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河县蒙古村东董村

新河县的东董村素有“蒙古村”之称,村东侧安放着元朝脱脱丞相家族墓葬。本视频将引领大家深入探究这一历史遗迹。

为什么东董村被称为蒙古村呢?

东董村位于邢台市新河县城东南8公里处,东董村和西董村原本是一个村落,名为董村,其最初由董氏立村。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这两个区域被划分为不同的行政单位,这一划分一直沿用至今。东董村被人称为“蒙古村”。这个村庄的村民主要姓氏为脱,他们是元代太师、中书右丞相脱脱的后代。东董村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姓脱。

那么脱脱为什么选择中原腹地安家居住呢?

脱脱,元朝名臣,两度任右丞相,致力于改革、科举、儒学、治水,以及编纂宋、辽、金史。但元朝已如破堤,脱脱虽力挽狂澜,终难阻其衰败。

据新河县志及当地民间传说所载,脱脱在行军途中经过新河,观察到此地河流众多、林木茂盛,风水极佳。当时,他预感到朝廷可能对他不利,遂嘱咐其三子周彬,在遭遇危难之际可来此地避难。嗣后,周彬遵照父亲之嘱托,隐居于此。明朝建立后,朝廷对脱脱将军颇为敬重,周彬的后代遂恢复脱姓。至明朝天启年间,重新修建了脱脱墓与周彬墓,自此脱氏家族便定居于新河。脱脱丞相的第三子,其原名已不为人所知,世人通常称其为脱周彬,这可能是他隐去真实姓氏,改用周彬之名的缘故。随他一同抵达的,还有一位姐姐,她的丈夫被封为云南王,并在朝廷担任枢密副使之职。

脱脱丞相墓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呢?

脱氏墓地位于东董村东侧约百米处,占地面积为平方米,其形状类似蒙古包,坟冢高耸,石碑与石龟均显露出历史的沧桑。该墓地是邢台市认定的重要文物单位,内含十座古代墓葬、三棵古柏树以及一百三十一棵新植柏树。此外,墓区内还存有十三座古碑和尚未发掘的文物。在墓地的南端,矗立着一块刻有“始祖元丞相脱脱之墓”的石碑,与之相连的是半圆形的石墓。二世祖周彬的墓位于斜后方,其余后辈的墓葬依次排列。在墓地中还发现了几块具有历史价值的古碑,包括“元太师右丞相脱公子周彬故里碑”、“脱氏墓川故处士东野脱公墓碑”以及“明敕封承德郎脱公讳神道”碑,这些古碑上雕刻精美,各具特色。

那么脱氏墓地“藏身洞”是怎样一回事呢?

脱氏古墓,其石壁结构极为坚固,洞穴隐蔽,深不可测。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该墓穴成为了抗日战士的庇护所,许多英勇的战士在此藏身,转危为安。新河县第二区政委郑尊三、四区政委脱立学等革命志士都亲身经历,皆曾在此度过惊心动魄的时刻。古墓的传奇故事,再次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为那些英勇的先烈们唱响了赞歌。

#邢台#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hexianzx.com/xhxtc/14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