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文蕾
来源
青岛新闻网视点团队
近日,时隔四年二次IPO的青岛征和工业终于打开了A股的大门,即将登陆深交所中小板,成为今年以来青岛辖区第9家IPO过会企业。
这意味着,平度有望迎来首家境内上市公司。征和工业以多年的积淀与发展,由原先车辆链系统和农业机械链系统两大产品进一步拓展到了工业设备链系统领域,已成为国内的行业领先企业。
征和工业仅是青岛县市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可以看到的是,青岛县市的工业力量在迅速崛起。今年11月13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论坛发布了《中国县域工业竞争力地图》,并揭晓了年“中国工业百强县”等榜单,胶州市和平度市荣登榜单。实际上,这两个县级市已多次上榜,这是青岛市郊工业蓬勃发展的有力体现。
青岛市郊工业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青岛的工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实现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的历史性跨越,也实现了由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单一向工业基础显著增强、技术水平稳步提高、门类逐渐齐全的改变。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年,青岛市工业产出总量突破百亿元。“十三五”期间,青岛经济进入中高速平稳增长,工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发展,青岛连续两年入围全国工业稳增长和转型成效明显的城市。
工业是青岛市经济的压舱石,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十大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的家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1亿元,同比增长12.4%,较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快8.4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增速提升7.3个百分点。
纵观近年青岛工业的区域布局调整状况,步伐加快、优势增强,以及市郊工业迅速崛起,是明显的特征。青岛的工业格局正具备全新的面貌。伴随青岛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青岛市市郊经济优势明显。早在年,分布在胶州、平度、莱西、即墨、城阳、黄岛三市三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便占到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88.9%。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何映昆曾称,近年来我国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成效明显,呈现出以下特点:
县域工业对全国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在增强;产业结构的调整成效明显,传统制造业升级改造步伐加快,新兴产业孕育发展;产业园区成为县市工业的重要载体;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落实有力促进了县域工业水平的提升。
那么,作为连续多年入榜“中国工业百强县”的平度和胶州,是靠什么走好各自的工业路的?又是如何体现上述特征的?
平度,靠什么成为青岛未来工业化主战场?
去年10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清宪到平度调研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社会治理、乡村振兴、企业发展和秋冬严打整治等情况时,曾强调:平度是青岛未来工业化发展的主战场,要主动融入全市开放发展大局,以更加开放的视野谋划未来。
不论是当下发展还是未来潜力,平度都是一个很被看好的县级市。地处青岛、烟台、潍坊三大城市的中心,平度制造业发达,商贸繁荣。
而能成为一个工业主导的城市,与平度自身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关系密切。这里的资源总量可占青岛市资源总量的70%,矿产种类有30多种,铁矿、石墨、岩金是其优势资源。
要做青岛未来工业化的主战场,工业布局方面可体现平度的这一雄心。
与上述何映昆提及的县域工业特征呼应的是,近年来平度着力开展园区提升专项行动,重点园区带动家电电子、食品加工、特色化工和机械配件等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开发区坚持产城融合,围绕争创国家级开发区,盘活存量、做大增量、优化总量。新河、南村这两个城市副中心也形成了各自特色:新河重点围绕新河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不断完善着精细化工产业链,正在全力打造青岛西北生态科技产业新城。南村则重点发展电子家电、信息技术,打造全国白色家电产业第一镇;临空经济北区大力发展航空配套、临空制造等产业,形成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
平度经济由传统业态向新兴业态转变,形成的机械制造产业、电子家电产业、食品饮料产业、化工橡胶产业、纺织服装产业五大产业集群,正迈向高端化、基地化、品牌化,延伸了青岛的经济,以实力证明了自身能承托起青岛未来工业化主战场这一重任。
近日刷屏的另一件大事是潍莱高铁的开通,这不仅仅让平度加入了高铁“朋友圈”,告别无高铁的历史,更为正在致力于打造青烟潍城市群会客厅和青岛辐射带动半岛一体化发展桥头堡的平度增添了有力“砝码”。
高铁的开通令平度从铁路的边缘和末端,蜕变成为胶东半岛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城市。汇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平度正吸引着胶东半岛的人口流向这座城市,其工业发展必然会被这一利好影响。
胶州,抓机遇,亮出特色产业新名片
另一县级市——胶州,其工业实力也不容小觑。当年的工业“白纸”,凭着闯劲儿,已然色彩缤纷。
《年胶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年,胶州全市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0.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2.8%,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35.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涉及的31个行业中,行业增长面维持在65%以上,企业增长面在55%以上。受国家电力工程投资激增影响,全市重点行业钢结构制造业保持了高增长势头,全年产值增长44.3%。
“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正是这些战略引领着胶州工业嬗变升级。“十三五”期间先进制造业“8+6”计划,特色产业集群崛起背后,是其强大的技术实力、研发能力。
“十三五”期间,胶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总数达到家,青岛市“专精特新”企业认定总数家,年均增长82.2%,“隐形冠军”总数18家,数量均居青岛市第一。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24个,居全省同级城市首位。
胶州制造离不开环球服装、昌新耐克运动鞋、李哥庄制帽等产品的“代言”。依托优势产业,胶州也在逐渐扩大工业领域,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冷藏箱研发制造基地,亚洲最大的船用锅炉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的电力装备、钢结构、轮胎数字化装备制造基地,全国知名的锻压机械、塑料机械、家具、制帽、发制品等生产基地。
如今,在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引领下,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新理念,“胶州制造”向“胶州智造”转型。胶州市的工业经济走在青岛地区,甚至是全省的前列。
近年来,关于胶州撤市划区的消息一直未停息。早在年7月,《山东沿海城镇带规划(-年)》出炉,其中提到要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适时推进胶州撤市设区。
今年又有重磅消息,公布的《年全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在优化行政区划设置上,山东继续推进青岛、烟台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事项。外界一度预测,青岛城市空间拓展、行政区划优化,首当其冲的就是胶州的撤市划区。
去年6月,胶州市副市长高燕做客青岛新闻网与网民在线交流时,对于“胶州市什么时候撤市划区?”这一问题是这样回复的:目前,胶州市已经按照上级的要求做好了相关基础性工作,具体划区进度以上级的统一部署为准。
今年6月,国务院批复烟台蓬莱、长岛合并成蓬莱区的消息公布后,彼时胶州市政府、胶州民政局的回复是,胶州撤市划区可能延期,有望到年底前实现。
作为山东经济龙头青岛环胶州湾区域的重要板块,胶州有很重要的地位。
11月30日,青岛进出车道最多、规模最大的收费站——胶东国际机场收费站正式开放。收费站的开放为承担转场筹备任务的各类运输车辆快速进出机场提供便捷条件,对加快形成“四横六纵”的胶东国际机场公路集疏网络,保障胶东国际机场顺利转场,发挥重要的引擎效应,甚至能更好发挥青岛对全省的辐射带动效应。
而随着胶东国际机场的启用,胶州撤市划区也有望提速。随着青岛的产业升级,生产制造业逐步迁移边缘化,具备大面积土地、交通便利的胶州,自然会吸引大量生产制造劳动型产业,未来,生产制造业在胶州的产业布局中会占相当一部分权重。
虽然平度、胶州距离中心城区较远,不占区位优势,但未来在各种利好下,青岛的工业布局必会更趋完善。作为青岛县域工业实力的代表——平度、胶州,需要承接好中心城区的产能转移,继续构建好青岛工业的“护城河”。
内容来源:青岛新闻网
责任编辑:宋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