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沽我家乡之新河庄农业社
作者:一兵
我每次回塘沽,回新河,都心潮涌动,我们游子的心……贺知章的诗太贴切了,特录于此!
《回乡偶书》之一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之二
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我们怀念过去,不是怀念贫穷,落后面貌。而是怀念那时的纯真,朴实。怀念那无污染的大自然,怀念那美丽的田园风光,怀念那让人留恋的新河文化,风土人情!那时的新河是鱼米之乡,人们安居乐业,邻居和睦相处……
本篇是我记忆中的新河庄农业社。
下篇讲讲新河庄的塘沽烈士陵园。
如图所示,进庄在水井街右边就是新河庄农业社的大院。这已经是第三个地点了,五十年代成立初期,在前街北头的大庙里,北河底三号大院的附近。第二个就紧邻在这地点的北面,那时,有个马车队,还养了不少牲口,如马牛羊和骡子。配套的马车也在那里,我父亲就是赶马车的,而且还是一把好手。新河社从成立一直到年解体,始终保持集体所有制。每天出工记工分,年底分红。分红前农户需要用钱随时到社里预支,年底结账,多退少补!我家由于人口多,到年底,剩余的就不多了!拿到分红就临近春节了,给我们孩子做过年的衣服是头等大事呀!我们可是盼了一年喽!记工分的原则是壮男劳动力满分十分,妇女们七,八分,刚进社的生瓜蛋子记五分也是有的。男劳动力的重活有拉车运东西,挖水渠,割草,庄稼的种与收等等……妇女们主要是菜地里的活。这么多年来,新河社农民的收入颇丰,主要是副业丰富。河里的鱼蟹归新河社,还有大片草地,看夜的24小时巡查,我们小时候最怕他们了,自己想捕鱼捉蟹,受很多限制呢!想割草也有限制。以后盖楼房,需要大量的土垫地基,卖土的收入可观。七十年代,新河社和塘沽火车站达成协议,负责火车站的货车卸货。再后来,又建立起一个农机厂,生产推土机的铲子等等……在新河庄周围的农田全种的是瓜果蔬菜,由妇女负责,不用走远路,出门过一道桥就到了地里干活。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种圆白菜和苤蓝地的上空,一层白蝴蝶在菜地上飞舞,苤蓝的叶子基本都让虫子啃光了,那时候很少打农药呦!值得一提的是年新河社出了一个天津市劳动模范,他叫郭学智。他在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认识他,因为他是我小学同学,还是一个学习小组呢!那时,没看出他会这么出彩!在农田里干活是很累的,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成天在日头下暴晒,滋味也不好受!穿多穿少各有不同,我邻居贾家的二小子,比我大几岁,因为长着一米八多的大个,别人都叫他“大老美”(他的父亲曾经当过七小队的队长)在稻田地里的那段时间,他晒的脱皮是常态。有时,嫩嫩的皮肤还没有长好,第二次脱皮又开始了,头上,身上,黑一块,白一块,就好像得了白癜风一般!不由得想起学过的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后来,在塘沽二中的学农活动中,我们在河头公社陈圈大队三小队插过秧。在四川航空学校训练团部队里每年都要插秧,那个活确实很累,弯腰弓背,面朝黄土背朝天,手要快速的把秧苗插下去,眼睛还要注意间距,整齐。在南方的四川插秧,除了北方的这些苦累,还有一个危险,是什么呢?是蛇?是蚊子叮咬?都不是!是蚂蝗的叮咬,这可是个大吸血鬼,严重的可致人贫血!关键是爬到你身体腿上时是没有感觉的,它吸血的时候才感觉痛。马上上岸把它抠掉,有时抠不掉就用鞋拍,烟卷熏,点上一支烟,问题就解决了。那时流行的一句话:“我们不做温室的花朵,我们要做暴风雨中的雄鹰”,那个年代的飞行员什么农活都干。什么收麦子,插秧,挠秧,收稻子,用四川板桶打稻子,种油菜,收油菜,油菜打场,挑粪,养猪……飞行员这么珍贵,得了病怎么办?得了血吸虫病怎么办?在风雨中成长,我们就是这样的人!说起插秧,脑海中定格的一个画面是永远挥之不去的。他就是年飞行毕业同年留下当飞行教员的唐正炎,四川省江津人。现在归属重庆市了。当年他学习雷锋活动,礼拜天义务到团生产队去插秧,当一趟活下来后,他点上一支烟来欣赏自己的作品。六竖行秧苗比打线的还直,一块田下来,横平竖直,非常好看。秧苗在春风中得意地摇摆,好像在打招呼,你们看我美不美哟?确实漂亮!连当时团生产队长也自叹不如,我当然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心中感叹!还有这么绝伦的手艺,这是他干的农活,更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让人欣赏,给人愉悦!美轮美奂。给人的美感,挥之不去!联想太多了,下面接着说农业社的故事吧!我的战友唐正炎
以下三张照片是年刊登在解放军画报上,经过同意,我把它剪了下来,如获至宝,一直带在身边。
每当想家的时候就拿出照片看看,多么熟悉的地方!它勾起了我美好的回忆和思念。
这几张照片主题很明显 当年沙俄在塘沽强拆民房,现在的塘沽,现在的新河,繁荣向上,蓬勃发展!新河庄农业社在地里干活的场景,社员们意气风发!
