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酒仙桥这里的人多是些瓦窑工匠和赶骆驼、卖苦力的人,他们从事的是老北京最下层的体力劳动。人们在辛苦的劳动之余,很喜欢的一件事就是喝酒。中国人本来饮酒的风气就很盛,北京又是北方的苦寒之地,饮酒的风气更兴盛。这里偏偏没有什么好酒,仅仅有一些流动的酒贩子卖的酒太难喝,还总是往酒里兑水,那时牛栏山的二锅头那时还没有兴盛开来。这里的人们走过这座石板桥进城时,总是不忘了带回点好酒来,与亲朋好友分享。 据说桥刚刚修成的时候,人们从这里过桥的并不多,因为桥比较小,走不了大车的。突然有一天,太阳偏西了,打老远来了个推独轮车的长着花白胡子老头儿,很精神地推着小车,小车两边装着四篓酒,一边装两篓。人们看这个花白胡子的老头儿,推着车子直接就奔桥过来了。到了桥这边,他毫不犹疑地、很快地就把小车推上桥去了。周围的人们都想这个老头儿起立可真不小,正想着,再看那独轮小车,已然推到了桥顶。忽然间,只见小车向右一歪,两篓酒“咚,咚!”两声,越过桥翅儿,掉在河里了。人们一惊,有的人已经忍不住喊了出来:“酒篓掉啦,赶快捞啊!”没想到,这花白胡子的老头儿连瞧也没瞧,飞快地推着小车,过桥到那边去了,转眼间就瞧不见了。 两大篓酒掉在河里,连瞧都不瞧一眼,真奇怪!人们议论纷纷,都觉得很是怪异,这么大的岁数,又一脸的白胡子,是不是来了个神仙啊?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着,忽然一股酒的香味,从河水里飞出来,提鼻子一闻,都情不自禁的说到:“好酒,好酒!”人们想那老头一定是酿酒的神仙,他把那两大篓子酒从桥上倒进了河里。这座桥可是酒仙走过的桥啊,干脆,这座桥打这儿起,就改名叫酒仙桥吧。 有了酒仙桥以后,附近的住户们,老是鼻子里闻着酒味,有那些爱喝酒人,就从家里拿个饭碗来,舀点河水尝尝,嘿!真是酒味,就是淡一点。这一子就传开了,河边上就成了酒店啦。人们像喝酒就直接在河边打,或者干脆趴在河边喝就行了,谁也不用进城买酒去了。而且谁喝酒也用不着花钱了。又有一天,又来了一个黑胡子老头儿,他担着一篓酒和家具,在河边上,搭一间小棚子,开起酒馆卖起酒来,棚子前面,还贴上“真正净流老烧酒”的招牌。从此,河里的水就一天比一天淡了,人们就开始在他这里买酒喝了。人们以为,河水变成酒就是因为那白胡子老头倒在河里的酒太浓烈太好喝了,日子久了肯定酒味没那么浓了。这里一向流动商贩很多,新来个卖酒的也没什么人在意。而黑胡子老头儿的生意,随着河里酒味的变一天比一天旺盛。 有个细心的小伙子,他总是疑惑这是黑胡子老头儿做怪。这黑胡子老头儿,天一亮就卖酒,天黑了才收摊。而他来的时候只带来了一篓子酒,他这一篓酒能卖多少天呢?这么些日子,怎么没看他贩酒去呢?这个小伙子把他的心思告诉了村民们,村民们也留上心了。 这个小伙子决定要亲自去查看一番,他特意大夜里跑出来,到河边上遛弯儿。他一连几天,直到快天亮了,什么也没看见。他毫不气馁,又一连坚持几天,老早吃完了晚饭,就趴到黑胡子老头儿的酒棚子附近的草丛中,静静地观察着老头儿的一举一动。终于在一天晚上,他等到了三更多天,四外一点人声都没有了,黑胡子老头儿出来了。他站在河坡上,他自言自语地说:“好月亮啊,广寒宫里的兔子,喝了我的老烧酒,也得说个好字!”小伙子就仍旧一声不响地趴在高粱地里,紧紧地盯着他。一会儿功夫,那黑胡子老头儿进棚子去了,再出来的时候,只看他手提酒篓、舀子,走到河边,四外张望了一下,就一舀一舀地往酒篓里舀了多半篓河水,回过头来,进棚子去了。这个小伙子亲眼瞧见了这出鬼戏,就悄悄地溜回了家里,预备明天,找村民们核计,怎么样跟黑胡子老头儿算账! 第二天,太阳刚往南转,酒仙桥一代的村民们,跟着这个小伙子,就奔黑胡子老头儿酒棚子来了。到了酒棚子这里一瞧,不但有黑胡子老头儿一个人,还有推小车过桥、掉酒篓的那个花白胡子老头儿,另外,还有一个长着二尺多长雪白胡子的老头儿,他们正在拆棚子、收拾家具呢。大伙儿一瞧就愣了,老中青三代白胡子老头,这都打哪儿冒出来的? 还是那个年轻小伙子先对花白胡子老头儿说了话:“您怎么又来啦?您是不是神仙啊?”花白胡子老头儿笑了笑,没说什么。那个雪白胡子的老头儿,哈哈大笑起来,他说到:“我们的酒好,要是把酒倒进河里,整条河就都是酒味儿了;要是把河倒进酒里,这酒就怎么也卖不完的。但我们不再跟这里卖酒了。”他一指这花白胡子老头儿说:“这个往水里兑酒的,是我的儿子。”