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都江堰管窥二中国的水系

绿色祛除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20/5778505.html

前言

从长江逆流到岷江都江堰的具体建造和工作原理,由伟大秦国再看其其他水利工程:郑国渠、灵渠。灵渠连接的长江、珠江水系引出规划中的赣粤运河,再联想到隋唐/京杭大运河以及我国两江一淮流域现存的问题,着重介绍了黄河治理原理和江淮一直给人很穷的原因。最后回归到我们应该退耕退城以还湖还河。

全文超万字,近50张图,思考、查阅、总结了十多天的成果,希望对您了解水系工程及流域有帮助。

长江概况

随便一搜就有长江的各种情况:

长江全长约㎞,比黄河(㎞)长余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长江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流域面积达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20%。

我国各流地理分界域图

宜昌以上为上游,长公里。

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公里。

湖口至出海口为下游,长公里。

你会发现几个节点:宜昌、湖口。不错,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长江上中下游节点(手绘)

为什么是宜昌、湖口这两个城市为节点呢?最重要的是水文原因。

长江上游

长江上游落差大、水流急,峡谷多。

比如有名的虎跳峡,三峡,“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想想这速度!以宜昌作为上游的节点毫无争议。

轻舟已过万重山

长江中下游

过了宜昌之后,因河流都相对平缓。但很难区分上游和下游,所以我们常常说长江中下游,很少去讲长江中游或者长江下游。

长江中游

有强迫症、非要区分的不在少数。我们地图可以看到:鄱阳湖以上,长江干流曲折,支流繁多。

以洞庭和鄱阳为主的湖泊广布,遥相呼应,犹如龙爪。

长江中游的鄂州观音阁年未倒

很多人便以九江湖口县为结点,划分中下游,也算合适。

长江下游

再看湖口以东,八大支流无一在此。长江经过百流入注后,水面开阔,水流平缓,宽度两三千米成为常态,河中沙洲分布较多。

其下游目前除了淮河由扬州段京杭大运河注入,已无太大流量的支流。成了真正“孤帆远影碧空尽”,还能存在“二水中分白鹭洲”。

宜宾--金沙江岷江交汇点

上游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宜宾。

金沙江-岷江交汇处--宜宾

为何重要?

一则她是长江干流上第一港,是通航极限。

二是因为过了宜宾,长江已不再叫长江!

被误解的长江正源

有两条流量很大的河流在宜宾汇聚,岷江和金沙江。

而岷江一度被认为是长江的正源,战国《禹贡》中有“岷江导江”的说法,后来的书都沿用这一说。

长江正源之争--徐霞客为金沙江正源

直到一位以旅行著称的牛人——徐霞客的出现!

“北历三秦,南极五岭,西出石门金沙”

查出金沙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麓,较岷江长千余里,从而断定金沙江才是长江源头。此后才把金沙江定为长江正源。

人民也习惯于把宜宾以上的长江称为“金沙江”,其以下的称为“长江”。

长江的其他别称用的相对较少,不详表。但有些说出来,估计大部分人仍然知道,比如:沱沱河,巴楚河,丽江,荆江,扬子江等。

长江的一些别名

而岷江呢?在宜宾合江门前看长江,视觉上金沙江和岷江相差并不大,曾被当做正源,而今犹如被废的太子,郁郁寡欢?不!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岷江作为长江流量最大的支流,并不孤单,她成就着另一番天地。

岷江的驯服

这是一个很古老的故事,从头说起的话相信万言难叙,简要说一下:

西周的周孝王(BC年左右)封养马师一块地,叫秦。

秦经过了复杂的斗争,秦跻身诸侯,直到BC年,一位伟大的君主秦穆公即位,进阶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五霸

又经历了近三百年的磨砺,BC年,秦孝公即位,此时战国七雄之一的秦最被人看不起。人家诸子百家兴起,这边没一点动静。

直到商鞅入秦,经济实力瞬间爆棚,自然野心勃勃,灭他国一统天下提上日程。

战国七雄(未占巴蜀时期)

《华阳国志·蜀志》载:

司马错、田真黄曰:“蜀有桀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给军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

目标已定,得巴蜀地、亡楚国!

