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鲁集乡
相传,明洪武年间(—年),张、鲁2姓同时从山西洪洞县老鹤窝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张鲁集。清朝末叶,鲁氏迁出,故改名张集。因重名,年2月恢复原名。
(清末属郓城县军西里,年隶郓城县七区新民乡。年划属郓城县七区,年改归郓北县四区,年属郓城县七区。年归十一区。年撤区并乡,属张集乡。同年成立人民公社,组建张集大队,属张集公社。年更名为张鲁集大队,年改为张鲁集村民委员会,属张鲁集乡。)
该村位于郓城西北20公里,郓苏公路及新河接长工程南总干渠横贯村东及村北,东邻蔺屯,南接轩楼、董庄,西与曾楼、苗庄相连,北与西苑庄相接。
全村地势基本平坦,引黄南总干渠将张鲁集地一分为二,总干渠以东三分干以南基本自流,村南、村西地块基本提水浇地。全村占地总面积亩,其中耕地面积亩,村庄及机关占地亩,学校占地10亩。全村经过路、林、渠统一规划治理,平整土地,适宜种植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
该村十字形街,油漆路南通轩楼、董庄,北接郓苏公路,西通曾楼,东接蔺屯,交通方便。
全村共有张、郝、朱、陈、叶、吴、许、曾、刘、韩10个姓氏。年张氏60余户余人;郝氏七世祖民望从侯集镇王莲堂迁此,年共户余人;朱氏十世祖世勋由玉皇庙镇朱湾迁此,年共有45户人;陈氏七世祖由蔺屯迁此,年共有9户42人;张、朱、陈3姓亲缘失传,但张、郝、朱、陈4姓辈次井然有序。年曾、叶、许、吴、韩、刘等姓60多户余人。早年间有尹、马、王3姓氏,后继无人,于氏迁往外地。年全村共有户人,皆系汉族。
建国前,村民多以农为主,兼靠集市的优势做面食、屠宰等小买卖,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另有三分之一的人逃荒要饭,扛长工打短工,生活极度贫困。建国后,生产、生活都有了逐步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村的土草房已经绝迹,代之以石基砖瓦房,好多户盖起了两层楼房,墙面上贴满彩色瓷砖、条砖,室内搞了现代化的装修,有的还安装了空调,率先达到了小康水平。十天四集市,古历三、五、八、十为集市贸易日。
多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多次受到县、乡两级嘉奖。
大事记
年村民郝学礼在外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回村后秘密发展陈振灵、张明新等为党员。
年建立第一届党支部,陈振灵任支书,张明新任村长。秘密发动群众建立农会,组建抗日武装。郝学言兼任武委会主任,张来聚任自卫队长,张启全任农会长,建立2个枪班,张清春、王凤殿为班长。
年刘口日伪军到鲍庄抢粮并放火烧房子,该村民兵主动出击,将日伪汉奸打跑,民兵张来廷负伤。
同年郝万雨任农会长、郝学谦任武委会主任,郝学义任自卫队长,郝荣广任青救会长。
年郝万雨任农会长,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贫农分得了土地,蒋匪大举进攻解放区,与敌人进行拉锯战。是年还乡团无故打死村民郝学行。年成立互助组,全村共建立5个互助组,郝学谦、郝万雨、郝秀善、王凤殿、郝忠信任组长。
年建立初级农业社。
年组建高级社,张集、曾楼、苗庄、西苑庄4个村为张集高级农业社。
年高级社改为张集大队。年郝良才任民兵营长,当选为全国民兵代表,赴京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并奖给半自动步枪1支,子弹发。
年铺修油漆路,硬化东西街、南北街自寓首向南直到王庄沟桥口的路面。
年对村庄重新进行规划,开通了东西街3条,南北街3条,主街成十字形。
年集资兴办了高压电,告别了煤油灯,打面、浇地用上了高压电。
年拓街,由原来的12米拓宽到25米,拆迁房屋余间,动用土方垫坑、垫路基2万多方,铺油漆路面宽12米,十字街长度近米,
同年进行南北街的农网改造,由原来的10米低压杆全部换成12米的高压杆,进一步促进了集市贸易的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
年建宽敞明亮的学前班教室4间,新做桌椅,使学前儿童彻底告别了黑屋子、土台子的年代。
年集资对农电进行大规模彻底改造,电费由原来的1元多下降到0.5元,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
建国前是单一的小农经济,使用旧式生产工具,产量不过斤,黄河三年两决口,多数农民逃荒要饭,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五六十年代,由单干到互助组,初、高级社。年成立人民公社,完成了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提高了生产力,加之兴修水利,农田划大方,沟渠路林统一规划,旱、涝、沙、碱综合治理,农业生产部分实行机械化,逐步普及农药、化肥的使用,小麦亩产量由原来的50公斤提高到公斤,棉花由不足50公斤提高到公斤,大豆由原来75公斤提高到公斤。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农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生产实行机械化,电灯、电话普及全村,部分农民购置客车跑济南、菏泽,大型翻斗车参加高速公路的建设,拖拉机、机动三轮车也进了普通农家。小麦由公斤提高到公斤,大豆由75公斤提高到公斤,棉花由原来的公斤提高到公斤。
村有4处银狐、紫貂养殖场,曾昭喜的养殖场规模最大,养大小貂、狐0只以上,又带动10多户家庭进行养殖。有4家养鸡户,张进礼养鸡上万只,日产蛋量余公斤。
