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安县隶属于四川省南充市。蓬安春秋系巴国地,秦系巴郡,汉初置安汉县,公元年置相如县,明太祖洪武年间设蓬州,年改蓬州为蓬安县。
蓬安位于四川省东北部,介于北纬30°44′-31°17′,东经°10′-°41′之间,东西宽22.11千米,南北长61千米,面积平方千米。蓬安县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7.5℃,常年无霜期天。年均降水量约毫米,月季分布不均,但强度不大,可用率高。
蓬安是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重点县、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县,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蓬安素有“中国锦橙第一县”的美誉。蓬安县城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周子古镇、“百牛渡江”生态奇观等文化旅游品牌国、省闻名。
1、相如镇:相如镇原名周口镇,为蓬安县城,位于蓬安县南北走向的中部,北依龙角山,西临嘉陵江及江对岸相如故城,东靠营山绿井乡,南与古蓬州遗址——燕山寨毗连,距南充市区60千米。周口系古码头,上至广元.5千米,下至重庆千米,是嘉陵江上下船只往来、停泊必经之处,连接陆路蓬(安)、营(山)、仪(陇)、通(江)、南(江)、巴(中)各县市通道。水运港口舟揖繁忙,人们习惯称之为舟口。港口上自彭家沟小河口、下至洪家娅口,长一千余米。元至元十五年(),蓬州迁相如县治所(今锦屏镇)州县同治。舟口与蓬州隔水相望,为蓬州之门户、口岸,故又称州口。宋朝,合州(今合川市)通判周镰溪(尊称周子)去南部探亲访友,途经舟口,士绅文人留住讲学,后人敬重其道德文章,遂建镰溪祠,并将舟口雅名周子镇(今红军街进口有周子镇牌坊),习称周口。清道光三年(),设周口场。光绪二十年(),仍为东乡九团之首,名为州口。民国2年(),建周口乡。民国22年(),中国工农红军在周口建立苏维埃政府,同时成立周口乡苏维埃政府。民国24年(),设立周子上乡、周子下乡。民国31年(),改为周口乡和清溪乡。年12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周口,设立周口乡解放委员会。年5月,正式建立周口乡人民政府。年,县政府决定搬迁周口,将周口分设为城关镇和周口乡。年12月,县政府和县级机关、企事业单位迁城关镇。年,将周口乡与清溪乡合并成立红旗公社,城关镇单列。年,周口区驻地迁河舒。年地名普查改城关镇为周口镇。年,将清溪、红旗、白玉和大泥部分村合并组建周口镇,辖45个村、个村民小组、7个居委会,总人口人,面积平方千米。年,原白玉从周口镇划出。年10月,周口镇所辖9个居委会和7个村划出,组建相如街道办事处,为县委、县政府派出机构,驻周口镇。周口镇单设。年,周口镇和相如办、白玉乡合并组建相如镇。
2、锦屏镇:锦屏镇位于蓬安中部,嘉陵江西岸,嘉陵江从镇北人境至东转南,环绕半个镇,其境域背山面水,镇内又有玉环溪穿城。镇治所陵江场西边,有山五峰并列,势若奔马,名五马山,堪称古相如县和古蓬州屏障。清时改五马山为锦屏山,镇以山得名。锦屏镇驻地为相如县治所。明太祖洪武年间(左右)省相如县人蓬州,民国2年()改蓬州为蓬安县,至年,一直是相如县、梓撞郡、蓬州、蓬安县治所。历史上蓬州曾与阆州(今阆中市)和果州(今南充市)并称。她既是西汉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故居地,又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清代著名爱闰思想家姚莹旧治。