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郁有满说到吴桥,就必定要讲通惠路,有了吴桥才有通惠路。年吴桥通车后,年邑人荣宗敬、陆培之各捐2.5万元建造通惠路,由秦毓鎏负责主办。年通车,全长3.8公里。年《无锡市政》记载,当时无锡门牌号最多的为丽新路、南仓门(含北仓门)、通惠路,分别为号、号、号,而通惠路是主干道,当时就称为“枢纽”与“伟大的工程之一”。此后,陆路可以跨越运河,沟通无锡火车站至惠山的交通。通惠路建成后,像一根脊梁骨,连接起两旁如肋骨一般的支路与弄堂,形成完整的路网。有的支路延伸而成为干路。通惠路自车站路、工运桥(大洋桥)起,桥堍的航运码头、货栈和路北的长途汽车站最为繁忙。有一阵,长途客车随便在路边至惠农桥堍拉客。由于水陆交通方便,其繁华一直延伸到通惠路的第一座桥惠农桥及北闸街。惠农桥跨北新河,向东约百米多为北新桥。自无锡兴起近代工业后,与纺织、缫丝、面粉等工业相配套的机器制造翻砂业也随之兴起。主要集中在光复门、工艺路与通惠路等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从惠农桥开始到惠商桥,通惠路上竟有20多家各类机器翻砂厂,年达62家。20年代,中国共产党组织在无锡诞生后,即在工人中开展活动。除了在西水墩工厂区建立夜校外,通惠路的铁工厂也是活动重点。化名为王津民的县委书记孙选到无锡后,与原机器翻砂工会副委员长周荣赓,以及张杏春、邵杏泉等中共党员接上关系,在惠农桥堍通惠路73号怡泰翻砂厂临街小楼建立秘密活动基地。年四一二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查抄了怡泰工房,孙选、张杏春、邵杏泉被杀害,并被割去头颅悬挂在光复门。如今,通惠路上再也见不到铁工厂,但在惠农桥堍应建立红色纪念碑,让后人知道历史的这一幕。惠农桥东,百米开外,为北新桥,桥下北新河惠农桥西,为亮坝桥年亮坝开通,先在惠农桥左侧开设老市场,后米行、槽坊等店铺在惠农桥右侧赶鸭浜开业,成为新市场。50年代,制带厂从吴桥东路搬至老市场,80年代我去过,记得那漂染车间的氯气味十分浓重,后该厂又搬至民丰里。还有一家煤球厂,各煤球店的货到厂里来拉。现在成为旧货市场大楼。从北闸街通往梨花庄延圣殿约长一里,为一里街,梨花庄农民在此出售茭白等农产品,曾经的菜场喧闹不息。一里街又有东、西居民区。还有建于年的延安电影院(原通惠东路号),都已拆迁改建为“世茂时光里”住宅大厦。往前走,右拐是锡澄路。上世纪30年代,锡澄路、锡宜路开通,并有汽车站。通惠路即作为锡宜路的市区段,设有9家汽车行。过锡澄路口,映入眼帘的是重新修建的基督教浸信会教堂与市三院大楼。教堂始于年建房,年建礼拜堂,无锡沦陷时期,教堂两度被日军占领,传教士华彼得被关押而死。解放后,部分被占,用于办厂等,“文革”后恢复。三院前身是许松泉医师于年创办的私立益寿疗养院,医院,年由光复门搬到通惠路,改为三院(原通惠东路号)。以烧伤科闻名。马路对面是北闸街和春申广场。从前的北栅口有木栅栏巷门,可防御强盗土匪,年江浙军阀在锡打仗时,曾到这里骚扰百姓。无锡米市兴起后,北闸街也是八段米市之一,达28家,可见其繁荣。北闸街进去即是顾桥,有顾桥河(港),河旁有亚新布厂,后改为色织四厂。还有糖果食品厂、发电设备厂等。老北闸街早已不在,现在的位置已东移,借用老地名而已。倒是春申路口是原北闸街口。而历史悠久的顾桥还在,并以此桥名河。教堂与三院三院旁竖着从三里桥延伸过来、穿过建设村的小三里桥街路牌。过三院公交站台即是惠工桥,惠工桥是通惠路上第二座桥,跨顾桥河,桥还在,只是前面已被封死,封堵的围墙内是施工工地。惠工桥由竞成丝厂与大隆丝厂两家工会用会费合建此桥而取名。竞成在解放后改为无线电二厂,曾是一爿制造气象雷达、并获得国家银奖的大厂;大隆改为电表厂。