照片中水塔那里是水井街,和前街结合处是新河小学,年到年六年毕业后考入塘沽二中。
房子上写字的应是互助街,再就是后街,前街两条大街了。
看到这张照片使我想起一件事情,就是我们在新河社七小队干活的场景。照片中最左边就是庄子北头,旁边就是七小队的菜地。
年夏天放暑假的时候。七小队菜地中的小割葱长满了野草,小割葱是塘沽特色菜,它能像韭菜那样,割了一伐长一伐。我们几个社员子弟被招到队里拔草啦!有一个领班告诉我们怎么做?然后,我们就干起来了。不就是拔草吗!简单!但是,阳光暴晒,蚊虫叮咬,口干舌燥。在这样情况下,我们几个孩子干了三天。又过几天,我们去队部去领劳务费时,哇塞!一共六块多耶,把我们高兴坏了。对我们来说,这可是不菲的收入。
你知道吗?那时过年给孩子压岁钱才五分或一角,我过年总共压岁钱不足五角钱。这六块多钱可要好好计划着花呢!
新河火车站在新河社吃大食堂,那是我们过共产主义生活的体验,随着时光的流逝都淡忘了!偶然想起,谈几句吧!
那是大跃进的年代。大炼钢铁,社员家里的锅和其它铁器都去炼钢了,每家都不做饭,到社里公共食堂买饭。我们七小队的食堂在前街,自来水卖水的旁边。
大约在年建的食堂,什么时候散的记不起来了,大约半年左右的时间,我只记得放寒假,我们孩子还在被窝里窝着呢,妈妈就打回了早饭,有黄须籽(塘沽特色野菜)两参的饼子,有玉米面里边参合红小豆的窝头,其它什么好吃的没印象了。
蒸馏法,是那个年代的创新,是那个时代的年轮。如何做的我没有考究,但做出来的窝头,饼子,发糕确实比原来大许多,吃起来更有成就感。
自己家也烧不了开水,就到开水房去打,夏天本来就热,在开水房里更热!排队的人等着着急热,水没开老板心急火燎着急热,一个个都像热锅上的蚂蚁汗流浃背!这就是我的经历和印象。
图中圆圈处就是食堂和开水房的地方
这是一张老照片,前左一是郭学礼,我塘沽二中的同学,年同时从新河小学考入的。照片时间,年左右。
郭学礼:这是我二十岁左右和三个发小在塘沽海滨照像馆照的,三位小名叫二德,老旦子,大寻来。
我是70年春节后入社,干了两年多,打草,出河工,插秧,割稻子,拔草等。
刚入社是三队,后调入八队,然后选调到工农村学校当老师。
这是贾子发,新河北头的发小。比我小一届,届初中毕业生,同属老三届。他年入社,到年新河社解体。一直都在,中间当了几年兵(~),复员后又回到了新河社。对新河社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了解。这是贾子发写的回忆文章,堪称新河农业社简史,新河社从五十年代建社到年解体,就是一部奋斗史,退休后的社员享受着养老金,安度晚年,看了他文章才知道,全国闻名的天津滨海开发区,打响第一炮的原来就是我们新河庄农业社呀!下面是他的文章:世界上最勤备的人已经老了,他们是三、四、五零后:六零后也到了退休的年龄了。短短几十年创造了历史奇迹。所以过好充实的今天,才有美好的明天,善待暮年的自己,保持一颗不老的童心。解放后新河社是互助组,生产队,合作社发展。当时,塘沽海河以北地区组建河北公社,包括新河,河头,中心桥。海河以南是河南公社。河北公社老一辈的新河人有着吃苦耐劳,风餐露宿,敢为人先的品质。五六十年代,在社长田禄领导下,集资建社,白手起家,先后在大港开老稻地。在四道桥到新高通西南方向开垦农田,新河人称爬道沟子,因河北公社分开时归中心桥公社所有。他以后又还在高潮子,电业地:宁车沽道开荒种田,同时大力兴修水利,逐年形成上下干渠,社员们起早贪黑,不计报酬!
