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一段惨戚戚的记忆在中原大地千百万人口中百载流传,记载着先民的不幸,记载着华夏民族的坚忍与刚强;千里寻根,华夏民族历万难而不屈;万里祭祖,华夏民族虽处异域而不改初心;
民为贵,社稷为轻,千百载以来,只有共产党毛主席真正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于华夏!主席逝后,谁以继之!!悲夫哉!斯民诚唤之!主席暮年教民以“文***革”,民只有起而拯之,勇做自己的大救星,才能真正出离水火;大众民主、共同富裕,小民恒以求之。
海兴县个村子的来历
于庄:年,曲氏有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名曲家庄。清初,曲家衰败,后将庄田卖给常庄子于姓。清朝乾隆37年(年)于氏由常庄子迁此居住,遂改名于家庄。至今沿用。
魏家庄:年,魏氏有河南泗水县洼港村迁此居住,故名魏家庄。至今未变。
西马:年,马氏兄弟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马庄子。年地名普查中因重名,遂改名为西马庄。甘草庄:年,李氏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名李家窝铺。明朝乾隆4年,张八寨赵氏置买此地,随迁此定居。后因此地“庄科”盛产甘草“故改名甘草庄。至今沿用。
辛集:年,杨氏自河南淮安府车子镇迁此立村。因村建在两河之间,取名夹河店。该村原来就是集镇,但在同治7年8月,张宗禹率西捻军在山东仕平失败后,其余部流落与此,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致使富豪劣绅躲藏,集市冲散。光绪年间又重新立集,遂将村名该为“新集”,后演变成辛集。
新立庄:明朝天顺元年(年)由高氏立村,名小庄。后沦为辛集杨云白家的佃户,又改为小杨庄。民国10年(年)杨家败落,他姓兴起,觉此名不雅,经商议改为新立庄。
孙堤头:年,孙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建在河堤上,故名孙家堤头。宋王庄:年,宋、王二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宋王庄。相沿至今
东马庄:年,马氏兄弟二人,自山西洪洞县迁往阳信,有阳信又迁此立村。因马氏立村,故名马家庄。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改为东马庄
张王文:年,李氏有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后经附近几村商议:为教育子孙后代以“不偏不挡为王,不强不暴为文”的含义,取名王文,再冠以姓,故称李王文。清朝顺治8年(年),李氏败落,张氏兴起,又改为张王文。大路庄:年,路氏有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路庄。因村南还有小路一村,为了区别,该村较大,故称大路庄。
苏基:明朝永乐二年(公元年)苏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创立基业,以姓氏命名,故名苏基。
大梨园:燕王扫北前,该村名为拉踏店,明朝永乐二年{公元年},陈、林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由两片梨树园,该村靠近的较大,故取名大梨园。
付家庄:明朝永乐二年,公元年,傅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故起名付家庄。
盘洼:原为前刁庄张氏占有,明朝嘉靖二十九年公元(年)差佃农阎、董、张、左四姓为其耕种,后四姓在此立村。因洼形像盘子,取名盘洼。
后丁村:明朝永乐二年(公元年),丁氏由山西洪洞迁此立村,取名丁村。年,分为前后两村,后村即为后丁村。
杨槐庄:明朝永乐二年(公元年),杨槐率全家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随取名杨槐庄。
小山:明朝永乐二年(公元年},刘、杨二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建于小山东麓,故名小山村。
张皮庄子:明朝永乐二年(公元年),张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其是皮匠,故取名张皮庄子。
赵毛陶:该村原有赵、毛、陶三姓立村,取名赵毛陶。后三姓都已败亡。明朝化成4年(年),孙氏自玉田县迁此定居,因由村碑,仍用原名
张褚村:明朝永乐二年(公元年)褚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褚村。褚氏占有大片土地,由翟、张、吕、吴四姓耕种。后褚氏衰落,四姓各自立村,该村因张氏所立,故以原名冠姓,名张褚村。
香坊:明朝万历8年公元(年),姜氏由本县蒋长丰迁此立村。因靠磨香油供应海上客商为生,取名香油坊,后简称香坊。
海丰:年,海兴县委为发展渔业生产,将香坊乡附近各村有捕鱼专长的人集中起来,专建一个渔民村。为盼渔业丰收,固定名海丰。
刘巡庄:明朝永乐二年(公元年)刘巡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故取名刘巡庄。