BC年,司马错起兵伐蜀,十月取之。

岷江之患

但此时的蜀国却不稳,原因在哪?没错,岷江!

岷江由川西高原流向四川盆地,由于海拔差距,岷江出都江堰市便是一条悬江,海拔高度竟达米,若决口?不错!

泥沙淤积,川渝西部洪水常见,菏泽千里;

而地势较高的东部,江水难注,旱灾常见。

成都平原旱、涝频发,百姓流离,怎么办?

《华阳国志·蜀志》载:

“周灭后,秦昭襄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

不错,此时主角登场,李冰大约在BC~年来了,着手治水。具体怎么治理的呢?

《史记·河渠书》记载:

“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都江堰缔造者--李冰

司马迁对李冰似有不满,连人家的姓氏都不提,只知道名冰。

不过可以知道李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凿玉垒山,开宝瓶口,引岷江之水东流。所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自此《华阳国志·蜀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始成。

为何选择玉垒山

看原理之前,我们要先知道这是个倒推的结果:

人家李冰是先确定宝瓶口,接着再去造的鱼嘴分水堤和飞沙堰溢洪道。

为何选择玉垒山?天然山体,因势利导。

岷江高山深谷出来,东边就是玉垒山阻隔,江水遇到硬骨头自然回流西边,祸害庄稼。那如果可以将这部分水引流东边,是不是不仅可以分洪减灾,还可以引水灌田?一举两得。

这是不是很正常的思维?经过实地考察,应该不难得出此结论。

都江堰选址玉山凿宝瓶口

难的是去做!

接着就是凿山,想想距今近多年前的秦朝,凿山!难啊,不过难不倒人家,利用热胀的办法,即槽线里加干树皮树叶等易燃物,使岩石受热胀裂,最终硬生生在玉垒山上开凿出了一个约20米宽的口子。称之为宝瓶口。

摸索出鱼嘴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不!远没有结束,因为宝瓶口的分水量不受人控制,还是看天吃饭。肯定接着想:

怎么把水逼到东边去呢?应该怎么做呢?

苦思冥想,筑堰分流。

说干就干,接着就把凿山的石头去堆积成堰,发现没用,波涛涌汹的岷江水即刻把他们冲的七零八落。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找到了出路,将山上的竹子编成笼子,里面装上石头,投入江心,堰,成!

李冰修建都江堰

终于可以喘口气了,又发现问题了:

这样简单粗暴分水,泥沙俱分,用不了多久,东边的河流估计就会淤积废掉。怎么搞?

试错出飞沙堰

没有公式定量计算的年代,只能凭感觉来一步步试错。堰的位置前移点看看效果,水量大的时候让水自动把泥沙淘出来?水量小的时候就人工去掏?

嗯,就这样吧,接着就是把飞沙堰摸索出来了。到此,都江堰才算告一段落。

深淘滩、低作堰

接着就是去摸索怎么样才能精确的控制宝瓶口的进水量,以保证内江无灾害。也就是保证飞沙堰溢洪道的高度和内江里沙量。

溢洪道的高度:

过高,在洪水期会排沙不利,不久就会阻塞内江;

过低,则会在枯水期让水流走,内江流量不足。

同时,内江的泥沙也要及时掏走。水少时,要把沙掏出去多少呢?

掏的太多,耗费过多人力;

掏的太少,枯水期内江进水不足……

都江堰的成形图

李冰给出的办法就是“深淘滩、低作堰”。历朝历代都在李冰的基础上检修、摸索、维护……

比如:

三国孔明开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之先河。《水经注·江水》也有记载:

“诸葛亮北征,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

四川解放后政府(军管会)发出的一号文件:抢修都江堰!

当然,也有眼红的:

据说抗战时,日本想炸毁都江堰(报花园口决堤的“灵感”之仇?瞎猜测),但战机在无坝引水的都江堰上空盘旋了好几圈之后,只看到了奔腾不息的江水,根本找不到他们想要炸掉的大坝,结果只能悻悻而归。

都江堰的三级分水

细看都江堰的工作原理:

都江堰工程简图

鱼嘴分水

这是起作用的第一道防线,将岷江一分为二:

内江之水引往宝瓶口,灌溉滋养成都;

外江为泄洪排沙河道,沿河道经眉山、乐山大佛脚下入注长江。

三江汇集处--乐山大佛视之

而起精妙作用就在于旱涝可调。因岷江为季风性河流,具有周期性,而鱼嘴可四六分水!

