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值大运河申遗成功六周年,由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和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共同打造“古老的运河讲新时代的故事”系列报道,以“古运新说”为主旨,从杭州出发,过扬州、访苏州、抵北京,探寻沿线城市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讲述水乡之畔的时代故事。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德州篇
古德州经济、文化发展与运河息息相关
图为《古运回望图》德州段采风资料图
德州段运河,由卫运河和南运河组成。德州段运河原为汉屯氏河,隋之永济渠。自元至元十九年()始开通州河、会运河后称大运河。当时,临清至天津段称御河,也称卫河(因春秋时属卫地)。至清代始称南运河。自夏津县白庄入境至武城县四女寺闸段,为卫运河;由四女寺闸向北至德城区二屯镇第三店流入河北吴桥段,为南运河,全长公里。南运河德州段河道自隋、唐兴起,主要承运征辽战备物资,北宋时被黄河夺流,黄河改道后曾一度使“御河湮灭,失馈运之利”。
图为《古运回望图》德州段采风资料图
大运河与古德州经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当年的德州运河是重要航道,年递运南粮曾达万石,德州仓为运河沿岸的四大名仓之一。明永乐年间,德州曾是“四方百货,倍于往时”,运河两岸商贾云集,舟车如鳞,产品堆积如山,进入全国33个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之列。工商业的迅猛发展,促使明廷重新定位了德州,于永乐九年(1年)“招集四方商旅分城而治”,对德州城进行集中规划,德州从军事重镇演化为商业名城。文化繁荣,涌现出李源、卢见曾、田雯等一大批文豪硕儒,一度成为世人向往的“燕齐之都”。
清代中叶,海运逐渐兴起,加以黄、淮、运交会处——清口逐渐淤塞,河运逐渐衰落。咸丰五年(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后,运河被埋,至光绪二十八年(年)漕运全线停止。
“三河分流”河道“九龙十八弯”
图为航拍京杭古运河德州段蜿蜒性河道
南运河德州段是经人工开挖的蜿蜒性河道,呈半地上河,是隋代永济渠的下游段、元代京杭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南端起于武城县四女寺水利枢纽,流经武城县、德城区和运河经济开发区,北端至德城区二屯镇第三店村西北出山东入河北境,流程约45公里。
在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线路上,曾在多个节点设有为调节水位、减缓流速而修建的闸坝。但是在向北行至南运河段,河道则采用“三弯抵一闸”的设计,选择用弯道来控制水流。自空中鸟瞰,这段运河九曲回转,形成八九个频繁弯曲走向的河道,像一条蜿蜒崎岖的巨龙穿越其中。不枉有人形容“运河入鲁,九望德州”。
图为四女寺水利工程资料图来源:齐鲁网
“帆樯如林,舟楫相连”的繁忙景象已消弭于历史的时空中。如今的德州,当年因运河漕运而兴起文物古迹以及古老文化民俗遗存仍星罗棋布,承载着运河文化的气息。特别是德州段运河工程体系虽历经变迁,但保存基本完整,仍然承担行洪、排涝和输水等重要功能。自四女寺至第三店村南运河段河道基本保持原状,更是大运河沿线原生态面貌保持最好的河段之一。
德州扒鸡:名扬四海的美食名片
图为德州扒鸡资料图
说到德州,人们第一印象就是全国各地街头上常见的“德州扒鸡”店。德州扒鸡起源于山东省德州市,自年由扒鸡制作艺人贾健才创制算起,距今已有余年的历史。“扒”是鲁菜中一种特殊的烹调方法,即用大火煮、小火炯,也就是用火时要讲究“先武后文”。扒鸡成为德州当地饮食文化的代表,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关于德州扒鸡的来历,颇具传奇色彩。元末明初、大运河漕运繁忙,德州城商贾云集,城内有贾、徐、张三家做的烧鸡颇有名气。年,西门外大街的贾健才掌柜家有个店伙计,因为看火时在灶前睡着而把鸡煮过了火,无奈之下只能捞出来摆到街上去卖。想不到鸡肉比平时更加诱人,不仅肉烂味美,就连骨头嚼起来也是又酥又香。贾掌拒后来便沿用此法生产出穿香透骨的扒鸡,后请邻街的马秀才品鸡吟诗:“热中一抖骨肉分,异香扑鼻竞袭人;惹得老夫伸五指,入口齿馨长留津。”吟诗后脱口而出:“好一个五香脱骨扒鸡!”从此德州扒鸡销路大开,名声大振。
据传说,康熙皇帝南巡,途经德州,也曾吃过德州扒鸡,后来传旨州官每年把扒鸡作为贡品送往京城。德州这座古城也被冠以“凤都”和“扒鸡故乡”的美名。
图为德州扒鸡资料图
年,德州扒鸡制作工艺成功入选国家非遗名录,对于保护德州扒鸡传统制作技艺,弘扬扒鸡美食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德州扒鸡成为德州的一张响亮的美食名片。
推动大运河德州段复航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图为新时代大运河德州段资料图
“一波清流南去,千帆道尽繁华。”这是文人墨客对京杭大运河南段的赞叹。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黄河改道,造成河道淤积等原因,历史上曾贯通山东、连接京津的京杭大运河,如今只有山东济宁以南到杭州可以通航,黄河以北至京津河道已断航。如何让京杭大运河重现公里水道,一直备受运河沿线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