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新河县志中一些记载的考证二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效果好 http://m.39.net/pf/a_4674907.html

民国《新河县志》于民国十八年(年)铅印出版,共二十六卷,其中正卷二十四,分订六册,约四十万字,庞炳辉修,傅振伦纂。庞炳辉,士绅,时任县修志局局长。傅振伦,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方志学家。这部县志批判继承旧志体例,创立了注重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篇目,编纂方法求新,内容丰富真实,文字雅洁,叙事简明,是近代新型方志名作。

近来闲暇之余,拜读民国《新河县志》,发现其中有些记载值得商榷,今摘录出来,记录于此,并提出更正意见。特别声明:这些仅仅是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万望爱好者积极参与商讨,以期共同进步。

关于张总愚的记载

民国《新河县志》第一册第二卷的《故事》中(第24-25页),关于捻军首领张总愚有如下记载:

太平天国石达开之兴兵北上也,土寇乘机蜂起,聚党横行,因揭油捻为号,人称捻匪。张乐行尤狡黠,为群盗冠。同治二年春,张伏诛,其侄张总愚号小阎王者,领其众窜扰直隶境。清遣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率军卫畿南,遇害,贼乘势北上。七年正月,大股捻匪由磁州窜入保定,河间、献县相继不守,交河(即交河县,年撤销,现属泊头市)以南均戒严。二月,官军击之,贼退衡水,滹沱河涨不得渡,乃北犯深州。官军追至赵州,贼乃由钜鹿窜磁州,出直省而去。新河有团练之操办,以故未大遭蹂躏,然亦饱受惊慌矣。

七年春,逆捻张总鱼聚众十五万,北扑省城,离新界仅二百余里,警报日三四至,人心惶惶。文武官有鉴于前之失守也,预筹防贼卫民之策。适三关团首与总局绅士意见不合,推诿观望,而城内所练之勇又不敷守城。训导张暄见事之急也,亲诣关团,百词和解,劝以公而忘私,并许于训导署另设一局,供其费用,始肯入城相助。数日后,各路勤王兵云集,捻贼尽歼,而新民始安。今虽止戈,执耒团散已久,而在城在关,永归于好,祸福可共,休戚相关,则张暄之力也。(县志原文有两处错误,打印这两段时,已经根据原著的勘误表直接改正。)

这两段关于捻军首领的记载,第一段为张总愚,第二段为张总鱼。查阅书籍,发现“张总鱼”是错误的,应该是印刷时出现的失误。

张总愚,捻军后期首领,是前期首领张乐行的侄子,绰号“小阎王”。《清史稿》中有多处关于张总愚的记载,如《穆宗本纪》、《僧格林沁列传》、《李鸿章列传》、《左宗棠列传》、《刘铭传列传》、《徐邦道列传》等。梁启超所著《李文忠公事略》中也写为张总愚,查阅民国时期各地出版的县志,也都写作张总愚。

其实,张总愚并不是真实姓名,其真名实际为张宗禹。清代档案、文集及官修史书将他写为张总愚,是对他的蔑称,当代人行文应该用其本名。经查阅,我国历史教科书中使用其本名张宗禹,各地新修县志有的已经用其本名,如年出版的《宁晋县志》直接写为张宗禹。

附一:《清史稿·李鸿章列传》节选

李鸿章列传

七年正月,西捻张总愚由山右渡河,北窜定州,京师大震。诏夺职,鸿章督军入直,疏言:“剿办流寇,以坚壁清野为上策。东捻流窜豫东、淮北,所至民筑圩寨,深沟高垒以御之。贼往往不得一饱,故其畏圩寨甚於畏兵。河北平原千里,无险可守。截此则窜彼,迎左则趋右,纵横驰突,无处不流。且自渡黄入晋,沿途掳获骡马愈众,步贼多改为骑,趋避捷,肆扰尤易。自古办贼,必以彼此强弱饥饱为定衡。贼未必强於官军,但彼骑多而我骑少。今欲绝贼粮、断贼骑,惟有严谕绅民坚筑圩寨。一闻警信,即收粮草牲畜老弱壮丁于内。贼至无所掠食,兵至转可买食。贼虽流而其计渐穷,或可剋期扑灭也。”二月,鸿章督军进德州,败贼安平、饶阳。三月,贼窜晋州,渡滹沱河,南入豫,复折窜直隶,扑山东东昌;四月,趋茌平、德平,出德州,西奔吴桥、东光,逼天津。下部议处,命总统北路军务,限一月殄灭。   

