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宁津这个村,凭啥成德州首批美丽村居

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第一批美丽村居建设市级试点村庄名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美丽村居建设“四一三”行动推进方案的通知》(鲁政办字〔〕号)和《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德州市推进美丽村居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德政办字〔〕65号)要求,市直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第一批美丽村居建设市级试点村庄推荐、评选工作。

经市政府同意,确定夏津县苏留庄镇前屯村、宁津县保店镇黄镇村、临邑县翟家镇鲧堤刘村、陵城区义渡口镇庄科王村、平原县王杲铺镇看水村、武城县武城镇肖邢王庄村等6个村庄为德州市第一批美丽村居建设市级试点村庄。各级、各部门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加强工作指导,建立协同推进机制,研究制定有利于推进美丽村居建设市级试点的配套措施,在人才、技术、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为美丽村居建设市级试点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各试点村庄所在乡镇政府是推进美丽村居建设市级试点的责任主体,要切实负起责任,抓好组织实施,形成可推广、可借鉴的美丽村居建设模式,为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率先突破奠定坚实基础。

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年12月21日

凭啥?一起来看

美丽的黄镇村

在鲁西北平原的宁津县西部,毗邻古黄河岸边(今漳卫新河),一条村村通柏油路逶迤如带,坐上Z路(宁津--张傲)城乡公交车西行20公里左右,便来到一个带有古老与神秘色彩的村庄---黄镇。

黄镇村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杂技之乡”的美誉。因其通达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民风民俗,被定为“年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村史简介

此村原名高范二排。明永乐二年(年)高姓和范姓两家自即墨县迁来,分两排居住,故名。明嘉靖元年(年),黄氏自江苏徐州迁此居住,因黄姓村民为人仗义,远近闻名,故易名黄义庄。庄西有古黄河,河上建有通德桥,过河为吴桥境。因地处两省两县交界,交通便利,商贸发达加之当时黄姓户大,外有为官者,故改名黄家镇,后简称黄镇。

开放包容的黄镇村现有户,人,共包括黄姓、张姓、战姓、郑姓在内的十二姓氏。村庄规划编制完善,党员活动室、文体活动室、给排水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农房建设整齐有序,外墙干净整洁,主街胡同绿化完善。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片热土哺育了勤劳勇敢、热情纯朴的黄镇人,走进这里,不仅可以观大自然之馈赠---古树杨抱槐、赏巧夺天工之建筑--砖雕门楼,还可以听黄伯伯讲奇闻轶事---关于杂技古会、奶奶庙。

战氏族谱

黄氏族谱

现在,村子里很多家族还保留着续写族谱的习惯,我们在战氏家族第二十二世子孙战泽星家中找到了《战氏族谱》,在黄氏家族黄治利家中找到了手写版《黄氏族谱》,族谱中详细记载了两大家族的薪火相传,期间经过多次修订并逐渐臻于完善。

古树杨抱槐

走进村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拥有多年树龄的杨抱槐,其中槐树树龄70年,此树高20.8米,冠径17米,其中杨树树干高3.5米,胸围3.7米,怀中的国槐高14.15米,胸围1.1米。杨树南部枝干已经干枯,树干两部虽未剥蚀,也已枯朽,北部枝干仍很茂盛。国槐主根从离地1.5米处的杨树腹中扎进地下,正在生长旺盛期。两树共荣共生,枝叶繁茂、树干粗壮、高耸入云,蔚为奇观。

年(明永乐二年),黄氏自江苏徐州沛县迁来定居时栽下这株杨树,据当地老者介绍:杨树干上有个树洞,喜食槐莲豆(槐树种子)的鹊鸦准备在树杈上搭窝时,正巧将一粒种子落在杨树腐烂的树洞里,从此种子在此生根发芽并破茧而出,汲取着杨树和天地之雨露,日月之精华,迅速成长起来。他们连体并生,繁茂的掌形树叶簇拥着串串羽状槐叶,远看是一木,近看是两树,风吹叶动,沙沙作响,似低声述说。特别是当槐花盛开之时,簇簇白花缀于绿叶之间,清风徐来,馨香扑鼻,蜂拥蝶绕,飞鸟转鸣,别有一番情趣。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电影《大刀记》摄制组曾来到黄家镇,剧中很多场景都是把这棵树作为实景拍进电影中的。

现在的杨抱槐好似一位沧桑的老人,虽历经明清战乱,民国炮火,历经旱魔、洪涝、蝗灾的磨难、历经风吹雨蚀的洗礼,依然高高屹立于黄河古道,鲁北沃野,以其宽广的胸怀和不屈的精神福佑着黄家古镇,福佑着所有黄家镇人福寿安康、繁衍生息、千秋万代·····

古老的杨抱槐为何历经沧桑巨变依旧安然屹立?《爱槐说》(如下图)给您答案。此篇《爱槐说》无任何标点符号,若有感兴趣者可断句后发送给我们哦~

注释:“二世祖指挥公”中的“指挥”为人名。

假如您想解读以上无标点符号的《爱槐说》,可扫描图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hexianzx.com/xhxtc/12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