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峪河豆村人的母亲河

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田峪河——豆村人的母亲河

文/赵生林

豆村是一个千年古村,从商末周初开始,这里就住着人家。周武王分封诸侯,就看准了这块风水宝地,其弟矢侯曾受命在这里驻扎并建都,并取土烧制了陶器“豆”,于是,从那个时候起,就有了“豆”文化,就有了豆村。

然而豆村之所以成为豆村,成为“天下第一村”,这还得从途经豆村的大河——田峪河说起。

田峪河是秦岭北麓的第二条大峪子——田峪沟(第一条是黑水峪)的出山水。由于山大沟深,沟壑纵横;加之植被良好,水资源十分丰富,河水每年以亿米立方的平均流量奔流出山。

田峪河是一条季节河,每当夏末秋初,阴雨连绵,水位抬升,河水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肆虐于河水两岸。它冲垮河堤,毁坏农舍,淹没庄稼;使良田变成沙滩,使繁华变成一片废墟,给沿岸群众带来了严重的灾难。由于河水经常洪水泛滥,所以滨河的豆村,一直少有人住。

这种状况,直到田峪河改道后从豆村西侧流过,现状才有了改观。

田峪河的改道,源于一次最大的水灾,也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故事发生在汉光武时期。当时光武帝刘秀尚未得位,被王莽的大将苏顾追杀。他亡命江湖,慌不择径,逃到了豆村东大门外的斑竹园(现为豆村6组)。斑竹园是坐落在田峪河旧河道岸边的一个小村子。时值暴雨,大雨滂沱,田峪河溃堤,大水哗哗,响声如雷!睡在村旁小庙里的刘秀被这突如其来的水声惊醒了!只见眼前一片汪洋,河水咆哮,起伏汹涌!瞻前顾后,连条退路也没有,更别说睡觉了!情急之下,脱口而说:“此河应该西移三里!”

真所谓“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刘秀一语成谶,刚才还恣意肆虐的河水,忽然间销声匿迹了!——河道果然西移三里——由当时豆村东大门外移到了豆村西大门外,也就是现在的河道里去了。

当然,这是一个传说。河道向西移去的原因和地势有关,原河道凹凸不平,水流不畅,经常溃堤。沧海桑田,世道变迁,这是大自然的游戏规则。不过,这个故事至少诠释了一个史实:那就是田峪河改道,当在汉光武时期。

田峪河西移后最初的那段时间,经常发生水患。据豆村村志记载:由于田峪河的季节性强,每逢阴雨连绵,河水暴涨,沿河两岸的庄稼,常被淹没,十料九不收是常有的事。豆村群众为了预防水患,就在新河道分段修筑河堰。河堰分为东堰、下堰、西堰、北堰。每段河堰设水老两人,负责河道安全,并建有看管河堤的房舍两处;每段分给土地两亩,固定专职人员看护河堤及河岸上的树木,河堤逐年加固。所设管理机构,称之为“水会”,这种管理机构,一直沿袭到建国前夕。

——田峪河的故道在村东,新河道在村西,从风水角度来看,豆村成了夹在两条河道之间的一个宝岛。新旧两条河道,犹如二龙卧波,拱卫着豆村,保护着豆村,这也许是豆村成为“天下第一村”的一个原因吧!

豆村成为天下第一村的主要原因,是“明水”改道了,“暗水”并没有改道。这里说的“明水”,是指地表上的流水;“暗水”,是指老河道的地下水。

河水虽然改道了,地面水虽然断流了,但地下水并没有因此减少。豆村东南方向有一个村子叫高庙村,由于靠近老河道,那里就有水桶般粗的几眼清泉,分成几股北流。一股水途经终南和东关村,人称“蚰蜒河”;另一股水途经终南、毓兴,北下双明,人称“鸭子河”。