鸿章以捻骑久成流寇,非就地圈围,终不足制贼之命。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及左宗棠皆以为言,而直隶地平旷,无可圈围;欲就东海南河形势,必先扼西北运河,尤以东北至津、沽,西南至东昌、张秋为锁钥。乃掘沧州迤南捷地坝,泄运水入减河。河东筑长墙,断贼窜津之路。东昌运防,则淮军自城南守至张秋,东、皖诸军自城北守至临清,并集民团协防。闰四月,以剿贼逾限,予严议。时贼为官军所逼,奔突不常。以北路军势重,锐意南行,回翔陵县、临邑间,旁扰茌平、德平,犯临清运防。鸿章虑久晴河涸,民团不可恃,且昼夜追奔疲士卒,议乘黄河伏汛,缩地扎圈。以运河为外围,以马颊河为里围。其时官军大败贼於德州扬丁庄,又追败之商河。张总愚率悍党遁济阳,沿河北出德州犯运防,上窜盐山、沧州。官军扼截之,不得出,转趋博平、清平。適黄、运暨徒骇交涨,东昌、临清、张秋、徬河水深不可越。河西北岸长墙绵亘,贼窜地迫狭,势益困。鸿章增调刘铭传军,期会前敌。分屯茌平之桃桥、南镇,至博平、东昌,圈贼徒骇、黄、运之内,而令马队周回兜逐,贼无一生者,张总愚投水死。西捻平,诏复原官,加太子太保衔,以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八月入觐,赐紫禁城内骑马。

附二:《宁晋县志》中对张宗禹的记载(年版页)

古代战事

清同治元年(年)六月,太平军攻破南鱼寨,十二月,知县过锦云督帅百尺口等地乡兵,在滏阳河西岸设防,又联合束鹿县乡兵,与捻军交战,被捻军打败。是年,宋景诗起兵,经获鹿、正定至宁晋。同年,杨四攻破百尺沟、四芝兰。同治七年一月,捻军将领张宗禹率兵数十万,自南而来,进入宁晋。围孟村寨不成,又攻四芝兰、大杨庄等村寨。二月,又从北来,过境时,势力减弱。

附三:张宗禹生平节选(内容来自网络)

张宗禹

 张宗禹,生卒年不详,安徽蒙城雉河集(今涡阳)人,别号“小阎王”,清末捻军首领。

  张宗禹约生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出身地主家庭。自幼闭门读书,成长后不赴科举考试,绝意仕途,却“暗中联络贫苦,潜蓄实力”(王大球:《张宗禹传路》,《史学工作通汛》年3期第13页。)。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级阶矛盾激化,促使他走上抗清斗争的道路,成为捻军的著名将领。

年(咸丰三年),在太平天国北伐军的影响下,规模巨大的捻军起义爆发了。张宗禹毅然参加其战斗行列,隶于他族叔、著名首领张乐行麾下。年秋,各路捻军在雉河集会盟,确立黄、白,黑、红、蓝五旗军制,张乐行被推为盟主,兼领黄旗,张宗禹遂领镶黄旗。他以治军严整,临阵果断,“强忍敢战”,为部众所拥戴。

……

当时,皖北局势大变,雉河集失陷,张乐行殉难。可是,张宗禹并不气馁,奋力搏战。6月,夺回雉河集。清朝官吏施展阴谋,派遣叛徒杨瑞英前来诈降,妄图乘机进行谋害。张宗禹识破敌人的毒计,断然处决于这个曾经参与捕杀张乐行的无耻败类,为死难的捻军将士报仇雪恨;并且夺取了敌人的粮台,打击其嚣张气焰。

