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林县四中
原绿色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坐落在姚村西北角的林县四中称得上林县的一个文化高地,是林县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一个焦点,也是那一个时代的一个亮点,更是林县莘莘学子向往的地方。林县四中的招生,活动,一切的一切都会成为全县街谈巷议的新闻,孩子能上林县四中是家庭很自豪的一件事。我这个在太行山半山腰的小山村长大的孩子,年9月有幸走进这所学校读高一,虽然高三高考是班级第一名,因为志愿没报对,又复习了一年。年9月大学毕业又回到这所学校教学,教了四年。八年浸润其间,这所学校已成为我梦里常常出现的场景,生命里难以清洗的色彩。
一
林县四中是一个有风景的学校,首先是校园很讲究,特别有画面感。中轴线五门相照,讲究的是“五子登科”。从大门望进去,一条甬道穿过五个圆拱门直指最后,将五排平房连成一个整体,让人感觉庭院深深,神秘幽雅,顿生敬畏之感。圆拱门是房屋的一部分,也是通道。最后一个圆拱门仅仅是个造型,进去是老师的三间办公室,好像一个三室一厅单元房客厅似的,住在里边的三个老师就关系很亲密。
学校大门是第一道风景,虽然不独立,从学校最南边的两层楼中间穿过,但穿过时有高大敞亮的感觉,因为大门明显高过了一层楼,所以二楼的通道在大门上边起了个拱。让人从外部一眼能认出大门的,是大门上方向前挑了个阁楼,很像大门上方那间办公室比其它办公室多了一个阳台,又像南方的吊脚楼,特别突出。阁楼下方的前额上有当时比较出名的书法家,安阳师专教授任志国先生题写的校名:林县四中,行书体,很漂亮,像字帖上的字,但因为是水泥本色,又常常被人忽视掉。不过不要紧,不看大家也都知道,那就是林县四中。大门是银白色大铁门,看门的老头叫有贵,就在过道边的门房里住,还负责敲钟。我当学生时,很多同学迟走晚回都不敢走大门,一般都爬最后一排那个后门。后门没顶,上半截是一排钢筋红缨枪,正好能扒着,爬出去就是通往县城的新河公路。老校长郭林平喜欢坐在大门口抽烟聊天,既看学生,又看老师,效果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学生有时逃课到姚村镇上转一圈,只要看到“老郭”蹲在大门口,掉头就跑。
走进大门,第一进院子是水泥篮球场,每到下午放学后,都有老师,或学生,或老师和学生在此打篮球。学生队和老师队的对打最激烈,也最有意思。通常是老校长郭林平当裁判吹哨子。常常有很多学生围观,观看的师生越多,打球的人越卖力。物理老师赵长治身体看着比较僵硬,但很投入,在半场就投球,球直直地射出去,犹如一条直线,一点也不弯,直接就进篮了,常常出人意料,喝彩声掌声不断。体育老师郑建东投球姿势最美,双目凝视球篮,双手托球起跳,双脚并拢前翘,身体也弯成弓型,很潇洒,弧线很优美,却总是进不了球,赢得嘘声一片。特别是校长“老郭”,兴致上来,把黄军大衣一脱,裁判员变运动员,赤膊上阵,他顿时成为全场瞩目的中心,抢到球再没人敢抢。其他队员也都像观众一样看着他运球,跨三步,起跳,投球,转身、、、、、、进了!全场喝彩!欢笑声不断,他也得意地小跑起来了。有时比赛很精彩,叫好声此起彼伏,声震校园。围观的住校生常常会顾不上去食堂吃饭,走读生会忘了回家。我们上学时,每学期都搞篮球比赛,会打篮球的同学都是学生中的明星,我属于篮球爱好者,有时候也上场凑个数。学校老师打的也好,经常有外单位的球队来学校比赛,学生们都拼命给老师鼓掌喝彩,光气势就决定了老师们赢多输少,给学校增添了很多活力和美谈。
球场北,甬道边矗立着两块牌坊似的大黑板,两米多高,前后都能写字,很显眼。平时是宣传阵地,高考后是“金榜”。学校的大型活动和学生的好作品,常常在上边展示,也是学校发布公告和新闻的场地。平时一般有教导处或校团委负责更换,我记得高中时第一次师生书法展示,惊讶于学生的字竟然写得这么好?还记得写字好的彭跃文同学往后黑板上抄写优秀文章时那种骄傲的神情,也记得团委书记王志勇亲自动手设计黑板报的画面,都让很多同学羡慕不已。每年高考过后,那里变成高考学子们中科医院曝光白癜风早期症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