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文摘扬州画舫录中的地名大观

摘要

扬州自古为我国东南重镇至唐代达到一次鼎盛。到清乾隆年间,因康熙、乾隆二帝多次南巡经此,扬州又出现了极其繁荣的局面经济富庶,百业兴旺楼台画舫,十里不断千姿百态的园林名胜,吸引着四方名士,文化艺术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时人李斗艾塘“垂二十年,考察于志乘碑版,咨询于故老通人,采访于舟人市贾”,“以地为经,以人物记事为纬”,于乾隆末年著成《扬州画舫录》以下简称画舫录》。该书对当年扬州的风貌,包括城池沿革、园林名胜、寺观祠宇、梨园酒肆、诗词楹联、论学名篇、风俗传说、营造法式、名流学士等等,作了详尽具体的记录,搜罗极为广博,有“一山一水,咸登盛典之书”之誉。

一、关于地名位置的介述《画舫录》

虽非以介绍地名名称为主要目的,但作者十分注重所述事物的名实对应,“南岸沿城地名松漆畔,即北水关外地”、“西为社被坛,居民筑屋其上,谓之坛巷”之类的表述即可见一斑。书中对地名相对位置的叙述,继承了传统的两种主要表达方式。一是以主注次,即以府城或县衙或街巷为参照物,介绍相对次要地物的位置,如“便益门在新城东北”,江安门在旧城正南”,“三汉河在江都县西南十五里”,“中埂在南门街之西”,“竹林寺在北门街南古寿宁街”,“瓜洲在大江北岸”二是互为注释,例如“北柳巷在南柳巷之北”,“重宁寺在天宁寺后”,“冶春诗社在虹桥西岸”,“美人桥在扫垢山尾砚池”,“碧天观在北门街……灵鹜庵在碧天观后”。

此外,作者通过距离或方位的描述,使一组地名的相对位置一目了然。“又自祟家湾,三里腰铺,九里竹林寺,四里昭关坝,七里邵伯镇,三里六闸,二里金湾坝,一里金湾新滚坝,二里西湾坝,六里凤皇桥,七里壁虎桥,三里湾头闸,由北桥七里香阜寺御道,早路八里天宁寺行宫,计程六十二里,此扬州水程一站也”。这里的一组地名不仅将乾隆帝南巡所经的一段水陆路线走向表示得非常具体,而且各地名间的相对位置也就十分清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宋大城由南至北有五桥,为太平、通洒、开明、迎恩、小市明城由南至北亦有五桥,为新桥、太平、通洒、文津、开明”,通过宋、明两代地名的比较,既揭示了扬州城的变迁,又点明了各桥之间的相对位置。

二、关于地名来历含义的诊释

《画舫录》中对地名来历与含义的诊释有的是刻意考证,更多的是信笔拈来。《画舫录》的开篇首卷为“草河录上”。草河是当时扬州城通连运河的重要河道,即“府志”所谓新河。其名古称市河,因“此河旧为运草人城便道,故又谓之草河”。作者在考察该河道变迁之际不忘其名称的变迁,以画龙点睛之笔,交代出“草河”的名称由来。继而由运草人城,又引出“草草馆”和“贮草坡”两条地名“草草馆在中埂上岸,本南门草厂。瓜洲人舵载江芦,……至此为柴编马头,先驳运上岸,地名贮草坡坡上为南门街之西,多屋舍以寓芦商,即是馆也。”蜀冈是扬州古文明的发祥地,至今仍为蜀冈一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斗当然不会放过对其名称来历含义的探索。他囊括了历代文献中有关蜀冈来历的各家之说祝穆《方舆胜览》“旧传地脉通蜀,故日蜀冈”陆深《知命录》“蜀冈盖地脉自西北来,一起一伏,皆成冈睦,志谓之广陵,天长亦名广陵,以与蜀通,故云”姚旅《露书》“尔雅释山,谓独者蜀,虫名,好独行,故山独日蜀。坟上之蜀山,维扬之蜀冈,皆独行之山也”“府志”“蜀冈一名昆冈,鲍照斌‘轴以昆冈’,故名”《太平环宇记》“按《郡国志》‘州城工在陵上’,《尔雅》云‘大阜日陵’,一名阜冈,一名昆冈”饱照《芜城赋》“拖以潜渠,轴以昆冈”《河图括地象》。云“昆仑山横为地轴,此陵交带昆仑,故曰广陵也”……最后李斗指出“凡此皆蜀冈之见于诸书者也。”诸书所云,互有差异,都不尽令人信服,而李斗对此不置一词,表明他对蜀冈含义诸说的保留。

