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同步悦读"免费订阅
春秋三河■潘小平
鱼跃鸢飞巢湖岸-01-明日立春,离辛丑年春节,没有几天了。
年2月2日上午,我从合肥金寨路高速路口上了高速。已是“五九六九,河边看柳”的节气,树梢泛起了淡淡的鹅黄,田野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绿色。庚子年已近尾声,风渐暖,虫始振,万物俱在等候,那惊蛰到来的一刻。往年的这个时候,路上的行人渐多,车辆也渐渐稠密,有一种急景凋年的味道。今年受疫情影响,很多人不打算回家过年了,路上明显的车少人稀了许多。
远望江淮丘陵如涛如涌,不时有“三河古镇”的大幅广告牌一闪而去。在史前漫长的纪世里,江淮大地经历了多次高山为谷,深谷为陵的古地质演化,高速行进在“淮阳古陆”的构造单元之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丘陵岗地美丽而流畅的倾斜度。
三河所在的肥西县,居江淮之间,滨巢湖西岸,临肥水西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江淮分水岭横贯县境中北部,形成丘陵起伏、岗冲相间的地貌。东南为巢湖盆地,湖河沿岸有狭长的冲积平原,而三河古镇,就坐落在这一片冲积平原上。
从严店出口下了高速,直接就拐上了合铜公路。是近年来才兴起的高等级道路,限速80公里。但沿途村庄密布,隔一段就有限速40公里的标志出现,速度上不去。时有老人骑着三轮车,缓慢地穿过公路,到对面的集市或是田野去。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也有的是老两口一起,几乎看不见年轻人的身影。冬已经是很深很深了,深到即将远走,村落格外安详,大地格外简净。薄薄的雾气笼罩着原野,虽是晴日,却不似平原的朗晴。
巢湖周边地区,冬阳总是带上些雾气和水汽。
上派至三河的路公交车,一路相伴而行。路公交车每10分钟一班,停靠点上,候着的多是些妇女和儿童,穿着都很鲜丽。上派是肥西县城所在地,古为合肥通舒城、安庆的干道,往来商旅络绎不绝,很早就形成了市镇。年,清康熙二十一年,省城安庆通往庐州府的官道上,设有派河驿,有驿马55匹,马夫35人;合肥至六安的官道上,设有官亭铺,至今留下了官亭的地名。但直到年,新中国建立之前,上派也仅是一个数百人聚居的小集镇,只有一条街道,即今日之中街。年,派河上建成了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合安公路由街北穿过,公路两侧这才逐渐建起了商店、饭店、机关、学校,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而那一时期的三河,则早已是巢湖西岸最大的港口和水陆要冲,商旅如云,屋宇连绵。早在《左传》里,就有了关于它的记载,那时的“三河”被称作“鹊岸”,它的第一次亮相,是在昭公五年“冬十月”,是因为吴楚在此一战。
昭公五年是公元前年,那一年孔子十五岁,“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那时的孔子,还是一个少年。那一年发生了很多很多事,其中,包括吴楚鹊岸之战。
在后面的叙述中,将会出现关于这场战争的描写。
