、中河、北河,修筑大小几十座水库,困扰句容人民千百年的滔滔洪水,如今成了山水环绕、湖光山色、宛如画卷的美丽句容,渴求水神庇佑的祭祀风俗已成为了历史,昔日的三阳地舞龙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赤山东晋二龙戏珠纹砖与三阳地二龙戏珠龙舞

▲赤山祠山庙图

▲赤山火山口古称龙坑

文章来源:玩玉

广告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山水句容网”全新APP和容城小伙伴一起玩转句容!

↓↓↓

赞赏

长按







































苯酚厂家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hexianzx.com/xhxfc/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