三、关于用地名佐证史实

以地名考证来坐实历史事实,是历史地理学家常用的方法。此种手法,在《画舫录》中也时有所见。自古以来,扬州城池数度变迁。史载“宋大城由南至北有五桥,为太平、通洒、开明、迎恩、小市明城由南至北亦有五桥,为新桥、太平、通洒、文津、开明。”作者根据上述桥名的对应关系,认定“以此考明之于宋,城已南徙。”仅仅是“南增新桥于城内,北割迎恩、小市于城外”罢了。从而具体回答了明城之于宋城的迁移方向和迁移幅度。

天宁寺为当时扬州八大刹之首,“郡志”所载该寺之始末基址及古迹常与乐善、法云二寺“多所重出”。李斗认为,“以今考之,三寺之地约纵不过千步,横不过五百步,天宁居其北,乐善居其东,法云居其南,其实皆谢宅也。古之谢宅,当自法云起,至天宁止,并今之彩衣街之半,北柳巷之半,为民居者皆是也。”其重要依据之一,则是对地名步邱的考证《晋书》“太和十年,谢安出镇广陵之步邱,筑垒日新城。”“按《晋书》‘新城’当在今新城之东北隅,其半仍当在拱衰门外。古云水际之谓步。伙平环宇记》云‘江都南对丹徒之京口,旧阔四十余里。今瓜洲渡江仅阔十里,对岸已是银山。’是则古之阔四十里者,凡今之高昊寺、扬子桥诸地,皆在江心。其扬州江岸,当距法云不远,而步邱亦当距法云不远矣。”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天宁、乐善、法云三寺的有关历史记载“多所重出”的问题。

用相关地名相互印证,考定法海桥的始建时间,是《画舫录》的又一处精彩之笔。法海桥跨古炮山河故道,是桥创建已久,“府志”以明代重建为始,且有“创造经始莫可考”之语。李斗依据法海桥与法海寺的关系,判定“惟法海寺建于元至元间,寺既有证,桥以寺名,自当断以元至元间为始。”

以地名来历含义,考证其所指称的具体实体,已超出一般意义上的地名来历含义考证。时称长春岭为小金山,李斗以为不妥。“小金山状如覆釜,四围环水,远近十里中,皆埋铁镬。古治水者以此魔水,俗称‘李王锅’。”犷近称长春岭为小金山,与此小金山异。”这就等于声明莫把此小金山误解为彼小金山。

结语:

除此之外,《画舫录》中还涉及到其它一些地名问题,诸如地名的雅化与俗化、派生地名、地名重名、地名的稳定性、“地名搬家”、御赐地名、一地多名、标准地名等命题。总之,研究《画舫录》中的地名题材,不仅有助于研究历史上扬州城市地名的形成、发展、演变,而且对优化今天的城市地名结构,提高城镇地名管理水平,都将有不可多得的借鉴作用。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的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了解更多(点击进入):

地名文摘

江苏徐州地名中的古越语底层探析

地名文摘

地名标志的再认识地名文摘

历史变迁视角下陆上丝绸之路地名文化研究地名文摘

乡村振兴视角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策略研究地名文摘

吐鲁番市:深挖地名文化完成系列地名考证地名文摘

营口市西市区有辽河老街、夕阳海滨、地名更正的历史文化诵读好文!必须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hexianzx.com/xhxtc/74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