肥西交通,旧时以水路为主,东南一带巢湖及丰乐河、派河沿岸的水路极为发达,三河因处在丰乐河与杭埠河的交汇口上,上通大别山区,下通巢湖和长江各港,水路更加便捷。早在年,就有了三河至合肥、芜湖、巢县的水路客运航线,私营瑞丰泰轮船公司、芜湖的齐鲁、海豹、久安、濡需坞、韩信、明发、大元、信昌、海啸等私营客轮,均驶经巢湖到三河停靠。所以虽说旧时,合肥至西南各乡有2条官道,20条商旅大道,但通往三河的旱路却仅有一条,即自中派河起,经严家店、大慈桥、双枣树、三十岗、神灵沟、双港桥,最终抵达三河街。
“双港桥”又名“双眼桥”,今天已经没有人知道它了。
时光如流水,漫过了很多古道、古渡和老桥。
肥西历史上有90多个渡口,中派河、下派河渡口,都是清末设立的跑信渡口,直到20世纪末年,仍有行人过往。在明清时期的10个老渡口中,三河古渡最大,连接丰乐河两岸,在年代,平均每天渡人余人次,逢年过节则上万人争渡。一直到年10月,三河大桥建成后,三河渡口才逐渐衰落下来。
巢湖西岸气候温润,虽说是在冬天,风并不凛冽。在合铜路上行驶10公里后,转入S省道,展眼就来到了三河地界。“千年古镇”的巨幅广告牌,也愈加密集了,隔不多远就竖有一块。近十年来,三河古镇的名声越来越大,旅游的业态也愈加成熟。太阳渐渐升高,水汽和雾气却不见散去,树木、街市与河岸人家,俱在氤氲之中:三河古镇到了。
-02-三河镇在年前,还是湖中的一个高洲,距离湖岸11.5公里,地名“鹊渚”的“渚”字,即由此而来。据《尔雅》《释名》《说文》三籍并释:“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沚。”而这个湖中的高洲,不断地靠向湖岸,据《庐洲府志》记载,三河镇在年以前,还仍然是河流入湖口的一个小沙洲,而到了年,短短50年时间,它的位置就已经远离湖滨,今天,三河镇距离巢湖湖岸,更是达到了15公里左右。
平均每10年推进米,这样的填淤速度,让人难以置信:原来沧海桑田,并不需要多少时候。
因此说到三河,必得先说一说巢湖。
关于巢湖的地质成因,专业而复杂,因此在这里也不打算多说。据地质学家考证,巢湖是由于地层局部陷落潴水而形成,为典型的构造断陷湖。初期形成的巢湖湖盆,西近六安双河镇,北抵今天的合肥市,南与庐江县白湖相连,面积超过平方公里,约相当于现在10米等高线的范围,比我们今天看到的巢湖,要大得多。后来,由于湖盆内不断接纳杭埠河、丰乐河、派河、南肥水等带来的大量泥沙,同时还要承受湖区周围山洪挟带的大量泥沙,湖区不断被充填淤塞。堆积填淤的泥沙,主要来自巢湖的西部和西北部,所以从湖盆的面积上看,西部也萎缩得最快,最显著。这也是巢湖西部水浅,东部水深的原因。
目前,巢湖的主体仍有不均衡缓慢下沉的趋势,如北岸中庙一带,已北移数百米,原先沿岸的村庄和农田,都已隐没在涛涛湖水之中;而南岸却还在缓慢地上升,湖岸线蜿蜒而曲折。关于这一点,从湖盆内河三角洲的发育就可以看出来,而三河镇,恰恰是巢湖内河发育出来的三角洲。
据康熙《庐江县志》:“巢湖,港汊三百六十有四。”光绪《巢湖志》:“巢湖,亘一百八十里,周回约五百里,港汊大小三百六十,为淮西巨浸。纳众流,下注入江。”巢湖地处皖中,属长江左岸水系,来水面积平方公里,其源远至英、霍二山,流域西北以江淮分水岭为界,东濒长江,南与菜子湖、白荡湖、陈瑶湖及皖河流域相毗邻。湖区水面平方公里,岸线周长公里,东西水面最长55公里,南北均宽15公里,流域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巢湖水系的主要支流,发源于大别山区,自西向东流注,经巢湖由裕溪河及裕溪河支流牛屯河进入长江,周边有无数溪流呈放射状注入。
因此,地方史志所谓“港汊三百六十有四”,绝非虚指。虽然最近这一百多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淤塞、改道、疏浚、归并,巢湖河汊的总数在逐年减少,但直接流入巢湖的较大支流,现仍存34条。
