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
北宋时期,在一个小村庄里,有老两口和一个孩子过日子。老头是个勤快人,六十多岁,每天鸡叫就起床,下地耕种。因为他天天起得早,人们都叫他“打鸡鸣。”老婆子也是个勤俭人,一天三顿饭顿顿精打细算,闲时吃稀,忙时吃稠。穿衣更是俭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照样穿。因为她不糟蹋米面,不胡乱花钱,邻居们叫她“不漏汤。”
过了十几年,孩子长大了,长得五大三粗,天天吃饱了睡大觉不干活,人们叫他“瞌睡虫”,说他是个败家子。
老汉常对他的孩子说:“我们不能养你到老,你不能天天睡大觉,得学会种地啊!”“瞌睡虫”听了只当耳旁风,还是好吃懒做。后来“瞌睡虫”寻了个媳妇,和他一模一样,懒得油瓶子倒了也不扶,整天糟蹋粮食,扔馍馍,扔剩饭,人们说她是“没底锅”。
又过了几年,老两口子去世了。“瞌睡虫”说:“吃不愁,喝不愁,何必种地晒日头。”“没底锅”说:“冬有棉,夏有单,何必纺织月西偏。”两口子一唱一和,整天吃喝睡大觉。
转眼又是一年,地里成了一片荒原,颗粒没收,家里柴米油盐一天天少,衣服鞋袜一天天烂。好心的邻居们看在去世的两口的面上,这家给他们一个干粮,那家给端一碗饭,小两口想,这样也能混日子。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这年冬天进了腊月,天气冷了。初八这一天,大雪封门,北风呼呼,家里一没吃的,二没烧的,两口子冻得一起直哆嗦。忽然,他们看见墙里有几粒米,还有陈麦子、烂豆子,就把这些杂七乱八的东西放到锅里,找了些柴火煮了一些饭,饭里有小米、豆子、棒子、萝卜叶、芝麻叶、山药叶,凡是能吃的东西都有。一人吃了一碗杂八粥,又睡起觉来。第二天人们发现两口子冻死在屋里。
从那以后,每到腊月初八,人们就煮一锅杂八粥,一边吃一边讲“瞌睡虫”和“没底锅”的故事。这样的粥,后来就叫腊八粥。
(明日请看风物风俗故事——姓焦不姓刁)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里中科医院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