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艰难
江西新移民初到京山,万事开头难,草创家业,历尽辛苦。刘氏夫妇来到永隆河,押丁把他们交给先期到达的保甲,保甲分给他们一间破旧的草棚,一些农俱和生活用品,一切就由他们自己了。出门四望,满眼荆棘,李氏抱着继祖嚎啕大哭。政府刻意封闭他们的来时路,甚至老家在哪个方向,也无从知晓。
继祖安慰妻子:我们有两双手,年轻有力气,政府五年不收田税,你怕什么?别哭了,干活去!
刘氏夫妻每天拔除荆棘,开辟田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了秋天就有了收获,日子过得算是滋润。几年之内,他们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取名觉福,小的取名觉富。
五年后,政府允许移民回老家探亲。利用春节的机会,夫妻俩带着孩子回去了一趟。来回两个多月,虽说见到了故乡和亲人,但他们心里更清楚,他们已经离不开永漋河边的这块土地了。
以后,他们有了孙子;刘继祖长寿,甚至看到了重孙子,并依字派为子孙取名。刘氏家族香火旺盛,传到第十八代“正大光明宜”的“光”字辈时,出了三个惊天动地的人物,即辛亥革命京山永隆河起义的英雄刘英、刘铁、刘杰,他们领军攻克天门等荆襄要地,有力策援了武昌首义,京山的英雄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刘继祖寿至84岁,这时老伴李氏已先去世多年。刘继祖去世前,将儿子、孙子、重孙子叫到床前,断断续续讲述了他的生平故事。他向儿孙们表示,他的最大愿望,是等他过世了,把他们夫妻送回老家安葬。几天后,老人家撒手西去,他想去老家江西吉水入土为安的愿望却永远没有实现。
他乡故乡
江西人移民京山,一直持续到了明朝末年,京山境内各家族的族谱对此多有记载。
年9月27日,宋河镇杨家冲村郭家嘴发现清代族谱碑,完整记录了当地郭氏家族的迁移、发展情况,以及族规禁令。石碑立于嘉庆20年(年)12月8日,距今已有年,碑文记载:“余族自明朝永乐二年(年)从江西迁居京邑垛籍于此山之阳,有坟茔一所,有古树数百棵,皆有连抱之材,则是丘木之盛......
坪坝朱家岭村朱氏族谱记载,始高祖朱二郎,字永昌,生于江西南昌府南昌县龙门街朱家巷,祖居江西故郡洪都新府,自大明弘治二年(年)避乱,迁楚地安陆府京山县坪坝大庙下团普济硚狮子畈移风乡富水村朱家岭,下起朴树埫,上至雨台坡为记。即现在的坪坝镇朱岭村大部、东岳村部分都为明朝朱氏家族的地盘。
三阳刘家畈刘氏族谱记载,他们始祖和光武岭的刘氏家族的始祖,原籍都在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于明朝万历22年(年),一同迁徙来三阳落户,现在共计有几千人口了。
三阳镇岔河胡家冲胡氏家族的祖籍在江西高安市杨墟镇,明朝末年迁来京山,如今整个家族繁衍至多人,分布在双河、段冲等村落。
三阳镇陈家冲村杨家嘴的杨氏家族,原籍在江西梧桐树巷筷子街,在明朝初年先迁徙至坪坝晏店一带,传至第七代,到了万历年间再迁来杨家嘴,现在已传到第19代了。
坪坝街上的杨氏家族,明朝后期由江西南昌筷子巷迁来京山坪坝。
江西人到京山后,耕种土地,盖房造屋,建立村落,有的依据地形建造,叫某湾、某坡、某岭等;有的依据自己的姓氏,叫某畈、某冲;也有的依据不同的行业,会种菜的叫菜园塆,会打铁的叫铁匠坝,会造秤的叫秤杆坡……
永隆镇:京山地名信息记载,在永漋河平原,明初,江西聂姓三兄弟迁永漋中部垦荒建房,子孙繁衍,形成村落,名聂家畈,今为行政村聂畈村;
同村有白姓、赵姓从江西移迁此地,筑台造屋,至今名白家台、赵家台。