巢湖东依滔滔长江,西望莽莽淮河,怀抱巨浸十川,坐拥千里沃野,百峦星布,溪流纵横,而有四季分明,水丰土腴,人杰物阜之禀赋。巢湖水系的主要河流,发源于大别山区,集水面积大,河道流程短,比降陡,汇流快,其中与三河密切相关的河流,是杭埠河与丰乐河。
-03-据肥西县史志办主任马骐考证,“三河”之名,首见于《大明一统志》十四卷“庐州府”:“三河,在府城南九十里,其源有三,合而为一,入巢湖。此后,关于“三河”的记载渐多。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三河镇会庐江杭埠水、舒城城下水、桃溪水曰三汊河。”《通志》:“三河镇外环两岸,中峙三洲,而三水贯其间,故曰三河。”而后世典籍如《古今地名大辞典》等,也多采用此说。
今考三河之水,主要是丰乐、杭埠二水在此汇合。而三河之得名,也主要是因丰乐、杭埠、小南河贯汇其间,因此这三条河对于三河来说,至关重要。
杭埠河是大别山东部,巢湖水系最重要的河流之一,虽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名字却并不古老。是年,新成立不久的舒城县人民政府,以下游流经的重要集镇杭埠镇而命名。而在此之前,这条河清代称巴洋河、七里河、前河、天河,更古老的时候,它叫鹊渚河、舒水、龙舒水或南溪。
杭埠河发源于岳西县境内大别山的猫耳尖,以晓天河为主源,自西南向东北流经舒城县龙河口、马家河口至将军垱,下经庐江县境广寒桥于王四六渡下,在大潭湾与丰乐河合流,汇新河入巢湖,全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杭埠河支流众多,沿途纳入晓天河、五显河、胡家河、九井河、朝阳河、曹家河、河棚河、龙潭河、南港河、清水河等等。流域西北接江淮分水岭,东北邻派河流域,南与菜子湖、西河水系相连,地跨安庆市岳西县,六安市舒城县、霍山县和六安市区,合肥市肥西、庐江两县。
因沿途流经晓天镇、山七镇、梅河镇、马河口、千人桥、杭埠镇、三河镇等商贸重镇,杭埠河自古就是一条黄金水道。上游晓天镇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就形成了集商铺和民居为一体的沿河街市,晓天老街青砖灰瓦、雕梁画栋,至今古韵犹存,是皖西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徽派古建筑群。杭埠镇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地处杭埠河下游冲积平原上,农业成熟,物产丰富。年,李鸿章家族所经营利济轮船公司的轮船,从三河港起航,杭埠河里出现了木帆船和机动船百舸争流的场景,两岸为之轰动。
汇流三河的另外一条河流,是丰乐河。丰乐河是肥西与六安、舒城的界河,源于六安横塘岗的豪猪岭,经张家店至双河流入肥西县境后,始称丰乐河。当然,是因为流经丰乐镇的缘故。从三河上溯15华里,就是丰乐镇,年夏,我在巢湖周边县区做田野考察时,曾到过那里,但印象模糊了。是一个古镇,历史上曾有“金波浴日、圣境钟声、柳林晓雾、虎嘴塘荷、大柏竹林、梨园春色、长塘凉亭、长屋粮行、萧桥夜月、古张舟火”等十大景致,但今天,也都已了无痕迹。湖北省的钟祥县,也有一个丰乐镇,也有一条丰乐河,也是因河水灌溉,“岁赖以丰,予民以乐”,取名“丰乐”。中国叫“丰乐”的地方还有很多,农耕时代以“丰”为“乐”。肥西的丰乐河古称桃溪,在我以往的叙述中,被我称作“丰乐水”,我喜欢“水”的表述。在中国的文化地理中,凡是叫“水”的河流,都很古老,比如“河、淮、汉、洛”,比如“泗、沭、沂、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河”,是指黄河。