流量公式:

Q=AU

注释:Q为流量,A为过水断面面积,U为断面平均流速。

同为岷江,断面平均流速U相同。通过调节过水断面面积A,即可调节水流量Q。

都江堰鱼嘴四六分水原理

冬、春两季岷江水位较低,即枯水期水平面下降,内江因为深度较大,A较大,获得较多水流量。且此时的枯水期水流量不大,带不动泥沙,也不用担心排沙的问题。

夏、秋两季岷江水量较大,洪水期水位升高,此时因为外江随着水位的升高、过水断面面积的增加较内江快得多,很快外江A大于内江,内江获得较少水流量。自然获得的泥沙也就少些。

飞沙堰排沙

接着就是飞沙堰的排沙原理,前面说过为何选择玉垒山,因为她是坚硬的山,且是环形的山!结合物理常识弯道环流和凹冲凸淤。

都江堰弯道环流凹冲凸淤原理

弯道环流,可以去类比洗衣机的原理,洗衣时由于转动,洗衣机桶边上的水流高于中心。而此时环形的玉垒山就像洗衣机桶壁,水位自然高于凸岸边的高度,结合初中就学过的水压力大P=ρgh,可知凹边压强大,为趋于平衡,在河的底部自然会产压力,形成横向的环流。

凹冲凸淤,就更好理解了,水夹杂着泥沙,而泥沙的密度大于水,重力作用,自然越往下泥沙越多。因为前面说的横向环流,在河的下部,泥沙被排到凸边;而在河的上部,密度更小的清水涌向玉垒山这个凹边。

都江堰飞沙堰排沙原理

因为凹边是山,很难撼动,而凸边呢?正是人工修筑的飞沙堰!只要堰的高度适中,泥沙自然被“仍”出去。甚至还会顺带将枯水期进入内江的泥沙也给带走!妙就妙在这里,洪水一来,自动排沙!

枯水期带几个人去搞搞内江里的泥沙,维护好堰的高度就行了,维护的工程量瞬间降低好几个数量级!

宝瓶口引清排浊

前面再说弯道环流时,没有考虑水的动能,两者结合就会形成螺旋流。

像什么呢?不知道现在的人有没有见过原始的小麦脱粒机,仔细看过的应该有映像,那个旋转起来很有动感、像蛇一样的装置,可以将麦粒送出来。

上部旋转着的清流遇到宝瓶口,突然没了山,螺旋清流就会“栽”进宝瓶口里去。

螺旋流使内江进水宝瓶口

同时因为宝瓶口只有二十多米,相当于河流突然收窄,就会形成回流。回流也会像之前介绍的弯道环流一样,把泥沙“送”到飞沙堰上。

巧夺天工、精美绝伦的都江堰就靠着这套逻辑,运行了两千多年,造就了天府之国。

岷江也从此被驯服,都江堰拿捏着她的七寸,自此造福成都平原两千余年。

长江、珠江水系的联通

在此也可以看出,治水之根在于治淤,这也是都江堰屹立不倒的原因。想想秦国的另外两个伟大的水利工程,郑国渠和灵渠。

郑国渠--统一华夏的粮仓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两项工程均已失去了当年的作用。

郑国渠连接泾水和洛水

现大部分早已荒废,虽废,但这也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嬴政(BC~BC)13岁即位,即BC年,日益强盛的大秦让邻国感觉到了恐惧。尤其是秦东扩路上的韩国,结果韩国就出了一个馊主意,建议在关中修渠,韩王派郑国前去“疲秦”,结果弄巧成拙,10年后,里渠成。而韩呢?被灭!而秦呢?利百倍!

