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记忆乡村桓台县岔河庄

桓台县:岔河庄

岔河是一个集团村,马桥一带地域的人称其为岔河五村,这5个行政村是西岔村、东岔村、北岔村、码头村、张庄村。其中,西岔、东岔、北岔合称岔河庄。村名的由来是村庄处于古小清河与古孝妇河交汇的河汊周围,因之名为岔河庄。

明朝洪武二年,马姓人到此立村,见此处二河相交,汲水灌溉非常方便,遂居留于此。此后,王姓人迁居到两河夹角的牛角湾里,取村名叫牛角庄;后来统一定名为岔河庄。

码头村的全称是岔河码头村,位于岔河庄北余米的小清河上。这里本是一个水运码头,清末至民国时期聚集成村,遂因地理位置而被称为岔河码头村。年,由人民政府主导,码头村从小清河大堤上整村迁建到北岔村东侧、张庄村西北侧的一片土地上,与岔河庄连成了一个大村。

小清河航运

南宋绍兴七年(),小清河挖浚通航,寿光县沿海出产的海盐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济南,实现金国向南宋出口食盐换取白银的目的。从此,小清河成为鲁北水运干线。多年来,由于淤塞、枯水、天灾、兵燹、人祸,小清河屡屡断航。自清朝光绪二十八年(),小清河经过疏浚和部分取直新挖,断航年后再次全线复航。小清河复航后,河中行驶的是燕尾船。这种船宽2米多,船身呈纺锤形。两船连在一起,尾部上翘呈燕尾形,船上装有桅杆和白布帆。这种船顺水行驶时,需借顺水和风力;逆水行驶时(即从羊角沟至济南),除了借风帆之力外,还需有拉纤的。拉纤俗称拉套子。3个人拉一艘载重5吨的船逆水而行,是需要一股合力的。拉套子特别辛苦,赤脚踩着水边小道走,不是一脚水就是一脚泥;3人还要迈齐步伐,喊着号子,奋力而行。新中国成立前后,马桥镇沿小清河各村,如张庄、东岔村、西岔村、祁家村、小五庄、后金村、前金村、西孙村、北营村、辛庄村,多有靠拉套子讨生活的。他们往往在岔河码头蹲河堤以等待雇佣拉纤,揽上活后就拉着船直奔济南黄台港。到达后,领上工钱即乘胶济铁路上的火车到周村,再步行回到岔河码头,然后开始另一个循环。年前后,凭借索镇纵贯乌河、连通小清河的优势,船只可以从乌河进入小清河,或再西达济南,或东去羊角沟。这时,马桥沿河各村玩船的、拉纤的人就更多了。在新中国成立后,济南成立小清河航运局时,这群人大多加入航运局。年前后,小清河上的对槽船逐渐多起来,两船相连成为一体,船体有6个隔舱。船体宽2.5米,长25米,满载吃水0.7米,载重10—25吨。这种船是清朝末年船民由天津从北运河引入小清河的;到新中国成立前后,成了小清河水运的主力。年,小清河上出现拖驳船队,动力来自拖轮,驳船是对槽船或改进的对槽船。一艘拖轮船可拖动连成一条线的8只对槽船。拖驳船队的使用逐渐使拉纤的队伍退出历史舞台,机动船终于代替了人力。年,小清河船运局自己制造了20艘铁拖轮。年,小清河航运又建造2艘水泥拖轮,分别定名为鲁拖号和鲁拖号。年,小清河实现了海河联运,从济南出发的船队可直航龙口、烟台、大连、营口等海港。年,小清河航道上,共有铁拖轮15艘、水泥拖轮2艘、木拖轮2艘,可是没过几年,小清河就因水源不足而断航。百年盛衰岔河街

岔河街泛指西岔村、东岔村、北岔村、码头村、张庄村,俗称五岔村。狭义的岔河街指西岔村、东岔村和北岔村三村中相交的南北大街。由于在小清河航运发达的近百年间,岔河一带逐渐成为本地区的经济中心,岔河码头、岔河村这个水路交通的枢纽成为鲁北、鲁中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岔河村又有闻名遐迩的三、八大集,使这一带的经济更加繁荣。于是,在岔河村中的南北大街和与之交叉的东西大街便形成了繁荣商贸区,当街50多座店铺鳞次栉比,四方商客都到此交易。至此,岔河街的名称应运而生。