我是年参加新河社的,当时的领导人是马洪禄,当时社办厂搞的红红火火。推土铲.铲运机成批生产,还有很多机加工产品,成为了新河社的经济支柱产业。同时拖拉机组进一步加强,农机配套齐全,农耕农机化上了新台阶。我分在第六生产队,因政治建队,队员王达也是连长。李金福是书记,也是指导员,他是我远房三姐贾子兰的大儿子,也是退伍军人后调到新河街直到退休。
我记得当时一、六、七队分配打黄港(jiang)苇子。一队队长刘占元领我们打草。领导都是打头的,我们在港边跟遛,一直打到很北的地方,吃完午饭还接着往北打。我现在想起也快到北辰区的区域了。打完草开始捆草。我跟六队老社员张进明一对,他捆!我串茬子,要求鹰眼兔子腿,因为他是我同学聂玉发(小名小白)的二姐夫,聂玉芳老公我没入社就认识了,所以干的还很合拍。年级评分很多老社员为我说话。记得季洪轩就为我长分。我不认为我能干,我只是肯干、认干而已!
年初新河社组建基建队,主要是想提高副业收入,我就调到基建队当会计。当时队长是候凤金,是我表叔,我奶奶是他的亲姑。指导员是王文,是部队转业的老领导,还同时管猪場.羊場,粪場等,后勤人员开会开支,借款,会计出纳一人干。干了一年就解散了,又回到六队,正好当时郭学成调到拖拉机组六队缺出纳,我补了一个缺,与李学曾搭档,当了出纳也是干了一年,七零年底我就当兵走了。孙长河接替的我。一直到一九七六年四月退伍回家,地震后我被派到宁车沽公社工作一年半后,回到新河六队,直接去黄港二库修水库。上世纪七十年代,咱修了黄港一、二库及北塘水库,咱新河社修水库是最长的一段,是干土方的主力军。新河社同时也修水库,各生产队因地制宜地试修小型水库。
我家住在新河庄北头,离北头大桥很近,从小我还是很顾家的,到家就是河里摸鱼摸蟹。春夏拾青草,秋后拾泥房草.冬天拾苇草。当时运输主要是马车.马要吃草的,每年都卖千百斤青草。开春卖泥房草,东西沽土房多,拉一车十五个草,卖三十九元左右。因为没有车借车.,每天给人家一元借车钱,冬天春天到河头一带卖烧草,因河头菜地多,烧草少。拉一车烧草也能卖十多元钱,减轻家中困难.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由于出身好父亲又是党员我很快就选上红卫兵,“66年10月18日,在北京东长安街受到了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接见。后来,群众都自发组织了各种组织,我怕乱,就回家帮家里干农活,干起老本行。
年农历2月18日是我父亲岁生日。我深爱父亲。他虽然耿直,一生都在新河社的领导岗位上,但他一心为公的思想,从不为自己谋利益,一直在鞭策及影响着我!
年初我结婚后。在大庙前门买了张卫国二间房,另外还有2间空地,转年我又接了一间.当时很满足,随着社会的发展,85年我在五车地东地盖了3间砖房,转年在院内又盖了2间小房同时买了2吨水泥进行全包,92年我在新河庄公交车站头,此地离我老家很近,也在北头大桥附近,盖了九间平顶房.由于地基没处理好,加之雨水大,房子裂了1间,转年我把裂的一间翻盖,在三年内又盖了2间大房,前后算下来,盖大大小小7回房,我的老伴为此也受累了。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现在儿子有自己的公司,生活富裕了,但也不能忘记自已是新河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新河农业社改为新河农工商集团公司,在总经理王树和带领下,新河又迎来了又一次的飞跃,发展铁路运输,修了一条白线铁路,购进棉花矾土等,3条黑线进煤炭、焦炭生铁等。发展仓储.建立矾厂,棉花储存厂,煤炭仓储。新修新河周边水泥马路,打起了上万平米水泥地面。形成了为天津港服务的储运中心,物流中心,进而全面提升了新河集团的竞争活力。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王树和董事长率领公司领导成员主动求变,将拖拉机组变成自大能量汽车运输队,形成了铁路.货运,仓储,集港一条龙的生产格局,农林牧副渔工商贸一体的全面提利升!