《史记·河渠书》记载:

“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郑国渠三维

加上不久前的都江堰,关中和蜀地均已沃野千里,给秦国在战国七雄争霸的最后冲刺阶段注入了强心剂,结果就是:出现了中国第一次的大一统局面。

灵渠--统一百越的利器

我们都知道,BC年秦国统一之后,雄才大略始皇帝又开启了开疆拓土:

北战匈奴;

南平百越。

而征百越的那几十万军队,直至秦朝灭亡也未回来勤王。

BC年,始皇帝命尉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军50万征讨百越,结果败北且折损主将!可谓秦朝统一战争中最艰难激烈的一仗,损失30万上下的军队,最终形成对峙局面。(《淮南子》详记)

秦始皇的功绩之一——灵渠

直到BC年,灵渠修成。灵渠往小了说是连接了湘江和漓江,往大了说是连接了长江与珠江。借助她来运送、保障粮草,大帝此次命任嚣为主将、赵佗为副将,原20万再加新调集来的10万大军,再次进军百越,克之。置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

赵佗借势于BC年以抚民方式攻瓯骆,之后趁着中原大乱,在百越称帝。而汉初也无暇顾此,直到汉武帝发兵十万破南越,新置九郡,岭南汉化,现在的越南在秦汉已是中国版图。

汉灭南越

虽说军事上秦帝国失败了,但从政经角度来看,修建灵渠绝对是大手笔,功利万世之壮举。灵渠对于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南北交流,密切各族往来,均起到积极作用。灵渠经历代修整,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犹如而今的京杭大运河!

赣粤运河

南岭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界。但灵渠的修成,让人民可以由代价更低的水运往来,经长江、湘江,借助灵渠,过漓江、西江入岭南。但这还是让路程太远。

经赣水打通长江珠江水系

长江与珠江水系未能互通有无,从地图看:

地理条件不满足,岭南多山但无冰雪储水,虽有水但多水流湍急,不适行船;

经济发展的问题,中国的历史上,岭南的存在感不是很强,远不如江南鱼米之乡,没有能源输出的地是不被重视的;

接着是环海的替代,环海的运行更低廉,当初有郑和,现在海运更是被看好;

天然河流受限于岭南地形,从赣州而来的赣江,经桂林长沙北去的湘江,都成了长江的水系。

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岭南像是在围墙之外,距离政经中心总是那么遥远。

秦朝已借湘江修灵渠通了长江珠江水系,那现在可否借用赣江连通呢?

如若可以,而今的长三角珠三角更加紧密,中部省份亦可与珠三角更好的互通有无。古人也想过这个问题,从明朝大学士解缙到公认国父孙大炮,都有过构建的设想。

北京坐船到广州

近些年来,修建赣粤运河的呼声越来越高,相信要不了多少年,他就会横亘在世人面前。我们就可以从北京一路沿着运河南下广州。

隋唐/京杭大运河

在我们水运南下的过程中,不得不提另外一条同样伟大的人工河——隋唐/京杭大运河。

南水北调工程

她经过历朝完善修葺,至今已形成了北起海河,经黄河、淮河、长江,直到钱塘江。连接天然河流,用漕运这种廉价的运输方式,运送物资。京杭大运河可谓把这事做到了极致(虽然现今黄河以北段已经用途不大)。

不仅如此,现在更是化身南水北调东线的主干道,水质虽不如中线及未完成的西线,但作为景观水甚至灌溉用水还是绰绰有余的。

江河连城市群

甚至我们可以更笼统的去想象一下:利用运河将我国七大水系全部连接起来!多么壮观的景象!?旱涝无存,风调雨顺。

隋唐大运河

我们还是来说一下隋唐大运河:

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

一般应该从隋朝开始说起。但在隋朝之前,就已经很多王朝在开挖:

比如春秋吴国开km的“邗沟”用以运送兵粮,与齐国争霸(后被夫差越甲三千破国)。

比如秦朝“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越绝书》),确立江南人工河走向。

而集大成者,却是隋朝。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中的此河也便是指大运河。亡隋因耗费民力开大运河,后之风骨也多此论调。但不见后一句,千里通波,更不见“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与大禹治水齐肩之伟绩。

从年修0多公里的永济渠开始;

接着又是0多公里的通济渠;

