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古村落大汾历史记忆中的碎片

地理档案

大汾位于临海东南部,隶属杜桥镇。年,行政村区划调整,处在西向的大汾叫汾西村,坐落在东边的大汾就称汾东村。大汾聚居李姓,肇始于唐乾符年(-)间。大汾地处水网平原,村前有石马山,旧称展诰山。汾河横亘环绕村中,村中有李氏宗祠、后宅三透屋、民国玉溪小筑等清民时期建筑,大汾古街尚存。

-老街

临海市杜桥镇大汾,旧名“大芬”,南宋嘉定十六年()已用此称。以此地鸟语花香,芬芳馥郁。以汾河得名,后又名“大汾”。后因汾河分两支环流,李姓当居其中,取名“分川”,后又作“汾”称。再后来,因此地累代文人之盛,田赋之饶,山水盘曲献秀效灵,亦命名“汾川”。

大汾聚居李姓,肇始于唐乾符年间。据明万历元年()应明德撰李岱墓志铭:“先世陕西西安人。鼻祖讳素立,由唐明州(宁波)刺史,以夷人市舶事滨海,过台境,遂家台之大汾乡。朱阁门第,著于时。宗主以椒房之戚,特书‘经畲’名堂。历元至今,食指繁衍,虽归滨海沃野,平原乔木,阴连二十余里,诚巨族也。”这是对李姓迁居到这里后,繁衍生息,村落兴旺。世代簪缨,富甲一方的生动描述。

长长的古街,又称“丁字街”,一里半长,东西延伸,均是用方方正正的青石板铺地。一条汾河,贯穿而过,水流淙淙。横跨的腾蛟石桥,古朴小巧。环列在古街两侧的古宅,鳞次栉比,狭窄幽长。按地段可分为东宅、中宅和西宅。至今尚存豪门富绅的清代老宅,雅致古朴。

-灰雕

由“五坊、一庙、一祠、一院、一阁”而构成的古老村落中,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向人们讲述着古村昔日的辉煌与岁月的沧桑。

汾西村,宋旧有为侍制李承骞建进士坊;明正统六年()十一月,赐义民李原和义民坊,今存一对擂门石鼓尚存立在义民庄燕窝屋前;汾东村上丁桥侧立嘉庆年间的项氏节孝坊、王氏节孝坊及文昌阁前立道光二十二年()的余氏节孝坊,纹饰雕刻精细,整体匀称健挺,气势宏大。

-李氏民居

今东街李氏宗祠,为道光二十六年()礼制建筑,建筑分设山门、戏楼、大殿、两厢。清康熙十四年()李振雅等建立,嘉庆二十年()李俊福筹募捐重修,道光二十六年()合族重修,咸丰六年()李氏族长振安、振族等捐资修葺。

-李氏民居

临街而建16间,占地平方米,台门五间,主祠坐北朝南三间,梢间各二间。前廊卷棚顶,月梁雕饰夔龙,枋间置渗门、雀替,均雕和合二仙、麻姑献寿、文曲星、石榴、蟠桃、佛手、鹿、狮子、凤凰、暗八仙等。顶置高屋脊,灰堆花卉、飞禽、龙饰等。拱板枋梁彩绘,青石柱础虎蹄型,做工考究,其间的雕刻、漆绘、彩塑,雅致清新,无不透出建筑艺术的风韵。内悬“民事长”、“文魁”木匾。祠中壁立清嘉庆二十年()的《李氏中兴碑记》和咸丰六年()的《绳其祖武》碑刻,显彰李氏家族渊源的历史。民国二十九年秋(),乡绅李召甫在李氏宗祠创办“椒北战时补习初级中学”,至民国三十二年()夏停办。

大汾东岳庙,毗邻祠堂西首,始建于康熙十二年(),重建于乾隆二十七年()。每逢农历正月初二,都要举行规模宏大的迎神和演戏活动。这一天,鼓乐喧天,炮声隆隆,人山人海,热闹异常。

-三份里民居

在大汾古建筑群中,汾东街口的“嶙漉草堂”名气最大,俗称“三份里”。它原为清乾隆年间富室李俊统(-)的宅居,至孙辈季兰、季鼎、季潭分为三份居之而得名。整个建筑为“三透九明堂”,九个道地,正屋三透,从东向西横排分为绳武堂、祥麟堂、留耕堂,均坐北朝南,有门、廊、楼、道地、天井、水井、小桥、花坛,建房大小间。每厅堂内悬赐匾额,外筑围墙,门首立甲午石3对,高大的围墙上题隶书“嶙漉草堂”,面街临河环湖。

-三透民居瓦脊

老屋“留耕堂”与新屋“绳武堂”二个透穿堂,绳武堂前院堆砌假山、鱼池、凉亭、书苑楼,内植古樟、修竹,后院有济火池,池边栽菊,堂内又分称“扫叶山房”、“添香呤馆”。正厅年改建粮仓,年拆毁,后改建东岳宫。“留耕堂”前筑“月波楼”,“登楼俯览一村幕烟,遥看万里晴霞,呤诗挥毫抽韵,文人常象寄怀”(临海陈一夔撰《月波楼记》)。

-三透民居

嶙漉草堂一直为李俊统子孙所居,传至今11代,繁衍余人。乾隆十三年()武举李公麟、乾隆三十九年()武举李公彪、乾隆五十九年()恩科武举李国泰、乾隆四十八年()武举李芸、岁贡李仲合、李承谦、李赓诗和日本早稻田留学生李召甫、参加辛亥革命李寿鹤、浙江警察厅厅长李寿麟均出于此。

-三透墙头灰雕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嶙漉草堂”逐一拆迁改建,今存旧墙、台门、凤凰翼。