改革开放,新河农工商集团承接了建设开发区的任务。从一大街到十三大街,几十里盐碱滩淤,垫成一座开发区地基基础,挖成了千亩方圆的金海湖,这些对时代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贾子发幸福的一家人这是新河社司机训练班的合影。贾子发在后排左二。这是年春天老战友合影,有两个衡水,一个天津两口子,一个江苏溧阳战友,到咱塘沽看我们新河社十兄弟了!难得的聚会。年9月,我从新河小学考入塘沽二中,每当寒暑假时,我会到新河社社员俱乐部去玩啦!那是娱乐休闲的场所,有克朗棋,象棋,军旗和跳棋等,社员们劳累了一天,晚上到那轻松一下。
我喜欢上了华容道这种滑块游戏。当初我认识的不是华容道,是它的变异解放台湾,如图所示。这是时代产物。独生子女时代,我还见过独生子女的华容道。变异的华容道还不止这些呦!
我喜欢上了解放台湾这种变异的华容道,甚至有些执迷,我旁若无人地滑动着滑块,嘿嘿!有时还真成功啦!再重新来,又不灵了,瞎蒙的呗!
现在网上查华容道解法,国际上公认最少81步,理解了几个要点,就很容易被解开了!
这是华容道最基本的玩法,叫横刀立马。其实,还有很多玩法,有很多书介绍哟!
华容道,九连环,七巧板是我国三大古典游戏,中国璀璨的珍贵文化遗产。
从小接触到华容道这种滑块游戏,兴趣爱好,我便在新华书店寻找有关书籍,嘿!还真让我找到一本,请看下图,
有种开局的玩法,其乐无穷!
足球游戏的变异
华容道游戏的来龙去脉
从小的耳濡目染,我喜欢上了滑块游戏,这是我买的其中一本书。
这是华容道解法步骤,一共81步。
请君入瓮的典故出处。
请君入瓮的结局
盐碱地上稻花香,塘沽人是做了贡献的。六十年代初,向盐碱地要粮食,新河社做了尝试并获得了成功!亩产斤开外,不但越过了黄河(斤)还跨过了长江(斤),这是中央文件,农村发展纲要里的目标。北方的农业要增加亩产,要过黄河,跨长江!
我们在附近的河沟里捕鱼捉蟹,问起盐碱地上怎么长水稻呢?社员告诉我们,奥妙在于排水沟,甜水进稻田后,到时候把盐水排出去,直到水达标。
我们看到稻田里有很多河螃蟹在里面爬来爬去。社员告诉我们,这个河螃蟹很讨厌,它咬水稻的根,会使水稻死去。如何解决呢?后来就打农药了。河螃蟹在塘沽消失了,同时消失的还有塘沽特有的江螃蟹(新河人叫螃蟹叶子)年青人可能都没有见过。这个螃蟹是方壳,个头很小,当时的价格我记得是一毛钱四斤。最常的吃法是把江螃蟹捣成泥状,然后做汤,那个鲜劲,那个美味,现在想起来还流口水呢!
八十年代后,从外地引进了河螃蟹,现在能看到了,但是,江螃蟹我始终没有看到。
说到盐碱地的危害,我们记忆犹新,就是对房子的腐蚀,盖房子的砖,几年下来,砖就粉了,盐碱的浸蚀非常厉害,很头痛!怎么解决呢?我看到的是,一是用石头当地基,因为石头不怕腐蚀,但成本有些贵。从百年大计上考虑还是值得的,二是垫土,垫多高呢?就得问专家喽!不过,现在好很多了。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塘沽的地下水位已经下降非常多,盐碱的力量大大减弱!我只记得,五六十年代,在新河庄周边,一铁锨下去就见水,也就30厘米,现在我估计,最少一米以上。
在稻子苗圃薅秧
插秧图片
新河的河螃蟹是如何消亡的,众说纷纭。这是郭学礼的看法:新河小河子直通海河,有涨落潮,每年春夏季节由海边游上来的小河蟹飘浮在水中,数都数不清,还有夏天在桥上桥边捞针鱼,在岸边撒网,钓鱼钓河蟹,河蟹的生长习性是每年深秋后沿大小河沟经海河到海边软滩产子,待转年春天转暖,小蟹仔再经海河,大小沟游回,年复一年,自从海河修了防潮闸后,切断了它的往返习性,渐渐地河蟹就消亡了,不是打农药的问题。
机器插秧田间管理
社员们干活去过很多地方,这是同学郭学来的记忆,你还记得吗?