民国2年(),州改县后,州城治所建政城厢镇,民国29年(),城厢镇改为城中镇。年,建城中乡人民政府,年,分设为城中镇和城中乡,年,分别改为陵江镇、锦屏乡。年,陵江镇、锦屏乡与两路乡合并成立灯塔人民公社。年,改为锦屏公社。年,锦屏改为东方红公社。年,成立锦屏公社革命委员会,年,恢复锦屏公社。年,撤社建乡,复名锦屏乡,辖巧个村。年,撤销锦屏乡,建立锦屏镇。年,撤区建镇,将原马回乡所辖8个村、原长梁乡所辖6个村、原两路乡所辖2个村划归锦屏镇管辖。扩大后的锦屏镇辖引个村、个村民小组,l个居委会。年7月,划出原马回乡所辖8个村,划入原龙云乡所辖3个村,调整后锦屏镇辖26个村、1个居委会。年4月,将原长梁6个村、龙云2个村划出。
3、长梁乡:长梁原名中坝,原乡政府驻地为一大坝,前有嘉陵江,后有一个大壕,江水上涨,四面被水围住,坝在水中,故名中坝。后来,乡政府迁驻江岸边,距县城16千米。年初,设立中坝乡人民政府。年,划归正源乡。年,与正源合并成立冲锋人民公社。年,成立中坝人民公社,共有8个大队。年,改为常胜公社,年,成立中坝公社革命委员会,年,改为长梁公社,年,改长梁乡。年8月,长梁乡合并到锦屏镇,年,恢复长梁乡,辖8个村69个社。年6月,马回乡并人长梁。
4、正源镇:正源又名望水垭,位于蓬安县西南部,嘉陵江西岸,距县城20千米。清咸丰十年()前叫清和场,后因此场主街正对江水,更名正源场。是嘉陵江上至广元下至重庆有名的古码头之一,水运繁盛,商贸兴旺。清光绪二十年(),设正源场。民国时期,望水娅场镇一部分属蓬安正源乡,一部分属南充正源乡管辖。民;国2年(),蓬安设正源乡。年,设正源乡人民政府,年,正源乡之外,新建望江镇。年,正源属冲锋公社。年,改为正源公社。年,改为冲锋公社。9年,成立正源公社革命委员会。年,恢复为正源乡,年,改为正源镇,辖13个村、个村民小组,l个居民委员会。年9月,长梁乡两个村并入正源,年4月,正源恢复原建制。
5、三坝乡:三坝乡位于蓬安县城西南,嘉陵江东岸,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东与利溪镇相接,西与正源镇、顺庆渔溪乡隔河相望,南与顺庆江陵镇接壤,北与中坝隔江,离县城20千米。因境内有姚家坝、郑家坝、阀家坝3个坝得名。三坝解放前属正源乡。年,始设三坝乡人民政府。年,三坝与马回、利溪合并组建卫星人民公社。年,成立三坝公社。年,改红星公社。年,成立三坝公社革命委员会。年,撤社建三坝乡。年9月,并入利溪镇。年8月,恢复三坝乡建制。
6、石孔乡:石孔位于县城东南,东临营山县联升乡、凉风乡,西接相如镇,南与开元乡接壤,北连营山县的茶盘乡,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3千米。场后岩上有个大石洞,故名石孔场。民国2年(),建石孔乡。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石孔建立乡苏维埃政权。民国24年(),撤销石孔乡,民国29年(),设石孔乡。年,设石孔乡人民政府,属二区(河舒)管辖。年,石孔与三元合并成立乘风人民公社。年,撤销乘风公社,年,改曙光公社,年,成立石孔公社革命委员会,年,撤社建石孔乡。
7、河舒镇:河舒镇位于县城东南,原先因枣儿娅阻隔且道路险阻,距县城公路里程10千米,新修一级公路打通枣儿垭后仅7千米。早年场镇在现址北一里许,名龙凤场,现址是其河边的一个猪市,名河(边)猪市。清康熙中期,在此建立佛寺,名河猪寺。寺前小溪清澈见底,垂柳依依;后山古柏参天,浓荫蔽口,风景秀丽,幽静舒适,遂将河猪寺雅名河舒寺。乾隆四十二年()迁场于现址,名河舒场。河舒境内燕山寨,又名运山城,高山峭壁,山顶有天生池。南宋淳祐初,四川节度使吴玠将蓬州州治从蓬池坝(现荼亭乡蓬池村)迁燕山寨,筑城抵御蒙军。清道光三年(),设河舒场。光绪二十年(),河舒场为东乡九团之一。民国2年(),建政河舒乡。民国22年(),红军在河舒建乡苏维埃政府。民国29年(),河舒设乡。年,建立河舒乡人民政府。年,河舒改名成立红光公社。年,恢复河舒公社。年,河舒改名红櫻公社。年,成立河舒公社革命委员会。年,改河舒乡人民政府。年9月,撤乡建河舒镇。年,将碧溪、开元和柳滩一部分划入河舒,辖41个村。年和年,重新划出增加的村,恢复河舒镇原建制。
