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河动态新河史话之文化遗产

新河史话

刘泾汇简历

刘泾汇,曾用名刘川、大川。一九七三年七月生人。将军故里河北新河人。从军24年,长期在军队政治机关工作。现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研究会会员,自由撰稿人。

《新河史话》简介

《新河史话》一书在体例上采取章与类目相结合的方式,共分历史溯源、滏畔烽火、蒲泽人物、民间故事、堂阳民谣、乡土文化、魅力方言七个板块。

《新河史话》试图以通俗的语言、灵活的体例、图文并茂的形式,聚集新河各方面有代表性的精彩片断,从文化的角度来阐释新河的历史,以期见微知著、温故知新,为新河文化强县建设、为外界了解新河、为社会公众认识新河提供一个通俗读本。

《新河史话》之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新河自西汉初年置县绵延炳焕两千余年,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孕育了新河灿烂的历史文化。一些屡屡载于史书的历史事件、一批批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历史名人和历经风风雨雨的遗物、遗址,见证着这座古城几千年来的风雨坎坷。

一、古文物

上世纪六十年代,新河县出土的西汉堂阳候错银铜虎符(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为西汉时期调兵信物;七十年代新河县出土的汉朝双系罐、隋朝五嘴壶,制作奇妙精湛,构思独具匠心;大皇庄净业庵的大铜钟和东关十方院的人头幢(现存于河北文物管理处)铸造雕刻工艺精细。此外,原存有考古价值的碑碣54通,石木结构牌坊19座,建筑宏伟的寺观庙宇10余处,南阳兴教寺的大铜佛5尊。另有元吏科给侍中邱俊的上朝笏板、明督察院司务许九皋的除奸奏则、东关寺院的抄本经卷不下卷,以及若干其他文物,均由县文化馆收藏,可惜大部分文物在“文化大革命”中丧失殆尽。

西汉堂阳候错银铜虎符

西汉堂阳候错银铜虎符,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内,长7.9厘米,高2.5厘米。作虎伏状,平头、翘尾。符左右皆具,锈胶固,不能剖分。虎符右进内左颁于外,发兵时一会合之,旋又分置两地,今合而难分,不解其故。左右颈肋间,各镌篆书两行,文字相同,曰:“与堂阳侯为虎符第一”。因是西汉珍品,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董夏大石碾

董夏大石碾,位于新河县城西南15公里,董夏村东北米处。石碾盘为环型,由十块环槽石组成圆环碾底,环槽石中间有宽0.26米、深0.40米的沟槽,并有出料口。碾砣与槽同宽,碾砣在槽中滚动碾压东西。碾盘直径8.5米,环槽石宽0.65米,厚0.80米,颗粒状岩石所制。现碾盘上缺四块环槽石,碾砣已失。民国《新河县志》载:东夏村有大石碾,周丈余,数千年也。相传为董卓所制,或以为造纸之用或以为碾米、碾轧炮药之用。语属附会,殆可不信,民间还有“董夏碾子,曹庄的磨”的谚语,实言其大。但究竟为何代之物失考,然确比现石碾大,且形状奇特,为研究古代生产及生活具有宝贵的实物参考价值。(现存于河北省文物管理处)

二、古墓葬

田光墓

田光墓,位于县城东15公里西千村东南。由于年代已久,风雨侵蚀,墓地失去了高大宏伟的气势,只剩下一座略凸平地的沙丘。历代人仰慕这位慷慨悲歌的“节侠”,不断来墓前瞻仰。

脱脱父子墓

脱脱父子墓,位于县城东南8公里东董村东侧。墓地南北长80米,东西宽58米,高于地面2米。墓碑刻有“元太师右丞相脱公子周彬故里墓”。此墓地左侧实为元朝太师右丞相脱脱之墓。元朝末年,脱脱带兵征讨红巾军,被奸臣假传圣旨杀害于淮安,家人费尽周折将其尸体运回故里董村埋葬。墓前原有石人石马,为防损坏现仍藏于地下。

耿存墓碑

耿存墓碑,明穆宗隆庆元年()立,位于护驾村东北一公里处,碑阳镌文:“大汉敕封东光侯耿存空墓”。该碑系护驾村耿姓为不泯灭祖迹,于明代隆庆元年所立,以示耿纯其人确为本村耿姓仙尊。

赵氏墓碑

赵氏墓碑,清光绪二十九年(年)立,位于魏家庄西南一公里处,系该村清恩耆(qi)赵恭礼德行碑。汉白玉材质,通高2.3米,首、身一体,高1.9米,碑首抹角方型阳浮雕二龙戏珠,阴浮雕双狮斗球。碑体阳面阴刻楷书三行,两边框阳刻八仙过海之宝物花边,底框阳刻奔马图案碑体阴面阴刻楷书11行,记述赵先生一生积德行善,意欲后人效法。两边框阳刻塔图卷花边,底框为莲花瓣图案。该碑雕刻精细,构思新颖,为近代平原地域之碑魁。现保存完好。