西尤庄子:明朝永乐二年(年),赵、田、乔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三个村,因村建在尤通坟前,,取名尤庄子,又因该村位于西边,故称西尤庄子。
王龙洼:明朝永乐二年(年),王氏由滦州迁此立村。因西边有汤龙洼,王氏也沿用龙洼二字,故取名王龙洼。
朱王庄:为宋、元时之古村,朱家居住此地,名朱家庄。燕王扫北,朱族失亡甚众,基于灭绝,明朝永乐二年,王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继承了朱家大片土地及房产,王氏感其恩赐,尔后并接葬坟墓,村名改为朱王庄。
官庄:明朝永乐二年(年),官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官庄。
李良志:明朝永乐二年(年),李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为希望后代“立志从善,世代贤达。”经商议,定名良志。良志前冠以姓,故名李良志。
山后:明朝永乐二年(年)刘氏兄弟四人自河北迁安县雁鸿桥迁此立村。因村建在小山的后面,故名山后。
魏桥:明永乐2年魏氏由洪洞县迁此立村因建1桥名魏桥
北王:永乐二年公元年。王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南有一王庄,故取名北王庄。
高湾:明朝永乐三年(公元年),高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该地有一大湾,冠以姓,取名高家湾。俗称高湾。前程、后程:明朝永乐二年(年),程士兄弟三人和尤氏一人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程村。后为泄水,在村中挖一条沟,成为两个村落,河南为前程村,河北为后程村。
郭桥:明朝永乐二年(公元年),郭存六自山西洪洞县迁来鬲津河(现漳卫新河)东岸居住。因西岸土质较好,遂修桥过河耕种。后因兵祸,迁往桥西立村。郭氏为纪念修桥,故取名郭桥。西范庄:原名范尔庄,西洪武年间范氏所立。燕王扫北时全村被诛,人烟灭绝,但村舍尚存,且有范家园、范尔庄等壁字,历历在目。年,王、杨氏奉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仍用原名范尔庄。至咸丰年间,始分两村,故名西范庄。
张会亭:明朝万历48年(公元年),张氏自滦州迁此立村,取名李法师堂大张庄。清朝雍正13年(年),该村张会亭考中了秀才,为纪念该人而更名为张会亭。豆腐营:原为一片荒草地。乾隆32年(年),李、崔两户游民在此,开荒种地。他们靠壕沟埃子挖了两个三面避风,一面向阳的土屋,后来阎氏一户也来此居住,因该处位于无棣沟和漳卫新河两河之间,土质良好,水质很甜,且阎姓又会做豆腐的手艺,于是三姓合伙开起了豆腐坊,供应附近村庄。因为那时没取村名,附近村庄百姓以其职业呼为豆腐营。该处生意兴隆,人财两旺,形成村落,他们为了顺应民意,遂定村名“豆腐营”。相沿至今。赵庄:明朝永乐二年(年),赵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赵庄
大黄庄:年,梁、黄二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梁黄庄。后梁氏绝亡,改名黄庄。因河南面又立一黄庄,为好区别,该村较大,故改称大黄庄。孔庄子:年,孔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孔庄子。小黄庄:清朝康熙22年(年),黄氏由盐山边务迁此立村,取名黄庄子。因河北边有黄庄子一村,该村较小,故名小黄庄。邓庄子:明朝永乐二年(年),邓、巩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巩邓庄子。后来巩氏迁出,遂改名为邓庄子。马庄子:明朝永乐二年(年),马氏兄弟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马庄子。栾庄子:明朝永乐二年(年),栾氏兄弟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栾氏立村,故名栾庄子。刘佃庄:明朝永乐二年(年),刘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开垦荒地,种植庄稼,遂取名刘佃庄苗庄子:明朝永乐二年(年),苗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苗庄子。
翟王文:清朝雍正11年(年),此村是翟褚村的佃户庄子,因村东有张王文,固定名为翟王文。邢王文:年,邢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后经附近几村商议,为教育子孙后代以“不偏不挡为王,不强不暴为文”的含义,取名王文,在冠以姓,故称邢王文。
大曲河:明朝永乐二年(年),孟、侯二氏有真定府武邑县枣林庄迁此立村。因居于屯氏河转弯处,故取大曲河。小曲河:明朝永乐二年(年),耿、韩、李、连四姓迁此立村。因村建于屯氏河之曲,又因村东有一村名大曲河,