8、利溪镇:利溪镇位于蓬安县城西南方向,嘉陵江东岸,距县城公路12千米。利溪原为两场,一名利溪场,一名永济场,两场间有三条溪河相汇流人嘉陵江。清同治年间(—),于三溪之上违石拱桥三座,两场合一称为利溪场。利溪平时商贾不断,风帆连线,也是嘉陵江上繁荣的水码头之一。清道光三年(),设利溪场。民国2年(),建利溪乡。年,设利溪乡人民政府。年,利溪与马回、三坝合并建立卫星人民公社,辖32个管理区。年,建立利溪人民公社。年,再次将利溪改为卫星公社。年,成立利溪公社革命委员会。年,撤社建利溪乡。年,撤利溪乡,建利溪镇。年9月,三坝乡整体并人利溪镇管辖。年4月,三坝乡析出,利溪镇恢复原建制。
9、龙蚕镇:龙蚕原名会龙,位于蓬安县南面,与新园乡、天成乡、利溪镇、高坪区会龙镇、御史乡、搽耳镇接壤,省道线穿境而过,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1千米。清光绪二十年(),设会龙场。民国2年(),建会龙乡,辖20个保(含南充会龙乡)。年,将原会龙乡的第3、4保和第10至20保组建会龙乡人民政府,驻地迁现址,仍名会龙乡,辖10个村,年,会龙与新民乡合并成立先锋人民公社,辖24个管理区。年,成立会龙人民公社,编为16个生产大队。年,改名先锋公社。年,成立会龙公社革命委员会。年,地名普查,蓬安为区别南充会龙,因全乡蚕桑出名,取蚕大如龙之意,改名龙蚕公社。年,更名为龙蚕乡。年9月,龙蚕与新园乡合并建龙蚕镇,迁至新园地址。年7月,恢复新园乡,龙蚕镇保留,恢复原乡管辖建制并迁回原址。
10、新园乡:新园原名新民,位于县城南面,仪华公路穿过新园场。乡政府驻地新园场,距县城17千米。年,民主建政时由原利溪乡第12、15保,原会龙乡第6、7、13、14保,原杜家乡第10保组建新民乡人民政府。年,新民与会龙合并组建先锋人民公社。年,调整为新民公社,属河舒区管辖。年,成立新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年,地名普查改为新园公社。年6月,改为新园乡。年,新园乡整体并入龙蚕镇,政府所在地设在原新园乡胡家坝(今踏坡梁村四社)。年9月,恢复新园乡。年6月,政府驻地搬迁至杨家坝(今麻阳河村一社)。
11、碧溪乡:碧溪原名杜家,位于蓬安县城南面,因境有溪水名碧溪得名,与海田、河舒、柳滩接壤,治所碧溪场,距县城17千米。清道光三年(),杜家场为蓬州南乡14团之一。民国2年(),建杜家乡。年,设杜家乡人民政府。年,杜家成立团结人民公社。年,恢复杜家公社。年,又改为团结公社。年,成立团结公社革命委员会。年,更名为碧溪公社。年,撤社建碧溪乡。
12、柳滩乡:柳滩原名柳树,位于县城南面,北与河舒镇相连,南与杨家镇相连,西与碧溪乡接壤,东与开元乡接壤,距县城16千米。此场原名接龙场,清中期,有株十围大柳树扑倒于河上,形成滩口,又称柳树滩,人们当从柳树上面过河,俗称“柳树桥”。后房屋增多成集市,名柳树场。清道光三年(),柳树滩是东乡12团之一。光绪二十年(),柳树名接龙场,仍为东乡9团之一。民国2年(),建政柳树乡。年,设柳树乡人民政府,为二区(驻地先在河舒后在柳树)管辖。年,与杨家、中华合并建立奔腾人民公社,改属罗家区管辖。年,增设柳树公社。年,柳树人民公社划归河舒区管辖。年,改名赤卫公社。年,成立柳树公社革命委员会。年,更名柳滩人民公社。年,撤社建柳滩乡。年,撤销柳滩乡,13个村并入杨家、2个村并入河舒。年,析出并入杨家的13个村重建柳滩乡。
