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专访中共凤阳县委书记徐广友为你说

访中共凤阳县委书记徐广友治山治水修复凤阳生态环境新华社专访   近年来,凤阳县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以配合国家淮河治理骨干工程为突破口,以矿山治理、退网还湖、引淮入城、饮用水源地保护、移民安置、乡村旅游、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在防洪减灾与生态修复之间寻求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模式,生态修复工作在沿淮地区做出了表率。新华社经济分析师就此专访了中共凤阳县委书记徐广友。Q:凤阳县为什么要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A:

凤阳县属于江淮分水岭地区,地形地貌可概括为“北部是湾,南部是山,中间丘陵加平川”,当地生态环境历来比较脆弱,三年两旱。过去存在两大问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矿山的盗采滥挖和湖区的围栏网养殖,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凤阳县石英岩矿的储量、品位和开采价值均居全国前列。长期的低水平开采、过度开采、无序开采,导致尾泥尾砂大量淤积境内濠河河道,河床被侵占并人为抬高,河道的应有功能丧失,既造成了新的水患,又严重污染了水体环境。

拆除围网后的花园湖碧波荡漾,逐步恢复了以往的水质和生机。A:

花园湖和高塘湖是凤阳县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即开始拦网、围网、网箱养殖。无序的高密度围网养殖,破坏了水域生态环境,水底荒漠化问题十分严重。原先鱼翔浅底、满湖水草的景象不复存在,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也导致水产品规格减小、品质降低,水产养殖进入了高投入低效益的怪圈。水体的污染,又使两湖丧失了作为饮用水源地的根本作用,人为造成紧靠两湖而没水喝的尴尬局面。

六百年前,大明中都通过临淮关,经独山河,至凤阳桥,实现引淮水入城,溯河行船可入凤阳府城。但随着历史变迁,凤阳城内水系又变成一城死水。面对城内四溢的死水、腐水、污水,政府和老百姓心里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解决生态环境发展的用水问题。如果不把水环境治理好,城市的生存与发展也将遭受严峻挑战。

生态环境治理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提高群众满意度的民生问题,必须积极推动。不治理,以后代价更大。

Q:凤阳县在治山、治水方面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A:

先说治山。我们集中开展了清理整治活动,逐步建立良好的长效监管机制,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对全县矿山进行了整合,关闭注销小矿山,通过科学规划,从年的85个采矿证整合到年的20个。这些年关停拆除了所有石灰窑,关闭了家石渣厂。投入大量资金全面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对被开采过的矿山和矿坑进行复垦和复绿。创造性地建立了便于运输和生产的三条建材专用通道,大大减少了对村庄环境的污染,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成立了大庙和西部两个矿山联合执法队伍,专门从事矿山执法巡查工作;在涉矿9个乡镇,成立了共计近百人的乡镇矿山管理队伍。过去很多人认为“上山打石头”不违法,现在通过宣传教育以及对矿产资源的管控,扭转了旧有的落后观念。

凤凰山山体绿化提升以及周边环境设施建设效果图。A:

此外,我们把出让采矿权得来的21亿元财政收入全部投入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改造沿山地区的环境和村庄建设。过去像武店这样采石较多的地方灰沙漫天,现在已经是碧水青山的美好家园。我们要把武店镇建成凤阳西南地区的“斯卡洛夫集市”。

再讲治水。

凤阳以淮干工程为纽带构建的大水利格局,包括对两河两湖两水的规划和治理。

淮河安澜就是凤阳的安稳。凤阳县委、县政府借助淮河干流工程的实施,结合凤阳经济发展与生态修复建设需要,积极推动以防洪排涝与生态修复为目标的凤阳大水利建设,让淮河水资源更好地滋润凤阳人民。

淮河干流蚌埠~浮山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即淮干工程),是国家重点骨干工程,涉及滁州、蚌埠两市4个县(市区)。凤阳县是淮河干流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的重点,凤阳为此配套实施资金10.77亿元。凤阳县境内工程包括河道疏浚,新建花园湖进洪闸、黄枣保庄圩,退建加固堤防,将方邱湖改建为防洪保护区,把花园湖行泄洪区改建为有闸控制的行泄洪区等内容。

凤阳县临淮关镇副书记、凤阳县淮干工程前线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武春涛向中经社分析师李涌介绍淮干工程情况。A:

淮干工程的实施,为凤阳沿淮生态经济发展赢得纵深腹地。项目完成后,凤阳经济开发区提供了32平方公里可利用土地,极大扩展了开发区的发展空间;为凤宁产业园发展提供强力的防洪排涝保障,避免因水患造成园区企业停产停工事件的发生;黄枣保庄圩内30平方公里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护,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条件大幅提升;门台电灌站的改建为工业园区和“引淮入城”提供了充足可控的水源保障。