台门首立科举高中旗杆石,左右分立以示显彰,大汾历代名士显宦皆发荣于此。朝东屋和后宅里厅堂内,张贴过的清代科举高中捷报,至今依稀隐露。嶙漉草堂在宋、明、清三朝曾培养出许多名士显宦。

-玉溪小筑

清嘉庆二年()贡士李仲合和李季兰在石马山南麓创建文昌阁,前建魁星楼,后立乡义学。道光九年()由李涉云、李安邦创建“宾贤书院”。大汾悠久的耕读传统,孕育了一批批文人。

汾西村的“玉溪小筑”,又称“友庐”,始建于民国三十年()秋,为富绅李砚兵、李华友合宅,二层13间小洋楼,坐北朝南。旁筑三层“耘书楼”及碉楼,洋楼内部装修考究,走廓相通,木雕、车木护栏、罗马柱、石膏花潢板、门、窗压、窗套和线条均手工雕凿。分书房、卧室、客厅、更衣室等。年为塗桃区人民政府驻地,后改由大汾乡人民政府沿用。后宅三透屋二进东厢为辛亥革命元勋王文庆胞兄南海舰队司令、台州渔业总监王幼卿旧居。

-王幼卿故居

李姓先祖倡导的“以农为本,耕则安居乐业;以读为进,学以教化优则仕”古村文风昌盛。村中珍藏始修南宋淳祐十年()的《汾川李氏族谱》,收录李氏徙居人口文字档案、地域乡土历史研究的小史,延续传诵李氏轶事和村落历史文化。

在《临海县志》立传和分录的,自宋至民国年间就有20余人云集大汾。

清至民国期间,大汾丁字街店铺林立,买卖兴旺。汾东有杏林南北杂货店、利生堂药房、李久和银楼、陈公裕南北发兑、李同丰千张煤油、万生堂药号、丝线店、咸货行、米街、打米厂、豆腐坊……汾西有恒春南北杂货店、寿生堂药房、乔庆和药店、周日恩染坊、永裕当铺等。汾东五、十,汾西三、八为集市日,赶市热闹,交易繁盛。清康熙年间,杜渎场盐大使刘廷玑曾作“海门渡江宿大汾”诗,诗中写道:“到处晴间山色静,中宵梦断水声喧。余氛扫尽归来好,鸡犬桑麻万姓屯”。

走过大汾古村那条长长的老街,昔日繁荣景象依稀可见,倚在老桥上凭栏远望,暖融融的阳光映射在河面上,随着泛起的波纹来回晃动。坐在清嘉庆二十四年()建造的东岳庙前的双路廊里,抚摸着斑驳的老墙,感受古村的历史变幻,倾听村里的老人娓娓讲叙大汾的佳事,享受着一份质朴的悠闲,别有一番情趣。

台州市档案局、市农办

台州在线“和合圣地国学频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阅读:

「台州古村落」章安:台州文明摇篮始

「台州古村落」葭沚:昔日繁华寻旧梦

「台州古村落」决要:古道边城掩小村

「台州古村落」浦洋:英雄故里觅遗迹

「台州古村落」桃渚:山水诗意在乡间

「台州古村落」岭根:溪山生色将军村

「台州古村落」张家渡:桃花源里蕴人文

「台州古村落」马宅:沉寂历史随人跃动

「台州古村落」涌泉:地冒泉涌话涌泉

「台州古村落」前红:千年曙光眷恋地

「台州古村落」南鉴:新河前世话繁华

「台州古村落」张思:乡土建筑的不朽魅力

「台州古村落」里箬:春暖花开朝大海

「台州古村落」街头:那份不动声色的古韵

「台州古村落」灵溪:充满灵性的那丝幽静

「台州古村落」榧树:遗落在古道边的那颗香榧

「台州古村落」水南:水之南的许氏家园

「台州古村落」高迁:雕楼画栋间的旧时光

「台州古村落」东屏:远离尘嚣的山水画廊

「台州古村落」亭旁:溪旁亭立山花醉

「台州古村落」大陈:透射陈年光影的旧居

「台州古村落」凤阳章:古韵悠悠五凤楼

「台州古村落」下沙屠:一溪清水映宅园

「台州古村落」孔丘:高山上的那一份悠然

「台州古村落」芙蓉:蓉峰山下有家声

「台州古村落」龙泉:白云飘过的山里人家

「台州古村落」白壁:石头垒砌的家园

「台州古村落」大黄坭:渔家风情着人暖

「台州古村落」流水坑:依山傍海渔梦香

「台州古村落」花楼:蕴含于诗意中的那份灵气

「台州古村落」铺前:耕读传家的朴素生活

「台州古村落」岭头周:隐隐涌动书墨香

「台州古村落」山头郑:民国年间的陈年旧事

「台州古村落」下汤:鲜活于民谣中的村庄

「台州古村落」李宅:进士故里承家风

「台州古村落」管山:溪江塔影闻秋声

「台州古村落」溪头:千年望族翰林里

「台州古村落」枫树桥:山岙深处的幽幽古韵

「台州古村落」祁家:古宅庭院深几许

「台州古村落」山兵:高腔乱弹听余音

「台州古村落」潮济:潮水尽头如梦令

「台州古村落」宁溪:宋街记忆恍惚间

「台州古村落」沙滩:穿越时光八百年

「台州古村落」南鉴:新河前世话繁华

「台州古村落」布袋坑:山泉潺潺伴人家

「台州古村落」路桥:十里长街一路景

「台州古村落」紫阳街:悠悠长街古韵存

和合圣地国学频道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有什么药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hexianzx.com/xhxls/2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