13、开元乡:开元原名三元,位于县城东南面,东临石孔乡,西接河舒镇,南与柳滩乡接壤,北连相如镇,乡政府驻地自塔村,距县城17千米。三元因清朝时由袍哥“仁”“义”“礼”三个堂口筹资修建的石平桥“三元桥”而得名。解放前开元乡分属石孔、柏杨2乡。年,设三元乡人民政府,属二区(先驻河舒后改驻柳树)管辖。年,撤销三元乡,其地域仍分属石孔乡和原柏杨乡管辖。年,与石孔乡合并成立乘风人民公社属周口区管辖。年,成立三元人民公社,辖8个生产大队,属河舒区管辖。年,改名解放公社。年,成立三元公社革命委员会。年,更名为开元公社。年,撤社建开元乡,属河舒区管辖。年,开元乡并入河舒镇。年,恢复开元乡原建制。
14、罗家镇:罗家镇位于县城东南,东北与新河乡、福德镇、南燕乡相望,西与济渡乡相连,北靠杨家镇,国道线穿境而过,是县南重镇,距县城29千米。传说,罗家二字系由清初罗、龚二大姓开店起家兴场名罗家场;又说,清初罗家现址有罗汉寺,寺中和尚横行霸道、欺压乡民,岳池县洪安桥来此做工的木匠罗某设计将其制服,并驱逐出境,为一方除害,百姓们感激他的恩情,将他全家迁来此处落业,遂称罗家。此处是蓬安、渠县、广安、南充等地商旅往来的交通要道,罗家乡以场得名。清道光三年(),设罗家场为东乡12团之一。光绪二十年(),罗家场仍为东乡九团之一。民国2年(),建政罗家乡。年,设罗家乡人民政府,属六区(驻地罗家)管辖。年,罗家乡属六区(驻南燕)管辖。年,成立飞跃人民公社,属罗家区管辖。年,建罗家人民公社。年,改洪湖公社,属洪湖(罗家)区管辖。年,成立红卫公社革命委员会。年,撤社建罗家乡。年,撤乡建罗家镇。年,中华、南燕乡并人罗家镇。年至年,南燕、中华相继划出恢复原建制。
15、杨家镇:杨家镇位于蓬安县城东南面,东与营山县交界,南邻中华,西连柳滩乡,北接石孔乡,距县城20千米。杨家场清初为杨氏富豪所占,当地有三座古庙,远近进香求神者甚多,食宿商机使开铺设店者日多,遂成集市,名杨家场。清道光三年(),设杨家场为东乡12团之一。光绪二十年(),设杨家场仍为东乡9团之一。民国2年(),建政杨家乡。年,设杨家乡人民政府,隶属第二区(河舒)管辖。年,属南燕区。年,杨家与柳滩(柳树)合并为奔腾人民公社,隶属罗家区。年,成立杨家公社,隶属河舒区。年,又更名为奔腾公社。年,成立向阳公社革命委员会。年,改为杨家公社管委会。年,撤社建杨家乡。年,柳滩13个村并入,始置杨家镇。年4月,柳滩乡划出。
16、福德镇:福德镇位于蓬安县城东南部,东与达州市渠县新市乡、宋家乡相望,西与南燕乡、新河乡相连,南靠广安市花桥镇、大有乡,北连营山县星火镇,距县城42千米。清初,小溪河畔坝上有三座古庙,朝拜进香的人很多,逐渐成场,名庙坝新场。清道光年间,有一文士游此,在武圣宫门上题“福德祠”,民众逐渐以福德二字名场。清道光三年(),设福德场,为东乡下属的12团之一。清光绪二十年(),福德场仍属东乡9团之一。民国2年(),设福德乡。年,建福德乡人民政府,属第6区(罗家)管辖。年,属南燕区。年,福德乡改东风公社。年,恢复福德公社属罗家区。年,成立福德公社革命委员会。年,改福德乡。年,新河乡并入,组建福德镇。年,新河乡划出,福德镇辖原乡境域。
17、新河乡:新河乡位于蓬安县城东南部,东邻福德镇、南连罗家镇和南燕乡、西靠原中华乡,北与营山县交界,驻地双河口,有蓬(安)渠(县)公路通过,距县城36千米。年前,新河乡是福德乡的一部分。年,始成立新河乡人民政府,属第六区(罗家)管辖。年,属南燕区管辖。年,与福德乡合并成立东风人民公社,辖18个管理区,属罗家区管辖。年,成立新河人民公社。年,改为新生公社。年,成立新河公社革命委员会。年,撤社建新河乡,属罗家区。年,新河乡并入福德镇。年,恢复新河乡。
18、银汉镇:银汉位于县东南端,与广安区郑山乡、岳池县天平镇接壤,距县城42千米。早年,此地有梁姓豪强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希其权势永镇此地,故定名永镇场。场口一寺院内的和尚气愤难平,发奋读书,后应试考中,得官而回,制服了梁姓豪强,在寺内塑银罗汉一尊,名银汉寺,在场口立一桅杆,记载将永镇场更名银汉场的前因后果。古迹有来苏寺,据顺庆府志记载:“眉山苏轼游郡南朱凤山半载,又寓蓬州山寺,固名来苏寺。”山上现存有“洗砚池”、碑刻,碑文已风化无存。清光绪二十年(),为蓬州东乡之银汉场团。民国2年(),建政银汉乡,后与南燕乡合并为汉南乡。年,建立银汉乡人民政府,属第六区(罗家)管辖。年,属南燕区。年,成立劳动人民公社,辖10个管理区,属罗家区管辖。年,更名银汉人民公社,辖12个生产大队。年,改新华公社,属洪湖区(罗家)管辖。年,成立银汉公社革命委员会。年,撤社建银汉乡。年,建银汉镇,原南燕乡所辖2个村、原凤石乡所辖的9个村并入。年,将年划入的11个村划出。