年,村民陈新民、张新平、郝元俊等人组织建筑工程队,承建现代民房,有相当高的建筑水平。
部分村民在街面上开门市,经营烟酒批发零售、百货、日用化妆品、农机维修、洪炉、电气焊、服装加工,成立门市部,销售毛衣毛线,农药化肥,优良作物种子,还有饮食服务行业,洗澡堂3处,理发染发,新娘盘头,结婚彩照合影,全家福等,大小饭店七八家,给四方百姓提供优质廉价的服务,各种门市大小店铺星罗棋布。
建国前,该村文人郝学彬创办私塾小学,教书育人,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华民、李衍文在该村创办抗日小学,既学文化,又宣传抗日,郝学谦为学董。建国后,张习聚教小学,大小3个年级的学生在一个教室里上课,学生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安静的学习环境。
年,张集、曾楼、苗庄3个村合办张集完小,张传智任第一任校长,经白手起家、集资办学,年已发展到占地10余亩,一至六年级12个教学班的规模。
清末该村就有枣梆戏班,建国后又有大发展。民间艺人陈振坡于建国初期科班授徒学唱枣梆戏,收徒30多人,剧目有《蝴蝶杯》《珍珠塔》《踩仙桥》《天波楼》《五花马》等几十个剧目,与潘渡镇任屯村艺人同台演出,唱红了黄河南北,艺人张明新被戏迷送号"活焦赞",还有"扒了屋子卖了瓦,听张清河的《五花马》"的顺口溜。枣梆戏在当时比较有名。
年后又组织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以演枣梆戏为主,学唱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等,还有革命现代戏《血泪史》《审椅子》《三把镰》《红色联络站》等。张清河任宣传队队长,陈振坡、郝元良任导演,当时既宣传了毛泽东思想,又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建国前有老中医于道江在张集开药铺,治病卖药。他从医品德高尚,但局限于中药,很多病症要到外地求医。建国后,政府在张集设立了卫生所,以后又建立了卫生院,培养了大批的农村赤脚医生,设立农村卫生室,民医叶起忠就是卫生院培养的农村医生,还有菏泽医专毕业的青年医生陈文宝,自费在家庭开设卫生室,治病救人,二人都达到医师水平,四方病人来治病者络绎不绝。
年建立第一届党支部,陈振灵任支书,张明新任村长,秘密发动群众建立农会,组建抗日武装。年陈振灵调区工作,张来聚任支书,张明新任村长。年张来聚调区工作,张清河任支书,张明新任村长。年建乡,张清河任张集乡长,郝万存任支书,村长张明新。他们组织成立互助组,全村共建立5个互助组。年建立初级农业社,郝万雨任支书,张明新任村长。年组建高级社,张集、曾楼、苗庄、西苑庄4个村为张集高级农业社,曾庆秋任支书,杨守印任社长,郝忠福任会计。年曾广臣任支书,杨守印任社长,完成了由单干到集体化的过渡。成立人民公社后,高级社改为张集大队,曾宪浣任支书,郝忠福任大队长。年郝忠福任支书,李占莲、张清河先后任大队长,朱衍信、曾昭瑞先后任会计。在任期间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恢复经济,顺利度过三年困难时期。年整党建党后,郝忠福任支书,张清河任革委会主任,朱衍寅任副支书,曾昭瑞任会计。年郝忠福调公社工厂当书记,张清河代理支书,朱衍寅任革委主任,张锁银任会计。年朱衍寅任支书,曾成聚、张守武、张锁银先后担任村主任,朱以立任会计。在任期间,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沟、渠、路、林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并集资买泰山25拖拉机2台,打深机井1眼,从此开始了农业机械化,粮食单产由50公斤提高到公斤。又组织副业组搞服装加工,开饭店、馍房、经销石灰、兴办林场,副业组人员达到40多人,一度搞得红红火火。年张锁银任支书,郝忠俭、郝元军、郝为建先后任村委主任,张进彪任文书。在任期间进一步完善了生产责任制,建造蔬菜大棚、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四二式麦棉套种,大大提高了农业复种指数,增加了人民收入。年郝为建任支书,张连臣、朱道军先后任村委主任,张进彪任文书。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
整,大搞种植业,增加农民收入。年郝为建任支书,主任张连臣,文书张进彪。下设村民小组、民主理财小组、村民议事会和红白理事会。
人物
郝元善(—)革命烈士,郓城县县大队,年12月牺牲在郓城县肖垓。
郝元朝中国人民解放军徐州工程兵指挥学院院务部部长,正师级,大校军衔。朱衍文南京军区第12集团军营房管理局局长,正师级,大校军衔,已离休。
朱昌茂南京军区后勤部储运处处长,正师级,大校军衔,已离休。
郝秀良菏泽市监察局副局长,正县级。
张清才郓城县黄河河务局局长,副县级,已退休。
郝元柱曾任梳洗楼乡党委书记,已退休。
曾昭喜生于年,高中毕业,于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投资30万元创办了张集养狐场,曾昭喜任场长。年该场占地面积8亩,拥有固定资产50余万元,养狐狸2个品种,即银狐、北极狐多只,另养有东北乌苏里貉、貂等品种。以上品种繁殖余只,年创利税30余万元,产品远销河北、广东等五、六个省份,曾昭喜干事创业,富于开拓精神,有养狐情趣且精心研究,在这方面颇具专长,他不仅是郓城县养殖协会副会长,而且还是鲁西南养殖协会理事,中国农学会特产养殖学会会员。大搞种植业,增加农民收入。
-end-
各村史发布中,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