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家门口的故事
合肥经开区高刘街道沛西村的前身是肥西县高刘区石塘乡。
石塘乡于年1月建立,年2月成立党支部,年11月撤销。乡址睡虎大塘拐。时任乡领导见下表:
石塘乡撤销后,伴随农业合作化高潮,年1月,由4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合并转成农光高级农业合作社,社址迁胡小圩。
这时的农光社隶属大蜀乡,管辖75个自然郢,划分15个生产队,45个生产组。全社共有户,人,拥有耕地亩。
年5月,肥西县第一次撤区并乡,大蜀乡的农光社和太阳升社并入高刘乡。高级社成立党支部、管委会、监委会。农光社的党支部书记葛道信,团支部书记刘义德(兼监委主任),管委主任孟景华,主办会计康保奉,会计张绍堂、王成祥、徐圣宽。
年春,取消生产组,成立石塘、堰墩、刘湾3个大队,由甘应好、刘明久、刘义德等任大队长。
年9月,3个大队合并为1个石塘生产大队。共有党员29人,团员27人,划分党小组4个,团小组6个。党支部书记张其甫,团支部书记曹家芝,大队长孟锦华,大队副李仲琪、刘义德,付业主任俞德春,民兵营长陈自元,主办会计陈林,会计孙洪臣、李世言。
年5月,成立分路人民公社,将石塘与苏岗大队从高刘公社划出。因为撤区原因,刚成立的分路公社各大队人事任免由高刘公社代为行文。
从上图可以看出,当时石塘大队班子:支部书记孙宏高,大队长李世培。副职另外发文,支部副书记代永力,大队副陈道仓、张点华,民兵营长黄万银,支部干事王新华,主办会计王成祥,出纳会计刘成良。
年4月,肥西县撤区并社,以淠河总干渠为界,将分路公社南部并入向阳公社,北部苏岗大队与原石塘大队的刘湾片区又并入高刘公社。原石塘大队的石塘与堰墩片区并入大柏公社。刘湾大队改称沛西大队。
年6月,沛西大队更名沛西村。
年3月,高刘镇并村,将张王村并入沛西村。
与沛西村情况类似,张王村来自张王乡。
张王乡于年3月建立,年11月撤销。撤乡后,部分村庄归农光农业社,另一部分村庄划入卫国农业社。年春成立张王大队,首任大队支书葛守之,大队长杨士学,大队副王朝贵、李仲桂,民兵营长苏友计,支部干事梁自堂,主办会计吴志广,出纳会计岳甫应。
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时,张王村有杜卫塘、大东郢、小东郢、前张大郢、后张大郢、大栗树、芦坝、胡老家、胡圩子、竹西郢、魏圩子、王岗头、徐老家、葛塘、松棵郢等15个历史村庄。沛西村有王大塘、新圩子、张河套、后张湾、大张湾、小张湾、东卫槽坊、刘湾、余小郢、胡小郢、河东郢、叶祠堂、中堂郢、束家湾、刘老家、刘高庄、睡虎大塘拐、三叉冲等18个历史村庄。
二普时,沛西村有31个村庄,其中,原张王村11个,原沛西村20个。详见沛西村地名录:
如今沛西村,国土面积10.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亩;户,人,其中:汉族人,回族23人。全村有光明、团结、建中、新建、新华、新民、新胜、新河、中河、边河、河东、西郢、小郢、胡小郢、胡圩、王圩、圩塘、方塘、中塘、双塘、耖塘、高潮、束湾、大湾、小湾、大东郢、小东郢、大圩、老家、栗树、叶祠、三八等32个村民组。
笔者拙见:
一普地名录入尽量保留历史地名,而二普地名录入以目前使用的村民组名称为主。笔者担心,二普成果应用后,有些历史地名在新版地图可能就找不到啦。
二普不再有“睡虎大塘拐”名称,而以“方塘”词条出现,且地名释义也有出入。二普释塘形如虎:“村庄旁有口大塘像一只卧睡的老虎,因而叫睡虎大塘。”一普释塘旁的土堆如虎:“在大塘的旁边有一座土堆,状如睡虎,故称睡虎大塘。”
二普不再有“三叉冲”地名,而这个地名在明、清的《庐州府志》上早有记载。有位昵称“秀”的网友曾留言:“方主席,沛西村新河组的烽火台,可有什么历史故事?”新河是二普时的名称,一普时叫后张湾。至于后张湾为什么有个烽火台,有待考证。
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故事,要发掘这些故事,需要你我他互动。寻找失落的文明,我们永远在路上,欢迎你和他把自己村庄的故事讲给我听。
更多精彩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