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霉遇上新河人,该死遇上北塘人讹传

“花儿寨”、“草头沽”、“八号码头”这些耳熟能详的名称是怎么来的,你真的清楚吗?日前,《新编塘沽史话》出版发行,这本介绍塘沽历史文化的通俗读物由新区塘沽第十三中学《新编塘沽史话》编辑委员会编写,是该校在推行校本课程“塘沽史话”的基础上产生的。从清代康熙年间的《宝坻县志》,到《塘沽水利志》、《天津碱厂志》等专业资料,塘沽博物馆特聘研究员、该书主编李学韩从中提取了关于塘沽的记载,从“历史览胜”、“历史风云”等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等角度概述了塘沽的发展变迁,并辅以传说故事、诗词欣赏等内容,使这本通俗读物既科学严谨又富有趣味。   素材比想象中丰富   “从小在海河边玩,这有嘛呀?”李学韩对塘沽历史感兴趣是源于他要做一份海河游览导游词,而那时候很多人都觉得这块土地上没什么值得说的事。李学韩觉得,塘沽的历史知识是一个点,要融入大历史之中才行。无论是战事还是产业,李学韩在介绍本地情况的同时,还会结合时事进行解读,使塘沽的变迁时刻联系着国家民族的兴衰。鸦片战争中的“白河投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大沽炮台失陷”、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这些史实都被李学韩对应上现有的遗址遗迹。   历史真的是稍纵即逝   “第页有一幅八国联军侵华时被清军击毙的日本海军陆战队中佐服部雄吉的坟墓遗址图,曾经有一位老人告诉我,现在大沽口北炮台遗址的潮汐标就是建在这个坟墓的遗址之上,可惜我没能跟他再核实。”李学韩介绍说,自己也经常去社区等地讲塘沽历史,每次讲完都会有不少老年人围过来给自己提供线索,当时有一位老人提到这个潮汐标就是建在服部雄吉坟墓遗址之上的,这让李学韩十分惊喜。但是因为他没能再联系上这位老人,也没有找到其他信息佐证这件事,这个“可能”也变成了他心里的遗憾。   李学韩觉得,人们会慢慢越来越重视历史,尤其是现在,“塘沽”这个词内涵也发生了变化,这些记录是有意义的。“老的《宁河县志》题咏一类里有多首诗,其中60%都是关于北塘的,我想再把这些整理一下。前些天我在一本年出版的旅游指南里看到了介绍‘大梁子’的内容,我赶紧记录了下来……”

.07.29                                       (新闻来源:滨海时报)

原标题:端午时节话北塘

作者: 李学韩-06-03天津网-数字报刊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喝雄黄酒,各种民俗活动很多。作为滨海地区渔业古镇的北塘,端午节风俗自然也会引起人们的   艾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有药物作用。物种名称为“艾”。艾叶是它的别名之一,它茎多单生,基部稍木质化,并有少数短的分枝,上端叶子丛生,呈羽状深裂,有浓烈香气。枝节坚挺便于门上插着。艾在中国分布广泛,但北塘海滨却不宜生长。端午节北塘人家遍插艾草风俗由何而来呢?   相传明代燕王扫北期间,北塘遭土匪抢掠,朝廷派兵到北塘剿灭,兵匪交战,不少百姓被误杀。人们纷纷逃离家园奔向野外。逃亡的人群中有一位妇人,身背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而手中拉扯着一个较小的孩子,行动艰难。落在逃亡的人群之后。一位朝廷官长看到非常奇怪,上前喝道,你背着能行走的大孩子,却拉着行走不利落的小孩子,有悖天理。这妇人说,这大孩子的父母被土匪所杀,而这小孩子是我亲生,我宁劳累自己骨肉,也不忍心让孤儿再遭磨难。军官听后方知这位妇人品德高尚,深受感动。五月正是艾草成长季节,他随手砍下野地里的一簇艾草,叫她赶紧返回北塘,把艾草插在门上,五月初五,官兵将大举剿灭土匪,免得遭到误杀。这位善良的妇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大家,当天晚上家家门上插上了艾草,而官兵也剿灭了土匪,北塘人得到保护,以后每年五月初五的前一天晚上,北塘家家门前插艾草,以纪念这位善良的妇女。   不知何时,北塘周边流传起这样一句话——“倒霉遇上新河人,该死遇上北塘人”。有人认为遇上新河人就厄运当头,而遇上北塘人那就命中该绝了。其实这是讹传。其原意为,传说一位江南举子进京赶考,途遭劫匪,到新河又身染重病。新河人周济并医好了他的病,再奔前程,荣登金榜,而北塘人以生命为贵,不计个人安危,只要见到有人落水就奋力抢救,命绝之刻遇上北塘人就会获救逢生。这句话本是对滨海人民的褒扬。   看来,北塘这位妇人之举并非偶然,能有如此仁爱之心的也并非只有她一人。北塘人为端午节注入了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的内涵,也为当地风俗披上了浓重的文化色彩。

下期我们为您播送《潮音寺旗杆的传说-李学韩》《人间留泽指航灯-李学韩

》敬请收看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在哪
那家医院制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hexianzx.com/xhxjq/2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