接着广通渠连黄河,多支运河已成型。

但这还没结束,年开始又接着造运河,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前面春秋吴王开凿的邗沟进行改造。

在隋唐以前的秦汉,富饶之地在关中;

而后隋唐东移江淮,大运河形成;

隋唐宋后,随着政心再度偏移,运河作为政心和经心的血管,隋唐大运河也跟着命运堪忧。

京杭大运河

元朝迁都,若在地图前,更好的运河路径已经跃然纸上。

隋唐大运河取直后的京杭大运河

接着就是另外一个集大成者,元朝。

年忽必烈对隋唐大运河局部修凿,截弯取直!由郭守敬领衔,元代人王喜在《治河图略》中记曰:

“世祖皇帝尝设置分监,委任都水马和之、郭若思疏决新河之水,导黄流由安山抵临清接御河,相地形设开隄,通漕运,遂成千载之功。”

京杭大运河之父--郭守敬

从而形成南北走向、连接五大水系的人工运河,真正奠定了全长公里的京杭大运河规制和基础。

黄河的泛滥

其中很定会有人问,为何要花费如此大气力重新开凿运河?绕行隋唐大运河不也可以漕运京都么?而且可以惠泽沿岸,形成经济带。

但实际上是怎么样的呢?

黄河在BC年~1年这年中,其中有年发生决溢,决溢次数达到了次,大的改道发生了5次!而两次发生宋朝,宋金时期的那次改道,更是让运河损毁严重,加上无暇疏通,运河几乎已经被废。人工河在历史上也不在少数,但真正能长久的能有几条?想来想去,除了都江堰也就现存的京杭大运河出名。何也?治水之基在于治淤!

隋唐-京杭运河的转变

中国有句话叫: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陕西,五千年看山西。

是不是都和黄河密切相关?

黄河作为我们的文明发源地,从大禹治理黄河、炎黄战蚩尤开始,不管是三千年还是五千年,甚至更久远,你会发现都是在黄河附近,陕晋豫的中心;而百年看上海,就要说到上海的形成。

黄河冲积的功劳

上海甚至整个华北平原都是冲积而成。

夏朝时(约0年前),上海大部分区域还在海里;

春秋战国时(约年前),先属吴,越甲吞吴后属越,后又归楚,楚王封黄歇春申君辖上海,得“申”简称;

汉朝时(约年前),上海的浦东基本还是一片汪洋;

接着就是宋朝(约0年前),就要说到黄河夺淮改道的事情!

0年来江浙沪的变迁(粗略图)

在约年之前,扬州还是沿海城市,即使0年前,盐城都还是沿海城市,现在南通狼山等还是岛屿。经过黄河近八百年的折腾,愣是冲积出了大半个现在的南通。对比着看长江以南近大陆的海岛,数量众多,而整个江苏、山东东部海域,根本就没有海岛!这也间接说明了黄河的冲积能力。

再夸张些,如果把黄河入口放在泉州或者厦门,台湾可能只是三面环岛的存在了。

约0年来黄河夺淮东进的区域

接着扒开地图看下,上海就在就在南通下面(南边),隔长江而已。

黄河带来的泥沙,有多少被长江带到对岸,成了上海的土地?至少现在的崇明岛不会这么快形成吧?如果没有泥沙的入海(淤海),那时苏州北边的常熟、太仓、南通就会具备海运+内河运输的能力,还会上海多少事?至少会有这么独大的上海吗?

其实还可以再假如下黄河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那黄河夺长江入海只是时间的问题。相信现在的洋山港、嵊泗岛、花鸟岛等甚至整个舟山群岛可能仅仅是目前上海松江区的佘山一般的存在。

黄河的有效治理

黄河如此猖獗,带来的除了国土面积的增加,更多的是家破人亡!治理自然是重中之重。

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黄河下游,几乎没有其他河流的注入,“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从桃花峪出来之后,黄河便是悬河了,也不可能有河流可以加入,其流域仅占全流域面积的3%,但却是灾难的发源地。

黄河中游基本是下切峡谷河道,折腾不出什么花来。

上游青藏高原上有差不多公里的清澈段,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分界点——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大河家镇,开始变黄,一直到中上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统称为黄河上游。