许九皋墓

许九皋墓,位于城南西团村西北。明万历年间,许九皋任督察院司务期间,因4次上疏参奏魏忠贤余党崔尔耕、田呈秀等人遇害。后来阉党铲除,冤案昭雪,皇帝降旨将许九皋厚葬。此墓前留有神道余米,两侧立有石碑、石人、石马、石羊数十座。据传,当时行人路经此地都要三拜九叩。这些宝贵的石雕艺术群在文革期间悉遭毁坏。

董氏墓

董氏墓,位于县城西南15公里西李家庄西北,系著名红军高级将领董振堂烈士祖茔。董氏墓碑立于民国22年(年),设计新颖,雕琢精湛,文图清晰,堪称近代碑刻之精品,现保存完好。年按照毛泽东“一定要根治海河”的指示,开挖滏阳新河时,按设计路线需将董氏祖茔迁移。此事报至中央后,经毛泽东、周恩来特批,将河道向北绕行一里而过,此墓地才得以保存至今。

三、古遗址

狼烟墩

狼烟墩,位于县城南西铺村东侧。据史书记载,此属西周时期烽火台遗迹。当时配有兵卒把守,这些兵卒的后代即为现西铺村人。据民间相传,当年周幽王烽火戏诸候,召来西戎侵犯,西周的都城镐京告急。当时,这个烟墩就曾起火报警,及至山东诸侯赶到,西兵已经退去。

光武台

光武台,位于县城西白神首村南侧,长15丈,宽8丈,高丈五。《后汉书》记载,刘秀曾在任光屯(新河县西小屯)、马武岗(新河县张神首村)一带驻军,并筑台拜将,操练军马,之后开始向王郎进攻。这个点将台被后人称为光武台。元、明时期当地人在这里修庙,名“光武庙”,后人视光武庙为神首庙,将光武台改为神首台,附近8村亦改为神首村。文官过此下轿,武官过此下马,这种封建旧规一直沿袭到清朝末年。

颜良岗

颜良岗,位于县城西10公里平头楼村西北,原是东汉末年袁绍大将颜良的故居。虽屡遭洪水冲涮,今仍有旧迹,颜良后人迁居闫仙庄。

包土山

民歌云:“新河县好西关,西关以外包土山,年年包土来朝拜,一包沙土一份安”。史书记载,元朝末年,云南王燕帖木儿被朱元璋打败后,连夜逃回老家新河县董村,但其妻拒不开门,并说:“顺帝待你恩重如山,你战败而不殉国,有何面目回家,我替你蒙羞。”随后烧房自焚,燕帖木儿也在门前自缢身亡。元丞相脱脱的三公子周彬把他们合葬于县城西关外。以后每年农历九月廿六日,方圆近百里的乡民都来祭拜,特别是妇女,每次祭拜都用衣襟包土添坟,逐渐呈山丘状,人称包土山。

四、古寺庙

新河县古寺庙较多,不论大小,几乎村村都有,多于宋、元时期修建,明朝扩建,形成雄伟高大的庙庵寺院。有些寺庙至今还有住持和尚、道士,有的还有田产,而且都有定期的庙会,形成庙会文化。全县较大的寺庙有50多座,如:故现的慈明寺,寻湖路的中兴寺,东关的兴国寺、城隍庙,邢彦的永安寺,王府的净业寺,南阳的兴教寺,还有供奉人类祖先伏羲、女娲的望腾人祖庙,也有供奉掌管水患之神的南关真武庙等。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大多在近代的洪水、地震和文革中遭到毁坏,只有少数得以修葺重建。

慈明寺

千年古刹——慈明寺,位于县城南故现村西侧。慈明寺,原名慈明庵,始建于隋朝。高僧智者禅师启建净宗道场慈明庵,隋开皇十四年归天台宗。唐大中八年(年),高僧慧璿(xuan)禅师启建藏经阁,唐咸通八年(年),高僧义玄禅师建塔。元代书法家赵孟頫(fǔ)曾游并赋诗:“慈明古刹气浩然,古柏丛林遮蔽天,大藏经楼观宇宙,令人一览不愿还”。明万历年间高僧(无边禅师)刺舌血写法华经七卷封石中藏于藏经阁顶楼之中。清康熙年间,香火旺盛,楼阁殿宇亭台塔像数十,占地几百亩,高僧达天禅师曾受康熙帝拜访,康熙帝御赐“慈明寺”金匾一块。后几经乱世,古刹被毁,“文革”后仅剩古柏2棵、古井1眼、石函1套、石拴马桩1支、残碑1截、门墩数十个和残存遗址。

年,慈明寺由主持法师释明禅师重建,占地30亩,有大雄宝殿、天王殿、露天大佛、财神殿、护法殿等,供奉释迦牟尼、韦驮、伽蓝、弥勒等60多尊,是河北省佛教协会管辖邢台市六大寺院之一。

《新河史话》由作者刘泾汇授权新河电视台官方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专业
治愈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hexianzx.com/xhxfc/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