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随着公鸡第二次打鸣,家住邢台市新河县殷家庄村村东的郑联果便起了床,六点,闹钟都不用上。已经70岁的她身体硬朗,吃罢一顿早饭后做了点针线活,7点20分准时出发,没走几步路就到了村里的织袜厂。
初春时节,早晨7点半,织袜厂里已经干得热火朝天,村民们正在忙着生产袜子,还有一部分村民正在抓紧学习织袜新技能,小小织袜厂已经成为全村聚焦的中心。
当了大半辈子农民
70岁老人当起工人
郑联果是村里的独居老人,孩子们都在外上班,家里没啥负担,可是觉得生活也没滋没味了,平时在家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实在闲不住的她,去年10月来到家隔壁的碧兴织袜厂,想问问她这个岁数的要不要,没想到,袜厂负责人看她身体硬朗,又愿意干,就给她安排了一个力所能及的岗位——袜子定型工。
郑联果以前一直都是以种地为生,风吹日晒雨淋都是家常便饭。如果遇上自然灾害,粮食会大幅度减产,辛辛苦苦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当了大半辈子农民,70岁了还能到厂里上班,每月拿工资。”郑联果说,过手的袜子越多,工资就越多,几个老姐妹都工作得可起劲呢!
放弃生意返乡
织袜厂里当起了技术骨干
和郑联果从事的工种不同,49岁的耿爱双是厂子里比较年轻的,担任挡车工的工作,是技术含量最高的工种,熟练掌握织袜技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是厂长带我学的织袜技术,还时不时拉着我们去附近的袜子厂学习,现在我每个月的收入都能达到多元。”说起自己的收入,耿爱双十分自豪,她说工作半年以来自己攒了点钱,留着给儿子娶媳妇。
织袜厂工人在忙碌生产。
耿爱双此前也有过一段创业的经历,她在镇上做服装生意,后来生意越来越难做,加上有4位老人需要照顾,她一狠心就把店面关了,回到了织袜厂工作。做挡车工是三班倒,一个月只上20天班,有大把的时间忙家里的事,一年四季有活干,收入也很稳定。现在已然是织袜厂技术骨干的耿爱双还不满足于现状,她说以后会多学新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
常住多人的村子多为中老年人
解决老年人劳动力成攻坚关键
如今,小小织袜厂已经吸纳了10名工人,平均年龄在55岁左右,大体情况和郑联果、耿爱双类似,都是没有工作基础的农家妇女。一边要照看家里的老人孩子,一边还能赚点零花钱,家门口这个就业机会对于当了半辈子农民的她们来说犹如雪中送炭。
而织袜厂的创建初衷,也正是因为有这么一群人,离不开村却迫切需要一个低门槛的就业机会。谈起建厂的初衷,新河县供销合作社驻殷家庄村第一书记王子明感慨万分。年初,他们来到殷家庄村定点帮扶,整个村子有人,常住的却只有多人,且大多数都是中老年人,怎么解决边缘劳动力、带着村民们做点啥才能脱贫,成了他们发愁的事。好在当时在新河县扶贫的还有碧桂园集团驻新河工作队,双方步调一致,合作紧密,碧桂园集团驻新河工作队将当地一座老房子改装为“扶贫微工厂”,既作为加工车间又作为培训基地,号召乡亲们加入学习。
新河县集聚了眼镜盒、蜡烛花瓣、西洋剑手工泡泡等特色加工厂,每到旺季对劳动力有巨大的需求。了解到这一点,双方组成的工作队四处调研考察新河及周边县市的企业,把订单带到“扶贫微工厂”,为村民们接活。村委负责组织村民进行培训、组装加工、验收交货。这种可以带到村民家里的加工活虽然有淡季,但门槛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年劳动力。
织袜厂激活边缘劳动力
现今一天能产双
为进一步提升村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年,新河县供销社驻殷家庄工作队联合碧桂园集团驻新河工作队在该村建设的扶贫车间基础上,持续精准发力,共同捐助建设了平方米的标准厂房,购置13台织袜机,建起了殷家庄村碧兴织袜厂,这也是新河县第一家织袜厂,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袜子的生产需要5道工序,需要5个工种,分为挡车工、缝头工、翻袜工、定型工和包装工,技术要求较高的是挡车工和缝头工,需要进行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由于工人全部来自村里,全部是零基础,刚开始很难管理。他们学东西没有年轻人快,前期挣不到钱就容易懈怠,为管理造成很大压力。“为鼓励工人的积极性,我们买来了米面油,进行技术比武,谁在同样的时间内缝的袜头越多,奖品就归谁。”碧桂园集团驻新河工作队陈云飞介绍,在各种激励机制的作用下,几个月下来,工人们越来越熟练,织袜厂能正常运转了,现在一天可以生产双袜子。
线上线下拓展销售渠道
织袜厂成助力乡村振兴“第一枪”
然而,袜子生产出来,要考虑的便是销路问题,对此,碧桂园集团驻新河工作队一直在积极想办法。每次集团搞活动需要礼品,陈云飞都极力推荐织袜厂的袜子,耐穿耐磨防滑防臭,实用又实惠,有时一下就采购三四千双。
“目前线下销售渠道主要是给石家庄南三条批发市场供货,这段时间我们还和郑州的两处市场建立了联系,后期有望给他们供货。线上我们申请了网店的经营权限,后期也会在网上销售,还考虑过直播带货等等,但是现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总的来说,就是希望我们的袜子可以打开销售渠道,能有更多的合作商。”王子明介绍,织袜厂过去半年的产值在20万左右,现在还处在培养产业基础的阶段,大部分工人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正常产量下,每天可比现在提升一倍。
王子明(右一)和陈云飞(左一)在车间查看产品生产情况。
如今的织袜厂已经探索出了一条“工作队帮扶+企业捐助+村委会扶持+产业带头人探路”的模式。万事开头难,但陈云飞坚信,通过销售渠道的拓宽,织袜厂会越来越好,产业规模也会越来越大。碧兴织袜厂正常运营后,预估年产值在万元左右,可为村民增加就近工作岗位,还能带动网络销售从业人员,村集体也可以增加收入。这种产业模式易复制,在短时间内效果明显,目前已经有不少村也在考察探索该模式了。
王子明在村里工作了4年,作为第一书记,他做梦都盼着碧兴织袜厂像它的名字一样越来越兴旺,“织袜厂是助力乡村振兴的一项尝试,也是第一枪,乡村振兴是为了农民,想让农民的日子过得更好一些,解决就业问题是关键,就业问题解决了才能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全村人发家致富。”
运营:河北新闻网
来源:河北新闻网
编辑:智慧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