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学术志(ID:xueshuzhi)原创
作者
梆博士编辑:学妹
全国两会正在北京召开,
关于河北高等教育的话题再次引发热议。
首先是教育部新闻办公号“微言教育”消息称,
要通过部省合建这一新的机制和模式,
在尚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
按“一省一校”原则,
重点支持河北大学、山西大学、内蒙古大学、
南昌大学、郑州大学、
广西大学、海南大学、贵州大学、
云南大学、西藏大学、青海大学、
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
等14所高校建设。
无疑,
环首都的河北高等教育未来将走向何处,
引发了决策者的高度重视。
以天津为中心,组建新河北大学?
虽然河北省高校数量多达所,
但从水平上来看落差巨大。
据统计,河北省没有“工程”高校,
仅有1所“工程”院校,而且位于天津市,
明显低于全国每省市3.31所的平均水平;
使得河北的资金投入畏首畏尾,
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42所高校中,河北高校为零;
于是,委员们从不同角度出发,
振兴河北高等教育,
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
即提出了组建新河北大学的提案,
建议将河北省所属的四所优秀大学进行整合,
形成以天津为中心的新河北大学,
从而带动河北高教系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沿河北省人文地理中腰线,
即保津唐秦东西公里线,
以天津为中心整合和重构河北高等教育资源聚集区。”
殷福星说,在此沿线上有多所河北省重点大学,
如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华北理工大学和燕山大学,
几所高校历史悠久,各具特色,
在行业和区域内有着较高的人才培养日水平、科学研究地位和声誉。
然而,由于行政管理相互独立,地域距离难以深度融合和协同。
建议以天津为基地,由教育部指导河北省政府主导,
在省部共建的框架下,
创新性地整合上述四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
发挥天津的地理位置优势和高教资源充足的城市效应,
组建以理工类学科为鲜明特色的新河北大学,
跨入一流重点大学的建设系列。
学校以天津为主校区,延伸秦唐保廊四个分校,
从而促进河北高教资源的协同发展。
同时,在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工作中,
对河北省在政策导向、经费投入等方面予以适度倾斜,
增列一到两所高校进入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建设序列,
尽快补齐河北省高等教育的短板,
加快提高河北省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
带动河北省由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强省的跨越。
不过,该提案好像并没有获得更多河北人民的正面评价,
毕竟,悲催的河北只有河北工业大学一所,
最关键的是,河工大不在河北管辖地域上,
位于直辖市的天津,
这就导致河北省的财政投入有点畏首畏尾,
因为不小心会做了嫁衣裳。
而河北保定地域内的大学,
在多次的迁徙和搬家之后,元气大伤,
燕山大学,机械等学科很牛,但是偏安秦皇岛一隅,难堪重任。
华北电力大学实力强大,但是本部已经迁往北京,
只留下破败的保定校区,
河北也很无奈,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版图被京津切割的支离破碎哦。
重组和整合,
应该是河北决策部门必须的选择,
这也是本提案提出的大背景吧,
但是,以天津为中心,
估计万河北人肯定不会同意,
还是立足地域内的大学建设,更靠谱。
立足雄安,建设中央大学?
于是,另一个选择出炉,
据澎湃新闻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德辉,
向大会提交了题为
《关于在雄安新区建设新时代综合性、国际化、
研究型大学及“双创”园区的建议》的大会发言。
余德辉建议,按照“1+N+X”模式,
即以一所“双一流”大学为基础,
有机重组N所一流学科大学,
形成一体化紧密型的大学核心主体,
并吸收X所大学研究生院和各类研究机构,
在雄安新区共同建设新时代综合性、国际化、研究型的中国“中央大学”系统(CCUsystem)。
“1”是将首都一所“双一流”大学整体搬迁并更名,
作为中央大学的基础。
比如,
可以选择工信部直属的一所大学。
“N”是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将若干所一流学科的大学或学院,
通过有机重整并同步更名(也可以考虑以适当的形式保留原校名),
共同组成中央大学本部。
“1+N”构建起学科门类齐全、本硕一体化的教学科研体系和以博士研究生院为主导的基础科学研究体系。
“X”是吸引北京疏解的一批大学、
研究机构和创新型企业,
鼓励他们分别与中央大学以联合办学等形式,
组建相对独立的研究生院,形成应用科学研究体系,
共享教育和研究设施,
共建中央大学系统,
并可以同时授予中央大学学位。
余德辉提出了三条具体思路:
一是综合性建设。
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学科齐全、规模巨大、质量一流等。
目前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像哈佛大学一样
开设门课程供本科生选择。
在国际上,综合性大学不仅学科齐全、质量一流,而且在校学生总数巨大。
比如加州大学每个校区都有几万人,
在校生总数已接近30万人。
二是国际化建设。
首先是学生的国际化,
外籍学生一般要占15%以上。
外籍学生能够和国内学生进行文化思想碰撞,
将会有效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其次是师资的国际化。
按照15%左右的比例,引进外籍教授,提升师资的国际化水平。
再次是研究的国际化。
实行全方位开放式办学,
实现双向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常态化和制度化,
搭建国际教育、文化、科技交流的桥梁,
营造创新、开放、共享的教学、科研和产业化环境。
三是研究型建设。
把中央大学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共建共享的通用研究平台,
带动形成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际合作研究中心,
使教育设施、硬件建设、科研环境、产业化条件等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在这份大会发言的最后,
余德辉提出了中央大学的三个阶段性发展目标。
这三个目标是:
到年,中央大学形成一定规模,
在校学生3万人以上,本硕博比例达3:2:1,
形成一批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
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到年,中央大学在校学生人数倍增,
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
一大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整体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到年,中央大学实现“产学研+双创”一体化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的“产学研用”引领能力,
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
达到世界一流大学顶级水平。
河北的高等教育决策部门,
确实应该趁着雄安新区建设的东风,
谋划和整合省内的高教资源,
结合国家的战略和首都资源的输出,
描绘河北高等教育的新蓝图。
?资料来源:新华网、中国青年报
点击图片阅读学术志
是学术中国、知深的新家
以学术为志业,矢志不渝!
学术知识服务不变,欢迎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