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改故事
涝洼地找到了增产稳收的途径
谷亭公社甄庄大队,地处南阳湖的西南岸,正南靠近复新河,地势低洼,过去,每年汛期到来,遍地积水,作物淹没,几无收益。但是,自公社化以后,依靠集体经济的强大力量,积极改造利用涝洼地,改革耕作制度,发展了水稻生产,并取得了连年大面积的高产稳收。该队从一九五五年起就开始试种水稻,但当时受人力、物力、技术等条件的限制,没有大面积推广,公社化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逐年提高。一九六一年扩种到一百五十二亩,平均单产三百八十斤,一九六二年扩种到二百五十二亩,亩产四百斤,今年扩种到五百零五亩,根据试打结果,亩产可达四百二十斤。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社员生活逐渐改善,向国家交售的公余粮也一年比一年多。当今年讯期大雨,周围生产队的秋季作物被大水掩没,而独有这个队的水稻生长旺盛,稻谷扬香,丰收在望时,社员们恣洋洋的唱到:
南阳湖中红鲤肥,复新河畔稻花香;
集体力量胜过天,治水用水改自然;
天旱天涝保丰收,涝洼变成米粳川;
人民生活逐年强,造福全靠共产党。
这个队在发展水稻生产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过了许多艰苦曲折的斗争。
大家出主意找到了粮食增产途径
这个大队共有二百零四户,八百三十五人,耕地一千八百八十亩,都是湖滨涝洼土地。过去,每年汛期,湖水上涨,河水漫溢,地下水位抬高,加之上游客水来量大,下游泄量小,湖水顶托河水,坡水不能排除,造成平地积水成灾,有时水深达一公尺,秋季作物多被淹没,无有收益。这里又往往是先旱后涝,涝后又旱,全年只能收一季小麦,因而粮食产量很低,群众生活水平不高。一九五五年实现了农业合作化,举办了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虽也减轻了一些水涝灾害,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战胜水灾,保征丰收。这一事实教育了人们,使人们清楚的了解,要想战胜水灾,变水患为水利,达到稳收高产,不仅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大力治水,改进涝洼地,而且还必须根据本地的特点,改革耕作制度,因地制宜地种植适合涝洼地区的耐涝作物,以充分发挥水的作用,变水害为水利。为了这,他们曾于办初级社时,试种过九亩水稻,结果每亩平均单产达到一百五十多斤。这对于他们是很大的启示。但是,由于当时受条件所限,没有能大面积推广。公社化以后,人们的思想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干部、群众迫切要求改变生产条件,夺取丰收,摘掉低产的帽子一九六零年冬,党支部总结了几年来试种水稻的经验,具体分析了大面积推广水稻的有利条件。例如,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力量大,可以解决在发展农业生产上过去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种稻水源充足,不仅夏季雨水多,就是旱了,复新河里有水,有排灌站,可以提水灌溉,保证水稻缺不了水;等等。一致认为,改变涝洼地区常年受灾,粮食减产面貌的途径,必须在治水、用水和改革耕作制度上开辟新的道路——大面积的发展水稻生产。党支部认识统一了,方向明确了,然后召开了党员、干部、贫下中农等座谈会,把党支部的想法交给大家讨论,共商增产大计,会上,多数社员表示热烈拥护,老贫农赵东明、甄天纯曾逃荒到天津给地主种过水稻,这回一听说,要大种水稻,笑的合不上嘴,拍手赞成。说:“这回可找到增产的门路了,多年的愿望实现了,再不用为年年受水灾担忧了。”但是,也有少数人思想不通,他们认为种水稻技术性强,用工多,成本大,少种点可以,多种不行。主张按“老规矩办事”,收了小麦种豆子,收不收听天由命。这种意见在第四生产队争论的更凶。该队队长甄锡亭说:“种水稻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比种大豆多用几倍的工,没有肥料不长,买化肥没有钱,况且过去种过每亩只收八十多斤,产量也不高,还是等两年看看再说吧!”可是,这个队有十几户社员极力反对他的意见,坚持种几十亩试试看。他们说:“工不要费钱买,没有肥料社员自己投,没有钱大家想办法,反正不能年年等着淹光挨饿。”大队党支部支持群众的意见,对第四生产队队长采取耐心说服等待的办法,建议他们少种点试试看。这年全大队共种水稻一百五十二亩。为了打开这条增产的道路,保证打响第一炮,党支部下了最大的决心,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具体领导,建立了种稻委员会,作为领导核心;各生产队都建立了领导小组,并组织了种稻专业队,从育苗、插秧、田间管理到收割,都有专人负责。结果,全大队一百五十二亩水稻,平均亩产达到三百八十多斤。在这个丰收的事实面前,原来思想不通的队长甄锡亭心悦诚服了,主动检讨了自己当时不听大队和群众意见的错误,表示坚决大力播种水稻。
改变自然条件变水害为水利
