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草编看山东,山东草编看平度,平度草

“全国草编看山东,山东草编看平度,平度草编看新河”!7月12日,青岛新闻广播播发了由平度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杨龙采写的报道,专门推介了平度新河草编发展历程——《草编,从“生计”到“生意”》

草编,是利用各种柔韧草本植物为原料加工编制的工艺品。因原料生长地域广泛,易得易作,故草编工艺在中国民间十分普及。

考古学发现,多年前,河姆渡人遗址就有制作、使用草编的痕迹。《礼记》中记载,周代已出现蒲草编制的草席了。

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发展,草编早已遍布大江南北。因其独特的工艺和文化,年,草编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岛地区的草编历史是从多年前开始的。当时,在平度新河、莱州沙河一代非常盛行,草编是当地农村妇女的持家、传家手艺。

那时候,人们用压扁的小麦秸秆编成两指宽的带状长辫子,缠绕造型做成草帽出售,所以在当地,草编又叫“草帽辫”。

草编的从业者多为女人。以平度新河为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都有编帽人”。很多妇女从六七岁开始就跟着母亲学习草编技艺。在娘家,这门手艺除了补贴家用,还能为自己积攒嫁妆费用;到了婆家,草编又成了她们养家糊口的手段,同时,他们也会把编织技艺传给子女。

据71岁的林红香老人回忆,她的童年就是在编草辫中度过的。她说,那时候上不起学,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编,一天到黑,那时候没有火油,都在窗下摸着黑掐。到了十来岁,就掐大的(辫子)了,这个挣钱多了。

草编的工艺并不复杂,一旦学会,拉着家常也不耽误干活儿。不过,对初学者来说,草编是枯燥无味的,而且即便是柔软的小麦秸秆,一不小心也会刺破手指,磨起水泡、磨起老茧也是常事儿。所以,林红香初学草编时没少受罪。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平度的草编业进入了工厂化生产阶段,麦草、蒲草、玉米皮、草麻、草柳等原材料开始根据客户需要进行染色,草编、纸绳编、布编、藤编也多了。一系列充满草木气息,又融合了时尚元素的产品走向了市场,走进了百姓家庭。

回忆起草编红火的时期,曾在青岛第五草编厂从事染色工作的付瑞良,清楚记得老百姓制售草编的热情。“那时候集中在一个草编五厂收辫子,那时候咱这个地方还掐辫子,自己掐,一块辫子三四个桄,卖三四毛钱。哎呀,到了卖辫子的时候都排队,很拥挤。”

现在,平度草编工艺品企业已发展到多家,仅新河就有60多家。草编产品已开发到10几类、近万个品种,产品畅销日本、韩国、美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草编业内,有“全国草编看山东,山东草编看平度,平度草编看新河”一说。

在青岛艺星工艺品公司的展示柜上,五颜六色、样式或新潮或古朴的草帽、提包、挎包、提篮、收纳箱等,工艺精美,质感极佳。轻抚之下,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透过指尖涤荡心灵,仿佛在讲述着草编业的昨天和今天。

公司负责人赵志军介绍,这些年,随着小麦、玉米联合收割机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草编原材料已不多见,年轻人也不像老人那样热衷了。未来,纯草编产品会减少,但草编技艺并不会消失。

“老外说起新河来,特别是老客户,新河就是草编,都知道草编这一块。欧美客户和日本的客户,还是喜欢咱新河的纯草编的东西。”赵志军认为,只要市场需要,草编就失传不了。”

相关链接:

青岛新闻广播推出特别策划“找寻城市印记”

每一个时代,都是历史的片段,从时间深处静静走来,向崭新的未来绝尘而去。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些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正在悄然消逝,引起各界高度







































复方木尼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学研究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hexianzx.com/xhxdl/3733.html