黄河清澈段(摄于青海省玛多县热曲村段)图片侵删

对其治理的思路最主要的仍旧是前面都江堰的原理:

靠自身清淤;

只不过黄河已成悬河,还要加上筑堤。

其实古人很早就看透,但道理都懂却阻止不了迷茫,良禽择木而栖,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明万恭《治水筌蹄》:

“夫水之为性也,专则急,分则缓。而河之为势也,急则通,缓则淤。若能顺其势之所趋,而堤以束之,河安得败?……欲河不为暴,莫若令河专而深;欲河专而深,莫若束水而急骤,使由地中,舍堤无别策。”

而实际治理的则是同时期的潘季驯,采用了“双重堤坝”,完美的解决了如何同时满足河流丰水期枯水期防、治要求:

内层堤坝窄,满足枯水期束水,使之“急则通”;

外堤宽广,保证丰水期即使内堤被冲毁,仍可束水。

而现在的黄河就是这种治理思路。

手绘内侧的线条为黄河外堤

仅仅这样就行了吗?一般的河流来说,做到这样基本就算成功了。

但黄河是个特例,他从中上游的黄土高原夹带来的泥沙实在太多,每年约有16亿吨之多,如果把这些泥沙堆成1米高、1米宽的土墙,可以绕地球赤道27圈!

那还有什么办法呢?

人为制造小洪峰!这也是修水坝的原因之一,龙羊峡、刘家峡、积石峡、积石峡、三门峡、小浪底、柴家峡、盐锅峡、八盘峡等黄河水坝的落成,也让治理黄河有了很好的实践意义:

丰水期,正常让泥沙被带入渤海;

枯水期,相邻几个水库一起调度,先慢慢蓄水,再同时放水,人为制造小型洪峰。详解一下:

刘家峡在积石峡上游,刘家峡先全开下泄,水到积石峡水库,搅动积石峡水库沉积的泥沙,然后积石峡再全开下泄积石峡,依次而为。每年几次,便使得黄河主河床成功刷深,也加速了黄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增长(不知是好是坏)。

外堤上搞淤背

以上两种办法进行的同时,现在水利部门还在外堤上搞淤背。

在读高中的时候就见过这种做法,用泥浆泵抽河底沉积的泥沙到外堤,然后沉淀,开口引清水出来重新入河,当时还在问为什么这么做?是不是有杀人案抛尸河底?这么做是为了找出尸体?就像现在全网正讨论的杭州一女子失踪案,民警抽化粪池类似的情形。现在想来,自己想象力挺好,无知者无畏,无知者无所谓。

余下的淤泥过段时间便是肥沃良田,搞搞种植,或者种上杨树等速生经济林。外堤也得到了加强。

长江经常出险

与黄河相比,长江的出险报导似乎更甚。尤其是九曲十八弯的荆江段。

原因?

长江的筑堤堵口

长江不像黄河善变,加上优越的通航条件。自宜宾以下,自然形成经济带,每座沿江城市都拥有自己的河:重庆-嘉陵江、武汉-汉江、南京-秦淮河、上海-黄浦江……他们经济带形成,由围城、围田慢慢推进,最终变成了围江,发展成了沿江堤防。紧接着就出现了筑堤、堵口,使各个沿江河流被隔断与长江的联系。即各个经济带自己搞自己的,没有统一的规划,都想着:只要不淹着我就可以了。

很多沿长江城市的黄滩被改为石堤,大量“穴口”被堵

想如同治理黄河一样修双堤?根本不可能!动人利益犹如要人命,断人生计得罪局部利益,甚至激起民变!

详见王文韶(清-湖南巡抚)《片陈南洲水患》的一段:

“洞庭湖为湖南北水利之枢纽,贫穷私垦,豪强争占,五方集处,讼狱日滋。惟洲地愈积愈宽,则湖面愈占愈狭,容水之区日逼,必致横溢四出……明知已成之洲,万不能再事刬除,俾复全湖之旧。然救弊补偏,亦正岌岌不可终日。”

原因都知道,要动谁的奶酪?敢动谁的奶酪?接着就是:这事还是算了吧,加高修厚大坝?虽然并卵!