明代中期,江姓、曾姓从江西迁永漋,垦荒筑台起屋,形成村落,至今名江家塆、曾家台。江汉平原筑垸围田防水灾,始于宋代。明代江西移民广泛采用此法,繁衍生息,将过去的云梦古泽开辟为富饶的江汉平原、鱼米之乡。迁到永漋平原的江西移民就是这样繁衍发展起来。
京山地名信息又载:有黎姓江西人迁永漋,建垸繁衍,聚落至今称黎家垸;又有几户江西移民迁此起台建房,形成几个村落,分别名何家台、三房台、吴家巷、张家台,村落名传延至今;这些垸、台、巷村落,形成今天的行政村黎家垸村。
在永漋镇域,元末至明代由江西移民始建聚落的村塆地名有:高湖街村欧家冲、邹家台;
古城口村陈家垱、老屋台、李家咀、岭上塆、七家塆、坡塆、任集、王庙塆、郑家巷、左家垱;红光村何集、余家咀;
贾家台村陈家桥、黄台;
马岭村马家岭;
上陈桥村上陈桥、陈家塆、刘家岭、唐家岭、吴马岭;
陶家岭村陶家岭;
严家墩村聂家大台、皮家台;
新河口村袁家堰、张家台。
村落遍布,集市、集镇逐渐形成,繁荣起来。如形成了高湖街、何集、杨浲街等集镇,永漋镇由于水路交通的便利,发展成为江汉平原北部重要的中心集镇。
仅京山地名信息现在的记载,永漋镇域,明代(或元末)新建的村落及地名有43个,这些村落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永漋镇江西移民村落地名,是京山全境的一个缩影。
钱场镇:地名信息记载,钱场镇白马村,该村村落陈家岭为明万历年间陈姓迁此始建。
钱场、雁门口、天门一带李氏族谱记载,其祖籍江西吉安瓦子街,明初迁湖北江汉一带;李氏后人曾至江西井冈山下吉安寻亲祭祖。
钱场村,钱氏由江西迁此建村落,名钱家塆、钱家下塆,后钱氏在汉宜路边做生意,发展为集镇,这便是钱场镇镇名的由来。
桥河村碾子塆、上姜塆,为明代姜姓从江西南昌府迁此始建村落;该村施家塆、孙家台、童家台、小童家岭、尹塆、中姜塆等桥河村所有村塆,全为明代移民兴建的村落。
幸福村冯家巷,为明洪武年间冯氏从江西迁此所建村落;同村九屋畈,为明永乐年间江西移民所建。
荆条村吴家上塆、吴家下塆,是江西南昌吴氏夫妇洪武一年()迁此繁衍发展的几个村落;同村姬家桥塆桂氏迁此,姬姓逃朝廷之罪改姓桂,修桥建村塆以“姬”为名,不忘祖姓。同村江西移民兴建的还有小郑塆,同村易塆为洪武年间江西移民所建。
祠堂村小杨塆,明代杨姓从江西迁此始建;庄塆,元末易姓迁此始建。
钱场镇明代江西移民所建村落及村落地名共有20个。
雁门口镇:瓦庙集,为何、郝、魏三姓在明代中期所建寺庙与村落,形成集市。
屈家岭管理区:赵坡社区(原属京山),为明代赵姓迁此所建村落,改社区以“赵坡”为名。
石龙镇:朱家冲、小泉冲、王家塆、陈家畈、傅家坡、何家巷子、程家冲、大李家塆等8个村落为明代移民始建。
孙桥镇:胡家棚村,移民胡氏迁此搭草棚拓荒,发展建村落,故名胡家棚。
李家巷村谭家大塆,谭氏夫妇以箩筐挑子移民至此开荒,发展繁衍建起村落,故名;
该镇官桥铺村黄家岭,明初黄氏从江西迁此,落脚发家,世代耕读,子孙仕进,发展为湖北闻名的拥有48个天井的黄家大庄园;
该镇五泉庙村八步街,明代移民迁此发展,八个儿子建八条小街;该村有村落名“垱边”,明代移民在水垱边建房,故名。
坪坝镇:槐树村,明代移民在此落脚,拓荒建房,屋旁植槐树,故名;该镇红阳村皂角树塆,明洪武五年()胡氏迁此建房,植皂角树,故名。
杨集镇:将军岭村,元末混战,有将军率军驻此,故名;
杨集惨伤岭,元末混战,此地交战双方伤亡惨重,故名。
绿林镇:全力村扎营角(又名大堰角),元末混战,有军队扎营驻此,故名;
同村沈家塆,民末移民始建。
该镇六房村,明初从江西迁来的周姓在此繁衍,周姓六个儿子建房形成聚落后发展为小集市。
