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商荟萃联赢致远广东平远商会今日成

广东平远商会今日成立暨平远招商推介大会今晚在广州香格里拉酒店举行。

据了解,本次大会以“平商荟萃、联赢致远”为主旨,“线上互动,线下活动”是本次大会的两大亮点,有名各级领导嘉宾和会员参加成立大会。目前已吸引了覆盖全省各行各业名会员加入商会。

为把大会打造成为宣传平远、推介平远,凝聚乡友、吸引乡友、汇聚力量的品牌活动,大会融入了许多平远文化元素,现场设有平远风光、商家产品展示和平商印象、平远招商区等,嘉宾来到这里既可了解到平远厚重的历史人文风情,也可获悉近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投资环境、招商项目等。

来源商会会员平远儒商之道

-08-22李程平远脐橙文化

热烈祝贺广东平远商会成立!

平远儒商之道

——广东平远商会会刊创刊号第五章

作者:李程

年前,一个叫子贡的儒商,师从孔子,以“民无信不立”的“信”的思想来指导经商,从而成为先秦儒商的主要代表人物,成为儒商的鼻祖。

程旼像

年前,一个程旼的南齐处士,率族南迁平远,传播中原文化,以德化人、信义著于乡里,被后世称为客家先贤。

年前,一位叫张贯宗的平远县商人,于乾隆五十七年()入四川,后发展支系30余支,其族谱明确记载“贸易获金”、“贸易发家”、“贸易立宅起家”者达15支之多。

年前,姚雨平、姚海珊、林菊秋、姚德胜等客家骄子,在平远走出围龙,投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共和政府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78年前,平远将军黄梅兴、姚中英、姚子青等,血洒淞沪、死守南京,打击日寇,体现了平远人民不畏强暴、勇于牺牲的民族精神。

这就是粤闽赣边客家人聚集地——平远,一个中原文化源远流长、以民族大义为重的人文蔚起的热土,一个塑造平远商道的家园!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繁忙的下坝码头溪,该码头位于广东平远与福建武平交界处

一方福地,客家贤程旼在这里开化育人;平远商人,也在这盐米古道上肩负起繁荣文明的道义。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之前,我国还是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平远地处边远山区,经济更为落后,加上常遭野兽、战乱、盗贼之害,人口增长缓慢,从建县初期的六千人口,直至清朝嘉庆年间的多年中,人口还不逾一万。平远人必须拿出祖先中原南迁的勇气,走出围龙、走出大山,在盐米商道上开辟一个新世界,在韩江水道引来南洋文明,把耕读传家的风气传传相代、发扬光大。

商业巨子、爱国华侨、慈善家姚德胜

白手起家,一样行!平远县大柘乡高甸村人姚德胜(-),19岁告别父母,从坝头坐小民船到潮州及汕头,转船到香港,再转乘“夹板船”,过“七洲洋”,到新加坡,再转到马来西亚芙蓉埠,通过同乡的介绍,进一家锡矿公司当矿工。仅一年多的时间,他不仅了解采锡矿的生产流程和治炼技术,更了解锡矿产品外销赚钱的情况。不久,他离开芙蓉埠到锡矿藏量更丰富的怡保埠,自己开了一个锡矿场,并利用自己积累的资本,开了一间德和商店,兼做销售生意成为老板。由于既开锡矿又兼经商,生意蒸蒸日上,不数年成为当地的富商。从此,诞生了平远土生土长的“姚百万”,一个名扬南洋、功在华夏的大慈善家。

而在平远本地,创业者更多的靠勤奋、靠日积月累的经营。也许,祖祖辈辈守着一个铺子,一脉相传一个传统手艺。没有暴富,因为没有广博的市场;没有投机,因为都是乡里乡亲。商业,只作为农耕文明的一个附属品。

平远人“识大体、讲道理、有人情”,平远商人走到哪里,那背负着长辈的嘱托,以诚广交朋友,以信立身处世,经商只是谋生手段,生意做好了,叮嘱子孙还要回到“读书报国、光宗耀祖”的轨道。

民国时期平远县政府钟楼(仁居古城)

客家人,一个坚守中原文化的汉族民系,有自己的审美情绪与独特的民风。千年迁徙,筚路蓝缕,以“和”融合了土著民族,以“礼”教化百姓知书达礼。客家商帮崇尚的“儒”文化,成为沿续耕读传家的内核。千百年来,平远能从山重水复、盗贼出没的“不毛之地”,逐步发展成为风水宝地,有赖于这里世世代代的客家人,有赖于重文化、崇尚儒家思想的爱国爱家的平远商帮!平远商帮,似一泓山涧,融入客家商帮之中,共同形成了开拓性、儒商性、包容性、务实性和诚信性的文化风格,与广府商帮、潮汕商帮一起,树立起“广商”旗帜,推动着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年平远中学与羊子甸街鸟瞰图,均为爱国华桥姚德胜兴建。