19、南燕乡:南燕乡位于蓬安东南部,与广安市蒲莲乡接壤,距蓬安县城36千米,省级名胜风景区——自云山位于该乡西北部。两百多年前现址仅有几间破烂茅屋,供过往客商食宿,但常遭抢劫,人们习称“烂院子”。20世纪初,传说修建街道挖地基挖出一对石蛋,瞬间不翼而飞,人们看到天上有一对燕子朝南飞去,方悟是“石蛋变为南飞燕”,因以“烂院”的谐音“南燕”为场名。民国29年(),始设南燕乡。年,建立南燕乡人民政府,属第六区(罗家)管辖。年,第六区驻南燕乡,设立南燕区公所。年,南燕区公所移驻罗家。年,南燕成立红专公社。年,恢复更名南燕公社。年,改新生公社革命委员会。年,改南燕公社管委会。年,撤社建南燕乡。年,南燕乡撤销分别并入罗家镇和银汉镇。年8月,恢复南燕乡建制。
20、兴旺镇:兴旺原名兴隆,位于蓬安南面,金城山西侧山下,地处岳池、高坪、蓬安三县、区交界处,国道线贯穿兴旺场,经天成公路到县城35千米。由于三县交界,客商云集,生意兴隆,渐成集市,清乾隆年间启名兴隆场。清道光三年(),设兴隆场,为南乡14团之一。光绪二十年(),设兴隆场为南乡4个团之一。民国2年(),建政兴隆乡。年,建立兴隆乡人民政府,属第五区(驻兴隆场)。年,划归南燕区。年,兴隆和大成合并成立英雄公社,由罗家区管辖。年,英雄公社恢复为兴隆公社。年,改为英雄公社,属英雄(兴隆)区。年,改名成立东方红公社革命委员会属东方红(兴隆)区。年,改为兴隆公社管委会。年,为与南充兴隆区别,更名为兴旺公社。年,撤社建兴旺乡。年,撤乡建兴旺镇。年,将天成乡并入兴旺镇。年,天成划出。
21、海田乡:海田原名永兴,位于蓬安县南部,东与罗家镇、杨家镇相望、南接兴旺镇、济渡乡,西邻天成乡、北接碧溪乡,海田乡政府驻永兴场,距县城23千米。清道光三年(),设永兴场,属南乡14团之一。光绪二十年(),设永兴场仍为南乡4团之一。民国2年(),建政永兴乡。年,建立永兴乡人民政府,属第五区(驻兴隆)管辖。年,属南燕区管辖。年,永兴与济渡合并组建胜利人民公社,属兴隆区。年,改名永兴公社。年,改为新胜公社。年,成立永兴公社革命委员会。年,改名海田公社。年,撤社建海田乡。年,并入济渡乡。年,海田乡恢复重建。
22、济渡乡:济渡乡位于蓬安县城南部,东依罗家镇、南靠凤石乡、西邻兴旺镇、北连海田乡,国道线穿乡而过,经罗家到县城37千米。民国2年(),建政济渡乡。年,建立济渡乡人民政府,属第五区(兴隆)管辖。年,撤销济渡乡。年,济渡与永兴合并成立胜利人民公社,属罗家区管辖。年,成立济渡公社,属兴隆区管辖。年,改永红公社。年,成立红光公社革命委员会,辖9个村。年10月,三合的涧槽沟村并入济渡。年,撤社建济渡乡。年8月,将海田乡的14个村、凤石的10、11、12、13村并入济渡乡,共辖28个村,32平方千米。年8月,凤石乡、海田乡所属村回归原建制,济渡乡恢复原辖区。
23、凤石乡:凤石原名三合,位于蓬安最南端,东接银汉镇,南邻广安太平镇,西连兴旺镇、岳池渔峰乡,北依罗家镇、济渡乡,距县城43千米。清初,现址有杨、韩、盘三姓合伙修建场镇而名三合场。后因东临石马寨山,西靠凤凰山而改名凤石。清道光三年(),设三合场为东乡12团之一。光绪二十年(),三合场仍为东乡九团之一。年,建立三合乡人民政府,属第六区(罗家)管辖。年,属南燕区管辖。年,成立建设人民公社,属罗家区。年,恢复三合公社,归兴隆区管辖。年,更名为长胜公社。年,成立红星公社革命委员会。年,改为三合公社管委会。年,改为凤石公社。年,撤社建凤石乡,属兴旺区管辖。年,凤石乡分别并人银汉镇、济渡乡。年,恢复凤石乡原建制。
