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在郡县一书收录区委书记邓正

近日,由《求是》杂志旗下红旗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治国理政在郡县——市县委书记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第二卷,收录中共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委书记邓正安的署名文章《以乡村产业振兴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现全文转载如下:

以乡村产业振兴

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邓正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益阳市赫山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益阳市获批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现代农业改革试验市和打造“千亿级产业”工程等机遇,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完善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大力促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信息化发展,着力创建“全国一流、全省示范”的国家级现代农业改革发展示范区,全面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强力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结构,激发产业活力。

步入新时代,提高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是适应消费市场、激发产业活力的必然选择。赫山区立足全国商品粮、鱼、猪生产基地等基础优势,坚持市场导向,紧跟市场需求,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以利益紧密联结和增值收益共享为纽带,全面优化农业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品种结构,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促进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旅游等服务业有机融合、协同发展,形成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

以粮食产业为重点,做优一产。按照“稳粮、优供、增效”的总体要求,坚守72.7万亩耕地红线,分类推广“稻菜”“稻油”“稻肥”等种植模式,推进优质稻米工程深度发展,全力打造绿色、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力争年集中推广高档优质稻45万亩,重点打造“早加晚优”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8个。推进蔬菜标准园、特色园建设,加速创建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构建以粮食为主导,果蔬、茶叶、花卉苗木、中药材、水产、畜禽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以精深加工为重点,做强二产。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农产品加工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资源消耗向环境友好转变、从分散布局向集群发展转变。重点支持湘粮集团、口味王、世林食品、益阳茶厂、黑美人茶业、青松食品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打造粮食、槟榔、蔬菜、茶叶、皮蛋精深加工等特色产业链条,带动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年实现工业销售产值.9亿元、利润9.6亿元。特别是依托全国十大米市之一的兰溪米市,引进湘粮集团、隆平高科、天下洞庭等知名企业,合力建设集粮食储备储藏、精深加工、物流配送、检测检验、期货交割、交易会展、金融服务、科技研发、观光体验于一体的兰溪粮食产业园,推动粮食工业总产值年突破60亿元,实现“产、供、加、销”全产业链发展,领跑全省粮食行业。

以商贸休闲为重点,做精三产。依托海吉星、益阳茶叶市场等商贸物流平台,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实现“提篮小卖”向现代化流通转变;依托阿里巴巴、京东等第三方平台,扶持壮大护农商城、农人公社、益联、湘域等本土农产品电商平台,拓展“益村”、益农服务社等平台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实现“线上农业”“线下农业”有机衔接,带动15家农产品电商企业年在线购销额达5亿多元。依托便利交通、田园风光、特色农业、民俗风情等资源,大力建设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观光园区、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积极发展有趣味、互动体验性强的农业旅游产品,精心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以现代农业改革发展示范区“八个一”建设(建设一个基地、引进一批主体、构建一个平台、打造一个品牌、形成一个联盟、集中一个展点、引爆一个亮点、致富一方百姓)为引领,在新河沿线打造以荷塘月色、湘湖稻虾养殖等为核心的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打造湖南省唯一以现代农业为主题的综合性展馆——“一碑五馆”(烂泥湖工程治理纪念碑、赫山现代农业改革发展示范区展示馆、烂泥湖治理工程纪念馆、来仪湖国家湿地公园展示馆、历史名人馆、民俗文化馆),通过发挥其收藏、研究、宣教、科普等服务功能,集中展示传统农耕文化、现代农业魅力、湿地文化、湖湘名人民俗文化;建设湖南最早的农村党支部——金家堤支部陈列馆等重要节点,并以中南地区最大的农业嘉年华为引爆点,发展集农业生产、生态休闲、教育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一线多环”乡村旅游带,推动现代农业与特色城镇、美丽乡村、湿地公园及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二、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是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第一驱动力。赫山区狠抓科技兴农,着力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体系,全面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

突出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实现精准服务。落实全省万名农业科技人员服务现代农业工程,发挥农业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围绕本地主导产业,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强农业实用技术配套组装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机装备、生态环保、资源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创新研发运用。建立水稻、蔬菜、水产等产业实训基地16个、农民田间学校6所,开展“技术员+示范户+辐射户”技术服务,28个贫困村实现农业科技特派员全覆盖。

着力建设技术示范基地,实现精准推广。携手湖南省农科院、湖南农大等科研院校,共建技术集成示范基地22个,推广应用高产高效种养、标准化生产、生态绿色种养等技术;重点依托2个省级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基地,集中开展全程机械化、现代粮油协同创新、国家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高档优质稻品种、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1+N”智能密室叠盘催芽等技术示范。

