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安镇有海门第三种方言

富安镇,位于今海门市余东镇新富村境内。其前身为摇铃镇,形成于清乾隆年间(—)。

相传,富安镇为长江沉沙淤积而成,成陆于(-)清康熙年间。东有东小川港(余东镇富民村),西有西小川港(四甲镇东南村)、北有木桩港(余东镇新宇村),南边为长江滩涂。

清乾隆年间,有一手吹拉弹唱功夫的方、张二姓,组织了一个放施食的班子,常年为周边百姓做道场。因为当时百姓人家住房较小,上门做道场不方便,方、张二人就造了几间房子,专供人家做道场。因此积聚了人气,慢慢地卖香蜡烛、纸钱币的人到这里来摆摊,出售做道场的必需品。之后又有卖针线、糖果的人来此设摊开店,从而形成小镇。人们根据做道场时的摇铃动作,给小镇取名“摇铃镇”。

至清嘉庆年后,摇铃镇以南江岸南移,形成大片青沙草荡,逐渐有人前来垦荒种地。其中陈大林、陈兆鹏叔侄带领全家人迁移来垦荒种地。由于陈家叔侄勤于耕作,俭以治家,几年下来,家中囤积了大批粮食。

咸丰六年,旱情严重,颗粒无收,摇铃镇周边闹粮荒,附近许多人家因缺粮,就以土地向陈家兑换粮食,陈家一次就换得徐家(余东镇启勇村)6田的耕地(每田约40亩左右)。有了大量土地,陈家叔侄就成了当地的粮户,随即在摇铃镇南,东西两侧各建造一所住宅,用于居住和囤粮,后人称为东陈家仓、西陈家仓。到陈氏第三代陈锦堂、陈锡堂这代,又因天灾人祸等原因,兼并了周边百姓的大量土地,至此陈家拥有耕地千余亩。

同治初年,陈家自己办起土窑,烧制砖瓦。不仅在宅边建了多栋瓦房,又在摇铃镇上建了一批街面房,开店经商,店号有陈鼎和、陈丰和等,经营南北杂货、烟酒糖果,并开起了茶馆店、茶食坊,还有些店面房出租给外来商户。至此,摇铃镇已形成了多米长,宽约3米的对面街。街面中间铺石条,呈馒头状,石条两边分设有排水沟,排水沟另一边用碎石块铺至店面屋边,整个街道呈元宝状。为企盼子孙后代既富又安,陈家便将摇铃镇改名为富安镇。

光绪末年,西陈家仓陈兆鹏的第八代传人陈艺甫,60岁生了一个儿子陈伯钧,晚年得子,合家欢欣。于是就在富安镇南市梢建了陈氏家祠(该祠抗战时期拆掉)。在祠堂正屋东墙,嵌着一块青石碑,刻着陈氏祖先在此垦荒种地的经历和建造富安镇的经过。据曾见过石碑的老者介绍,碑文证实,从摇铃镇形成至今已有年左右的历史。

太平天国时,洪秀全领导的起义军在江南各地与清军激战,镇江、丹阳、扬州等地些富商纷纷前来避居,陆续在富安镇开设商店。如王协成油米店、协茂恒茶食店、万生南货店、茅家酒店、诚心堂药店及花行、肉台、饭店、理发店等。

清朝末年,富安镇上设有董事处,专管镇上繁杂事务。陈家仓后代陈逸仙任董事。还设有负责治安的警察局。红十四军在通东地区活动时,陈家仓粮户妄图配合国民党军消灭红军,在宅上、镇上修筑炮台,负隅顽抗。并勾结四甲区公安助理陈伯和、凌霄等爪牙,疯狂反扑,残害共产党人和革命干部,后被红十四军镇压。