丰乐河其源有三,均出自六安县境:北支称思古潭河,源于小椿树岗,东南流;中支称陈家河,又名张店河,源于凤凰台驻马尖和横塘岗的豪猪岭,东流,至双河镇纳北支思古潭河东流至龙咀;南支称张母桥河,又名小界河,源于大山寨骑马岗,东北流,至东河口汇嵩寮岩托儿岭自西来之水,东流经南官亭,穿将军山渡槽至龙咀。三支于龙咀会合,以下为丰乐河本干,过桃溪大桥后,经新仓、三河于大潭湾汇入杭埠河,合称新河,东经新河口汇入巢湖,全长.5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为巢湖第一大河。
丰乐河上游河床窄,中游多浅滩,枯水季节常要靠筑坝蓄水通航。年,肥西县组织了20万民工,投资10万元,疏浚丰乐河三河至新河口门14公里航道。年,国家投资10万元,再次疏浚三河至新河口门航道。年11月,省财政投资20万元,省港航工程处疏浚大队用吸泥船,疏浚新河口门航道米,宽30米,深2米,并在口门航道右侧抛石2万吨,筑成米长的石坝,防风、防浪、防流沙,以保障全年通航。
丰乐河桃溪以上古河道,宽不过30—50米,河床狭窄曲折,有“九里十三弯”之美,春来夹岸桃花,灼灼盛开,有着古文化的隐秘含义,意象丰饶。桃溪以下河床,经年退建后,口宽扩成—米,河道也裁弯取直,少了些回环弯曲。社会总是要发展,生活总是在变化,今天的桃溪,虽不复有“九里十三弯”之美,但洪水灾害少了,航运也更加便利了。
好在今天的桃溪古镇,基本保持了不移不改的古朴风貌。桃溪长街上,依旧是年前的石板路,依旧是旧板壁、旧排门、跨街骑楼,生满苔藓的老墙上,写满了岁月。可惜的是,南门拱卷式的城门楼被拆除了,刻有“桃溪古渡”四个字的石匾,以及城楼下的古驿道、古渡口,也都湮灭不见了。
若是还在,该有多好。
丰乐河中下游,发育出了好几个经济重镇,自上而下,依次为桃溪、丰乐、三河三镇,从地理位置、商业贸易和连通作用上看,三河当为三镇之首。
最最重要的是,三河作为历史古镇,其古街、古巷、古桥、古渡,包括悠长的生活方式和历史风貌,保存得都十分完好。
至于小南河,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中,会重点说到。
-04-出三河镇南过老桥,随即跃上杭埠河大道,即今著名的滨湖大道。丰乐河流至三河镇,汇杭埠河水,合称新河,东流经新河口入巢湖。我们现在走的,就是新河入湖的这条线路。
天有些阴,有些许的雨意,在暮色即临的深冬季节,湖岸安静而萧瑟。是年1月23日的傍晚,天空欲雨不雨,湖上烟云迷蒙,洇染出水墨画的意境。一同前往的两位作者,方圣和艾克发,都是当地人,对这一带都很熟悉。据他们说,过去新河至巢湖一线,村落密集,商家密布,招幌招摇,15华里逶迤繁嚣。这几年,经新农村建设和湖岸迁建工程,沿途村庄都建成了居民安居点,白墙灰瓦的二层小楼,如景如画,整洁划一。沿湖的很多自然村落都消失了,包括方圣的老家仓拐村,湖光、滨光安居点的村牌,于窗外一闪而过。
据方圣说,他小时候常从仓拐坐船去合肥,我们前面就说过,早在年,就有三河至合肥、芜湖、巢县的客运航线了。三河说是说三面环水,实际是四面皆水,北杭埠,南丰乐,旧时到合肥都是坐船,一般人不走旱路。上午11点钟有一班轮船,下午总要5点以后,才能驶入南淝河。是在合肥小东门一带的水码头,今天的屯溪路桥附近上岸,而此时的庐州城,往往已是万家灯火。