大力推广“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实现精准生产。应用大数据、互联网、传感技术等高新技术,重点打造集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应用、成果展示、服务培训、现代营销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农业第一村”,实现农业智慧生产、智慧销售、智慧溯源。在发展“互联网+农业生产”方面,依托智慧农业云平台,通过农业生产现场的传感节点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设施装备智能化、农业生产过程管理精准化;在发展“互联网+农业经营”方面,创建“互联网+现代农业产、供、销综合服务系统平台”,集订单生产、绿色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溯源等于一体,实现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消费者的互联互通。

三、培育主体,强化产业支撑。

经营主体是激活市场、带动群众、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主导力量。赫山区抢抓全省实施“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机遇,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鼓励发展、重点培养专业从事农产品收购、储运、销售以及销售代理、信息传递、服务等中介活动的经纪组织和个人,力促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形成家庭农场联盟、合作社联合社、产业化联合体,鼓励支持发展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

加强人才培训。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人才培训计划,大力开展家庭农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组织农业、科技、畜牧、人社、扶贫、工信、林业等部门和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其经营与技术水平。

发展“三园一体”。以稠木垸精细农业、中塘智慧农业为核心,联动汉森现代农业健康产业园、兰溪粮食产业园、“隆平高科·多彩赫山”、食品工业园等主体,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智慧农业第一村为核心,联动护农商城、益联技术服务平台等主体,争创国家级农业科技园;以农田谋士为核心,联合世林食品、风顺农业、农田谋士等主体,打造现代农业创业园;以碧云峰为核心,通过引进中农富通、东方园林等行业知名企业,着力建设益阳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嘉年华等重点工程,联合打造现代农业山水田园综合体。

强化金融支持。创新金融服务,加强银企合作,优化金融机构网点布局,促进金融资源支持现代农业建设。落实新型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创新适合农业生产的信贷产品,推广“财银保”“惠农担”等产品,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和覆盖面,带动全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家庭农场家。

深化农村改革。统筹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和农村户籍制度改革等工作,完善区、镇(乡)、村三级社会组织服务体系,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机制,推动土地有序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带动全区发展30亩以上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户,流转耕地48.8万亩。

壮大产业联盟。大力发展以农田谋士为龙头的大米产销联盟,在发展农机共享、创新农资销售、优化农技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服务内容、服务模式,面向全区推广“九代”(代育、代耕、代插、代管、代防、代收、代烘、代销、代储)“九化”(专业化服务、区域化布局、集团化结盟、多元化解难、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契约化约束、智慧化管理、追溯化管控)服务模式,带动16家专业合作社(公司)服务种粮大户近户、稻田27万亩,推动水稻综合农机化水平达81.5%,不仅有效解决了种田劳动力短缺问题,而且进一步遏制了“双改单”、提高了单产、降低了成本。同时,积极发展以三益为龙头的蔬菜产销联盟,以世林食品为龙头的农产品深加工产销联盟,并实现年加工鲜菜1万多吨、出产成品多吨,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四、打造品牌,提升产业水平。

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着力构建生产订单化、产品优质化、全程标准化、营销品牌化的产业格局,通过狠抓“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重点申报“赫山兰溪大米”“黄泥湖萝卜”“千家洲湖藕”等地理标志品牌,同步培育“赫山蔬菜”“赫山水产”品牌,提升“爱雪米娜”“林翼大米”“乡约香米”“青松皮蛋”和三益、风顺、银桥有机蔬菜等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唱响赫山农业品牌,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推广绿色生产方式。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增强耕地综合生产和持续产出能力。推广绿肥种植、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代替化肥等耕地培肥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全面推广绿色防控、统防统治、高效低毒农药和病虫害生态控制技术,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回收利用农用地膜、秧盘,积极推广应用生物能;实施“猪—沼—稻(鱼、菜)”及林下经济等循环种养模式,开展秸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资源性利用试点,力争年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75万亩、绿色防控48万亩、绿肥15万亩,通过减少农业污染源头,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品质。

推进标准化生产。严格生产、存储、加工、流通、服务等全过程管理,探索推广农业标准化建设体制机制,切实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标准生产和管理的轨道上来,加快创建农业生产标准示范区。制定水稻、蔬菜、茶叶、养殖等产业地方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管理措施,精细配置耕地、资金、技术等农业生产要素,推广精细播种、精细管护、精细收获等技术,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行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生产向低耗、优质、高效转变,现已发展蔬菜国家标准园6个、省级特色园4个、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点8个、畜禽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0个,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个。

强化执法监管。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省级农药监管示范县为抓手,全面加强农产品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及基地自检,实现农产品检测无缝覆盖;开展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综合监管及诚信建设试点,强化农药经营许可、市场及使用监管;建立农产品溯源体系,带动17个农产品生产基地、20家农药经营门店纳入追溯平台,实现农业种养、储存、加工全程质量溯源。

加强宣传推介。鼓励农业企业参加“湘品出海”行动,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加快建设保税仓库,着力促进“益商”出门、“益品”出海;通过主流网站、广告牌、报纸、电视、







































北京中科白颠疯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那个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hexianzx.com/xhxjq/3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