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幹流)流域沽字地名一覽表
(趙蘆邨)
[前按:第一列帶下劃線者(共3處)標示內容有新的修訂的“沽”。]
初始
之
“沽
名”
文獻
始見
朝代
雍正
劃歸
天津
縣前
夕屬
州/縣
曾用名
今名
今属
泥沽
(西)
北宋
滄州
西泥沽莊
、尼沽、
泥沽西莊
、西倪沽
、立新村
西泥沽
津南
區
泥沽
(東)
北宋
滄州
東泥沽莊
、泥沽東
莊、東倪
沽、向陽
紅村
東泥沽
津南
區
雙港
沽
北宋
靜海
縣
海清莊、
紅寨村
雙港
(村)
津南
區
直沽
金
(南
宋)
武清
縣
大直沽莊
、大直沽
村
大直沽
河東
區
小直
沽
元
靜海
縣
小直沽莊
、三叉
(汊)沽
、北直沽
老城廂
及東門
外
南開
區
中泥
沽莊
/中泥
沽
明
(時
已無
此莊,
蓋已
併入
臨近
的西
泥沽
莊)
×
×
津南
區
丁字
沽
明
(一
傳爲
漢
代)
武清
縣
丁直沽、
丁沽、丁
字沽莊
丁字沽
紅橋
區
西沽
明
武清
縣
西沽莊、
西沽村
西沽
紅橋
區
東沽
明
武清
縣
東沽港、
窯窪、西
窯窪莊
西窯窪
河北
區
賈家
沽
明
武清
縣
賈家沽道
、賈沽道
莊
賈沽道
河東
區
邢家
沽
明
武清
縣
邢家
沽道
、邢
家莊
永
紅
村
(北)
邢莊子
津南
區
革
命
紅
村
邢家圈
東麗
區
鹹水
沽
明
靜海
縣
,永紅
鹹水沽
津南
區
四立
沽
明
武清
縣
四里沽莊
、四新村
四里沽
津南
區
葛沽
明
滄州
、,衛東
葛沽
津南
區
盤沽
明
滄州
盤沽莊、
永革村
盤沽
津南
區
登山
沽
明
滄州
登聖沽、
鄧善沽莊
鄧善沽
(村)
濱海
(新)
區
草頭
沽
(東
南)
明
滄州
,大沽
(東南)
、草頭
沽莊
東大沽
(东南
部)/
草頭沽
濱海
(新)
區
草頭
沽
(西)
明
滄州
,大沽
(西、中
)、大沽
莊(西大
沽莊、中
大沽莊)
西大沽
、中大
沽
濱海
(新)
區
草頭
沽
(東)
明
滄州
,大沽(
東)、大
沽莊(東
大沽莊)
東大沽
(東南
部除
外)
濱海
(新)
區
塘兒
沽
明
寧河
縣
塌兒沽、
塘二沽、
塘沽莊、
塘沽村
塘沽
濱海
(新)
區
水草
沽
(一
云水
津
沽)
明
寧河
縣
水津沽(
一云水草
沽)、水
套沽、新
河莊
新河
濱海
(新)
區
田家
沽
明
寧河
縣
田家沽道
、田家莊
田莊子
濱海
(新)
區
郝家
沽
清初
(乾
隆即
位
前)
滄州
×
郝家沽
濱海
(新)
區
桃園
沽
清初
(乾
隆退
位
前)
武清
縣
,立
新村
桃源沽
津南
區
趙李
沽
清
(乾
隆退
位
後)
(時
稱趙
北李
莊,
屬
武清
縣)
、
,趙里沽
、趙沽里
莊、長虹
村
趙沽里
(村)
東麗
區
注:
1、“”內爲該“沽名”出現前的曾用名。
2、粉紅色字名爲紋緙期間的曾用名。
3、藍色字的“沽”爲雍正設天津縣後至乾隆退位前隸屬天津縣的“沽”,凡20個。
4、資料源自中華書局“二十四史”、丁度等《武經總要》、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康熙《滄州新志》、雍正《畿輔通志》、乾隆《天津府志》、乾隆《天津縣志》、乾隆《寧河縣志》、乾隆《畿輔義倉圖》、乾隆《滄州志》、道光《津門保甲圖說》、同治《靜海縣志》、光緒《重修天津府志》、光緒《武清縣志》、光緒《寧河縣志》、光緒《畿輔通志》、光緒《順天府志》、《天津城市歷史地圖集》(天津古籍出版社,)、《天津市地名志》、《天津市行政區劃資料》(天津市民政局,)、《天津市實用地圖冊》(西安地圖出版社,)、《天津區縣年鑑》(年及年版)及部分網絡資料。
5、有網文謂海河幹流流域有一“元沽”,但筆者查不到相關資料,疑爲泥沽別名“尼沽”之誤。故本表暫不錄。
6、天津學者楊平老師《七十二沽》一文(見《天津風物傳說》)中於“東大沽、西大沽”之後所列之“道沽”,筆者亦查不到相關資料,疑爲大沽東南的“道溝”莊之誤。故本表暫不錄。
7、近日經與津南邢莊子村人士核實,紋緙期間今辛莊鎮邢莊子和後辛莊皆改名永紅村,邢莊子位置在北,後辛莊位置在邢莊子以南。
8、袁蕊《天津七十二沽考——兼論其與城市形成發展之關係》所引《天津百科全書》(版)中的寧河縣沽字地名有“東塘沽、西塘沽”卻無“東淮沽、西淮沽”,可知前人疑爲塘沽別稱的“東塘沽、西塘沽”乃某些資料所見寧河縣的“東灘沽、西灘沽”之音誤,而某些資料所見寧河縣的“東灘沽、西灘沽”乃“東淮沽、西淮沽”之形誤。
柳林野甿趙蘆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