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老绍兴人记忆里,
出会稽县昌安门东北三十里,
有一个古朴嵯峨的村落,
白墙黛瓦,绿野围绕,袅袅炊烟生处,
飘散着醇郁的酒香,
那就是位于现在绍兴市
孙端镇北部的新河村。
▲孙端新河村
如今,新河村
由新河、畈里周二个自然村合并而成,
是浙江省有名的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全村地域面积1.61平方公里。
村内水网密布,是典型的水乡。
民谣有
“绍兴城里五万人,
十庙百庵八桥亭,
台门足有三千零”的说法,
可见绍兴台门众多。
历朝历代,绍兴人当官经商,或功成名就,
家境殷实的都要建台门光宗耀祖。
▲新河村(村民fantastic摄)
新河的历史与这十三个台门密切相关。
炳记、镖记、湘记、岳记、雨记、
韩记、宝记、旗杆、七家头、三家头、车记、
老屋和五间四井,以及半个头的歪摆台门,
组成至今依然屹立不倒的
新河十三个半台门。
整个建筑群东西余米,
南北余米。有房子余间,
花园9个,天井40个。
这些台门始建于乾隆年间,
依河而建,一条平整的青石板,
连通各台门,青石板路外侧,
清澈的后礼江河蜿蜒而过。
这些台门世代沿袭,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无声的见证者,
记载了新河的荣耀,
记录了家族的兴衰,岁月的变迁。
▲礼江桥
孙端境内河网纵横,湖泊罗布,
自古以来“水、桥相依”。
在许多的桥梁中,
不得不说新河村的礼江古木桥了。
礼江古木桥又名天兴桥,
始建于年,
起初是木桥,距今已六百多年。
明正德七年,村人王存德等发起重建,
改木桥为三孔石梁桥。
▲礼江河(朱萍摄)
礼江桥,好似饱经沧桑的老人,
伫立在深邃的前礼江上。
麻石板铺砌的桥面,
一行行深刻着岁月的年轮,
桥下吱呀吱呀摇撸而过的船只,
带着厚重时光,从元朝穿越而来。
绍兴县志记载:
“鲜鱼鲜虾小库皇甫庄,
要吃老酒直落后礼江”。
后礼江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
▲酿老酒
自明嘉靖年间始,后礼江开始酿酒,
至清康熙时期已十分出名。
后礼江是会稽县指定酒作坊,
一批批佳酿作为贡酒,通过
京杭大运河,直运到北京……
在新河,十户有九户都是酿酒的人家,
随便跑进哪一户人家,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天井上成堆的酒坛。
酒坛外面垩着白粉,
衬托在晴空下,别有酒乡韵味。
要是凑得巧正赶上修坛的时节,
整个村子都会回荡:
叮当,叮当……清脆的犹如音乐般悦耳,
那是修缸匠用铁器打着陶器的声音,
疾徐轻重的节奏,掠过水面,
在寂静的村落中响着。
新河的蒋氏源承周鲁派接汝南
迁居于此已千年。
民国二十年,礼江蒋氏宗祠落成,
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然而风雨变幻,蒋氏宗祠历经风霜。
▲蒋氏百年祠
宗祠曾被改建为小学,
文革时改为农具库房,年久失修。
于是蒋氏族人合议,决定重修宗祠。
如今,礼江蒋氏宗祠旧貌换新颜。
粉墙黑瓦,高脊飞檐,斗拱廊柱,
逢年过节,成为蒋氏后人追思先祖、
凝聚人心的重要之地。
▲蒋氏百年祠
新河民间多匠人,
相传竹匠祖师“泰山”
乃黄庵溇之人。
泰山拜鲁班为师,
初性顽皮,好藤条竹编。
师母以其难成大器,逐出师门。
后泰山居于会稽山南毛竹林下,
用竹编出斗笠、竹伞、竹箱至以细篾织凉席。
师母叹服:“是我有眼不识泰山”。
泰山后来回到家乡黄庵溇后,传竹艺授乡。
黄庵溇就是今日的“王家溇”!
▲老篾匠
其后,黄庵溇多竹匠高手,
一把竹刀去天下,
走南闯北的生生不息。
一根藤条,一片竹篾,
在新河匠人的灵活编织之下,
成了一个个重要的生活用品,
竹子不言不语,
但却记录了新河人的梦想与远方。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新河的美总是那么淡妆浓抹总相宜。近年来新河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多措并举打造出青山绿水、
村容整洁、安定有序的新农村,
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新河村还致力挖掘乡村特色,
形成了蔬菜大棚特色产业,
带动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新河还成立了“新河村老娘舅”,
意在促进村民团结,
调解村民内部纠纷,增加新河凝聚力。
▲蔬菜大棚特色产业
青苔黄了再绿,燕雀走了又来。
对于新河人来说,
儿时光脚跑过的小巷,捉迷臧躲过的老屋,
下河摸过的鱼虾,偷吃黄酒的窘迫……
一段段美好的回忆,承载着新河人
多少无法割舍的情感,
多少不会表达的浓烈爱意。
今日话题关于新河村你还有哪些故事?
欢迎跟我们分享
点击“留言”,写一写,聊一聊
图片和部分文字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鸣谢“孙端乡贤论坛”提供部分资料。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