又一指那黑胡子老头儿说:“这个往酒里兑水的,是我的孙子。哪有什么神仙!” 正在大伙儿发愣的时候,雪白胡子老头儿带着儿子、孙子担着酒篓、家具一转眼就走了。打这儿起,酒仙桥的河水,再没有酒味啦。而酒仙桥一带卖酒的,谁也不敢往酒里兑水,更不敢往水里兑酒啦,据说是怕当雪白胡子老头儿的儿子、孙子。由此,酒仙桥的名声和这一带卖酒的名声更加响亮了,不仅传遍了北京城,连郊区也都知道了。 以上所讲的故事已经流传开来,世界上是没有神仙的,却有的是造酒的高手和爱喝酒的人们。而这座酒仙桥究竟是从何而得名的呢? 酒仙桥的得名其实是个讹传。原来,在酒仙桥附近,有一座九仙庙。这个“九”不是喝酒的酒。说白了,是一座供奉九个神仙的庙。据当地人称之为老庙。在朝阳区的地方史志类文献记载,九仙庙建于大清光绪二十年,也就是年,为赵家坟看坟人人荣恩祥等人为了坟主人一家临时停灵用,也为了四周的乡里乡亲求神保佑,就集合附近乡邻,捐资修建了一座安奉神明的庙。这座庙正殿五间。里面供奉关老爷,东西厢房各三间,南房四间。其中南房为停柩寄骨而用。 等到了光绪二十六年,即年,石板桥加宽了,可供车马通行。此时,庙的正殿内,东西两侧墙增添了壁画,画得是为民间传说中的蓬莱八仙,即张果老、汉钟离、吕洞宾、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韩湘子、李铁拐,故这座小庙又称“仙翁庙”。也就是说,是一座供奉道教众神的民间小庙。此阶段,庙中的主持叫巴禹顺,此人信奉道教,却没有出家。他是满族,为朝阳门外南营房三甲的笔帖式,这个笔帖式是满语“文书”的意思。作为八旗文书的巴禹顺不仅文化水平很高,还通文理、熟医术、面部重枣长髯,颇有些仙风道骨之状。巴禹顺曾在庙内西厢房办私塾学堂数年,所授贫苦子弟甚多。每当上庙进奉的香客和行人提起小庙,人们都将阐扬善事、指点迷津的巴禹顺主持与庙中所绘的八仙联系在一起,八加一等于九。于是,这座庙就独一无二的算做九位神仙,叫做九仙庙了。 九仙庙前有一条小路,这条路是通往周边如肖君庙、安家楼、五里沟等地,和东直门外关厢最近的一条路,再加上九仙翁庙内有一口清冽水井,于是乎,车马、行人、香客日益增多,九仙庙名声在人们中有了一定的位置,庙前的石板桥也就有了酒仙桥的名字。至此,这座桥已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交通设施。可以说:先有石板桥,后建九仙庙,桥因庙得名,始称九仙桥,再因人们的讹传,将数字“九”传为喝酒的“酒”,供奉九位神仙的庙传说为卖酒酿酒神仙的庙。好喝酒的人们再附会上酒仙推车把酒撒到河里,河水变成酒的传说。而这里因人们聚集而形成的自然村落,不用说就得名为酒仙桥村了。 等到了民国二十四年,即年,巴禹顺年高仙逝,就渐渐废弃了。到了五十年代初期,这里划分出了十五个街坊,先后建立起了原第四机械工业部所属的十二所、半导体器件厂,有线电厂、邮电设备厂、华北光电研究所等,并配备了相应的生活区,还有不少的原苏联专家在此居住生活。年7月,酒仙桥街道这一名称正式启用了。六十年代,九仙桥村周围植树造林,大搞绿化,同年将坝河水道截弯取直。因为改道后的坝河水不再流经九仙桥而将水道南移余米。为了方便过往行人,政府先后在酒仙桥西米的新河道上改建过木桥和水泥桥,继续起着连通小路的作用,七、八十年代,这里曾有很大的鸽子市占据桥南空阔地,多禁不止。现酒仙庙庙址尚存,属将台乡地界,在乡政府西百米处。七十年代曾一度辟为食品商场。酒仙桥西移后,由于坝河道截弯取直,桥向也发生了变化。石板桥为东西向,而西移的酒仙桥为南北向。而旧河道经深挖后,埋水泥管做雨水泄道,经路南一仓库注入坝河。昔日酒仙桥,今称老庙桥或老桥。 现如今,酒仙桥街道开始了大规模的拆迁和危改,打算在此兴建北京电子城,这标志着北京的电子工业在突飞猛进。而新建的酒仙桥那座桥,仍旧连通这电子工业区和生活区,成为公路上的一座普通的桥,日日夜夜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酒仙桥的故事,酒仙桥人转起来!
酒仙桥在线每天报道北京酒仙桥地区最新鲜有趣的消息,欢迎白癜风好治疗吗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需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