雾有些大,时谚有云:“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今冬却几乎无雪,尽管天一直雾着。杭埠河原自王世六渡分洪,入三河镇与丰乐河汇流成新河下巢湖,河道弯曲狭窄,行洪受阻,两岸舒庐江、肥西常常受灾,尤以三河为重。年省政府批准治理杭埠河规划,自王世六渡开新河道撇开三河镇,经汪家圩至大潭湾与丰乐河汇流入新河,新河大潭湾至巢湖口长10.2公里,两岸退建—米,通过流量由原立方米/秒,加大到立方米/秒。年11月,肥西组织全县52个公社7.2万民工“出河工”,退建老堤,筑建新堤,在新堤和沿湖老河封口处,兴建老虎、房玥、湖光、汪大沟、仓拐、渔滩、滨光、东安、大兴、五合等10座防御闸。三河镇区按照防御年洪水位,兴建了防洪墙,墙长米,墙顶高程13.7米。三河镇内的穿街分洪道进口因此被堵实,出口改建涵洞,减轻了三河的防洪压力。但船只也从此不能进街,老河的活水变成了死水。
年1月,巢湖水位下降,三河水上运输社又组织本县及合肥、舒城的船民多人,冒着严寒,对丰洲圩、新河口门进行了人工疏浚,以保证严寒枯水季节正常通航。现在,丰乐河自双河经桃溪、新仓、丰乐、三河入巢湖的45公里航道,达到了4级标准,可航行吨级船只。
杭埠河道重开老龙坝,使之直下巢湖的最大好处在于,封堵了三叉河原有出水口,使三叉河两岸三十二联圩、滨湖联圩连成一体。
-05-肥西东南巢湖沿岸及派河、蒋口河、丰乐河中下游的河湖平原,面积广达平方公里。这一带地势低平,海拔高度在15米以下,西北面岗区向湖盆倾斜的畈区,自15米降至10米,其下为沿河湖洼地,高度10——7米。这里原为巢湖淹没区,因河流泥沙淤积,逐渐升出水面,经做埂围田成为连片的圩区。
环巢湖公里湖岸线,分布着大大小小数以百计的圩口,其中最大的圩口,是位于巢湖南岸,庐江县境内的同大圩。同大圩与三河镇,仅一桥之隔,这也使三河有“装不完的三河”之名。同大圩总面积平方公里,耕地10.7万亩,外河圩堤总长89.6公里,内含子圩36口,外圩8口,素有安徽粮仓之美誉。
作为巢湖境内最低洼的圩口,同大圩自年以来,从未有过溃破。在上世纪年的时间里,年、年、年、年分别发生过几次特大洪水,同大圩一直安然无恙,创造了安徽全省范围内圩口安全度汛跨度最长的纪录。
肥西的圩田,基本分布在派河、蒋口河、丰乐河和杭埠河下游及巢湖沿岸,当河水携带大量泥沙进入巢湖时,因流速变缓而形成湖滩,湖滩又在不断的围垦中,演变成一片片圩田。巢湖圩田起于三国,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在明清以前,这一带仍地广人稀,不必花大力气与水争田,圩田开发有限。到了康乾年间,随着社会的相对安定,朝廷的休养生息政策逐步落实,巢湖人口开始迅速增长,巢湖流域围湖造田的步伐开始加快。据《安徽通志稿?水工考》载,同大圩最终联成,于清道光年间,堤长余丈,“捍御巢湖山洪水”,垦田4.5万亩。而既被称作“圩”,就意味着地势低洼,整个巢湖地区,最低点在哪里呢?在同大圩。同大圩中心一个叫“同大补”的地方,海拔仅5.6米。有一副圩联这样描述:“柳影下河鱼上树,槐荫当道马登枝。”当时,同大圩内的很多小圩口,圩埂年久失修,如沙圩、盛安圩等等,圩田多成泽国。饱受水浸堤溃之苦的各圩圩民,在圩董的通力合作下联成一圩,定名“同大”,取同心同德、同舟共济之意。
咸丰年间,杭埠河下游20多里淤塞地段全部围垦成圩,民国15年,为保同大圩,兴建老龙坝,改新河水进三汊河入巢湖。建国以后,杭埠河下游三角洲湖滩被围成灵台、凤州、龙兴等圩,约6平方公里。后来又陆续圈进了后湾、私林沟、紫荆等圩口。以南河为界,北部的44口小圩,于清代道光、光绪初年,先后联成同大圩;南部的20口小圩,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联成石大圩,众圩合联,一点点扩大,一点点巩固,才形成今日同大圩的规模。