24、天成乡:天成原名大成,位于蓬安县城正南方,东与海田乡接壤,西与高坪区长乐镇相连,南靠兴旺镇,北连新园乡,距县城30千米。以境内于民国22年()所建大成小学而得名,学校以“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而名“大成”小学。年,建立大成乡人民政府,属第五区(兴隆)管辖。年,大成与兴隆合并成立英雄公社,归属罗家区管辖。年,成立大成公社,属兴隆区。年,改永胜公社。年,成立卫东公社革命委员会。年,改名天成公社管委会。年,撤社建天成乡。年,天成并入兴旺镇。年,从兴旺析出恢复天成乡。
25、巨龙镇:巨龙原名盘龙,位于蓬安西部,距县城24千米。清乾隆年间蓬州知州周天柱观其山势若巨龙盘踞,故定名盘龙。清道光三年(),设盘龙场,属西乡14团之首。光绪二十年(),盘龙场仍为西乡四团之一。民国2年(),建盘龙乡。年,设盘龙乡属第四区,区驻盘龙场。年,盘龙区撤销,盘龙乡划归金溪区管辖。年,与中兴、群乐三乡合并成立红口人民公社,属金溪区管辖。年,建立盘龙人民公社,属盘龙区管辖,年,改名前卫公社,属前卫(盘龙)区管辖。年,成立盘龙公社革命委员会。年,改为巨龙人民公社。年,撤社建巨龙乡。年,撤乡建巨龙镇。年,将群乐乡部分村划入巨龙镇。年,划出原群乐乡的村,恢复巨龙镇原建制。
26、群乐乡:群乐乡位于蓬安县城西北隅,东连正源镇,南与顺庆区桂花乡(龙凤)接壤,西邻南部县龙庙乡及高庙乡,北抵巨龙镇,乡人民政府驻地安乐院,离县城30千米。清朝初年,现址有寺庙凤来庵。一文人到此游玩,题诗壁上,其中两句为“层峦耸峙凤来庵,安乐名院自昔传”,后遂更名安乐院。年,建立安乐乡人民政府,属第4区(盘龙)管辖。年,将安乐改为群乐,设群乐乡,仍属盘龙区管辖。年,撤销群乐乡并入中兴、盘龙。年,属红口公社,归金溪区管辖。年,成立群乐公社,归盘龙区管辖。年,成立群乐公社革命委员会。年,撤社建群乐乡。年,撤乡分别并入巨龙和高庙。年,恢复群乐乡。
27、两路乡:两路乡位于蓬安县城西部,东与锦屏镇相邻,西与巨龙镇相连,南与长梁接壤,北连龙云镇,距县城13千米,乡政府所在地石板店,境内有场镇两路口,故而得名。解放前两路乡属城中镇、城中乡管辖。年,建立两路乡人民政府,属第4区(盘龙)管辖。年,属周口区管辖。年10月,两路与锦屏合并成立灯塔人民公社。年1月,析出设两路人民公社,属盘龙区管辖。年,两路改名烽火公社。年,成立两路公社革命委员会。年,撤社建两路乡,全乡辖12个村,个村民小组。年9月,两路分别划入锦屏镇、龙云镇。年4月,并人龙云镇的9个村划出,恢复两路乡。
28、龙云镇:龙云镇位于县域西北部,东邻金溪镇、南接两路乡、西连巨龙镇、北与睦坝乡连界,镇人民政府驻地邓家庙,距县城17千米。相传三国时有一个大臣外游至此,观看龙云山峭壁千初,顶峰穿云,形如巨龙,乃潜龙伏虎之地,于是在此建寺庙,名龙游寺。庙成后,云雾缭绕,俯视如龙腾云海,故更名龙云寺。乡因寺得名龙云乡。清道光三年(),龙云为西乡的一个团。民国时现域分属盘龙、金和2乡。年l月,建立龙云乡人民政府,属第四区盘龙管辖,11月,撤乡并入盘龙。年,重建龙云乡。年,龙云乡改属金溪区。年,龙云与万和乡合并成立幸福人民公社。年,分别恢复万和、龙云公社。年,龙云公社复归属盘龙区管辖。年,龙云改幸福公社。年.成立龙云公社革命委员会。年,撤社建龙云乡。年,与万和乡、两路部分村合并建立龙云镇。年,析出两路、万和划入的村,龙云镇管辖原乡建制区域。
29、高庙乡:高庙乡原名中兴乡,位于蓬安县西北端,与群乐、睦坝、巨龙及南部县工家、顺庆区李家毗邻,治所高庙场又称中心场,距县城30千米,此场与盘龙场、工家场、李家场、河坝场各距10千米,居中而兴旺,清道光年间启名中兴场。清道光三年(),设中兴场,属西乡管辖。民国2年(),设中兴乡。民国34年(),与广兴乡合并成立广中乡。民国35年(l),又将广中乡分为广兴、中兴2乡。年,建立中兴乡人民政府,属第四区盘龙管辖。年,中兴乡与盘龙乡、群乐乡合并成立红日人民公社属金溪区管辖。年,成立中兴人民公社,属盘龙区管辖。年,改名为自力公社。年,成立中兴公社革命委员会。年,更名为高庙公社管委会。年,撤社建高庙乡。