马厂:年,徐、孟两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因当时该处是一个大牧马场,尚有马厩一座,占地余亩,周围有墙,设东、西、南、北四个栅栏门,且有石槽、缸瓦碴,72眼井。曾为封建王朝训练军马职场所。迁民即在马厩中央建房立村,取村名为马厂,至今未变。姜庄:年,姜氏有山东高密县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姜庄。西李、中李:明朝崇祯9年(年)李氏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洞县何树村迁此立村。因分居两处,故取名“李两户”。后因李氏自觉村名不佳,看到东村狼虎庄改为大良户,遂改为“李良户”。到年大良户和李良户实际形成三个自然村。因该村据西头,又该名为西李。居大良户和西李之间,故习称中李。徐良户庄:年,有孙、许两姓迁此居住,名孙老庄。后徐姓人多财旺,又看到村西有几个良户,经商议改为徐良户庄。献庄:年,王氏迁此立村,叫小王庄。后王氏少女被明成祖选为宫女,故封为献庄。李常丰:年,李氏有山东博兴迁此立村。该村坐落在武常丰村东,故名李常丰。王常丰:年,王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又濒临武常丰,随取名王常丰。蒋常丰:年,蒋氏有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该村临近武常丰,故取名蒋常丰。武常丰:年,武氏有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为图吉利,盼望常年丰收,故取名武常丰。陶常丰:年,陶氏有山东博兴迁此立村。因村近靠武常丰,故取名陶常丰。赵常丰:年,赵氏有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该村临近武常丰,故取名赵常丰。傅常丰:年,傅氏有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该村紧靠武常丰,遂取名傅常丰。安常丰:年,安氏有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该村临近武常丰,取名安常丰。张常丰:年,张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该村临近武常丰,随取名
小丁村:年,丁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丁村。因村西1、5公里处有丁村一村,该村较小,故名小丁村。
菜园:清朝康熙二十年(年),霍氏自盐山东关霍家店迁居此处。因以种菜为主,故名菜园。禇王庄:明朝崇祯13年(年),褚氏自盐山县褚南庄迁此立村。因东临王家庄,故取名禇王庄。相沿至今。王家庄:年,王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王家庄。大徐庄:年,徐氏兄弟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兄弟二人各立一村,兄据此出。取名大徐庄。
板桥:明朝永乐二年(年),王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紧靠无棣沟,沟上架小板桥一座,故取名板桥。
西常庄:明朝天启六年(年),郗氏自盘洼迁此耕种,当时并无村名。后人陆续潜入,始成村落。清朝康熙元年(年),众议村名。因东临常庄,遂取名西常庄。东常庄:年,常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常庄。清康熙元年(年),村西又立一取名西常庄,遂取名东常庄。
小张庄:年,张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该做落大张村西,故取名为小张庄
大尤村:年,尤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尤村。至化成4年(年),在村南又建一村,名小尤村。该村冠以大字与小尤村相区别。小尤村:年,常氏自河北玉田县迁此立村。因该村坐落在尤村南面,又因该村新立较小,顾名小尤村。
小庄:清朝乾隆五年(0年),有十户姓傅的有盐山县大傅庄迁此立村。因当时与周围村相比较小,故取名小庄。至今未变。
小张庄:年,张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该村坐落在大张庄西,故取名小张庄。
于十二集:年,于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建于屯氏和弯曲的岸上,故名于十二曲。后演变成于十二集。刘家院:年,刘氏自黄骅县聚官迁来大张庄,住王氏巷内。王氏白眼相视,寻事争端,刘氏因势单力孤不能抗衡,遂移居该村西头,命名刘家院。相沿至今。
小里寨:年,李氏有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名小李宅。后李氏绝嗣,村民商议,改村名为小里寨。后又分两村。
南赵毛陶:年,张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次立村。因北有赵毛陶,随取名南赵毛陶。沃土:清朝康熙二十年(年),张氏自庆云县歪柳树迁此立村。因土地肥沃,故名沃土。
坨里:明朝弘治13年()年,白冯二姓自滦州迁此立村,因以晒盐为业,盐在此集坨,故取名坨里。
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民