一直以来,三河都是巢湖流域著名的大米集散地,就是因为与同大圩一河之隔。三河历史上有粮行砻坊多家,大米年吞吐量1亿公斤,外运量占巢湖各港之首。旧时生产水平低下,粮食亩产仅75—公斤左右,棉花(皮棉)亩产仅5公斤左右,油料生产仅25—50公斤左右。民国时期,因水路运输之便,肥西境内大小集镇皆有米市,但重要的粮市多在丰乐河与派河两岸。三河粮行大米的主要来源,是以三河为中心三、四十华里之内的圩田及沿丰乐河、杭埠河一线上行到桃溪、山南、双河、六安、张店一带产粮区。米的销路有芜湖、南京、镇江、常州、无锡、扬州、上海、杭州、南通等沿江和通水路城镇,部分销往潮州、广州等地,年销米量在2.5亿公斤以上。年至年,芜湖、南京、镇江、常州、扬州、无锡、苏州、南通、上海等沿江城市粮商,每年都要到三河收购大米。因丰乐河上游各集镇,粮斗大于三河,而三河粮斗又大于沿江城镇,商家均有利可图。
说到三河,人们最常引用的一段话,来自于清嘉庆《合肥县志》:“三河为三邑犬牙之地,米谷廪聚,汇舒、庐、六诸水为河者三,河流宽阔,枝津回互,万艘可藏。”当年,小南河下常年停靠五六百艘大木船,大船可载七八百石。丰乐河、杭埠河通过小南河黄金水道,将方圆几百里的山货、水货、瓷货、窑货、稻米、丝绸、竹木、红糖、煤油、日用百货等,源源不断地运达三河,再经三河港转运各港。那时的三河,家家前门为市,后门为港,据年的统计数字,仅大米一项,三河年平均输出量就在万石左右。
-06-同大圩的前身,叫做“晒网滩”,原湖湾所在的杭埠河、白石天河沿湖三角洲,为巢湖的四大湖湾之一。同大圩始建于三国时期,相传曹操在巢湖训练水军时,为筹粮草,在此进行了大规模的屯田,史称“江淮屯田”。同大圩内有一个帽子墩,是曹操屯田的标志,传说曹操决定在晒网滩上“筑土作围以绕田”时,下属们很是怀疑,曹操遂令兵士用头盔装土,倾于滩涂之上,很快就垒成一座小山似的土墩。曹操站在土墩上,豪情万丈道:“寡人八十万雄兵猛将,一人一抔土,也能把湖滩圈成一圩!”所以此地有民谣:“曹操兵马一片云,帽子装土倒成墩。三天三夜箍一圩,围湖造田阴后人。”圩田造成后,曹操在同大圩附近建了“上仓”、“下仓”、“新仓”等数座粮仓,这些地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同大圩内的很多小圩口,都是始围于曹魏,与曹操屯田有关。
巢湖是长江北岸的军事要地,历代兵家认为,北方军队南下由江淮之间渡江,要道有二:一是江苏浦口,一是巢湖。巢湖水系延伸覆盖整个皖中地区,形成江淮水网,上接淮河,下通长江。因此南可截长江,北可控合肥,左与大别山形成犄角之势,右则威胁南京。所以清末李鸿章才说,“全皖之险为湖。”占据巢湖,即可对长江中下游构成威胁;由巢湖南下长江,可跨江南进,可顺流而下,可溯江西征,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在割据于淮北的群雄被消灭之后,曹操开始了他统一南方的战争。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年,曹操亲率83万大军从洛阳出发,南下征伐孙吴。由是魏吴两国,在巢湖一带发生了多次激烈的争夺,曹操也因此四次亲临合肥,部署对吴作战。这之后魏吴双方在巢湖水域,展开了长达8年的拉锯战。如诸葛亮《后出师表》所言,因东吴水军长于水面作战,终使“曹操四越巢湖而不成”,最后不得不退守到庐州城内。