30、睦坝乡:睦坝原名广兴,位于蓬安县西北部,东北隔嘉陵江与平头、石梁乡相望,南靠巨龙镇和高庙乡,西北以西河为界与南部工家场接壤,省道线跨境,距县城28千米。睦坝乡西边、西河东岸,有广兴场而得名广兴乡。清嘉庆年间广兴场毁于战火,后迁建集市于大坟包(现址睦坝场),乡以场得名。明初编户睦坝里。清道光三年(),设西乡广兴场团。清光绪二十年(),广兴场仍为西乡4团之一。民国2年(),设广兴乡。年,建立广兴乡人民政府,属四区盘龙管辖。年,分为广兴乡和大观乡。年,合并为广兴乡,属金溪区管辖。年,成立火箭人民公社,为原南充地区最早成立的公社。年,恢复广兴公社。年,复为盘龙区管辖。年,改为火炬公社。年,成立广兴公社革命委员会。年,更名为睦坝公社。年,撤社建睦坝乡。
31、徐家镇:徐家镇位于蓬安县北部,距蓬安、营山、仪陇县城(新政)均约为25千米,属川陕革命老区范围。徐家镇治所徐家场,因宋末有一徐姓人在此开店,名徐家店。清咸丰年间,离徐家店二里远的吴家场失火,住户陆续迁往徐家店四周居住,逐渐成为场镇,场以店名叫徐家场。徐家场的东、西、南、北街始建于13世纪,明正德十二年(),设立徐家乡场。清道光三年(),徐家场属北乡15团之一。民国2年(),建政徐家乡。民国14年(),徐家乡更名平安乡。民国22年(),中国工农红军在徐家成立徐家区及乡苏维埃政权,辖徐家等8个乡。民国24年(),仍为平安乡。民国35年(1),复名徐家乡。年,建立徐家乡人民政府,属三区金溪管辖。年,设第七区驻徐家,辖徐家等8个乡。年,徐家与方广、黄坪2乡的部分村合并成立上游人民公社。l年,建立徐家公社。年,徐家改为红胜区、红胜公社。年,成立忠东公社革命委员会。年,改为徐家公社管委会。年,撤社建徐家乡。年,建立徐家镇。年9月,与方广乡4个村、黄坪乡7个村、骑龙乡5个村合并建徐家镇。年7月、年4月,相继析出原骑龙5个村、黄坪7个村。年,再次并人黄坪8个村。
32、茶亭乡:茶亭乡位于蓬安县最北端,距县城37千米。古驿道过此山娅处,有茶棚和凉亭子,后住户增多形成集市,合称茶亭场。梁、隋、宋朝置大寅县,五代、宋朝置蓬池县,历时年,县治均设在今茶亭乡蓬池坝村。民国2年(年),设蓬安县茶亨乡。民国14年(),更名为蓬池乡。年,设茶亭乡人民政府,属第七区,区驻二道。年,仍属七区,治所迁至徐家场。年,与方广合并,成立光明人民公社。年,改为光辉公社。年,成立红军公社革命委员会。年,改为茶亭公社管委会。年,撤社建茶亭乡。年,原方广乡所辖2个村划归茶亭管辖。其后,建制未变动。
33、诸家乡:诸家乡位于蓬安县北部,距县城34千米。因清初诸姓人家在此开店,名诸家店,后聚居成场,名诸家场。民国22年(),中国工农红军在诸家建立乡苏维埃政权。民国29年(),设诸(家)鲜(店)乡,治所设于今鲜店。年,建立诸家乡人民政府,治所诸家场。年,成立革新人民公社。年,改名诸家人民公社。l年,改名革新公社。年,成立革新公社革命委员会。年,改为诸家公社管委会。年,撤社建诸家乡。年,将原方广乡2个村和黄坪的柳溪桥村划归诸家乡。年,柳溪桥村划出,诸家辖14个村。
34、骑龙乡:骑龙乡位于蓬安县城北部,省道仪(陇)华(莹)公路穿境而过,东与营山县增产乡毗邻,西与金溪镇接壤,北与徐家镇相连,南与金甲乡交界,治所骑龙场,距县城22千米。清道光三年(),设骑龙场。民国2年(),设骑龙乡。民国37年(),与金甲乡合并成金龙乡。年,撤金龙乡,建立骑龙乡人民政府。年,骑龙乡与金城乡合并成立和平人民公社。年,成立骑龙人民公社。年,改名金龙公社。年,成立永红公社革命委员会。年,改为骑龙公社管委会。年,撤社建骑龙乡。年,骑龙乡被撤销,分别并人徐家、金溪。年,恢复骑龙乡。
