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河旧城记忆
(一)传说
蝎城自古北无门,防御鸡精夜犯侵。
天堑滏河兵百万,刘公堤坝护城神。
注:听老人说新河是座蝎子城,不知形状像还是城里蝎子多有待考证,只记的大人常叨念不让小孩站墙根,说是有蝎子。城北50里有个地名叫“鸡古台”,说是住着个公鸡精,每天夜里飞过来吃蝎子。后来有个相士告诉县太爷,如果城里的蝎子被公鸡精吃光了,县城就被洪水冲垮了。县太爷急忙请教了相士并向州府报告,从此新河就没北门了,并请刘诘走马划线沿着滏阳河修了刘公堤,保了新河平安无事。依现在看不设北门也是为了防水患,这是我的观点。新河县没北门只设东、西、南街三个行政村各设村长,北街只作为一个街道使用,土改后三个行政村合并成了现在的三街村。
(二)爬城墙
稚童不惧土城高,结伴攀玩汗雨抛。
吆喝一声濠水跃,碧波三丈起风潮。
注:新河古城城门洞是砖石彻的,城墙是土筑的,大约就一人多高,但北城墙就不同了,城墙以里是一个东西大坑,大约有两房高,水不太深,周边长了很多青草,有时牵着羊过去,将拴羊的铁撅子往地上一插,脱掉衣服就下水洗身子了。有时结伴爬城墙,北城墙很坚固,从里看有三房高,从外边看还要高,上边很宽也很平坦,由于每年防汛要维修,土质很硬,也没有什么花草之类的,翻过城墙就是护城濠了,大约有三四丈宽,常年有水有鱼,与东西城濠相连,再往北就是刘公堤了,没大人领着就不敢去了。
(三)赶大集
黑漆门板匾牌旗,掌柜嘻迎喊价低。
摊贩果蔬街巷占,满城叫卖攘熙熙。
注:新河的集日是一六大集,三八小集。东街主要是店铺摊贩,西街是菜市,南街是柴火、木材牲口市等。我住在东街对店铺印象比较深,小时候已经公私合营了,但旧模样还是有的。我的一个亲戚是开药铺的,他的两位学徒工成了我县药材公司的职工,见了后代人一直称少东家很是尊重。早晨还没起床就听见“嘡嘡锣”响,不时传来吆喝声“烧饼、果子”。还有个开茶馆的请人写了个招牌,“卖水代卖烧饼”挂在门前,不知那位先生多手在代字上划了一撇成了“伐卖烧饼”成为笑谈。
(四)六三年
山洪暴虐灌蝎城,一片汪洋故地平。
赈济安民讴颂党,扩迁拓路换新容。
注洪水是古六月十八进的城,当时所有街口和“牛尿车”(即通向城外的下水道)已堵的严严实实。但老天也助纣为虐天天下雨,城里的水排不出去,城外的洪水开始向城内渗漏,晚上南口和西南口决口,整个南城区一片汪洋房倒屋塌。当时居民已撤到北城区安全地带,所以没有人员伤亡。洪水过后国家调拨了大批救援物资和救灾款,开展了以工代赈生产自救重建家园。这时县政府运筹帷幄,开始了拓街修路、企事业单位外迁工作。线由南大街串城而过,东街、北街、西街、法院街就是这一年拓宽的。县医院、国营商店、供销社等陆续迁徙到城外,并新建了二轻局、拖拉机站、食品公司等。到六六年文革开始时,城区面积已扩大了一倍多。当时的拆迁三街村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怎么安置就听政府一句话没有冤言,只知道共产党好毛主席最亲。
(五)工业街
十年动乱复安宁,经济突飞五小兴。
矗立厂房千万座,乡村企业露峥嵘。
注:“九一三”事件后,邓小平复出提出大上经济。刘民生县长在“新中校办五七厂”的基础上,建起了新河县化工厂,在一位“三类人”的指导下建起了钻机厂,县办企业应运而生。年县政府征租三街村余亩土地修建了工业街,先后有一、二、三厂、地毯、五金、橡胶、化工、合纤、造纸、浆泊厂等十家企业入住,棉织厂等多家企业相继成立。社队企业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各公社都有社办厂,很多大队、小队也办起了小厂子,如地毯、电缆、汽配、塑料、暖气片、眼镜盒等多种项目,并且办的很不错。可惜的是在土地承包后集体企业相继消失,有一部分被后人继承下来,发展成今天的民营企业。
(六)商业街
土地承包谷物丰,农民注册做商东。
新开市场街一座,店铺东西贩占中。
注:年县政府征用三街、南关20多亩土地,建起了一条南北长米的商业街,由商贩出资购买土地建临街门市,工商局出资在路中间搭建了玻璃钢大棚供摊贩使用。在南大街有几家贸易货栈也干的热火朝天,当时的新河市场繁荣昌盛,远近闻名。邻县七八十里外的商贩、百姓来新河赶大集批发商品,商业街成了新河县的一大品牌。随着县城的不断扩建,旧县城的功能、规模慢慢的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但有些东西仍忘不了,如旧庙宇、大礼堂等。
监制:王魁珍
主编:胡桂君
编辑:赵灵梅孟庆春
制作:袁艳蕾宋建强赵卫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