在解决涝洼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的思想问题之后,首要的关键在于解决好水。于是,党支部又发动群众讨论如何引水灌溉,平正土地,旱灌涝排,变水害为水利的问题。开始不少干部、群众对这个问题的意见不一,有些人总认为本队是沿湖低洼地区,水是灾害的根源,只能治水,不能用水。因而,他们不主张修渠、正地进行灌溉。党支部针对这种思想,通过教育,反复讲明:人定胜天,只要大家同心协力,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任何奇迹都能创造出来的道理。同时,提出了治水用水的计划和措施,从而解决了部分干部群众的畏难情绪,树立了信心。一九六一年开春,党支部即组织群众着手正修灌溉渠道、挖集水池、引水渠等工程。开始,由于天冷、水凉、活重,三十多名壮劳力一天只修了一条很短的小渠。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灰心了,说:“散了吧,等咱修好渠道,育苗的时间就过去了。”支部书记王传顺看到了这种情况,心想:做一件新的事情不会是没有曲折的,不能被困难吓倒,要决心干下去。于是,当天晚上党支部召开了紧急会议,研究了措施,号召党团员要以模范行动去带动和影响群众,第二天一早,全体党团员,干部都提前到了工地,并带头抢先脱衣下水挖泥,他们的这一行动,对社员的影响很大,原来不积极干的社员被感动得自动拿起工具积极干了起来,参加的人越来越多,干劲越来越大,工效大大提高,原计划六百个工日完成的各项田间工程,结果只有四百个工日就完成了。从而保证了水稻灌溉的用水。现在这个队的稻田,已经达到了涝可以排,旱可以灌,旱涝保丰收。
自力更生解决肥料不足的困难
水是解决了,但没有肥料也不能增产。怎么办?是依靠国家贷款买肥吗?不,还是发动群众自己解决困难,这是党支部经过几次研究作出的决定。为了发动干群向队投资,投肥,党支部在干部和社员代表会议上算了三笔账:一是投肥增产账。每个社员一年向队里投大粪干六十斤,什肥一千斤,是可以办得到的。按这个账算,全大队能投大粪干五万斤,什肥八十三万斤,种四百亩水稻,每亩就有大粪干一百二十五斤,什肥二千多斤,亩产三百多斤稻谷有把握;二是追肥增产、增收账。麦收后一亩水稻再追上三十斤化肥,可以增产一百斤稻谷,按国家牌价计算,三十斤化肥不过三块多钱,一百斤稻谷就值十块多钱,全队四百亩水稻增产四万斤,每人就可以多分五十多斤;三是节约用粮、投资支援种稻账。麦后两个月,每人每天节约一两粮,全大队可节约五千斤小麦,投到队里,买化肥和抽水机用油的钱就解决了。通过算账对比,进一步提高了干部,社员的思想认识,积极表示向队里投肥、投资。贫农社员甄天水说:“夏天多上一斤化肥,秋季能多收三斤大米,夏天少吃一斤麦,省下的钱多买肥料,秋天能多吃十斤大米,有力量还是往地里使。”会后,社员们都根据自己的情况,订出了积肥投肥,节约投资的计划,自觉地、主动地向队里投资、投肥。两年来,社员共投大粪干十万多斤,什肥一百七十多万斤,小麦一万二干多斤。就这样,没向国家贷分文款,生产所需要的肥料、资金就全部解决了,保证了水稻连年增产。
另外,他们还十分注意了合理归还投资,认真贯彻执行评工记分、收益分配以及奖励生产先进者等政策问题,从而进一步调动了干群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稻改工作的进行。
改革技术稻麦两作更高产
种稻的技术性很强,要想增产,不解决这个问题也是不行的。对此问题,党支部经过反复研究,根据本队情况,认为能自力更生解决问题。全大队有七位老农,过去逃荒外乡,给地主种过稻,都具有一定的技术和经验,现在他们也都乐意把自己的技术教给社员。为了有组织的传授技术,种好水稻,以这七位老农为核心,组成了技术专业队,负责育苗、指导插秧、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等项工作。在劳动过程中,又采取以师带徒的办法,互教互学,培养新的技术力量。由于教的耐心,学的诚恳,不到三年的时间,全大队已有三百多名社员基本上掌握了一整套种稻技术,形成了一支坚强的技术队伍。但是,光凭老经验是不能满足大幅度增产需要的。于是,他们在逐年扩大种稻的进程中,还坚持了不断试验,改革技术,实行麦稻两作的办法。一九六—年扩种的春稻生长良好,丰收在望,这对干部群众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但同时也给他们提出了一个新问题,要是能麦稻两作,增产不是更大吗?大队党支部又与技术员商议,试种麦茬稻,推行麦稻两作,以进—步提高产量。当时决定试种二十亩,但秋后效果不太好,每亩产量只有五十多斤。这在社员中引起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有的说:“咱这里适宜种春稻,种夏稻是不行的。”也有的说:“种就比不种强,种上多少就有点收益。”对此,党支部并没有灰心,决心干到底。为了弄清夏稻低产的原因,又召开了党员、干部、技术员和老农座谈会,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一致认为,夏稻产量低的原因,一是小麦收获后没有抓紧时间,十几天后才灌水正地插秧,贻误了农时;二是管理不好,插秧后没有专人负责去管,以致田间管理跟不上,造成减产。他们找出这个经验教训后,又坚持了试验。一九六二年麦收前就做好了各项准备,培育好了茁壮的秧苗。小麦成熟后,采取边收麦,边灌水正地,边插秧的方法,及时插上了秧苗,对全队五十亩麦茬稻,确定了专人负责加强田间管理,结果亩产达到三百五十斤。麦稻两作获得丰收的事实,进一步鼓舞了群众的干劲,决心继续扩大面积,推广稻麦两作,今年把麦茬稻扩大到二百七十亩,又获得了好收成,亩产可达到四百斤。由于这样坚持试验,不断改革技术,这个队的大面积稻田已连续三年获得了高产稳收。
现在他们对已取得的成绩并不满足,决心再接再厉,乘胜前进,计划一九六四年把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一千亩,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三,平均每亩单产四百五十斤;种小麦一千四百亩,每亩单产一百二十斤;种秋什粮六百亩,计划每亩单产一百三十斤。全年粮食总产量可达到六十九万六千斤,比今年提高一点三倍。
县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