再如,豆村东门外的金牛池和豆村北门外的“三炷香”(二者皆属豆村“四宝”),也是旧河道上的两颗大明珠。金牛池位于豆村东门外的东场坡下(地名),靠近老河道,由于池型似牛,故名金牛池。池中四眼清泉,四季奔流不息,滋润着豆村东门外的大片田地。即使是大旱之年,也能确保五谷丰登。

远近闻名的豆村“三炷香”也是如此。三炷香位于豆村东北方向的北坡(地名)。池水深约两米,池内三股清泉,从池底喷出水面一米有余。这三股泉水,呈“一”字型,中间高,两边低,状似供在神龛前面的三炷香。“三炷香”的名字,由此而得。

三炷香水旺水大,出池后的水,浩浩荡荡,一直向北流去。由于地形复杂,水流不畅,形成大片湿地,使附近成了一个水乡泽国。直到现在,公交车经由国道,驶出终南西关,你凭窗南眺,那大片大片的湿地,杂花生树,草长莺飞,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

在三炷香北邻的不远处,还有一眼小泉水,人们给它起了个不中听的名字——鬼尿泉(总是那么一点水,不紧不慢地流)。名字虽然不中听,但却中用:浇地用水,导之入田,它会浇了这畦浇那畦,不劳一点神。

田峪河改道了,地下水并没有改道,它继续给它的“老邻居”带来福祉。

从古到今,那里滨河,那里就有文明,那里就有生机。改道后的田峪河,流经豆村西大门外,同样给豆村人带来了无尽的福祉。不必说引水上岸,浇地方便;也不必说河水来自深山,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浇地地肥,浇瓜瓜甜(豆村的甜瓜是出了名的,七、八十年代畅销西安)。同老河道一样,它给沿途镶嵌的那许许多多的明珠般的清泉,就足以让豆村人享用不尽。

白马池(豆村四宝之一),闻名遐迩的白马池,就是新河道的一枚杰作。白马池位于田峪河东岸——豆村西门外的落霞坡。池面呈椭圆形,面积一亩有余。池内碗口粗的泉眼,就有四五个之多。出池的泉水,汇成一条大河——白马河,河水流量堪比一条内陆河,而且水质纯净,含多种氨基酸和矿物质。八十年代一位马姓企业家经过考察,在白马池附近投资建厂酿制啤酒——白马池啤酒,一时供不应求,十分走俏。白马河西下豆村,绕道北流,供沿途百姓用水,方便妇女浣纱洗衣。最后流入北大门外,于是,一片接一片的稻田出现了!每当盛夏或者初秋,白鹭低飞,稻香袭人,大有“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景观。

另外,豆村西门外“娘娘庙”附近的“碧霄泉”、“云霄泉”、“琼霄泉”和“清水泉”,更是天工造物。这几眼泉水周边栽种的旱烟(烟草),特别的过瘾。终南集市上卖旱烟的摆了一街两行子,但是,烟民们专找娘娘庙附近种的烟叶子。建社前后,这儿种的烟叶子成片成片的,烟草经济成了当地群众的主要收入。

还有豆村西门里的“甜水井”,相信豆村,乃至周至周边地区的群众都知道。甜水井的水到底有多甜,文字没法形容,只知道偌大的豆村堡子,乃至周边村子的人,半夜三更的都赶来汲水,取水的人常常人满为患;甜水井的名气到底有多大,文字没法形容,但是有一件事可以证明:六十年代时,甜水井边有一个姓庞的老汉,在西安办事迷了道儿,警察问他家住哪儿?他说住甜水井。恰好这位警察也是周至人,当然知道甜水井在什么地方。于是警车开道,顺顺当当地把他送回家。

甜水井的水为什么这么甜,当然,还是田峪河的功劳。

田峪河成就了豆村,成就了“天下第一村”。

田峪河,豆村人的母亲河。

注:本文图片来自谢冰清的博客以及网络,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简介:赵生林,网名林中小屋,终南镇豆村人,退休教师,农家出身,山寨野葩,草根文人。

周至人,请点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hexianzx.com/xhxtc/9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