至上世纪40年代,富安镇上各路商贾云集,店铺鳞次栉比,店内货物琳琅满目,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应有尽有,买卖兴隆,盛极一方。穿街而过的界牌河(年开挖树北河时,将穿街面的一段河面填掉)上来自崇明等地的螃蜞船、杂货船川流不息,一派繁忙景象。抗日战争时期,南通县党部书记陈仲之(后被镇压)勾结日军下乡烧杀抢掠,并先后两次想进驻富安镇建据点,都被共产党游击队打退。

年7月20日,得知盘踞在四甲坝的日寇再次要来侵占富安镇,镇上群众在游击队的掩护下,一夜之间将街上的商店等房屋全部拆除,商家转移到乡下黄家仓、香台庙等处摆起40多个货摊,还搞串村走埭的流动销售,以解决商人生活和百姓购物之需。

年7月25日午后,四甲坝据点的近80个日伪军荷枪实弹,押着5辆装满粮食、弹药的卡车来到富安镇,因镇上无房可住,强占了镇北面的几间民房作临时营房。

日伪军占领富安镇后,当他们化了九牛二虎之力,勉强筑起碉堡,镇上群众配合民兵游击队在据点周围展开围困战,时不时地放几枪,不让敌人安心睡觉,把死狗死猫扔到碉堡下的沟里,污染水源,不让敌人吃喝;敌伪下乡抢粮,一出来就盯着打。使炮楼里的敌人吃饭喝水困难,走投无路,不得不于年10月22日撤出富安镇。

日伪军撤走后,原先的商户纷纷返回,重建家园,使富安镇重显往日的兴旺。年底,土改刚一结束,国民党反动派为抢夺胜利成果,卷土重来,勾结先前逃往南通、上海等地不甘心失败的陈家仓地主豪绅,购买枪支弹药,组成还乡团,并在镇上建据点、设岗亭,对共产党干部民兵和翻身农民实行阶级报复。

年春,民兵游击队在县团区队配合下,一举攻下富安镇,从此,富安镇真正回到人民的手中,隶属富安区的区公所就设在镇上。年11月,撤区建乡,富安、树勋两大乡合并为树勋乡,乡公所移至新河镇,隶属树勋乡翻身村。

年以后,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原先的个体商店等,转为国家、集体组织的供销社、综合商店、饭店药店、生产资料部、收花部、农贸市场等。

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富安镇居民生活逐年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原先的国营、集体所有供销社、商店被个体超市等替代。老街虽然显得冷清萧条,但各类生产、生活用品应有尽有,农贸市场每天早市,人来车往、熙熙攘攘,一派繁荣景象。各类农副产品、家禽、水产品、大饼、油条、肉馒头等叫卖声此起彼伏。

多少年来,富安镇居民借助海门山羊蜚声大江南北的品牌优势,大力发展海门山羊的养殖、收购、屠宰、羊毛加工等综合开发,发“羊”财。街上30多个居民从事山羊产业,年饲养海门山羊近万只,年宰杀山羊20多万只,年加工山羊毛30多吨全部销往长三角地区,年产值达多万元,成为海门市内规模最大的山羊加工销售基地。

富安镇街上现有居民近百户人左右。街南边居民都讲“通东话”,街北边讲“沙里话”。夹在两种方言中间的街上居民的方言,完全不同于街外的居民,可谓是“三不像”。据老者介绍,镇上先民大都来自扬州、丹阳、镇江等地,在长期与当地人相互接触交往中,形成为一个特殊的语言社团。由他们原先所操的乡音土语经过长期渐进交融汇合等扬弃过程,终于生成为一种新的特殊方言。这种方言经过历代先民赓续,口口相传,以至形成了以扬州话为基础发音,同时兼顾了“通东话”“沙里话”发音的独特方言。既不像扬州话,也不像的“通东话”,更不像“沙地话”的富安镇话,成为语言学分区上特殊的“孤岛现象”。如今,街上说“富安镇话”的大都为年长者,仅有百人左右,应该是海门乃至南通地区最小方言区。

感谢俞茂林、崔桂成、姜泽民等提供史料,并给予指导

作者:陆桂江来源:《青山》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hexianzx.com/xhxtc/7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