有必要具体交代一下,曹操的“四越”巢湖:一越巢湖在建安十四年(年),曹操赤壁败北后,重整旗鼓,再度马踏江淮,拉开了四越巢湖的序幕。据《三国志》记载,这年3月,曹操开始在他老家亳州制造战船,训练水军,还亲自到合肥前线视察,随后命张辽、乐进、李典等镇守合肥,出征巢湖。因赤野遍地,百姓流离,粮草难以筹措,军队无法立足,加上瘟疫流行,战斗力减弱,最后劳师10个月,无功而返。
二越巢湖是在建安十七年(年),曹操平定关中后,解除了西顾之忧,遂决定对孙权用兵,出兵前先写了劝降书。据《三国志》记载,是年春,曹军的一支部队,夜间偷渡到巢湖的一个沙洲之上,被孙权军队所包围,0多人被俘,数千人溺水而亡。据说著名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次。
三越巢湖是在建安十九年(年)秋七月,曹操为了夺回失地,再次领兵亲征巢湖。可是在征途中,曹操的重要谋士、尚书令荀攸突然病故,让曹操很悲痛。不久又后院起火,传来夏侯渊占领陇右的消息。万般无奈之下,曹操只得放弃南征,转师陇右,夺取汉中,以巩固后方。
四越巢湖在建安二十一年(年)春,曹操占据汉中后,回到邺城,被封为魏王,加之上一年张辽大败吴军于合肥,曹操雄心再起,于当年冬天誓师南伐。次年正月,曹操进军至居巢,二月,大败东吴军队于濡须口。孙权派使者求和,双方达成协议,曹操引军北还,留伏波将军夏侯惇屯驻居巢;孙权则留平虏将军周泰驻守濡须口。由于不久曹操即病逝,四越巢湖就此结束。
清人有诗曰:“东关西关两隘口,曹家孙家划界守。虎斗龙争四十年,此地终为阿瞒有。”当年曹操40万大军驻兵仓头,直接威胁东吴政权。仓头位于庐江东北部,面积6.2平方公里,北接辽阔的巢湖水域,东与槐林古镇隔河相望,巢湖、兆河把仓头紧紧环抱,造就多亩圩田沃土。仓头一带一马平川,盛产稻米,曹操将其视为提供军粮的头等粮仓,故称“仓头”;附近碾米的地方,称做“碾头”;今张广行政村的三个自然村,是曹军的军营和屯田之所,分别称“东营村”、“西营村”和“军田村”。
但也有人说,“仓头”是因李鸿章家族在此建粮仓而得名。
曹操在巢湖西岸,留下的遗迹很多。有确切的文字记载,曹操与孙权军队曾对峙于庐江的金牛山,曹操屯兵金牛后,还曾在此建“安城”,造成金牛山一带“辐辏十里”,市井繁荣,而金牛就在三河附近。
巢湖的支流兆河,原名操河,据清《巢湖志?河汊》:“皂河为人工河,在巢县马尾河内,相通可十里,为曹操所开,水入巢。”庐江矾山镇境内有“失曹岭”,因曹操在此走失而得名。岭下有一条小河,源出矾山、钟鼎山,北流经矾山镇和龙桥镇,在龙桥镇的夏家咀附近入黄陂湖,长约9公里。据传当年曹操在此,也曾与部将失散,因此得名“失曹河”。
巢湖与曹操有关的,还有位于庐江西南柯坦镇的柯坦河。柯坦河古名曹王河,相传三国时期,曹操率领83万人马浩荡而来,于江东沿岸设防,将大营设在了城池埂,即今柯坦镇。柯坦一带有山有水,交通便捷,土地肥沃。他命令士兵一方面筑城以固阵地,一方面筑埂以兴水利,一方面蓄柯坦河水以训练水军,运送粮草。王跸山、马槽山、牛王寨、老和尚包、百花寨、轿子顶、龙池山,处处有他屯兵放马的痕迹,留下了古埂、城池埂、大城坂、曹王庙、饮马池等与之有关的地名。
三国时期,这一带是魏吴拉锯战激烈争夺的地方,因此曹操留下的胜迹颇多。
-07-年夏秋的环巢湖田野调查,主要是沿西半湖进行,以感受芦荻的丰茂和美好。在巢湖水面阔达多平方公里,被称做“江淮巨浸”的年代,它漫长而曲折的岸线蒲苇丛生,栖息着数以万计的鸥鸟。巢湖曾是一个生物组成多样性、营养结构多层次性、生态环境稳定和谐的天然湖泊,“低昂乱荷芡,明灭几葭苇”,据光绪《庐州府志》载,巢湖多鸿雁、鸬鹚、野凫、鹭鸶;有天鹅、淘何、黄鸭、鸳鸯;多菱、多芡、多藕、多莲、多芰,“芰”指多角的菱角,“淘何”不知是一种什么样的水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女词人李清照的名句,由此我们知道,鸥鹭栖息的地方,广生莲藕。巢湖民间,历来有“花下藕,薹下韭”的说法,所谓“花下藕”,是指农历六七月间,荷花盛开的时候,花下所结的嫩藕。此时的藕白皙玉润,脆嫩无渣,淀粉含量很少,是藕在一年之中食用最佳的时令。
