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公堤原在县境西部,南起桃园村,东北至冀县境(有石椿为界)。相传,明朝太监刘瑾曾在王府堡(今王府村)为皇后征收胭脂银及籽粒地钱赋,并在此筑堤挖河。实无根据。年《新河县志》载,考刘公堤,初筑于唐开元六年(公元年),本名漳水堤,刘公堤之名起于后世。唯雍正志记知州于防御水患有功者,宋有刘闵一人,然亦不言修堤事。考《衡水县志》称,堤埝西接冀州、新河,为明万历三十年(公元年)知县刘华龙所筑,可知堤之在衡水者,初名刘公堤,后人遂以一部之名而名其全部。
刘公堤初以防漳,后以防滏。是年根治海河以前新河县的主要防洪工程建筑。自唐开元创始,元至元二年(公元年)城沦于河水,东迁今治。至正年间(公元年至年)重为添筑,明代比岁加修,历洪武、永乐、成化、正德数朝(公元年至年),无河水之患,嘉靖癸丑(公元年)秋水溢,冲没堤岸,复为堤防,自仙汪庄(今仙庄村)至宁晋县侯家口村与旧堤相接,癸亥(公元年)复大水为患,隆庆乙巳(公元年)水涌溢尤甚,万历癸酋(公元年)知县事林士芳与幕友周杰拟大修堤防计划,万历四年丙子(公元年),分区布位,招工修治,计高一丈,广一丈八尺奇,长七十余里,上自桃园(今桃园村),下至碗庄(今挽庄村)止,丁丑年(公元年)庄杰知县事,次年霖雨河决,更加修补,自后七十年间,水不为灾。至于清代顺治五年(公元年)、十一年(公元年),两次大水,旧防冲决,县令张公按步分工,督匠重筑。乾隆二十七年(公元年)以工代赈加高培厚。嘉庆六年(公元年)堤又崩决,次年仍以工代赈修补旧堤,并改筑新堤,顶宽二丈二尺,底宽四丈二尺至五丈不等,高一丈。道光三年(公元年)、四年,又以工代赈加筑,顶宽三丈,底宽六丈,高一丈,低洼处一丈四五尺不等。是后,历年春修夏补以固堤防,每值大水,各村按段分修。光绪八年(公元年)曾大修一次,其后失理,至民国七年(公元年)及十四年先后重修,桃园稍北,堤势甚卑,俗称堤头。年根治海河时,原堤座落在滏阳新河两堤之间者已全部清除。其余堤岸有的被年洪水冲决,有的,群众扩大耕地,或伐土建房作坯,残存于县境者仅有十余华里。
(明日请看下集——古时战事)
—END—
赞是一种鼓励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