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新河县 >> 风土人情 >> 白公堤在哪

白公堤在哪

在北京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zxpt/m/

今天我们来走一条小而美的徒步路线。

从圣塘闸出发,经少年宫旗杆、石函路、断桥,再沿白堤至孤山的白苏二公祠。

路线非常简单,一目了然,似乎无话可说,想放弃这篇图文。

但我发现,这条路线与白居易相关。查看资料后,顿觉可行。

公元年,人到中年的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

这座江南名城,给了他一道难题:西湖脾气大,旱涝双杀。

站在宝石山上眺望,白居易发现了症结所在:

上湖与下湖之间,原有的湖堤年久失修,既难蓄水防洪,也无法调控灌溉。

在唐代,西湖还不叫西湖,而是叫钱塘湖,分上下两湖。

上湖就是今天的西湖;下湖呢,大致是现在的青少年宫省府松木场、乃至今天的黄龙体育馆一带。

上下两湖,存在水位差。两湖之间,原本存在一道湖堤,但高度不足,无法调节水位。

白居易当务之急,就是要填高这道湖堤,使其成了防护堤;同时在石函桥下,增建石函闸,用于调节水位。

第二年冬天,钱塘湖畔展开了治理西湖的百日攻坚战,白居易每日巡查工地,历时四月。

工程收官时,他特意在堤上遍植柳树,巩固防护堤,并刻《钱塘湖石记》于堤上。

白居易的那篇千古传颂的《钱塘湖石记》,如今抄写在圣塘亭的背面。

这篇石记,文风浅白,有方法,有技术,有观点,堪比唐代水利说明书。

两个月后,白居易翩然离任杭州,百姓惜别白公。

六公园里有这一组雕像,再现了当年场景。

白居易修建的这道防护堤,世称白公堤,早已被历史湮没,已经找不到了。

关于它的位置,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从保俶路口经少年宫至武林门;

第二种说法,从保俶路口经少年宫至湖畔居;

第三种说法,就是从保俶路口到圣塘闸,也就是少年宫广场这一段。

第三种说法,相当于前两种说法的最大公约数,长度虽短,可信度最大。

我们看:这条路是保俶路,这里有一个明显的下坡,说明前面区域,相比西湖地势低洼。

历史上存在上湖和下湖,是可信的。只是后来地理演变,下湖慢慢变成湿地,变成河道,最终消失了。

我们再看:青少年宫前这棵四百年的樟树,它的根部地面与前面的广场,存在2米左右的高度差。与西湖水平面也存在1.5米的高度差。结合第三种说法,我认为,广场旗杆的位置,很可能就是白公堤的位置。

白公堤存在的时间很短,到了吴越国钱镠建罗城时,白公堤上已砌上城墙。

石函闸的位置,相对比较确定,就在保俶路连着西湖这一头。

解放前石函闸还存在,松木场河连着西湖。

这张民国时期的照片显示,西湖发生了洪涝,水流冲入松木场河,脾气真大。

解放后,杭州建青少年宫广场,石函闸被截流,松木场河被填平,成了保俶路。

石函闸虽不见,但石函路还在。石函路也是挺有意思的一条路,下次再说吧。

前文提到的圣塘闸,是后来南宋建的,功能与石函闸一样,都是为了调节西湖水位。

如今没了石函闸,圣塘闸成了西湖唯一的泄洪口。当洪水流入古新河,经常有人半夜在这捞鱼。

走过断桥,我们来到了白堤,白堤以前叫白沙堤。

这道白沙堤,早在白居易来杭之前,就已存在。白居易自己也疑惑,写诗追问:“谁开湖寺西南路?”

这个千古之问,直到今天,地质学家们用钻探才发现:

这条白堤其实是个混血儿!

一半是年前自然形成的沙堤,一半是唐朝之后历代疏浚时人工堆的淤泥。

有趣的是,明代学者误将白居易诗中的白沙堤认作其政绩,清代百姓索性将错就错,把白沙堤叫成了白堤。

但这个美丽的误会,杭州百姓并不在意,反而颇为自豪。

我一直以为白居易在杭州,游山玩水,日子过的很潇洒,其实不是的。

参观了位于孤山的白苏二公祠之后,我才了解到这个大唐命运最好的诗人,其实是一位勤政恤民的好官,也是一个非常有办法的人。

他在杭州主持的水利工程,成效显著:

西湖蓄水量增加三成,灌溉钱塘良田千顷,清理城中六井,使百姓饮水无忧。

他对西湖管理赏罚分明,处罚方式却很人性化:

穷人犯法,必须在西湖边种几棵树;富人犯法,就勒令他们在西湖上开辟几亩葑田。

这个法规实施起来十分管用,白居易治杭三年来,西湖变得“湖葑尽拓,树木成荫”。

其实,更重要的是,是白居易“发现”了西湖。

他在诗文中多次赞美西湖,让“西湖”的美名,名扬天下,一直恩荫到现在。

所以,在这个湖上,用另一条堤来纪念白居易,实在是恰如其分。

这,正是"政声人去后"的最佳注脚。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hexianzx.com/ftrq/14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