明朝时在山西省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阴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有老鹳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因当时的洪洞凭借古驿道,北通幽燕,东连齐鲁,南达秦蜀,西抵河陇(lǒng),加之广济寺院落宽阔,易于官府设局驻员,集结移民。于是,大槐树旁的驿站,便成了大移民的派遣站和出发地。
大槐树移民伊始,明政府颁布告示于三晋:“不愿迁徙者,到洪洞广济寺大槐树下集合,限三天赶到。愿迁徙者可在家等候。”消息不胫(jìng)而走,晋北、晋中、晋南的人拖家带口,携儿挈(qiè)女簇拥而来,三日之内,大槐树下集结了十万之众。
这时,大批官兵蜂拥而至,把手无寸铁的百姓围了个严严实实,官府人员宣布:“大明皇帝敕(chì)命,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迁走!”说罢,官兵恶狠狠地先将青壮年,强行登记,强发凭照,一家一户,背手而捆,绳绳相拴,数十万百姓在刀逼棒喝下,吞声饮恨,踏上了迁徙的路途。据说后来的几次大的移民中,官府也是采取了强迫的办法。
关于“解手”一词的来历及“小脚趾复形”的原因,也在冀、鲁、豫一带代代相传,大迁民中,移民双手被绑,在官兵的押送下上路,凡大小便,均要向解差报告:“老爷,请解开手,我要撒尿或拉屎。”长途跋涉,大小便次数多了,口干舌燥的移民,便将这种口头请求趋于简化。只要说声“老爷,解手”,彼此便心照不宣,于是,“解手”便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
有民谣云:“谁的小脚趾甲两瓣瓣,谁就是大槐树底下的孩。”祭祖堂门柱上有两副楹(yíng)联,一副为:“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zǐ)骈(pián)甲情”;另一副楹联为:“谁是古槐树下人,双足小趾验甲形”。传说官兵包围百姓后,怕人逃跑,将每人的小脚趾砍上一刀,以作记号。后来,移民的后代脚小趾甲便成了复形。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的近五十年里,在洪洞大槐树下移民十八次之多,分别迁至冀、鲁、豫、皖、苏、陕、甘、宁等地。明统治者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
吴晗在《朱元璋传》中写道:“迁令初颁,民怨即沸,至于率吁(xū)众蹙(cù)。惧之以戒,胁之以劓(yì)刑。”全是在强权政治的胁迫下进行的。
在王金榜的河南坠子"赞古槐一词中唱道:
元朝末年天下乱,军阀混战闹得凶。
瘟疫传染遭荒旱,六粮不收糟年成。
黄淮流域灾情重,赤地千里无人行。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徐达奏本献朝廷:
迁民屯田开荒地,强国利军富百姓。
有道的明君准了本,一道圣旨到洪洞。
洪洞县文明古老多繁华,
在全国人口密集很有名。
派出钦差到洪洞县,迁民局设在洪洞城。
城北二里广济寺,古槐树下扎下营。
出榜文,贴告示,晓喻洪洞众百姓:
响应号召愿迁往,都到这大槐树下来报名,
登记造册领路费,迁民局发给通行证。
洪武五年开始迁,直到永乐年间停。
先后共有四十载,分八批往那东南行。
河南、河北、安徽、山东,分布四省安百姓。
经过历史五百载,人口变迁真不轻。
洪洞的迁民遍全国,还有海外侨居去谋生。
内蒙古流传一副对,世代相传记得清:
若问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大槐树后裔有特征:
小拇脚趾甲是复型,是古槐后裔脱鞋看,实践验证是真情。
走起路来背抄手,都是大槐后裔的特征。
槐裔民族多古老,繁衍全国多闻名”。
山东省曹县一刘姓的族谱里,记载着他们的先祖是“独耳爷爷”,独耳爷爷就是因为在迁徙途中多次逃跑,被官兵割掉一只耳朵的。
明时移民条例中还规定,凡同姓同宗者不能同迁一地。河南省内黄县就有戴姓与马姓,陈姓与邵姓,周姓与单姓,温姓与王姓都是异姓同宗。在河北省河间县一带至今仍有“回、翟、常一个娘”,在山东“魏、梁、陈一家人”,“崇、刘、顾是一户”,在河南省永城“崔、谢、张、陈是弟兄”等说法。类似这种情况,在河北、陕西、江苏等地也枚(méi)不胜举。
在冀、豫、鲁,关于“打锅牛、打锅常、打锅张、打锅郭、打锅申等传说也广为流传。河南宜阳县孙氏、陕西省洛川县杨氏也有先祖打锅的传说。
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在他的一本书中写道:“现代的辉县人,尤其是居住县城东北六公里的常村郭姓居民,他们所有的记忆,最远追溯到五百年前那个令人作呕的明王朝初年。
那是一个无边无涯的大黑暗时代,整个中国北部大约五百万平方公里,比一百五十个台湾都要大的面积上,发生被贪官污吏制造出来的可怖饥荒,旱灾、蝗灾,所有含叶绿素的叶子,全被啃光。大地如焚,河水干枯,一片焦土。饥饿的灾民,互相交换子女,烹杀煮吃,当孩子们都被吃尽的时候,他们吃观音土——一种白颜色的松软石头。这种观音土经水煮过,会变成糨糊,人们把它喝下去,暂时填满肠胃,可是不久它就凝结,恢复成石头硬块,既不能消化,又不能排出,直到一个一个活活胀死。
来源:逍遥心语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