大家看下我国各河流的径流量比对:

中国各河流年径流量

长江这么大的流量,任你堤坝修得再高,灭你不是分分钟的事情吗?所以,希望统一规划协调,下壮士断腕的决心,给出构筑双堤的“纵深”。

水利工程——削峰填谷

再说一下三峡,水利的作用是削峰填谷,今年(-7-12)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水位已超过年洪水位,但因为三峡工程的存在,长江流域的安全度远高于年。为何网上那么多地方房屋倒塌?互联网把问题无限的放大了,如果年有现在这种人人可发的短视频平台,相信会更加惨不忍睹。

参考官方数字就知道水利工程的作用了(此处就不去找了)。

实时给出来的受灾画面,很多时候是传播焦虑。

淮河的苦衷

说到焦虑,最近听到最多的便是王家坝泄洪事件。而王家坝泄洪的原因,从整个淮河流域的来看可能更明了。

守江必守淮的共识

豪放诗人辛弃疾:

“夫守江而弃淮,吴,陈,南唐之事可见也”。

明清之际文人顾祖禹:

“南直以江淮为险,而守江者莫如守淮……长江之险者,屯兵据要,虽在江南,而挫敌取胜,多在江北”

守江必守淮--得江淮者必南下一统

守江必守淮,达成共识,南方势力想存国,必集全国力量在此死磕,江淮(西边被东南-西北走向的大别山天然屏障)自然成为了战争的实际承载地。

战争的破坏力无需多述,刚刚积攒起来的家底,瞬间被化为乌有,朝代的周而复始,建设也在周而复始,很难有资本的积累!

黄河夺淮年

战火还导致了另外一个恶果——黄河决堤!

前面提过宋朝时黄河改道的事情,因为泰山坐落在齐鲁大地,黄河是个欺软怕硬的恶汉,跨不过泰山,又不想走旧道,便只能南下了。于是,这个黄河“恶汉”欺负了“花姑娘”淮河!淮河近年间的泛滥成灾史拉开了帷幕。

黄河历史上的故道

最终导致的结果:

淮河被迫改道,失去了入海口。

其大部分水量也只能通过人工大运河扬州段汇入长江。而扬州从隋唐大运河开启时就已成为一颗城市明星,此后的元明清这种统一状态时尤甚!南北要道,商贾云集。而今,却没落了。扬州的兴起与衰败,很大程度是因为近代路运的兴起,是漕运被路运取代的时代悲剧产物。

泰山的存在决定了黄河变道的两个大方向

黄河在改道之前,你知道淮河两岸的繁荣富庶吗?详见之前文章皖北为何给人很穷的感觉?

但我们不能活在过去,那应该是刺激我们前行的动力。夺淮后黄淮地区的我们依旧要笑对生活,但历史又给我们开了个玩笑:治淮曾因洪泽湖下的明祖陵而功败垂成!

当年潘季驯(明,前面治黄提过这位水利大咖)加高加长高家堰,一度将淮河水蓄成一个洪泽湖,用淮河清水冲刷黄河河道,却败在了一个国人能够理解的事情上——明祖陵。朱元璋的爷爷葬在泗州,而古泗州城正好在洪泽湖范围内,水淹祖陵,这是要逆龙鳞的节奏。于是治理功亏一篑、无疾而终。

黄河夺淮形成的洪泽湖

没有山的水是没有灵魂的,没有人文历史遗址的水是没有未来的。而淮河几乎满足这两条。很多人会第一映像的秦淮河,也像是个玩笑,因为他和淮河没有什么关系,在地理上隔江对望,仅仅是因为名字相近。

王家坝之痛

近期淮河王家坝泄洪,类似上保河南、下保江苏……不绝于耳。官媒应该做的是落实解救遭受损失的人民群众举措,追根于如何将此类事宜彻底解决办法,而不是领头带节奏!不是因为穷才被选择为泄洪区,而是因为是天然泄洪区才穷。

王家坝(桐柏山-大别山脉分界长江-淮河流域)

王家坝被泄洪的原因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全长一千余里:

上游,以洪河口为界,从桐柏山发源地至此长大概公里,全段河南境内;

中游,一般指洪河口至洪泽湖出口的中渡,大部在安徽,长度多公里;

下游,则是中渡至三江营段,公里,江苏境内,经京沪运河入江水道。

淮河干流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如果在上游泄洪,作用大吗?可控性大吗?