清光绪十八年(),清政府饬登州、莱州、青州道尹盛宣怀治理小清河。新挖的小清河往北移了余米。为了区别原小清河,乡民们称新开的河道为新河(马桥镇沿小清河各村都有这个叫法)。在新河沿途兴建了黄台、魏桥、坡庄、岔河、博昌桥、东辛桥、羊角沟7个重要码头。其中,岔河码头处于小清河中游,在小清河水运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区域优势。

据史籍介绍,新城耿家在明清两朝都是官宦世家。清朝末年,耿家是与苗海南家族齐名的有实力的富商之家。年,耿家在新城拥有亩田产,承包着余亩学田。仅在新城南北大街就有耿筱琴家8处商号,即祥和银号、商业银号、人和杂货店、隆庆祥布庄、泰生祥粮棉货栈、宏生堂药店、永泰和点心食品店、义和永布庄。那时,桓台人进城购物,转半天花的钱差不多都进了耿家商号。

同时,耿家在各镇都设有分号。年,耿筱琴家的泰生祥粮棉货栈利用岔河街小清河码头的水运之便,给济南粮行、染坊收购杂粮、土布,又从济南采购日用百货来桓台销售。货运的进进出出全在岔河码头办理。此时,耿家在岔河码头设立的永兴运货栈,大量收购桓台、高苑两县的粮食和土布,为本地的货物提供销路。当时,永兴运货栈的总经理是梁锦川。

商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码头的扩建。据资料记载,岔河码头水域米×25米,洪水期水深3米,常年水深1米,枯水期水深0.8米。可利用的自然坡岸米。新中国成立后,岔河码头的年吞吐量达到3.2万吨。

岔河码头之南北,是广袤的桓台大地和高苑农村。这里盛产大豆、高粱、棉花。因而,岔河码头成为重要的粮棉出口码头。新中国成立前后,该码头以出口棉花、土布、粮食、苇席为大宗商品,以进口储销食盐、虾酱、咸鱼、日用百货、煤炭、石料为大宗商品。

岔河街的繁荣还带动了周边地区手工业的发展。当时,岔河五村、五庄五村、罗道村、北岭村、黄郭村等都兴起了苇编业。这一带东依锦秋湖、马踏湖,两湖中生产芦苇,芦苇是编席打盖垫的好原料。新中国成立前后,这一带各村几乎家家碾篾子,户户编苇席。据当时统计,这一带日产苇席0余张,盖天0余片。这些苇制品南销到淄川、博山,北销到武定、海丰、盐山、沧州。除了由本地商贾专门从事苇制品购销外,还有岔河三、八大集的集市交易。

据岔河村老年人回忆当时集市的盛况,外来赶集的要进出3天:第一天,从外地赶着铁瓦车载着货物来到岔河住店;第二天,销购货物;第三天,装车赶路。据说,当时,岔河村光马车店就有10多家。同时,这里也成为苇子销售的好市场。每到三、八大集日,荆家、刘家、华沟、鱼龙、夏庄到岔河卖芦苇的车辆络绎不绝,各种货物交易推动了岔河街钱庄票号的发展和繁荣。

21世纪初,岔河街村民在挖自来水管道地沟时,挖出一个盛有铜元的大瓮,被众村民哄抢。马桥镇派出所得知后,到场收缴铜元上缴国家。据推测,所埋铜元是岔河街繁荣时,钱庄或商号的藏财。此事曾登报纸、上电视,但始终无人认领。这件事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岔河街昔日的繁荣。

岔河街的衰败与小清河的航运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后,小清河的水逐渐枯竭,航运受到枯水期的威胁。到年前后,小清河基本断航,岔河码头和岔河街的衰败也就成了必然。

“岔河铜桥”的传说

现在,马桥镇西岔村有所民办幼儿园,园牌上写着“岔河大街铜桥清河幼儿园”。在高淄路(S)岔河小清河大桥南首路东,有家饭馆的牌匾为“岔河村铜桥饭店”。这两个地方都提到“岔河铜桥”,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在岔河五村及惠民、无棣、阳信、海兴等县早就有“岔河铜桥”的传说。原来,“岔河铜桥”为“岔河重桥”的音讹。在元、明时期,西东流向的小清河与西南—东北流向的孝妇河(古时曾名为狄水、笼水、袁水)在此交汇。小清河北之村即北岔村;在两河相交形成的叉里建的村叫牛角庄,即现在的西岔村。要从这里南北通行,就得在两条河上都修桥。年,北岔村在旧村改造、整地造田时发现的那座古石桥就是古时小清河上的桥。据村中多名老年人回忆,在此石桥以南50米开外即孝妇河上的桥。两桥相距如此之近,成为岔河古村的一个地理标志。