后竟都破产而消失。无线电二厂原址现为太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曾是无锡第一个上市公司;还有北创科技园等,均为十分气魄的高楼。高楼里还有移迁至此复业的老字号聚丰园酒家。惠工桥堍曾有第六制药厂,也已改制而搬迁。三院旁小三里桥街路牌通惠路到了惠工桥有很大变化。十几年前新辟的兴源北路自县前街往西北,在工运桥至惠工桥段与原通惠路重叠,然后沿顾桥河继续直行,到凤宾桥后转弯经凤宾路可往吴桥。而原通惠路从惠工桥开始斜向吴桥,在这一直角与斜角之间即是轻工职中、星火服装厂、羊毛衫厂、制刷厂、钢锉厂、干部学校等,原为建设新村对面的野田,与通惠路一路之隔。轻工职中原为建设初中(原通惠中路号)、第十八中,闻名一时。再往北至后张巷,百姓习称“野马路”,多农田、坟地(称孤坟坛),民房极少。惠工桥,背后为凤凰城从通惠路向北至社桥有两条路,一条是从惠工桥堍沿河边向西,另一条是从后张巷北走,由老凤宾路过凤宾桥,从原医院大门往北走一小段。年建社桥。现有前社桥、后社桥之分。在凤宾桥北堍,年开办苏州东吴大学无锡实业学校,次年名无锡实业中学,当地因名实业路。实业学校出了著名的建筑师江应麟,又有李乾元、龚玉泉、丁怀忠三同学一起入黄埔军校三期,李乾元后去苏联,成为中共培养的第一代空军飞行员,与前洲人冯金妹结成伉俪,均牺牲。东吴大学的医学博士俞凤宾教授来实业学校任教,出资建石条桥,为纪念他,后名凤宾桥、凤宾路。年,教育家高阳购下实业学校之校舍和地,建立省立教育学院,他和俞庆棠等人所搞的民众教育实验区享誉全国。无锡沦陷时期,从惠工桥教堂至社桥原省教院的大片区域被日军占领,并驻有司令部,筑有好多碉堡,现只剩1个,并已标上“无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牌子。除碉堡外,还有水牢,害死不少中国人。解放后,在社桥西办速成中学,后改为社桥中学。“文革”前,我曾到社桥中学去看踢足球,围墙是简陋的竹篱笆,校外尚有稻田,似野得很。社桥北是华东艺专,即省立教育学院原址,年成立轻工业学院,年校总部迁入青山湾新校舍。这里成为校办工厂及成人教育基地,后又成为教工宿舍区。老轻院旁是属于部队的医院,现改为医院,医院。医院急诊大楼已在凤宾路与兴源北路的交叉口,原有的围墙已拆除,建造成为绿地景观区,有华佗雕像以及西方医学之父、人类医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所写誓言《梦海》的石碑,颇有文化气息。凤宾路上建有新社桥。凤宾桥桥下顾桥河通惠路之南,从东往西至凤宾路,相继为凤凰城、建设村、金太湖国际城,均为住宅小区。其中的建设村原系一片坟地、田野,曾是枪毙人的地方,解放初由政府建设成建设新村、航运新村等。在后祁后街则有后祁街小学。现部分已改建为凤凰城与金太湖国际城。通惠路南的惠工桥小学,前身是年基督教创办的浸会二校,年由政府接办,曾与西侧的顾桥小学两度分合,成为这一带的中心小学,有二十几个班级。我的一些中学同学毕业于此。曾去过他们住在通惠路上或附近弄堂里的家,有平房、楼房,连同校舍,还有桥堍的江南枕河人家,已成为凤凰城了。通惠路向南穿过建设新村、凤凰城的有一条凤吟路,至青石路,与以北的凤宾路相并行,路上有跨顾桥河的康和桥。建设新村凤吟路口康和桥新社桥从惠工桥至吴桥为通惠中路,一些资料记述从青石路始至吴桥,似误。通惠中路南原有无锡县孤儿院,后曾是残疾人企业胶木件厂、自行车标准件厂等,路西北有一毛纺、第三棉织厂等,均已消失。志强路已延伸至通惠中路。吴桥北堍旁即是原通惠中路,现并入凤宾路。吴桥中心小学创办于年,是省立教育学院的实验小学。在现今教育集团兴起之时,听说成为积余学校的分校。吴桥小学往前还有剩余的老屋华慎余堂,已无人居住。再往前即是惠商桥,可以看到通惠路的路牌,实已成为吴桥的北匝道。