濠河是凤阳的母亲河,也是淮河干流右岸的一级支流。我们通过中小河流治理和灾后水利薄弱环节治理项目,向上级争取实施了三期濠河治理工程及生态修复工程,投资估算9.26亿元。工程完工后,濠河干流及西支唐河将达到10年一遇防洪标准,濠河支流独山河及独山河入濠河口以下左岸堤防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可初步解决濠河流域的防洪、排涝、污染问题。

这两年,凤阳县以生态修复为本,还大力实施了退网还湖工程。

年3月,县政府出台了《花园湖围网整治工作方案》,到5月5日围网全部拆除并验收完毕;年12月出台《高塘湖围网整治工作方案》,到年5月20日围网全部拆除并验收完毕。为促使两湖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县财政出资万元成立了连丰渔业公司,对“两湖"渔业资源进行规范化管理。下一步,争取用2到3年时间,把花园湖水质由四类水质提高到三类水质,并将花园湖列入饮用水源地加以更严格的生态保护。目前两湖治理效果已经初步显现,对人民群众生命有益的事情一定要坚决去做。

水功能是城市最重要的功能。“凤衔如意,山水相融",是我们为城市建设斌予的两个富有诗意的水利工程名字。从年到年,凤阳连续三年锲而不舍,解决了过去几十年没有解决的自来水问题。“凤衔如意”是指把凤阳山水库的水,引入城区作为饮用水,埋设了山区到城区将近24公里长的高标准管道,实现了原水输送、制水能力、管网水压“三个翻番”。四年来,县财政投入的自来水提升、改造经费总额已达1.35亿元。

凤凰山上远眺凤阳县城。A:

“山水相融”是指“引淮入城”工程。凤阳城的地势要比淮河水位地势高。引淮水入城第一步就是从淮河岸边的门台电灌站一级站提水,淮河水经过二级、三级电站逆势而上,中途通过分水闸口“兵分两路”:一路经蚂蚁山辗转与新城区水系对接,另一路经武临新河注入明中都城护城河。两股水路最终经濠河流回淮河。目前,入城的淮河水日调水量可达50万方,大大满足城市生态及景观用水需要,千百年来流淌的客水为城市生态环境所用。我们的绿化、河道生态用水、消防用水等用的全部是淮河水。

凤阳县委、县政府把水源地保护作为生态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提升饮用水源水质。年县政府从涵养水源、互利共生的角度,在凤阳山水库水源地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县财政每年安排万元专项补偿资金,用于对库区水源保护区建设生物隔离带、串塘工程、控制养殖业发展、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等行为进行合理补偿。

在推动凤阳大水务格局建设规划的同时,凤阳坚持农村供水城镇化、城市供水一体化的发展思路,进而规划县域供水管网升级改造。考虑到蚌埠、淮南、明光等周边市县远期用水需求,凤阳一方面做好水资源储备工作,另一方面也加强城市供水管网建设。

Q:

凤阳县在生态环境修复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A:

移民搬迁、渔民上岸以及矿山整治均涉及生于此居于此的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虽然修复治理的初衷是美好的,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是遇到不少阻力和困难。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办法,就是县委、县政府多次强调的要付出更多的耐心、爱心和关心。

在强有力的县财政支持下,补偿到位的惠民移民搬迁政策落到实处。累计完成永久征地亩,临时占地亩,房屋户,得以让淮干主体工程顺利施工。

花园湖与高塘湖的退网还湖工作中,退网拆网将直接断送近户渔民的经济来源,更要考虑渔民上岸后的安置与就业等问题。县委、县政府站在群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人民的角度去解决问题,早在年就开始规划与布局,逐步制定出凤阳退网还湖及渔民补偿政策与机制,比如为16周岁以上渔民身份的村民购买失地保险。

如诗如画的黄湾社区安置点让移民重新有了家的感觉。A:

我们紧紧围绕“善待移民”理念打造了四个移民安置小区,高规格设计、高标准建设。按照“移民建镇”标准规划建设黄湾社区安置点,准备把黄湾建设成为“滨湖小镇,淮上人家”。按照美丽乡村标准规划建设了丁张、老观和老巨三个安置点。

千百年来淮泛区十年九淹,年年搬迁,朝不保夕,淮河边上的群众生活艰难不已。所以这次治理我们真正本着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克服种种困难拿出巨额资金去支持移民安置与退网还湖,也是希望能够让当地群众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过渡。

12月24日(周一)起,每周为“中国凤阳”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hexianzx.com/xhxfc/98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