如果说,广府商帮注重实业、潮汕商帮注重商道的话,那从大山深处走出的客家商帮刚更加注重人文。

儒雅的平远商人,走得远、收获丰,靠的是“忠厚传家”祖训。平远商人,秉承客家人的文化情怀。虽然做生意赚钱,但骨子里崇尚的是人文情怀,讲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价值观。

“读书钱,代代钱;生意钱,日日钱”,许多平远商人成功后,大多从政,或投资文化产业,以圆其从文致仕之梦,一展儒家的济世情怀。

曾获清朝廷赐“乐善好施”牌匾的姚德胜,就是爱国的客家商人,多次捐资帮助国内的救灾,兴办实业和创建学校等公益事业。在平远,设太平义仓,捐谷数千石,救济旱灾中的百姓。清朝末年,黄河水灾泛滥,姚德胜捐白银6万两赈济灾民,清廷为他诰授资政大夫候选道职衔;辛亥革命时期,姚德胜捐献白银7万元资助孙中山作为军饷。荣获孙中山颁发的“一等嘉禾勋章”。后回国定居,先后多次捐资白银万,创办芝兰小学、平远中学,支持东山中学、蕉岭县立中学等教育机构。姚德胜兴办教育,平远中学成为国家栋梁和文化名人的“摇篮”,培育了平远第一位留学博士吴康、钱塘江大桥建设组织者曾养甫、世界客属联谊会会长余俊贤,以及饱学之士吴康博士、吴三立教授、张公略诗人、吴应祥兰花泰斗等。

年,平远县东石客运站上落点。

民国初期,平远就有一首五句板的民谣怀念姚德胜:“平远算来十五乡,乡乡唔当大柘乡,大柘有个姚德胜,乐善好施起牌坊,声名飞过七洲洋”。这首民谣在民国九年曾收入江西教育厅编印的高等小学《地理》课本。

当我们惦记“姚百万”们功德、为他们的爱国爱乡伟大情怀而感动的时候,很难想像平远商人创业初期的艰辛。而今,平远县与福建武平的下坝紧紧相连“盐米古道”上,至今还屹立着年历史的松溪桥、志成桥,见证了这份艰辛。这两座造型美观的石拱桥,曾经是每天千人挑担蚁行的古商道,多次客家人为养育儿女,常年累月地行走于粤赣闽三省边区。可以这么说,平远的商业史,也是平远人的一部苦难史和发展史。

上举镇文裕村志成桥,建于年,联系福建下坝的盐米古道。

自古以来,平远有十分丰富的资源需要出山,生铁、苎麻为古时两大优质资源,均通过镇平(蕉岭)至韩江水道出口。这条黄金水道,即为粤东联结闽西、赣南的“盐米水道”,繁忙的商务,催生了客家商帮。从明清至民国年间,平远一直为潮汕平原与赣南地区交易的中转地。赣南需要粤盐,而潮汕平原最缺的是米。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驿盐志”详细描述了韩江这条贸易水路:“由潮州府二百四十里至三河坝,八十里至丰市,一百二十里至上杭县,八十里至官庄,八十里至水口,八十里至河州府三河坝,六十里至松口,五十里至白渡前,四十里至镇平县,八十里武平县下坝。”

航行在坝头河的平远船队

据黄国信的《区与界:清代湘粤赣蚧邻区食盐专卖研究》一书考证,这一古道对赣南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从赣州溯贡水而上至湘水,到达筠门镇后,或换小船至罗塘再挑越筠门岭,或直接挑越筠门岭,抵达镇平县新铺,然后船运通过石窟河经梅溪至嘉应州”。

这条客家人的“盐米之路”,肩挑、马驮,盐上米下,接驳筠门岭与下坝的水运码头。福建下坝河水域宽,明宣德年间(—),蕉岭与下坝之间就有船运。清乾隆时,赣南各县食盐都从下坝挑运到江西罗塘,下坝经商之客也越来越多,尤其是江西宁都、于都、兴国商都来这里建筑盐馆、米馆,作储盐之用,广东的盐大量水运至下坝,下坝每天的库存量的盐就达60万包,约80万斤;赣南各地的山货也大量地肩挑至下坝,由下坝水运到广东。鸦片战争之后,五口通商,海禁大开,各种洋货至蕉岭驳运到下坝。当年来往于下坝河的木船,最多时每天有艘,每船载重量上水斤,直至年毛泽东写《寻乌调查》时,还繁荣如昔:“从石城、瑞金来的米和豆子为大宗,从兴国来的以茶油为大宗,在筠门岭上岸,每天从筠门岭至广东下坝的大米、豆子、茶油共有四、五百担。下坝运至筠门岭的以海盐、海味洋货为多。脚夫们一担货去,一担回。”通达三省的古驿道,给赣南、粤东、闽古带来了明清五百多年的繁荣,培养了大批客家富商,同时也孕育了辉煌的客家文化。