据说,这两座桥坐落在古时贯穿南北的通衢大道上;南通周村、潍县、青州、沂州;北通庆云、乐陵,直到京津。过路客商都要从桥上经过。那时,岔河村逢农历三、八为大集。此地乃苇编的芦席、盖天,家织的粗布,土产的粮食、棉花的集散地。南来北往的客商来集上卖货,然后再购买这里的土产运销各地。所以,这条大道上常常是商贾络绎不绝。

当时,北方来的客商特多。因为里渤海海岸线的滩涂上不生长芦苇,所以岔河一带盛产的苇席成为这片广大地区的紧缺商品,因而从山东、河北两省沿渤海地区来岔河购贩苇席的特别多。岔河村重桥的地理特征给商贾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们纷纷相传:“过了重桥,岔河街就到了。”因为在鲁北和冀东一带,“重”(chóng)与“铜”谐音,所以传来传去,“重桥”就成了“铜桥”。

儒商周俊廷

周俊廷,清末至民国期间岔河村(现西岔村)人。他充分利用岔河码头和岔河街的区位优势,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展工商业,一举成为岔河街首富。他不但在岔河街有油坊和宜兴商号,而且在周村、惠民等地也开有杂货铺。他只坐镇岔河街,外地商铺派人经营。由于他待人诚信,动心机笼络人,外地商铺都经营得特别好,所赚利润都源源不断地汇集到岔河街总号来,使总号财源滚滚如日东升,在岔河街独占鳌头。

关于周俊廷,在岔河及周边村庄有很多轶事流传。在惠民县城的铺号中,沈掌柜很有经济头脑,把铺子打理得井井有条,买卖兴旺。这年,沈掌柜的母亲患病。在花尽了家中所有积蓄,又欠了一屁股债后,老太太才谢世归天。偏巧这年沈掌柜的儿子又到了婚龄,女家催着办喜事。无奈之下,沈掌柜借重债给儿子娶媳妇。周俊廷对这情况心知肚明。办喜事时,他欣然受邀,亲赴惠民贺喜。使人纳闷的是他只像凡常贺客一样往账房交了一块银元贺资。沈掌柜知道后也有点失望,老东家只贺一块银元有点人重礼轻。但是,老东家没有走,他在沈家住下了。直到喜事结束时,周俊廷才把账房和沈掌柜叫来。当询问完喜事花费情况后,他对沈掌柜说:“这项花费我全给你出了,届时可到惠民城钱庄兑付,就算我借给你的。”此话一出,沈掌柜自然是喜出望外。周俊廷又说:“我的贺礼是有点轻,但是人情大过王法。我给你的贺礼重了,我家里办喜事时,你不得不拿出同样多的钱。所以,贺喜只是礼尚往来,不能接济人的。我借给你办喜事的钱就不同了,借钱借钱,当借当还,可是还得有,能还得无吗?假如你下一步混砸了,我还能把你抱到井里吗?”一席话说得沈掌柜一家热泪盈眶。其实,周俊廷在借出钱时就没指望沈掌柜还,这份情谊重啊!从此,沈掌柜励精图治,精心做生意,把铺号经营得红红火火。数年之后,不但铺子买卖扩大,而且沈老板还用自己所得红利还清了老东家所有借款。

周俊廷老宅的西北方位是贫苦农民王家。说来也巧,周家正房的西北角紧挨着王宅的东南角。只要王家肯卖出东南角5平方米左右的地皮,周家在翻盖旧屋时就能把宅子弄得方方正正。但王家老人知道周家这个想法时,就事先在大街上说,那块地皮他家不卖。周俊廷知道后,不急不躁。此后,他有意无意地经常与老王搭讪几句,套套近乎。此后,二人又经常互请喝茶聊天。一来二去,二人成了好友。当老王老伴过生日时,周俊廷送去一只点心盒贺寿。那点心盒制作精美,金漆绘花。王家人从没见过,一家人如获至宝。从此,两家更加亲近。红、白公事,老人贺寿,都互有酬答。待到老王过生日时,周家又送来一只暖瓶。当时,这种东西刚传入中国,老百姓甚至把暖瓶看做魔瓶。把热水倒进去凉不了,这在生活中太方便了。王家全家人自然把暖瓶视做珍宝。

到这时,王、周二人已成莫逆之交。到了周家翻盖屋时,老王对那块地再也说不出“不卖”二字。周俊廷经人说合,以略高于市价的金额支付了购地款,因为王家的日子毕竟过得苦嘛!(桓台政协文史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hexianzx.com/xhxjq/10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