郭学来:下面说说地名,当然下面要说的地方等也不全属于新河庄,但跟新河有扯不断的联系:前街,后街,互助街,水井街,大胡同街,南河底街(实际应为南河堤街,北河底同,因新河的口音而误)北河底街,小桥外街,新建里街,
北头大桥,南头大桥,小桥子。
大庙,大号,二号三号,四号(好象无四号),五号,更堂。
三车地,五车地,草场街。
弹棉花厂,卤块厂,绣花组,花兰厂,塑料管厂,小工厂,奶品厂,广播站,老汽车站,
水井楼子,薛家大院,盐工俱乐部。
大菜铺,老饭馆,老卫生院,老煤场,老铁匠铺,老窦食堂,老街道办事处,老派出所。
新河小学,二分校,红楼小学分校,大乐子菜地。
新河船厂
新河看守所
新河饲料库
新河火车站
新河材料场
新河储油所
新河外运仓库
新河农工商集团公司
王八坑,冰窖,砖窑,小树,义地,四河子,老宰杀厂,红房子,三角杆,列士墓,小河子,田水坑,小港(音:讲jiang,下同)子,驳盐沟,驳盐沟大桥,孟港,孟港后,薛闸,扬水站,大垄沟,大坡口,打谷场。
五个草场:
荸荠毛场
张家场
李家场
大乐子场
后场
三个炮靶(靶场):
南炮靶
北炮靶
三桥子炮靶。
大谷地儿,小谷地儿,傻八儿地儿,侯家洼子,万头猪场,高潮子,臭水沟,老美圈,电业地,耙得沟子,大腾沟子,二道沟子,王八旬子,薛家台,三桥子,四道桥,八角楼,大列子,二列子,三岭子,塘沽农场,芦苇公司,南甸,北甸,六道沟,
老高道,新高道,四道桥道,宁车沽道,穿心道,北塘道,小梁子道,老塘沽道(三桥子道)。
丰收景象
这是新河小区的退休社员.07.01在免费领取许惠友的《新河旧影》一书,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们新河小学的同学好多去了内蒙古插队,但也有很多人选择了新河社。我们学习小组就有一半入了社。侯志锁是其一,郭学智是其二,前边已经提过,年,由于表现出色,当选天津市劳动模范称号!其三是我的堂弟张维信,我三叔是空军后勤仓库的军队职工,可他偏偏喜欢上了赶马车,小学毕业就停学在家。每当我爸爸,他的大爷赶马车路过门口,他就过过瘾,练习一下车技。不久,还真入社赶上马车啦!功夫不负有心人!其四是孙洪生,任劳任怨,最后当了七小队队长呢!说起赶马车,驾辕的有马,骡子和驴子。这三个大牲口你会辨认吗?能分辨清楚吗?我少年时代的记忆是这样的:驴子最好辨认,个头小而且耳朵长。马和骡子就很难辨认。经常指马为骡或指骡为马。后来,大人们告诉了我诀窍就是看耳朵。耳朵短的是马,稍长一点的是骡子。我的记忆对吗?看看后边的照片。老天眷顾,我当了兵,否则,我理所当然地成为一名新河社社员。如果那样,我也说不好我的人生轨迹。身体单薄的我,不知能否通过干重活的关!那些重劳力的活,我看着就眼晕。从小内向懦弱的我,能否融入有些野性的社员中间……幸亏我当了兵,在革命大熔炉中得到了锤炼!骡,哺乳类奇蹄目动物。马和驴的种间杂种,主供役用。由公驴和母马所生的杂种为马骡(Mule),简称骡;由公马和母驴所生的杂种为驴骡(Hinny)。骡和驴骡的繁殖力极其差,但生命力和抗病力强,饲料利用率高,体质结实,肢蹄强健,富持久力,易于驾驭,使役年限可长达20~30年,役用价值比马和驴都高。
驴子枣红马大白马关于新河庄农业社的故事还有一些,我将放在其他专题讲述。往期回顾:大沽口炮台(诗歌)年美国大兵镜头记录下的塘沽风情陈士骅诗咏塘沽新港赏秋塘沽森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