清末起,石窟河为盐上米下的重要水道。此为差干河放运木排场景。

松溪河处在“下坝”与平远县城(仁居)的节点上。历史上仁居至下坝的水道因礁石浅滩阻塞,年乡邑筹款“开新河”,“凿大峰、剑门二滩以夷水道。记《开新河碑记》,通航时一欢腾:“平民争以轻舟试新河,往来如织,一切货贿俱从舟载;虔(今江西赣州)汀(今福建龙岩)商贾络绎凑合”。仁居河溪流过小,至年的《松溪河碑记》撰文已是“全肩挑蚁聚蜂屯,日以千计,道必经差干乡之松溪。”

盐米古道滋养了粤闽赣边的客家人,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圈与人文景观,万山丛中的“弹丸小城”平远,通过商道紧紧与潮汕、南洋联系在一起,中原文明、南洋文明交织在一起,一点一滴地渗透到百姓生活之中。在漫长历史长河里,平远跟上了时代发展步伐。清光绪末年,平远乡贤顺应“废科举兴新学”潮流,纷纷兴办新式小学堂。年以后,又创陆续创办中学堂。清宣统三年(年),全县共兴办新式小学堂60余所;至民国30年,全县共有各类小学所。在当时而言,平远的教育是相当发达的,如省马衍在《视察平远学务报告书》(年)记述:“虽贫寒子弟,都有受前期小学教育机会,未受教育之人,不过百分之二。”

盐米古道上的松溪桥,位于平远差干,建于年。

平远商人爱乡心切,热心引进先进技术,在家乡投资办厂,发展一方经济。在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间,平远的工业还非常落后。平远以姚德胜为代表的成功商人,以实业振兴家乡,回报家乡培养之恩。

姚德胜在海外经商有成后,还积极在家乡兴办实业。他在故乡羊子甸建造了宽敞华丽的住宅3所,西式店铺数十间,开设万和饷当和印刷厂、织布厂等,并计划依照怡保市建设新的平远县城。他在家乡居住时,指示在南洋的代理人,每月必须汇款10万元,作为实现建设计划的费用。

年,平远县第一部客车。

年,仁居人丘义和以毕生的积蓄从印尼购得一辆36座的“雪佛兰”牌客车、一辆货车和12辆自行车,成立“平远公路胜和汽车公司”经营客运,成为平远客运的鼻祖,开创了平远汽车客运的历史。

对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有功的民国将军严应鱼,坚持中国人不打中国主张,解甲从商,在仁居镇木溪村的妙备妒砌炉炼铁,不断改进技术,成为平远钢铁厂的前身;并开设染织厂,大胆尝试实业兴县。

工商界人士上街祝贺公私合营,年。

差干公社首个万元户,年。

经商无论远近,积累无论多少,平远商人自古至今遵循着“和为贵”“与人为善”“童叟无欺”的儒道,把商业的“俗”与书香的“雅”紧紧糅合在一起,让商道承载着厚重的中原文化,推动着客家文明向前发展。

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多种经济,年。

细数的历史总是短暂,也许只是观音菩萨拈花回眸的一瞬间。尽管如此,今天我们指拂去尘埃,仍可清楚窥见平远商道的几块基石:艰苦创业、诚信立身、开拓进取和感恩回报。

在很长的时间里,逢农历二、五、八,为县城大柘墟日。年。

上举公社物资交流,年。

沃土培壮根,壮根开奇葩。当时光列车驶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平远民营企业家终于有了一个全省的联盟组织——广东省平远商会。平商荟萃,联赢致远,商会的成立意味着平远商圈完全融入“广东商帮”,由此平台可以通达未达的高度和未知的广度。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前程美好,激起继续前行的热情;抱团取暖,无畏路途艰辛、风起浪高。在平远广东商会的旗帜下,家乡商人将像“平远慈橙”一样,怀慈悲之心







































皮肤病治疗医院
口碑较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hexianzx.com/xhxjq/1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