上游地面落差米,地势较高且河床成V行,水流较快。泄洪也不现实,不可控因素太多,风险有些大,而且支流繁多,淮河主干泄了也未必就一定起作用。

如果在下游泄洪,有作用吗?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被反问:下游泄洪还有什么意义吗?淮河的三个大水库(洪泽湖、南四湖和骆马湖)均在中下游,中游地面落差16米,地势平坦且河床成U形,水流自然较慢,但地表水本就一个猛劲,强堵不如疏。为了保证中游能扛过凶猛的洪流,其修建堤坝的成本会更高。或者是另一个结果:中游已经决堤。这样无节制、无计划的受害,带来的结果会更惨。

那为什么一定要选择王家坝?大家看看王家坝的地理位置,恰在淮河中游上段,上游不远就是洪汝河的入淮口,加上本就是泄洪区。通盘考虑,两害相权取其轻。即使不在这泄洪,因为地理位置和穷,最先溃坝的可能也是这里。

结果:穷和泄洪恶性循环。

发生淮河流域的战争量

根源在哪?黄河夺淮!再往内因看,战火让人们无暇治水,天灾人祸。仅此?不,不能忽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是你要做的比别人更努力才可能等同别人的条件。

长期治水肯定在于水利工程,我们也希望水利工程尽快完成,还皖江、淮水一片安宁祥和。

苏、沪会受洪水影响?

甚至有人说是为了保苏沪,这个就有点跟风瞎说了!不管是长江还是淮河的泄洪,对于苏州、上海影响微乎其微。

长江至江阴已经江面宽广,再大的洪峰也会融入东海的怀抱,如若这里被淹,相信全国危矣!

苏沪的水患在太湖。

苏、沪治理干流的方法

早期太湖是吴淞江-昆山-太仓(细红线路径)入长江。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太湖最主要的流域是吴淞江-苏州河-黄浦江(粗红线路径)夺江入海。

再加上淀山湖水系过来的淀浦河-黄浦江(短绿线路径),太湖-太浦河(建国后疏通的人工河)-黄浦江(长绿线路径),可以说目前的苏、沪水系治理的还是很棒的。

除非海水倒灌,那应该是海平面上升导致,也不在我们的讨论范畴。

苏沪的治水,除了自然地理无法效仿,其他都可以供我们参考效仿。

城镇化or循环背井离乡?

关于治水,目前国家有很多泄洪区,但就如前面黄河所说的,很多人舍不得那片肥沃的土地,那片生存了几代人的那片土地。可看看那些为了大工程迁徙的人民:三峡工程,丹江口南水北调工程,新安江水库工程,等等!多少人背井离乡?一次离乡换来子孙后代的安居乐业。

泄洪之后背井离乡

国家是不是也可以给到一些政策,把那些在泄洪区,在洞庭、鄱阳等围湖生存的人民城镇化掉?

包括前面介绍黄河治理情况时,细心的读者会发现黄河主干道和外堤之间有很多村庄。虽然房屋建在土台上且高度直追外堤,但行洪时,仍旧逃脱不了转移的宿命。周期性洪水导致周期性的背井离乡,这和一次远赴他乡相比,为了子孙不再周期性背井离乡,相信大多数人愿意选择后者。良田集中耕作,家和财产可以远离。我们不想每次看到一幕幕的泄洪事件,就会引发论战,损坏团结。

退耕退城,还湖还河

突然想到了《遥远的救世主》里的一段话:

“是转变政治文化观念还是传统文化观念?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是不是一个炉子里的两个烧饼?如果我们的文化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那就不用转变观念了,中国人做庄家,让别人跟我们接轨好了、我们老是躲在屋里唱《我的中国心》,多心酸!”

图片侵删

请留言

蘅芜苑薛茗茶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hexianzx.com/ftrq/7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