惠商桥,是通惠路上第三座桥,跨内塘河。惠商桥是除惠农桥以外的又一个工商重区。因惠商桥以北是以丽新为主的工厂区,有大量工人进出,商业也随之发达。除猪行出售鲜肉外,还有不少红粮酒坊、酱酒商业与制造业、木行,以及磨面、浴室、皮匠店、理发店等,还有买“老虎脚爪”、玉兰饼、汤圆等各类小吃的商店。惠商桥的中国铁工厂租用宏昇米行老板华士良(荡口华绎之侄子)的房子开厂,该厂后去迁江西南昌,发展成为洪都集团,成为现在的洪都飞机厂。在惠商桥长大的一位校友,在中国铁工厂与北塘文化馆成就了工程师梦。惠商桥旁的丽新路很长,可一直通到黄巷新村、协新毛纺织厂,并有一至四弄。却与记忆中的印象大相径庭,民居与厂房都已不见,再也不见当年的热闹与辉煌,心里空落落的。丽新路往北已开发成为恒大悦珑湾。惠商桥过吴桥后即进入通惠西路,有新民村、元康弄等。惠通桥是通惠路上的最后一座桥,初名外黄泥桥,跨惠山浜支浜,可通往盛岸里。盛岸里盛产腐乳。通惠西路原先是大片农田,在解放后开办了许多工厂。有名的有酶制剂厂,借助无锡轻工业学院发酵专业的优势,成为国内最大的酶制剂厂。有湖光仪器厂,为军工企业。原有荣军教养院,后搬至青山湾,原址成为第一制药厂。再往前是驻锡部队操场,隔条马路是部队的大会场。刚开始时屋顶还是稻草的。后利用这些地方,让部队移驻此,筹建工程兵研究所。部队门外为多条公交线路停靠站,到惠山横街的在此下车。通惠路至此为终点。50年代,通惠路上还见到“烧木炭的钱桥汽车”。繁忙的运河船队通惠路曾经是无锡城西北跨越运河一条重要的主干道,对无锡西北区的延伸拓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路途中的桥梁都曾改建过。上世纪60年代,将通惠路分为东路、中路、西路三段。青石路也已于前几年并入中山路。通惠中路分别并入兴源北路与凤宾路,真正的通惠路只有通惠西路还存在。今年正好是通惠路建成百年,百年来,通惠路上包括周围地区的那么多工厂、店面、民居,或拆或迁或并或毁,大多湮没,后又成为新住宅区,新的马路、桥梁增加不少,三院、吴桥还在建地铁站,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自惠商桥至吴桥段,不但是工商之路,也是游玩之路,是放飞身心的自由之路。许多孩子到惠山去捉蟋蟀、追逐野鸟,或是去烈士墓扫墓,这是必经之道。我在市四中读书时,学校组织到惠山去活动,也是经吴桥,走通惠西路而去。有一年,记得发大水,过了吴桥,通惠路的水没过膝盖,我卷起裤腿前行。那时的路还是黄泥石子路,一下雨,路上全是黄泥浆水。尤其是吴桥下的运河。记得毛泽东在畅游长江后,全国兴起游泳热潮。每年夏天,运河就是孩子们的世界。更有胆大的,喜欢打赌在吴桥上直着身子跳水,名为“插蜡烛”或“点蜡烛”。无论是吊船,还是跳水,都成为永生难忘。我的游泳朋友长游苏锡常,过吴桥时,桥上人山人海,场面颇为壮观。那时,孩子和大人还喜欢带了席子睡在吴桥上,让河面的风吹拂着,还可远眺黄埠墩与惠山的风景,真惬意。想过去,这一带有多少人生于斯、长于斯,并留下割不断的情结。许多人还特地要回到这里驻足停留观看,思念过去的日子与情景。特别是吴桥那座带有欧式风格的大铁桥,比我年轻的朋友不无感叹道,要是放在现在,肯定不会拆,作为文物保护,会另造一座新桥。通惠路、吴桥、运河,让我们这一代人见证历史,魂牵梦绕。河水流逝,悠长情深!正在拆吴桥年拆迁前的吴桥吴桥铁架已卸下来年新建吴桥通车(本文由杨玉伦、黄树鑫、韩惠生、孙荣金等先生补充、修改,致谢!)内容来源:无锡史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hexianzx.com/xhxjq/7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