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0月25日),东莞市城乡规划局公布了关于东莞市万江区汾溪片区(84-FX)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批前公示。根据批前公示,汾溪片区定位环城路外围的万江副中心,规划打造万江特色产业集聚区、东莞近郊乡愁体验地。
附规划文本
一.规划范围
规划区南北至东莞水道和赤滘口河-大汾北涌,西临万江行政边界,东接环城路,面积.47公顷,包括严屋、上甲、大汾、流涌尾、新村、新谷涌等6个社区。从卫星云图上看,万江区汾溪片区潜在待开发空地较多,具备潜在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地块交通便利,集合了环城路,广深高速与未来的地铁1医院站。
二.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规划区功能定位:万江特色产业集聚区、东莞近郊乡愁体验地、环城路外围万江副中心。
发展目标:
1、打造万江特色产业集聚区,成为未来东莞高端产业发展“新高地”。
2、打造东莞近郊乡愁体验地,成为珠三角滨水文化生态休闲“新载体”。
3、打造环城路外围的万江副中心,建设对接新城文化中心、文化创意中心,统筹万江外围发展“新中心”。
三、发展规模
建设用地规模:.11公顷,占规划范围总面积的66.30%。
人口规模:就业人口6.42万人,为产业人口;居住人口2.72万人,医院站TOD地区预留人口0.6万人。
3.1用地构成和用地布局
根据规划结构,形成本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用地规划方案。依托“河、田、村、厂”的现状本底,在用地构成上,规划区以水域、农田等非建设用地、保留村庄用地、工业用地为主。
居住用地面积.37公顷,占规划区建设用地比例19.71%,包括三类居住用地(R3,现状保留村庄)、中小学及幼儿园用地(R6)。
公共设施用地面积32.79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4.70%。包括行政办公用地0.25公顷、商业金融业用地1.74公顷、文化娱乐用地4.98公顷、体育用地4.90公顷、医疗卫生用地20.50公顷、文物古迹用地0.41公顷。
工业用地面积.89公顷,占建设用地33.26%,包括新型产业用地和一类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面积0.99公顷,占建设用地0.14%。
对外交通用地面积3.97公顷,占建设用地0.57%。
城市交通设施用地面积.92公顷,占建设用地26.10%,
用地面积20.38公顷,占建设用地2.92%。
绿地面积61.41公顷,占建设用地8.81%。
轨道站点TOD综合开发用地面积26.39公顷,占建设用地3.79%。
3.2轨道站点TOD地区
规划区内设有轨道站点一处,为轨道1医院站,实施主体为市镇共建。医院站TOD范围北至泰新路、西接大新路、东南分别到规划范围,面积75.99公顷。
3.3规划单元
以主要河道为界,划分为4个单元:
A单元:以连片工业园区为主,伴有少量现状保留村庄,包括9个街坊、47个地块。
B单元:以集中产业和传统村落为主,远期通过对中心环路两侧整体改造,打造片区中心,包括10个街坊、个地块。
C单元:包含连片工业园区、新型产业园、传统村落,包括9个街坊、62个地块。
D单元:医院站TOD综合服务区、新型产业园,包括11个街坊、30个地块。
四、开发强度
总体开发规模:规划区总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毛容积率1.22,按建设用地范围计算。
五、综合交通规划
5.1轨道交通
城市轨道1号线沿万道路联系市中心区、松山湖地区、水乡地区等,医院站。
5.2道路交通
对外交通:1)高速公路,为广深高速公路,在规划区西侧穿越,在环城路连接线和万道路设置连个出入口;2)快速路,为环城路,位于规划区东侧,设置3个立交,分别位于万道路、泰新路、中心环路-新城大道。3)对外城市干道,包括大新路、中心环路、万望道、汾溪路、万道路等。
内部交通:在各单元中部规划一条东西向的城市干道,连接纵向的对外联系通道;单元内设置环形城市次干道,组织内部交通。
5.3道路断面
参照《东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讨论稿)》中的道路断面建议,各等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取值如下:
1)城市主干道:现状万道路60米、万望道40米、其他规划主干道36米。
2)城市次干道:工业一路20米(严屋社区)、其他规划次干道36米和24米。
3)支路:根据现状建设条件和道路基础,一般规划支路取12米或15米,流涌尾、新村3条支路按现状宽度落实。
5.4交通设施
规划区交通设施主要为公交首末站和加油站。
1)公交首末站,规划新增4处,分别位于严屋社区振兴路-环城路交叉口、流涌尾社区汾溪路七宝一丁项目南侧、新村社区大新路西新村大道北侧、新谷涌医院南侧。
2)加油站2处,分别位于严屋社区环城路侧、新谷涌社区医院北侧。
5.5静态交通
规划区共设置社会停车位个。各地块配建停车按照《东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关于建筑物停车配建停车位指标执行。
5.6公共交通系统
整体形成“轨道交通-常规公交-特色公交”3个层级的片区公共交通体系。
1)轨道交通,为城市轨道1号线,沿万道路联系市中心区、松山湖地区、水乡地区等,医院站。
2)常规公交,在现有公交线路的基础上,依托环城路、万道路、万望道、中心环路、大新路、振兴路、振中路、汾溪路、沿河路、新村大道、新河路、泰新路等快速路和主要城市干道设置规划区的常规公交走廊。按照规范要求,在规划3处公交首末站的基础上,结合规划功能设置主要公交站点。
3)特色公交,依托现状的赤滘口河、大汾河、万江河支流等大型河流建设水上公交网络,对接水乡和“三江六岸”的整体水上交通线路。在重要的兴趣点设置码头。
5.7慢行系统规划
形成“绿道-骑行-步行”完整的慢行体系,同时与水上公交对接。
依托主要生活干路设置环状的骑行线路,并结合集中绿地、主要公共开放空间节点布置自行车停靠点。
依托带状绿地、保留村庄的步行路径设置慢行道,结合社区绿地、社区级公共开放空间布置步行休憩节点。
六、绿地系统规划
6.1绿地分类
按照不同类型可分为集中绿地、带状绿地、社区绿地、生态绿地。具体内容详见说明书。
6.2绿地规模
绿地面积61.41公顷,占建设用地8.81%。其中,公共绿地面积59.54公顷,占8.5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1.92㎡,以居住人口为基数。
绿地系统规划图
七、轨道站点TOD地区
医院轨道站点TOD地区居住人口人,包括新谷涌社区户籍人口人,和预留新增居住人口人。
需落实两条次干道,红线宽度不少于24米,具体线位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微调。
来源:东莞市城乡规划局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