该镇吴集村老屋河,元末朱、陈大战,村庄皆焚毁,该地一向姓男丁躲藏于山洞,幸免于难,后在此与移民一道恢复发展,建吴集、向集。
三阳镇:谢家河村,谢氏家族明初从江西南昌府南昌县迁来后,聚族而居,改名为谢家畈。
曹武镇:五湾村,明洪武年间毛姓迁此,建毛家坡塆、毛坡庙,发展为五个塆,故名。
新市镇:大竹村周家冲,明代周姓率众迁此建村落,故名。
罗店镇:明初罗氏迁此开店,故名;该镇麻城村为江西移民经湖北麻城中转后建麻城(塆),后以此为村名。
该镇桥头塆,明代许氏迁此建房,修桥,故名。
京山地名信息记载屈家岭管理区、雁门口、石龙、孙桥、罗店、杨集、绿林、三阳、坪坝、曹武等镇明代江西移民所建村落及地名共30个。
由于年代久远,京山地名信息中许多村落及地名未能写明始建于何时,但仅从以上不完全统计,记入地名信息中明代移民(主要是江西移民)始建村落共有96个。其实,其他未载明何时始建的自然村落,绝大部分仍为明代江西移民所建。江西移民迁徙京山,以明初、中期为多,由于先落脚移民的引领,许多江西人在明代末期,也有迁户京山的现象。此外还少量原住民,如马店、三阳马氏,绿林吴集向氏,保全百姓,躲避战乱,恢复家园。从上述记录统计看,永漋平原、钱场岗地平原一带,明代江西移民村塆最多、最为集中,这也印证了“江西填京山”,京山得以充分开发的史实。
把根留住
移民京山的江西人,时刻也没忘记自己的根,不少家族都回去老家寻根问祖。上文写到的永隆、雁门口的江氏家族,在清朝年间,有9世孙江弼成,到江西老家清族谱,并携带家族资料回到了京山,正准备印刷刊行新族谱的时候,遇到了大水灾,将文字资料全部冲毁,从而失去了完整的家族信息。
家族来源的记载、传承,是很艰难的事情。旧时代的社会动荡,兵灾、自然灾害、人祸,都在威胁族谱的传递。文革破四旧,更是传统文化的浩劫,好多家族的族谱,就是在这时候烧毁。
刘英家族的族谱,在文革中全部被勒令交出来烧毁,谁敢不交,会被当反革命处理。以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政府在收集刘英生平事迹时候,只能采访老人,凭借口述记忆,没有文字依据,产生了很多谬误。好在前不久发现了刘英族谱,原来刘氏家族还有一支在天门,天门人要精明一点,破四旧时有人私藏一本。现在由弘启先生整理研究,订正了许多错误,比如刘英的就义日期等问题,考证出来按族谱是准确的等。
永隆江家有好几千人,但很长时间没有族谱。幸运的是,雁门口熊店李家塆村的牌楼湾,有一江姓老人,在文革期间冒险藏有孤本,江姓子孙才得以了解自己祖先的过往。
从本文列举的族谱来看,北片主要是三阳镇保留最多,而且三阳的家族都比较大,人口众多、居住集中。充分说明了在长期战乱的年代,这里依靠大山的庇护,相对宁静。而南乡平原地区,受战乱影响较大,家族分散,族谱很难保存。
虽然远离了故土,虽然时光已流逝了多年,但京山人还是保留了一些江西故乡的方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在风俗方面,从江西迁入京山者中,有祖籍“筷子巷”之说。乡人多在祭祖之饭菜上插筷,以表示不忘祖根。
在语音方面,大多数江西移民后裔,还保留着从祖辈代代相传下来的词语读音。例如将外祖母(外婆)读作“家(音ga)婆”,外祖父(外公)读作“家(音ga)爹”,京山坪坝人还将方向词“去”字读作“器”音,动词“站”字读作“记”音,等等,不胜枚举。
京山人,看看本文,再回家问问父老、查查族谱,一定能知道你的先辈是从江西哪府哪县迁徙而来,还能知道他们在京山走过了怎样艰辛而辉煌的几百年。
本文部分资料由弘启、李甫清、曾凡义老师提供,一并致谢!
长按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