35、金甲乡:金甲乡位于蓬安县城北,北接徐家,西南靠相如镇,东邻营山,乡政府驻地金甲场,距县城12千米。金甲场清初有二龙庙,朝拜者甚多。为方便往来人员食宿,逐渐设店开铺而成集镇。当时丁家人多势大,取名丁家坪。后魏姓发达,传说梦金甲神人降临,遂名金甲坪,后习惯叫做金甲场。清光绪三十四年()即有金甲场。民因2年(),成立金甲乡。民国22年(),中国工农红军在金甲乡建立苏维埃政权。民国37年(),金甲与骑龙乡合并建金龙乡,乡政府驻地骑龙场。年,撤销金龙乡,建立金甲乡人民政府。年,成立战斗人民公社,驻地迁至金甲场黄确娅。年,更名金甲公社。年,改名战斗公社。年,改名前进公社革命委员会。年,改为金甲公社管委会。年,撤社建金甲乡,辖9个村。年,原金马乡5个村、骑龙乡2个村划入金甲乡。年,从骑龙划入的村划出。年,将从金马划入的村划出,全乡仍辖9个村。年,再次将原金马乡6个村并入金甲。
36、金溪镇:金溪镇位于蓬安县城西北部,东与骑龙乡相望,西与石梁乡相接,南靠相如镇,北连鲜店乡,治所金溪场(又名斜溪场),距县城12千米。金溪场原址在现址嘉陵江下游1千米处的俞家坝,毁于洪水,清乾隆初迁于现址。场址因有一条由东北向西南斜汇人嘉陵江的小溪,原名斜溪场,取其水生金之意,雅名金溪场。清道光三年(),金溪属北乡巧团之首场。清光绪二十年(),金溪场仍为北乡10团之首场。民国2年(),设金溪乡。年,中国工农红军在金溪成立苏维埃政权。年,建立金溪乡人民政府,也是县第三区驻地,管辖金溪、徐家方向的乡镇。年,金溪与原西阳乡(后改向东)合并成立五星人民公社。年,成立金溪人民公社,年,改名向阳公社。年,成立金溪公社革命委员会。年,撤社建金溪乡。年,改建为金溪镇。年,原金马的1个村、原骑龙乡的2个村、原石梁的6个村、原大泥乡的5个村,原向东乡的10个村并人。年,将由骑龙乡划入的两个村划出。年,又将原石梁、向东等划入的17个村划出,辖16个村。
37、石梁乡:石梁乡原名石门,位于蓬安县西北部,东南与金溪接壤,西与睦坝隔江相望,北与平头乡交界,水陆交通方便,乡治所石门坝,距蓬安县城19千米。解放前石门境域属平头乡管辖。年3月,建立石门乡人民政府,11月调整、合并为平头乡。年10月,复为石门乡。年,石门乡、平头乡合并成立超英公社。年,组建石门人民公社。年,改名为燎原公社。年,成立石门公社革命委员会。年,地名普查因境内嘉陵江上石梁沱小有名气,更名石梁公社。年,撤社建石梁乡。年9月,石梁乡分别划归金溪镇、平头乡管辖。年,恢复石梁乡。
38、平头乡:平头乡位于蓬安县西北部,东与鲜店乡接壤,西与南部县王家镇相连,南与石梁交界,北连仪陇县环山乡,乡政府驻地骡紫观(平头场),距县城25千米。平头场得名相传于清末蒋家坝、王家坝交界处(现平头场)有一大黄桷树和几间茅屋店铺,商旅往来、歇息食住、生意兴旺,逐渐成为集市。因两坝相距人头之高,故名平头坝,又名平头场。民国2年(),建立平头乡。民国22年(),中国工农红军在平头设立第十五区苏维埃政权。民国24年(),平头与广兴、金溪合并为广金上乡。年,建立平头乡人民政府。年,平头、石门合并成立超英公社,仍驻平头场。年,更名为先进公社。年,成立平头乡革命委员会。年,撤社建平头乡。年,石梁乡划出6个村并入平头乡。年,石梁乡划入的6个村划出,平头乡恢复原建制。
39、鲜店乡:鲜店乡位于蓬安北部,东临诸家,西接平头,南与金溪镇接壤,北连仪陇环山乡,治所鲜店场,距县城29千米。现在的乡政府住址是原红九军指挥铜鼓寨战役的临时指挥部。清末,一姓鲜的人在此开店卖饭,名鲜店子,后过往行人增多,食宿店铺增多,形成集市,名鲜店场。清光绪二十年(),设鲜店子场。民国2年(),建立诸鲜乡。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鲜店建立了区、乡苏维埃政府。民国25年(),建立鲜店乡,次年又与诸家乡合为诸鲜乡。年,建立鲜店乡人民政府。年,更名为前进人民公社。年,成立鲜店公社。年,改为前进公社。l年,成立鲜店公社革命委员会。年,撤社建鲜店乡。
(编辑:邓四平)
长按下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