从三河古称“鹊渚”、“鹊岸”等名来看,这一带为众多鸟类的栖息地,而滨湖湿地上分布的芦苇、荻、蓼等挺水植物,为鸟类提供了充分的隐蔽场所。加上浅水区又是小鱼、小虾、螺、蚌、水生昆虫等较为丰富的地方,可供水鸟摄食,因此三河周边的树丛和洼地上,时有水鸟起落。在富有水草和挺水植物的浅水中,也常见有小鸊鷉活动,偶而会有一只两只白鶺鸰和小翠鸟,从身边飞过去。没有看见野鸭,虽然资料显示,巢湖湖区有大量鸭类的存在。冬季湖区的水面上,还会云集大量的红咀鸥和银鸥,它们将在此越过漫长的冬季。
巢湖盛产鱼虾,水生植物高达种,可供鸟类生息和繁育。巢湖鱼类资源丰富,长年栖息着94种鱼类,主要有梅鲚、银鱼、鱼白、鲤、鲫、鳊、青、草、鲢、鳙等,构成了巢湖鱼类的主体。银鱼是巢湖鱼类中的“皇后”,又有大小之分,大银鱼俗称面鱼,无鳞无肠,洁白如银;小银鱼古人称做“白小”,长不到一寸,晶莹如雪,通体透明。杜甫诗:“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古代的一寸,相当于现代的2.3厘米。明人叶善守诗:“风定湖水平,风生湖水活。波浪起银花,趁风扬帆出。”巢湖丰富的鱼类资源,造就了“吃在三河”的夸耀。
雨就要落下来了,但仍是欲雨不雨,给人一种雾蒙蒙的感觉。柳树都枯了枝叶,如铁铸一般疏朗,完全没有了春季的缠绵与婀娜。晚上5:30分左右,我们的车子跃上了杭埠河大桥,抵达巢湖岸边。是一座时尚感极强的现代化桥梁,位于杭埠河下游入巢湖河口米处,桥型为独塔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桥梁全长米,投资约2.2亿元。环巢湖大道全线贯通后,从三河20分钟即可到达中庙。偶有年轻的自行车一族,身着鲜艳的服装,携带着城市的气息,呼啸着从我们的车边疾驶而过。
(未完待续)
延伸阅读——
潘小平|黄昏
潘小平:路人谁识赤阑桥
潘小平:多从姚公庙前过
编辑部的故事|周旗:惊鹊与鸣蝉──潘氏小平素描
(本文配图选自网络)作者简介潘小平
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长、安徽大学兼职教授,有《季风来临》《北方驿站》《前朝旧事》《读书的女人不会老》《无用之用》等散文随笔,报告文学《一条大河波浪宽》及长篇历史小说《翁同龢》、长篇现实题材小说《美丽的村庄》(合作)出版。近年来开始由散文随笔转向小说创作,有《偶然事件》《少男》《扁豆花开》《雪打灯》等中篇小说发表并被权威选刊选载。广泛参与电视策划与创作,希望通过现代传媒手段,将精英的理念传达给大众。担任《皖赋》《潮起江淮》等近集纪录片、专题片撰稿,多部电视连续剧编剧,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专题奖、中国优秀纪录片奖、安徽“五个一”工程奖等。已发表论文、散文、纪实文学、影视文学、小说约万字。
《同步悦读》是一个面向全球发布的新时代微媒体。每日更新,主推原创,分享精品;不唯纯文学,只重悦读性;读好文字,听好声音,欣赏有魅力的音乐。年6月2日被搜狐网站正式列入合作伙伴,发表在同步的作品,除微刊阅读外,同时拥有众多的网站读者。?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