……

12月12日,他们在邓州唐坡同僧格林沁部展开大战。临战之前,任化邦(所部蓝旗)对张宗禹说:“黄旗挫衄之余,恐难当大敌,愿以蓝旗冲锋,黄旗接队,可乎?”张宗禹斩钉截铁地答道:“不能冲锋,焉能接队,今日吾不与胡虏俱生矣!”(王大球:《张宗禹传略》,《史学工作通讯》年第3期,第14页;参见黄佩兰等:《涡阳县志》,《捻军》资料丛刊第2册,第页。)他激励将士,一战破敌。

年1月29日,他们于鲁山再败僧军,毙护军统领恒龄,副都统舒伦保等,后在鄢陵附近痛击敌人马队,又运用盘旋打圈的流动战术,走西平,新蔡、信阳等地,战于确山,进攻扶沟,抵雎州,由考城趋山东,于宁阳打败山东按察使丁宝桢、总兵范正坦所部清兵,威逼省城济南。为拖垮僧军,复反辔向南,入江苏邳州等地,旋又重回山东,经宁阳、汶上,过运河,抵曹州菏泽县北的葭密寨、郝胡同、高楼寨(即高庄集)。5月18日,尾随捻军的僧军追到时,张宗禹与赖文光等指挥部队,引敌进入伏击地域,发炮轰击,四面合围,阵毙僧格林沁及内阁学士全顺、总兵何建鳌、额尔经厄等,消灭其所部多人(一说万余人),大获全胜。

……

  这时,张宗禹接到东捻军的告急书信,决定立刻自陕北驰援。原准备取道潼关。有位老翁说:“不可。官军聚山左,河北必虚,吾引兵出彰飞彰德,今河南安阳)、怀(怀庆,今河南沁阳),逾大名(今河北大名),犯畿辅,官军必回军宿卫,则东围不战自解矣!”(张瑞墀:《两淮戡乱记》,《捻军》资料丛刊第1册,第页。)于是决定取道山西,直趋直隶。12月17日在宜川履冰渡过黄河,攻下山西吉州,后分三路,自河津、乡宁、蒲县东进,经曲沃至垣曲。年1月初,绕王屋山,抵河南北部,随即穿越济源、怀庆等地,“飙疾如风”,向直隶南部进军,逼省城保定,抵易州、前锋进入房山,直达宛平县卢沟桥,“京畿大骇”。

清朝政府宣布京师戒严,并从各方面调兵来援。西捻军挺身南走安肃(今徐水)、高阳,于2月8日占祁州(今安国),毙知州胡源,继克饶阳、献县,转战深州、晋州等地。3月16日夜,因为戒备不严,在饶阳东北遭受清兵袭击,损失较大。不过,他们吸引清兵縻集直隶的目的已达,便南下谋求同东捻军会合,殊不知东捻军已经败灭。

……

7月上中旬,西捻军接连在山东临邑、海丰、直隶吴桥与山东德州杨丁庄遭受阻击,损失不少。下旬,他们于山东沙河丧失三四千人,张宗禹负伤,旋又在济阳东北受到围攻,阵亡和被俘约六、七千人,更加势孤力单。张宗禹率领将士继续苦战,8月初,于德州高家渡、老君堂一带谋渡运河没有成功。15日,从东昌李海务渡口再次抢渡,复告失利,便退往茌平广平镇。次日,在向东北方向转移途中,被清兵截击,数千将士或战死或被俘,张宗禹带18骑冲出重围,来到徒骇河边,“穿秫凫水,不知所终”(黄佩兰等:《涡阳县志》,《捻军》资料丛刊第2册第页。)(一说后来避走沧州孔家庄——今属黄骅县;一说投河死难)。他的部队在此覆没,标志着捻军起义的最后失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hexianzx.com/xhxls/75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